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四渡赤水㈠

2021-03-05 雙石茶社
轉兵入黔與遵義會議

 

大家好,咱們認識一下,我叫周軍,筆名叫雙石。我是一個草根學者,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史。在這個方面呢做了一些工作,就是利用我在底層的便利條件搞這個工作,搞了大概三十年,其中二十年的功夫就花在考證紅軍長徵爬雪山、過草地的行軍路線的問題,現在已經有成果。一個是《紅軍長徵過草地行軍路線詳考》,一個是《紅軍長徵過雪山行軍路線詳考》。這兩本書已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今天,我們就來講論一下這個四渡赤水的問題。大概是二零零七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叫做《毛澤東的神來之筆》的書。現在這本書已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名字更名為《非常軌跡——記中央紅軍在長徵中的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之戰》。

這裡我有一個看法要跟大家要說明一下,「四渡赤水」的這個稱謂,大概是七十年代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一般的稱謂是「聲東擊西」,或者叫「黔滇轉戰」。但是,沒有一個很全面性的、能夠高度概括這一段時間這個作戰情況的稱謂。大概七十年代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毛主席在接見外賓的時候說過:「這個淮海戰役呀,或者說其他什麼都不算什麼,因為那個四渡赤水才是平生得意之筆」,於是就開始用「四渡赤水」來概括這一段時間中央紅軍的戰略機動。

但僅僅是以四渡赤水這個來涵蓋這一段時間的軍事行動,也有問題:

四渡赤水並不是以四渡赤水即四次渡過赤水河,這個戰略行動就算完成了。不是!它實際上是一個一氣呵成的一個連續的動作——它是從一渡赤水開始,一直到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烏江,然後西進滇東,最後突破金沙江。直到過了金沙江,這個戰略行動才算告一段落。這一時間段戰略行動,真正開始讓紅軍長徵中從被動變為主動,把尾追的敵軍擺脫了,甩開了至少一個星期以上的行程。這個戰略機動的全過程,我們叫它「四渡赤水」!原來用那個「轉戰黔滇」稱謂,還不足以描繪它。因為後來紅二、六軍團也曾經「轉戰黔滇」來著,那你怎麼跟中央紅軍這一段時間的行動與它區分開來?所以說,後來在戰史上就把它稱作「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這是一個一氣呵成的連續動作。

這是一次非常神奇的戰略大機動。

在這個四渡赤水之前,中央紅軍的處境非常危險。因為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以後,突破四道封鎖線,特別是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時候——也就是「湘江之戰」,打得非常慘烈。中央紅軍出發時有八萬六千多人的大軍,到了1935年1月底統計,還包括在在遵義附近「擴紅」增加的數目,大概是三萬七千多人,也就是說五萬多人已經損失在路上了。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失敗。

在經歷了這場嚴重失敗以後,在湖南通道地區,中共中央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放棄前往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空虛的貴州前進。當然,現在史學界對於有沒有「通道會議」還存在著爭議。但不管有沒有吧,就是在湘桂黔邊地區,中共中央就接受了毛澤東建議:改變原計劃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進入敵人力量空虛的黔東南。據當事人之一的李德回憶,這個建議是在中央紅軍經過西延山區的行軍途中召開的一個「飛行會議」中提出來並被接受的——史學界有一個說法叫做「通道轉兵」,至於是不是完全準確無誤我們暫時不去追究,但這個時候中央紅軍改變方向進入黔東南,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進入黔東南以後就是「突破烏江」,中央紅軍從通道改變前進方向後,又在黔東南的黎平開了黎平會議。黎平會議第一次很正式地把從來就說一不二的洋顧問李德的意見給駁回了!決定:中央紅軍突破烏江,在黔北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的根據地。這個決定作出以後,中央紅軍就開始突破烏江——要趕在國民黨中央軍之前,突破烏江,進入黔北地區。

當時是國共雙方的軍隊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向心並進:國民黨中央軍薛嶽部隊有八個師,這八個師的兵力就沿湘黔大道從東向西,要趕在紅軍前頭來攔擊紅軍;而紅軍呢,就趕在他們之前從東南向西北撲到烏江邊,很順利的突破烏江,佔領了遵義。這個是1935年1月上旬的事情。

