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021-02-08 私享藝術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之說。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重陽節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 又常常被人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老人節」等。唐代以後,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聚會飲酒、賞菊、繪畫、吟詩的日子。因此,歷代也出現了大量吟詠重陽節的詩詞,最廣為人熟知的便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至今已傳唱千年。

 

在歷代畫家們的畫菊作品裡,很多題跋也會提到重陽節。明代徐渭在他的《花卉圖卷》中就題有:「忽報街頭糕五色,西風重九菊花天」的句子。清代吳昌碩在一幅菊花圖上也題詩曰:「荒巖寂寞無俗情,老菊獨得秋氣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同時,菊花也被人們稱作延年益壽的花,有很多畫菊花的中國畫作品都題為「長壽」,齊白石有一幅作品就題為「延年益壽」,畫的就是菊花。另外,齊白石93歲那一年,畫了一張《重陽生日》給生於重陽的夏衍先生慶生,畫面內容也是菊花。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值此重陽佳節來臨之際,私享藝術特選登一些歷代重陽題材繪畫作品,在此恭祝廣大讀者身體健康、闔家安泰。

相關焦點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〡必背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NO.16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京城的百姓都佩戴著茱萸,有的站在家門口翹首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回來,有的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的結伴而行,熱鬧的街道上只有王維一個人失魂落魄地走著,身邊這熱火朝天的景象,更是讓她感覺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閏九月九日獨飲(唐)白居易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過故人莊(唐)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誰了?
    朗朗上口、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詩人王維在十七歲時寫就的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那麼問題來了,倍思親的「親」到底是誰?這裡所說的「佳節」,雖然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但更是為本詩所寫的「九月九日」作鋪墊。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這樣寫雖然也能表達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詩人想像著兄弟們成群結伴、登高飲酒的情景,設想他們因為自己無法親臨盛會,共享歡樂,感到一種無法團聚的缺憾。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每逢佳節倍思親」
    知道了標題的意思我們才能看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第一句第一個詞就是「獨」,單獨,孤獨的意味非常強烈。異鄉:他鄉,外地。異客:異地的客人,也就是外地人,遊子。兩個「異」字,下筆深沉。「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每一次到佳節:美好的節日,日子倍思親:加倍,翻倍地思念親人。每到節日就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 重陽詩詞|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共菊花醉重陽
    中國人以九為最大的陽數,九九即久久,長長久久是團圓。於是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民間俗稱老人節。在這一天,人們盼望族中的長輩都能健康長壽,共享天倫之樂。 因此,重陽佳節有三層意義。一是「孝」,尊老敬老愛老;二是「壽」,爬山登高而延年益壽;三是「雅」,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盛開之際,便是文人墨客懷鄉賦詩之時。
  • 「獨在異鄉為異客」,因文化差異,你想家了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用一個「獨」和兩個「異」字,把人在他鄉的陌生和孤獨感,用最樸素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想想,古代沒有手機、沒有高鐵,背井離鄉,只憑簡單的書信來往,漫長的等待和空間差距,就意味著和故土完全的隔離,面對異域風土人情,古人的入鄉隨俗,除了絕對地服從當地水土,想必也沒有其它不二選擇。
  • 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蜀門世界共度今宵忘鄉愁
    又是一年上元時,元宵佳節剛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回鄉見到親人了嗎。 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時,在外打拼的遊子們總會不禁對月遙... 來蜀門手遊共度今宵忘鄉愁吧。今年圓月時,月與燈依舊。又是一年上元時,元宵佳節剛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回鄉見到親人了嗎。
  • 飛花令「思」: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也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思
    ——李珣《望遠行其一》17.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8.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絕句》19.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白居易《 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49.相思在萬裡,明月正孤懸。——盧照鄰《關山月》50.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王維《贈裴迪》完。
  • 重陽節不是只有「獨在異鄉為異客」這一首詩
    又是一年重陽節,按照古代的習俗,今天應該去登高望遠,賞菊吃酒,或者再吟誦兩句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曬回安徽老家第1餐飯,網友:每逢佳節胖3斤,老媽買菜真捨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就是我們這種人,出來上學、工作、定居在武漢,不知不覺離家已經二十多年了,沒生孩子的時候還沒這種感受,自己有了孩子後逢年過節是真的想家,特別是家裡爸爸,端午節還沒到就提前請假兩天,回家去。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許多在外務工、學習的人員強忍著思鄉之情,選擇留在現居住地過年,為抗疫盡一份責任。 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人,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處於「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境地。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