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情結常縈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就是書畫大家周義發教授的家...

2020-12-15 騰訊網

6

10-2020星期二

【編輯薦語】「曾登臨,曾寫生、曾拍照、曾逾百次用多彩翰墨繪成丹青的雄偉萬裡長城已然在心中起伏延伸,長期累積的對長城的家國情懷油然而生,對祖國完全統一的期盼日趨心切」書畫大家周義發教授的家國情懷……

長城情結常縈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周義發

小時候,語文課本告訴我,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綿延橫亙萬餘裡。在對長城的探源、寫生、採風、登臨的數幾十個春秋的過程中,我才弄明白:自秦至明長達2000餘年裡,歷代勞苦大眾建築和復修的長城長達約4萬裡。

真正理解長城

而我真正理解長城,卻是在1971年9.13事件後,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締造者毛澤東響亮地發聲:「還我長城」之時。當時作為軍人的我,才從真正意義上領悟了長城的象徵意義:長城,巍峨蜿延,氣勢磅礡;長城,浩氣千秋,雄風萬裡;長城,喻江山永固,社稷長安!長城是冷兵器時代「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偉大軍事工程和軍隊的代名詞,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義勇軍進行曲》唱響以來,特別是新中國誕生以來,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世代傳唱;當今,對中華民族而言,長城則產生了祖國昌盛、巨龍騰飛的另一番意義。萬裡長城,已然成為了激發華夏兒女豪情壯志和英勇氣概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而於我,則形成了一種借長城表達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的深厚情結。

心懷長城,感恩友親

經過長期積累,本人的長城山水系列國畫作品,已獲國家版權局頒發的版權證書,總計已有11幅不同構圖、不同風貌、不同色調、不同規格(尺寸)的長城山水作品已為國內外多家藝術機構、飯店和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愛國華人、華僑收藏;通過瀚海拍賣公司、中歐拍賣公司市場拍賣,有3幅長城作品經多次輪番競價而完美成交;義拍、義賣、義捐長城作品6幅;通過經紀公司、經紀人線上線下銷售數十幅。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71周年和花好日圓倍思親的中秋佳節喜相逢之際,填詞一首——《水調歌頭·我的深厚長城情結》。懷念養育我卻已長眠於九泉的父母,幫扶我完成學業的兄長和大姐;感恩使我最終走上藝海拾貝之路的恩師——李可染書畫大師之高足馬波生教授、學貫中西的藝術教育家、油畫大家餘潤德教授、曾在清華美院高端培訓部、中國書畫篆刻導師研究團隊執教的杜大凱教授、楊琪教授、於明詮、梅墨生教授等以及蔡祥麟、王厚祥、王非等書畫界可稱得上巨擘的良師益友對我的諄諄教海與迷津指點!

我祈願上列藝術導師、良師益友和從小學、中學到湖北工程學院等3所大學培育我跬步走上詩書畫印道路的全體師長,與我相向而行並幫助、支持、勉勵我在藝海泛舟的所有親朋、窗友、戰友、同事以及本群的全體微友「雙節」闔家歡樂!

旭日臨院,窗明几淨,沏一壺清茶,思親思緒如電影縈廻;秋高氣爽,心曠神怡,誦幾首古詩詞,懷舊意識像時光倒流。曾登臨,曾寫生、曾拍照、曾逾百次用多彩翰墨繪成丹青的雄偉萬裡長城已然在心中起伏延伸,長期累積的對長城的家國情懷油然而生,對祖國完全統一的期盼日趨心切。

深厚的長城情結

值中秋遇見國慶——雙節雙至,玆不禁欣欣然命筆,試填拙詞《水調歌頭.我深厚的長城情結》如後:

橫臥峻岭中,

傲視崇山峰。

巍峨蜿蜒起伏,

沿途展崢嶸。

紫氣繚繞飄逸,

身軀力挺蒼穹,

烽火臺高聳。

雄關屹峭壁,

氣勢貫長虹。

震邊陲,

歷滄桑,

益恢宏。

壯膽徵戰將士,

疆場出劍鋒。

歷盡千載永固,

浩然萬裡雄風,

騰飛東方龍。

雲巘松柏勁,

指日大一統。

(周義發2020年9日3O日晨於北京頤源齋)

【關於】周義發,國家高級美術師、國家高級書法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多所著名高等學府文法、藝術專業客座教授,被原國家文化部審定為「書法師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鑑定培訓項目專家委員」,榮獲中書協、中美協等藝術機構「德藝雙馨」獎。