這個時候薛嶽的中央軍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魚和熊掌都想得兼得的狀態。蔣介石給他的命令是截擊紅軍,但是他心裡邊想的、實際上也符合蔣介石的一種意圖:就是「掠取黔政」。當時貴州是軍閥王家烈的地盤,這位王家烈是國民黨貴州省政府主席兼二十五軍軍長,是個小獨立王國。蔣介石本來就想趁這個機會,把這個小獨立王國一併解決。所以薛嶽部隊進入貴州後就長驅直入,置中央紅軍於不顧,直奔貴陽而去。提出的激勵軍心士氣的口號,也是「不管匪竄方向如何,先於桂軍進貴陽」——當時桂系部隊也想來染指「黔政」,貴陽也是他們的搶佔目標。而薛嶽把貴陽搶佔了以後,就開始打起這個「經營貴陽,掠取黔政」,把王家烈的勢力驅除這樣一個主意了。

於是中央紅軍在遵義地區獲得了一個極其短暫的休整時機。

在這個極其短暫的休整時間裡,中央軍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遵義的柏輝章公館召開了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會議,這就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在長徵史上的會議中,絕對的排名第一,肯定是頭號重要的會議。因為這次會議做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就是改組了黨中央,而且初步批判了錯誤的軍事路線。毛澤東因此而重登前臺,開始走上最高層的領導崗位。

我們在了解遵義會議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會議的及其歷史意義的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遵義會議實際上是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只討論了半天,非常短的時間內討論:我們到了這兒怎麼辦,下一步怎麼辦?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按原來的計劃——黎平會議的計劃,是要在這兒建立根據地,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根據地。但真正到了這個地方後發現,這個地方不行,南面和東面都是烏江,北面是長江,兩條大江把你給夾住了,沒有多少發展和迴旋餘地。另外這個地方比較窮,貴州原來叫做「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是個很窮很窮的地方。所以中共中央在遵義會議上做出另外一個決定:北渡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蘇區根據地,與紅四方面軍取得戰略上的配合——這是遵義會議的第一個決定。

這個建議是由朱老總、聶榮臻和劉伯承提出來的,他們三個都是四川人,都是傍著長江邊長大的人。劉伯承還在川軍中任過職,也是一員名將,他們對川情比較了解,他們認為川軍內部矛盾派系比較多,裝備也不行,打仗也不行,反正就比較負面的看法。所以會議就根據他們建議,決定北渡長江,到成都西南或西北地區建立蘇區根據地,與川東川北的紅四方面軍遙相呼應,取得聯繫,獲得戰略上的相互策應與配合。

遵義會議通過這個決定只討論了半天,然後接下來的兩天半時間裡,大家的勁兒都憋在後來形成那個決議上,那就是初步批判左傾軍事路線,批判李德,批判當時第三次左傾路線主導的軍事路線。實際上就是一個控訴會,所以大家在會上都群情激昂啊!一致要求不能讓這位洋顧問再指揮了。然後周恩來提議,要讓在實際鬥爭中,實際戰爭中經過檢驗的同志,讓這樣的同志來領導戰爭,當然指的是毛澤東。這個問題大家就附議了,於是決定增補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補他為常委,讓他進一步走上前臺。

但是這個會議並沒有決定毛澤東為首。

實際上,把毛澤東推入政治局常委以後,接下來還有對於遵義會議決定的補充事項。這就是在四川石壩鄉召開了一個「雞鳴三省會議」決定的事項。「雞鳴三省會議」主要事項就是黨中央的前任總負責向新任總負責張聞天交權,把印啊文件啊都交出來了,進一步明確了政治局的分工。政治局的分工是這樣的:周恩來同志為黨內委託在軍事上下最後決心者,就是這個軍事行動的最後決心由周恩來來下,毛澤東同志為周恩來同志的幫助者——以常委的身份幫助周恩來同志。

