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長徵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私以為,四渡赤水這一番操作,是毛主席軍事謀略的最高體現。
「四渡赤水」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不確定環境下做的最準確的決定。
「四渡赤水」的每一次進軍,都是戰略與戰術的完美結合。
可以說,「四渡赤水」這一系列決定,吊打了紅軍屁股後面的敵軍,拖死了中央軍,累死了滇軍,嚇死了黔軍,困死了川軍……讓中央紅軍在敵軍四面八方的包圍中得以轉移。
沒有軍事知識基礎的人,很難明白毛主席「四渡赤水」戰略的每一步,哪怕是有了動態地圖,也只能拍手稱讚。
背景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戰略轉移。
這時,「左」傾教條主義盛行,一系列戰略失誤,紅軍從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多人,處於覆滅的境地。
毛主席力挽狂瀾,組織中央紅軍渡過烏江,進軍遵義城,於1935年1月7日召開了遵義會議,扛起了軍事指揮大權。
紅軍一反常態的動作,讓蔣介石大為震驚。他調集了嫡系部隊、川軍、黔軍、滇軍等軍事力量,150多個團,共40多萬重兵,布下了天羅地網,以求全殲紅軍!
中央紅軍危急存亡的時刻到了!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國軍中央軍、黔軍、湘軍、川軍、滇軍、桂軍已經包圍了紅軍。
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開始北上。
一方面,紅軍放出謠言,聲稱要進攻重慶;另一方面,大部隊分三路北上向赤水進軍。
路途中,遇到了敵軍,激烈戰鬥後,毛主席決定放棄北上,改為西渡赤水河,之後再北渡長江。
西渡赤水河後,敵軍完全沒有反應過來,恐慌一片。
蔣介石立即決定,在長江沿岸築起工事,布滿兵力,加強防務。
這時,前有防禦,後有追兵,毛主席決定,先在扎西集結軍隊,待機殲敵。
二渡赤水
2月9日,在會議上,根據毛主席的講話,紅軍決定「回兵黔北,再渡赤水,重佔遵義」。
敵軍以為中央紅軍要在扎西地區戰鬥,集結了滇軍向此進軍。另外,川軍也在長江沿岸修築了軍事堡壘,截斷了紅軍北上的路。
誰知,紅軍一轉頭,向東去了,再次渡過了赤水河,來到了黔北。
在一路上,紅軍有時走小路,有時走大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敵軍迷惑不解。
等到了黔北,敵軍才反應過來,川軍連忙經過扎西地區向東追擊。黔軍、中央軍等軍隊看到紅軍要來黔北,也集結了兵力阻擊。
紅軍一番戰鬥後,佔領了婁山關,接著來到了遵義城,一舉攻入。
這一路上,紅軍打死打傷敵人2400多,俘虜3000多,繳獲了大量物資,是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三渡赤水
打下了遵義城後,蔣介石認為中央紅軍一定會繼續向東進軍。他親自飛往重慶,調集軍隊,圍攻紅軍。
中央紅軍也組織主力軍,力圖殲滅敵人以求突擊。但每次都沒達到目的。
紅軍已經在遵義地區活動了將近一星期。蔣介石以為紅軍徘徊在這,是大方針還沒有確定。
於是,蔣介石派各路兵力來遵義地區,以求決戰。
哪知,苟壩會議後,紅軍決定三渡赤水。
中央紅軍再次渡過赤水,來到對岸,蔣介石認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連忙調集軍隊,或阻擊,或追擊。
四渡赤水
又到了危急時刻,毛主席決定,原路返回,回師東渡!
中央紅軍排遣一個團繼續前進,吸引敵軍火力,而紅軍主力部隊迅速、隱蔽地渡過了赤水。
紅軍突然出現在赤水另一邊,蔣介石驚慌失措,以為紅軍又要進攻遵義,連忙調集軍力。
誰知,到了遵義地區,紅軍派遣一個團吸引敵人注意,主力立刻向南進攻,突破了敵人封鎖線。
在這個時候,紅軍已經跳出了蔣介石設下的包圍圈,掙破了天羅地網!
勝利轉移
四渡赤水中的一渡赤水是打了敗仗,被迫渡江;二渡赤水也是因為前有阻擊、後有追兵,不得已渡江。
等到了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紅軍才真正地掌握了主動權。
你以為我渡江北上,其實我要南下出擊;你以為我要在此決戰,其實我要繼續轉移;你要四面圍堵,我就迂迴曲折。
毛主席指揮3萬多人的部隊,與10倍多的敵人周旋,東西縱橫,南北往返,聲東擊西,圍南救北,在敵人中間穿插來回,耍得敵人團團轉,完全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毛主席的一系列神操作,讓敵軍抓耳撓腮,不得其解,保存了紅軍大部分主力,留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