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說的就是古藺縣太平古鎮。四渡赤水出奇兵,這段長徵中的「神來之筆」,在今天看來依然令人震撼不已。
川南「小山城」
太平古鎮位於古藺河與赤水河交匯處,距縣城古藺35公裡。與貴州省習水縣醒民鄉隔河相望,為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是兩省邊民互市,商賈雲集,物資集散之地,被譽為川黔的水陸碼頭。
古鎮位於赤水河南岸,因地勢陡峭,依山就勢而建,有「小山城」之美譽。
古鎮街道全長約500m,順山勢延至赤水河邊;石梯街道兩旁,商鋪櫛比高低,青瓦木樓層疊錯落,房屋多為清代所建,極具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
積澱深厚的紅色文化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太平古鎮有著積澱深厚的紅色文化。1935年「四渡赤水」,中國工農紅軍在古藺縣境內轉戰54天,其中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就位於太平古鎮,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紅色遺蹟和革命文物。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紅軍右縱隊(1、9軍團)在元厚渡河後,爬上馬鹿壩,翻越蓮花山,進入古藺縣北部的黃荊老林。到店子壩分為兩路,一路經龍爪壩、陳家巖、香楠壩、大寨向敘永前進;一路插向桃子壩、莽筒壩、桂花場奔赴敘永。
1月29日,中央縱隊和左縱隊(3、5軍團)從土城渾溪口渡赤水河以後,沿西岸南下,通過陶場壩分成兩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隨中央縱隊經小天堂、馬蹄坳、汪家溝到孫家壩過古藺河進入古藺縣境。左縱隊經醒覺溪、青槓坳涉古藺河口,進入古藺縣東部邊境的赤水河畔要鎮太平渡。
二渡赤水
1935年2月21日,紅軍中央縱隊隨1、5軍團在太平渡口和老鴿沱、九溪口渡過赤水河,3軍團經魚岔、鎮峰寺、核桃壩到達二郎灘,渡過赤水河,再入貴州。
三渡赤水
1935年3月16—17日,紅軍從茅臺附近渡口三渡赤水河,派出紅1軍團一個團佯裝紅軍主力奔襲鎮龍山直逼古藺城,造成中央紅軍再次北渡長江之勢,大部隊進入茂密樹林隱蔽。
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1日,中央紅軍趁夜,迅速從二郎灘至林灘地段渡過赤水河,再入貴州,佯攻貴陽,強渡烏江,跳出國民黨中央軍、川軍、滇軍、黔軍50多萬人的重重包圍圈。
如今,太平古鎮老街至今保存完好,古風貌猶存,老街上紅軍遺址多達87處,全國亦屬罕見。其中,著名的包括太平渡渡口、毛澤東同志休息處和散布於太平渡蜿蜒街道上的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炊事房等。
四渡赤水幹部學院
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的根本要求,以四渡赤水精神為主題,2017年,四川省瀘州市成立四渡赤水幹部學院。
目前,學院擁有中共瀘州市委黨校、古藺縣獅子嶺(在建)、太平渡三大校區和二郎、白沙、黃荊、茅溪、石廂子五大教學基地,學院全面建成後,可同時承接1800人開展培訓。
今年11月11日,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揭牌儀式在市委黨校新校區舉行,標誌著瀘州四渡赤水分院正式全面融入四川長徵幹部學院「1個總部+5個分院」總體布局,聯動建設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紅色殿堂」翻開了嶄新一頁。
揭牌儀式上,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古藺校區、敘永校區獲得授牌。
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也就是瀘州市委黨校新校區,位於納溪區的瀘州第二醫教園區內,預計每年可承辦培訓班1000期,培訓學員10萬人次。
作為四川長徵學院五個分院之一,瀘州四渡赤水分院由市委組織部牽頭總攬,確定了「1+2+N」的分院建設布局:「1」即瀘州四渡赤水分院(市委黨校新校區);「2」即古藺校區、敘永校區;「N」即太平渡、二郎灘、雙沙、「雞鳴三省」會議舊址(石廂子)等多個現場教學點。
打造五條特色教學線路:四渡赤水·奇兵之路、烏蒙磅礴·磨礪之路、雞鳴三省·奮進之路、軍民魚水·同心之路、突出重圍·制勝之路。
瀘州市將奮力打造具有獨特影響力的紅色教育品牌,彰顯「聯動滇黔的樞紐、南向發展的支點」歷史使命,深入挖掘中央紅軍長徵入川第一城和出奇制勝之地紅色品牌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
努力將市縣黨校和瀘州四渡赤水分院建設成為弘揚偉大長徵精神的示範基地、加強幹部黨性教育的培訓基地、彰顯民族團結進步的展示基地、助力革命老區創新發展的實踐基地,為瀘州爭創全省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有力幹部人才保障。
讓「信念堅定、不怕犧牲、善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紅軍四渡赤水精神得到傳承弘揚。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