這個決定的前頭有很多很多故事,包括在中央蘇區的故事。

這種提議實際上是第二次提出來了。第一次提出這種格局是1932年10月寧都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左傾路線的執行者們要求毛澤東下臺,毛澤東不再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離開前線指揮崗位。當時周恩來也是提出這樣一個方案:我來負責,然後毛澤東同志協助我,他留在前線協助我;或者,毛澤東同志負責,我在前方監督他執行這個中央路線。當時毛澤東都拒絕了,毛澤東說我既然那麼不受信任,我就不在前方呆著了。他實際上就是辭了職,回後方專任中央蘇維埃政府主席。而在這次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又一次提出了這種格局,而這一次,毛澤東接受了。

因為遵義會議會上會下醞釀討論的時候,毛澤東表達這樣一個意思:領導不要改變,應該由張聞天同志來負責一段時間。毛澤東認為:六屆四中全會中央是共產國際認可的,而現在遵義會議是在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由中共中央自主作出了決定,這個可能以後還須得到共產國際的認可。所以他認為自己還不能出來提這個口袋,還是由張聞天同志負責。自己就協助周恩來同志指揮軍事。

這個時候毛澤東接受了這種領導格局,為什麼這個時候接受了呢?

這個時候兩點不一樣:

第一點,大家認識不一樣。寧都會議的時候毛澤東是少數。大多數人不認可毛澤東的這種方法。但是現在經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特別經過湘江失敗後,大多數人開始認識到了毛澤東同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周恩來他們這些人都意識到了。所以說周恩來後來是心悅誠服的把這個指揮權實際上委託給毛澤東了!原來的「周毛體制」,就逐漸過渡到了「毛周體制」。毛澤東在這次進入最高領導層,到達陝北以後正式走到前臺,就是眾望所歸。「萬眾歡呼毛主席」那不是沒有來由的,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認為他能挽救危局。

第二點,毛澤東自己也在失敗和挫折中成長和成熟起來了。越來越善於團結同志,特別是團結與自己意見和主張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志。在闡示和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越來越注意「求大同,存小異」,越來越善於把自己的個人意見,變成大多數人認同的「共同意見」——把「我的意見」,變成「我們的意見」。

遵義會議之後相當一段時間裡,毛澤東在軍內還沒有正式的領導地位,他只是個軍委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事委員會的委員。但是他既不是主席,也不是副主席,他在政治局裡頭就是一名常委。在政治局常委分工裡頭也沒有直接委託他負責軍事。但在「雞鳴三省會議」上明確了:他是周恩來同志在軍事上的幫助者,雖然還沒有正式的名義。

遵義會議開完以後,馬上就決定北渡長江,在宜賓和瀘州之間北渡長江,然後穿越這個川西平原地區,到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蘇區根據地。當時就準備這樣幹了。會議後對紅四方面軍也有個指示,就是同意紅四方面軍向嘉陵江以西進攻,配合中央紅軍。但這個北渡長江計劃很快就被證明它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計劃。其實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個計劃開始它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我們什麼都還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我們先出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是對是錯,有沒有問題?實踐來檢驗。

我們說,遵義會議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團在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完全獨立自主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新起點。但具體的說,遵義會議第一個決議在當時來看就不那么正確了,他有一個非常正確的決議在後頭。但是他的第一個決議看來也不是那么正確,對敵軍估量是有錯誤的。因為提出這個建議的朱德、劉伯承、聶榮臻,他們離開四川已經很久了,他們並不知道現在四川軍閥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相關焦點

