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煙
1982年夏季的一天,貴州土城青槓坡「硝煙瀰漫,殺聲四起」。紅軍四渡赤水的前哨戰——土城戰役的一幕,在這裡拍攝還原。
這場戲,是電影《四渡赤水》中的重頭戲。為了協助拍攝,部隊特意派出了一個步兵團,分成兩批分別飾演交戰雙方。攝製組還特地租了一架直升機進行航拍,這在當時算得上大投入、大製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的黃金時期,而《四渡赤水》可以算是八一廠在《大決戰》開拍之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儘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該片的敘述方式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跡,演員的表演也過於臉譜化,但該片最大的貢獻,是確定了此類影片的一種拍攝模式,即歷史人物可以操著方言集登場,還能成為影片的主角。這一手法上承《風雨下鐘山》,下啟《大決戰》,其意義不同凡響。
《四渡赤水》的劇本,早在1971年就開始創作了,幾經波折之後,到1980年才基本定稿。最初的一版劇本,不可避免地存在「主題先行」、「概念說教」等特點。因此,以劇作家黎明、王願堅等人組成的新創作團隊,便推翻原稿,另起爐灶,將主席作為全片的主人公,為全片定下了史詩的基調。
作為建軍55周年的獻禮片,《四渡赤水》的拍攝受到部隊重視,軍區派了包括步兵、舟橋、工兵、空軍等各兵種指戰員2400多人參加。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成都軍區副參謀長丁甘如這兩位當年親歷過四渡赤水戰鬥的老紅軍為該片顧問,丁甘如還親隨攝製組到了土城,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指導性意見。影片遵循紀實原則,在土城、婁山關、金沙江等當年的戰鬥原址實地拍攝。
攝像出身的蔡繼渭,擔任本片導演兼攝像,一人幹了兩個最關鍵的重活。在當初幹攝像的時候,《海鷹》、《閃閃的紅星》、《南海風雲》、《今夜星光燦爛》都是他的作品。之後,由於工作需要,也由於蔡繼渭藝術素質的全面提高,他「導兼攝」了《路漫漫》,頗受好評,《四渡赤水》這場重頭戲也就落到他身上了。
對於蔡繼渭來說,拍《四渡赤水》,最難的不是劇本創作,也不是戰爭場面,而是如何塑造好主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選中演技一張白紙的古月來扮演,還是因為他確實比其他特型演員要形似的多。
蔡繼渭
古月以往在部隊機關工作,從未演過戲,是被劇作家胡可發現,推薦到八一廠培養成特型演員。來廠裡不到半年,就拍攝了《西安事變》,不過戲不多。《四渡赤水》就不一樣了,他成了第一主角,全片成敗的關鍵。這對於既沒有表演技巧,也缺乏生活體驗的他來說困難挺大。
影片中表現婁山關大捷的場景
古月為演好角色,下了很大的功夫,雖說有表演痕跡,但不乏自然生動的地方。
例如,在片中「湖南會館」那場戲的最後一段,當紅軍司令部得知方志敏被俘,項英、陳毅下落不明的消息,以及敵人將在13號向我軍發起總攻的情報時,主席在自言自語踱步中說:「為了死去的同志,為了革命的勝利,我們沒有權利再讓這3萬紅軍蒙受不應有的損失。」說完走到桌邊,略一思忖,猛擊一掌的同時說:「不和他們在這裡打!我還是老主意,三十六計,走為上。」
古月後來回憶,這擊掌的動作,事先並沒有設計,是他隨著內心感情變化,下意識做的即興動作。這一動作,反映出劇中人物此時此刻抑制不住的激動,符合人物在規定情境中的舉動。
除了古月,該片的主要演員還有扮演周副主席的廣西話劇團演員蘇林,扮演朱老總的成都話劇團演員劉懷正,扮演劉伯承的空政話劇團演員傅學誠,扮演蔣氏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趙恆多。這幾位後來均成為特型演員。
在其他配角中,不乏一些名角。因扮演「湯司令」和「胡漢三」而被人們熟知的劉江在片中,扮演黔軍軍閥侯之擔,雷恪生飾演薛嶽,當時還沒人知道的王學圻扮演紅軍興國團長。
雷恪生飾演的薛嶽
所有演員中,名氣最大的當屬扮演瑞金團政委盧青松的唐國強。當時的唐國強,正被人冠以「奶油小生」的惡名。為改變這一形象,盧青松的人物造型被設計成了絡腮鬍子。不過觀眾對此並不買帳,流行的說法是:儘管粘了鬍子,但還是改變不了奶油小生的本質。
唐國強飾演的盧青松
片中,僅次於主席的第二角色是瑞金團團長高翔(據說原型是耿飈),由廣州軍區話劇團演員盧志啟飾演。盧志啟濃眉大眼的形象相當正義,可塑性很強,卻不知為什麼影視作品很少,大部分觀眾並沒有記住他。
盧志啟飾演的高翔
影片拍攝前,曾有影評家告誡蔡繼渭:「千萬別搞出個《大渡河》第二。」長影廠1980年拍攝的《大渡河》(陳寶國的處女作),受批評很多。傅學誠、劉懷正、趙恆多都參與過《大渡河》的拍攝,就怕《四渡赤水》重蹈覆轍。所幸的是,影評家看了《四渡赤水》的樣片,說「美學上有突破,有新的東西」,這才讓蔡繼渭鬆了一口氣。
影片上映後得到廣泛好評,於1984年獲第四屆金雞獎特別獎。不過也有一些爭議的聲音。例如紅軍老幹部在集體觀影時就曾笑談:當年王家烈的兵哪裡敢和我們拼刺刀啊?
趙恆多飾演的蔣氏
更多的批評來自文藝評論家,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是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交待不夠清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根本看不懂,最終只能看熱鬧;二是影片缺乏生動故事的穿插,不太像一部故事片,倒象一部歷史紀錄片,缺乏故事片的感染力,給人留下的只有「說一陣,打一陣」的刻板印象;三是在眾多領袖人物中,除了主席的形象塑造得好,其他人物的形象顯得很單薄,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並非是《四渡赤水》的個例問題,而是這類影片共有的問題,即便到今天都沒有完全解決好。
電影《四渡赤水》為幾年後《大決戰》的拍攝積累了寶貴經驗,而該片的劇組人員後來幾乎全都進了《大決戰》劇組,並成為影片的骨幹力量。蔡繼渭擔任《淮海戰役》的總導演,黃維兵團過渦河以及中原野戰軍總攻雙堆集的兩個長鏡頭是他平生得意之作。古月、蘇林、劉懷正、傅學誠、趙恆多均在《大決戰》三部中出演,從此被國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