相關焦點

  • 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蜀門世界共度今宵忘鄉愁
    又是一年上元時,元宵佳節剛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回鄉見到親人了嗎。 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時,在外打拼的遊子們總會不禁對月遙... 來蜀門手遊共度今宵忘鄉愁吧。今年圓月時,月與燈依舊。又是一年上元時,元宵佳節剛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回鄉見到親人了嗎。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誰了?
    朗朗上口、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詩人王維在十七歲時寫就的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那麼問題來了,倍思親的「親」到底是誰?好了,我們還是來欣賞一下王維的這首重陽節思念山西兄弟的七言絕句吧:第一句,詩人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把對親人的思念和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了「獨」和「異」字裡。第二句中,作客他鄉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會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更強烈。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每一次到佳節:美好的節日,日子倍思親:加倍,翻倍地思念親人。每到節日就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大家有沒有感覺王維的這首詩非常的通俗易懂,根本不用翻譯就能理解他的意思,即使是小學生都知道。可是就是這麼一句通俗的話,卻成了一句最經典的思親名句!而這樣的思親警局,王維以前的詩人都沒有總結的這麼到位,直抵人心!他寫得很輕,但力量甚巨!巨大到王維之後的詩人沒有誰把思親之情寫得這麼好!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重陽節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 又常常被人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老人節」等。唐代以後,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聚會飲酒、賞菊、繪畫、吟詩的日子。
  • 重陽詩詞|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共菊花醉重陽
    因此,重陽佳節有三層意義。一是「孝」,尊老敬老愛老;二是「壽」,爬山登高而延年益壽;三是「雅」,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盛開之際,便是文人墨客懷鄉賦詩之時。 今天,百草君為大家整理了幾首最有代表性的重陽詩歌,您會驚奇地發現,那些你我耳熟於心的佳句,原來就藏在這些作品裡!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〡必背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NO.16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京城的百姓都佩戴著茱萸,有的站在家門口翹首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回來,有的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的結伴而行,熱鬧的街道上只有王維一個人失魂落魄地走著,身邊這熱火朝天的景象,更是讓她感覺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 飛花令「思」: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也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思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杜甫《恨別》8.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 ——孟浩然《涼州詞 》9.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李珣《望遠行其一》17.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8.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絕句》19.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 劉長卿的一首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近鄉情更怯,親情更期盼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全詩的大意,在詩人自己滿是青苔黃葉的清貧居室裡,女婿的詩收到了,換位思考,詩人站在女婿的角度來看問題。前面兩句,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雲山路更色,記錄了李穆架一葉扁舟,漂泊行旅的艱辛,旅途的勞累困頓以及所見所聞,都深深地鐫刻在這兩行詩中。
  • 中國人的近鄉情怯和近鄉情結你有嗎?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這句話道明了一個意思即使自己家裡不管貧窮還是有沒本事的父母,我們一點也不會嫌棄的。為什麼呢?這就是近鄉情結。我們選擇不了出生,你的出地被父母決定,然後在出生地基本上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年。不管出生地的大人小孩,還是鳥語花香都在熟悉不過了。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送禮法寶就是它啦-「桑盈紅酒」
    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每一個節日連接一種食物,粽子則是端午節的標配,但家人朋友聚一起怎麼能不來點小酒呢?為解小夥伴們找好酒的煩惱,小編今天就給小夥伴們介紹五款400元左右適合端午節送禮且口感好的紅酒,眾所周知國產紅酒因價格親民而深受歡迎,以張裕、王朝、長城葡萄酒為代表,而進口紅酒所選用的葡萄品種與釀造工藝是不同於國產葡萄酒的,因此在口感上存在很大差異,所以今天推薦的四款紅酒都是進口紅酒,無論是它的口感上還是知名度都讓送禮錦上添花,讓你倍兒有面。
  • 曬回安徽老家第1餐飯,網友:每逢佳節胖3斤,老媽買菜真捨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就是我們這種人,出來上學、工作、定居在武漢,不知不覺離家已經二十多年了,沒生孩子的時候還沒這種感受,自己有了孩子後逢年過節是真的想家,特別是家裡爸爸,端午節還沒到就提前請假兩天,回家去。
  • 在外的遊子,當你走累了回頭看看家的方向,那就是心的歸宿
    遊子的思念與依戀則是這首歌中的最感人的音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你給了遊子多少心的暢想啊,無論何時何地,依戀的大門始終為你敞開。 依戀在遊子無盡的路上布滿了家的痕跡,於是這條尋找歸宿的路便灑滿了尋找的淚水。依戀讓家鄉成為遊子心中永恆的期待。不管當初是為何原因,讓他們離開了它,不管路上是布滿荊棘,還是鋪滿鮮花,依戀總會讓他們當初年輕剛硬的心軟下來。
  • ...躬耕一生,桃園杏壇不言悔」周義發教授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
    作為學生,周義發教授以此文深切緬懷。 八寶山告別儀式結束後,在隨首師大靈車回校的路上,令我撫今追昔,心波難平。歐陽老師最令我敬佩的是自己從不接受學生對他「導師」的尊稱,而喜歡大家稱他為「老師」。
  • 「躬耕一生,桃園杏壇不言悔」周義發教授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
    作為學生,周義發教授以此文深切緬懷。 八寶山告別儀式結束後,在隨首師大靈車回校的路上,令我撫今追昔,心波難平。歐陽老師最令我敬佩的是自己從不接受學生對他「導師」的尊稱,而喜歡大家稱他為「老師」。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人,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處於「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境地。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她總是和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環境,故鄉的一切,聯繫著,連結著。
  • 每逢佳節:兵不解甲,馬不卸鞍
    每逢佳節,兵不解甲,馬不卸鞍。又逢中秋、國慶,在這個萬家團圓、普天同慶的日子裡,人民子弟兵依然堅守崗位,一如平常。他們行走在邊防線上,他們翱翔在祖國長空,他們巡弋在大洋深處,他們鏖戰在演兵沙場……他們知道,軍人的字典裡沒有節假日,只有枕戈待旦,只有備戰打仗,只有保家衛國。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沒錯說的就是他!
    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知名的一個就是王維,對就是中國唐朝的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上學的時候背過不少他的詩。我們都知道他是詩人,但是其實他也是一位唐代特別著名的畫家。
  • 山東艦過臺海,令人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也難怪一些網友如果不看舷號,還真分不清哪個是「遼寧」,哪個是「山東」。然而,臺軍作為一支武裝力量,竟然也分不清「遼寧」和「山東」,您說搞笑不搞笑?02在山東艦過臺海之前,臺軍退役少將於北辰上節目賺通告費的時候,竟然針對解放軍演習,說出這樣的話:「難道你們認為臺灣地區的城鎮和你們一樣都是土房子嗎?都是這麼矮,而且裡面還都是土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