  •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就是在雲貴高原,而雪山草地就是在川西地區。我們從江西出發,到現在已經經過了7個省,其中大部分省幾天十幾天就騎過去了,而貴州省,我們已經騎了兩個月了,現在已經到達貴陽市息烽縣,要出貴州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四渡赤水紀念館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12月21日,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四渡赤水紀念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四渡赤水紀念館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善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推動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 赤水河畔那抹紅——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研學紀實
    日前,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等全國74家博物館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13年篳路藍縷,13年風雨兼程,四渡赤水紀念館以錚錚質樸的紅色情懷,以砥礪奮鬥的拳拳初心,踏上新徵程,再創新輝煌。
  • 四渡赤水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㊼
    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
  • 習水:四渡赤水展示帶 串起酒旅雙明珠
    在土城鎮與習酒鎮之間,四渡赤水一渡、二渡、四渡渡口鑲嵌期間。習水用「酒旅並舉」戰略畫上一條精緻的線段,紅得耀眼、綠得怡人、白得醇香。「紅是紅得很!」四渡赤水紀念館。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習水縣土城鎮,四渡赤水的發軔地,建立起以全國愛教基地四渡赤水紀念館為龍頭,青槓坡戰鬥遺址等4個省級愛教基地為骨架,多個市級愛教基地廣覆蓋的愛教基地體系。用17起個紀念館讓土城成為中國博物館小鎮。加上穿越千年的古鎮,讓土城紅成習水旅遊一顆璀璨的明珠。
  • 四渡赤水是如何讓敵人「窒息」的?
    四渡赤水——長徵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私以為,四渡赤水這一番操作,是毛主席軍事謀略的最高體現。「四渡赤水」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不確定環境下做的最準確的決定。「四渡赤水」的每一次進軍,都是戰略與戰術的完美結合。
  • 百名社長總編瀘州行丨四渡赤水,三渡在瀘州
    古鎮街道全長約500m,順山勢延至赤水河邊;石梯街道兩旁,商鋪櫛比高低,青瓦木樓層疊錯落,房屋多為清代所建,極具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積澱深厚的紅色文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太平古鎮有著積澱深厚的紅色文化。1935年「四渡赤水」,中國工農紅軍在古藺縣境內轉戰54天,其中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就位於太平古鎮,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紅色遺蹟和革命文物。
  • 紅軍長徵遺址:婁山關、四渡赤水遊記
    聽說「四渡赤水紀念館」在鎮子的西頭,我們加快腳步,從東趕到西,到紀念館門口已是下午4點。紀念館4點半關門,有幾個工作人員在門口衝洗地板,快要關門了。我們趕緊進去。赤水河彎彎繞繞,大體上是由西南往東北方向流入長江,沿岸的土城、太平渡、二郎灘和茅臺鎮,分別是紅軍一渡、二渡、四渡和三渡赤水的地方。
  • 毛澤東說:「四渡赤水是我的得意之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是怎樣...
    毛澤東卻說:「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 毛澤東當機立斷,果斷提出放棄原定渡江計劃,迅速撤出戰鬥,由土城向西渡赤水河實施機動,由此便拉開了四渡赤水的戰幕。 1月29日,紅軍分3路從猿猴(今元厚)場、土城南北地區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茼、叔永地區前進。川軍立即以12個旅分路追截,並沿長江兩岸布防;薛嶽兵團和黔軍從貴州分路向川南追擊;滇軍3個旅向貴州省畢節和雲南省鎮雄急進,企圖截擊紅軍。
  • 《長徵.四渡赤水——我們從這裡出發》新聞發布會本周末成都舉行
    川南經濟網訊(初旭)近日,小編從有關部門獲悉,《長徵.四渡赤水——我們從這裡出發》新聞發布會將於本周末(11月29)日在成都天府新區華陽大道三段中興上街166號四通大廈5樓成都古藺商會舉行,古藺老區人民用特殊的方式,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 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裡的故事,彭雪楓將軍回憶婁山關之戰
