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 鄭燮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首詩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作,是他在濰縣任知縣時,贈給山東巡撫包括的一首題畫詩。
鄭板橋是清代很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但他的仕途並不通達。鄭板橋早年家庭困苦,中年之後才應試高中,僅擔任過縣令之類的小官。但鄭板橋在擔任地方官時,理政有方,體恤百姓,且勤儉廉政,愛民如子,因此深得百姓擁護。鄭板橋還力倡文事,善於發現人才,提攜後進,在他花甲之年離任濰縣時,百姓夾道相送,並給他修造生祠,感念他當政濰縣時的愛民恤民之情。
鄭板橋的一片拳拳愛民之心,在他的這首《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詩中,就已表露無遺。
這首詩巧妙的以竹聲作引,託物比喻。首句寫自己在衙署的書房裡休息,聽到窗外風吹動竹葉的聲音。一個「聽」字,凸顯出鄭板橋憂心如焚,夜不能寐的心境。第二句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聯想到百姓啼飢號寒的疾苦之聲。一個「疑」字道出了鄭板橋的愛民之心和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是說我們只是小小的州縣官,這裡自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內。第四句「一枝一葉」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暗喻民間疾苦,寄予了鄭板橋深厚的情感,即百姓的冷暖安危時刻牽動著我們這些州縣小官吏的心。
鄭板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濰縣任縣令時,趕上山東大澇,濰縣的情況尤其嚴重。當時餓殍遍野,鄭板橋當即下令,大興修築,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應該先上報朝廷,鄭板橋斷然拒絕道:「已經到了什麼時候?等到輾轉上報上去之後,百姓無衣無食,怕是要十室九空了。大家不用怕,都聽我的,出了什麼事情,有我擔著,與你們無關。」鄭板橋一片憂民之情躍然紙上。
古代講究「學而優則仕」,但凡讀書人最終大抵是要走進科舉的考場搏個功成名就,封妻蔭子的。而做官就離不開和百姓打交道,古往今來,大凡有作為的官吏無不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最早的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中就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句子,還有李紳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詩句,這些描寫都說明為官者一定要心繫百姓,關心民間疾苦。
唐代的詩聖杜甫除了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哀嘆,甚至還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的呼聲。一再的呼籲當政者要關注民間疾苦。到了宋代,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為官者憂國憂民的心境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到了明朝,于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則又一次道出了在杜甫、于謙、鄭板橋等清官廉吏心中,心無百姓莫為官的為政理念。
鄭板橋作為清代著名的書畫名家,其實他一生只畫蘭、竹、石,並且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他的書畫創作和他的詩文作品,還有他一生的所作所為,無不完美的詮釋出了他內心堅守的「四不」理念。鄭板橋雖只是州縣小吏,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撐起的是百姓心中的一片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