    這裡是古鎮中心的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廣場,廣場一角有土城博物館的介紹。赤水河畔的習水縣土城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千年文化歷史、四渡赤水厚重積澱與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相輝映。近年來,我們以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文化內涵為核心,以地域文化為重點,以其他文化為補充,陸續建起了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貴州航運博物館等一系列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
  • 看四渡赤水電影,老紅軍笑:王家烈的兵,哪敢和我們拼刺刀
    這場戲,是電影《四渡赤水》中的重頭戲。 作為建軍55周年的獻禮片,《四渡赤水》的拍攝受到部隊重視,軍區派了包括步兵、舟橋、工兵、空軍等各兵種指戰員2400多人參加。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成都軍區副參謀長丁甘如這兩位當年親歷過四渡赤水戰鬥的老紅軍為該片顧問,丁甘如還親隨攝製組到了土城,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指導性意見。影片遵循紀實原則,在土城、婁山關、金沙江等當年的戰鬥原址實地拍攝。
  • 將成為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
    瀘小布從市委組織部獲悉,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市委黨校新校區)建設已基本完成,古藺校區、敘永校區也有望在明年底全面建成。「1+2+N」分院建設作為四川長徵學院五個分院之一的瀘州四渡赤水分院,由市委組織部牽頭總攬,確定了「1+2+N」的分院建設布局■「1」即瀘州四渡赤水分院(市委黨校新校區)
  • 被西點軍校列入教材的四渡赤水,看外國人和國民黨是如何評價的?
    前言:四渡赤水,屢出奇兵。烏江天險,凌雲飛渡。百裡奔襲,飛奪瀘定,兵臨貴陽,劍指昆明。敵人追擊,不知所云。我軍妙算,乘勝而出。調虎離山,北襲金沙。用兵如神,跳出包圍。強渡湘江後,人員銳減,彈藥消耗也極大,在四渡赤水前,紅軍的兵力在3萬左右,可用的槍枝彈藥極為有限。
  • 貴州紅色之旅,重溫遵義會議這次偉大轉折,看四渡赤水出奇致勝
    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確定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在危難時刻拯救了紅軍,而後便是著名的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我們的旅程隨著紅軍的步伐一路沿赤水河去尋找紅軍四渡赤水留下的痕跡。    冬季的赤水河碧波蕩漾,風景秀麗,在1935年的時候,就在這條河上,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老人家平生得意之筆。
  • 四渡赤水是戰爭史經典戰例,被寫入西點教材,美國人如何看待呢?
    長徵是近代史上濃重的一筆,其中四渡赤水是偉人復出的第一戰,這一戰堪稱兵法的典範,對長徵勝利有決定性意義,還被西點軍校列入教材案例,但很多人好奇,美國人是怎麼看待的呢?於是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從遵義出發開始突圍,國民政府軍隊也乘機佔領遵義,與此同時,紅軍也佔領了土城,國民黨軍隊也準備增援奪回土城,一番苦戰,偉人敏銳地意識到,國民黨很快會調集重兵圍攻土城,這裡不利於轉移,於是決定放棄土城西渡赤水,伺機而動。但是到了赤水之後紅軍再次回到遵義,遵義的守軍做夢也沒想到紅軍敢回來,紅軍一鼓作氣奪回遵義城,國民政府被打個措手不及。
  • 遵義市文體旅遊系統體育工作業務培訓在四渡赤水培訓學院開班
    12月1日,2020年遵義市文體旅遊系統體育工作業務培訓班在四渡赤水培訓學院舉行開班儀式。遵義市文體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韋禕出席並作動員講話,四渡赤水培訓學院副院長李宛儒致歡迎辭,遵義醫科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專業理論教研室主任範洪彬以及培訓班48名學員出席開班儀式。
  • 貴州這座千年土城,被稱為「活著的古鎮」,是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口
    習水土城也是我國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同時也是我我紅色文化的遺址地,這是由於在「四渡赤水」當中,這裡就作為第一渡口,因此也被稱為「四渡赤水的開端,這裡見證了歷史的發展,同時又弘揚了我國偉大的長徵精神。為了充分讓人們學習到紅色文化,專門在古鎮裡建立了四渡赤水的紀念館,並以現代高超的技術,採用各種媒體形式充分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 西南地區「最神秘」的古鎮,已有7000年之久,紅軍曾在此四渡赤水
    對於我來說,旅行不僅僅是一次出行,一次遊玩,它還是一個人生的進程、一次心靈的滌淨——從靜止到奮勇前進、從繁雜到如水平靜,讓風蕩起一輪又一輪的波紋,關於遵義,每個人都記得紅軍的歷史,當地的遵義會議的場所也是一個受歡迎的景點,但是您知道嗎,在遵義有一個神秘的古鎮,紅軍曾經四渡赤水,在遵義市的土城。
  • 貴州一座低調的古鎮,素有「川黔鎖鑰」的美稱,因四渡赤水而聞名
    第五大文化就是紅色文化,土城古鎮因四渡赤水而出名,紅軍在這座依水而建的古鎮上四渡赤水,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也在這裡留下了很多紅色文化,依託這些紅色文化,該古鎮建設了四渡赤水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