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不是只有「獨在異鄉為異客」這一首詩

2021-02-19 iMorning

又是一年重陽節,按照古代的習俗,今天應該去登高望遠,賞菊吃酒,或者再吟誦兩句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然而重陽節有關登高的詩不是只有這一首,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同樣是一首經典好詩,下面摘自熊逸作品《人生四時,唐詩九味》中對這首詩的解讀,帶你感受不一樣的登高感懷。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的名作《九日齊山登高》是一首七律,短短八句詩,後面六句都是名句,逐步從勉強來的曠達寫到真實的曠達。

而真實的曠達, 寫出了詩人難能可貴的旁觀者視角。今天的我們,會在感動和美麗之外得到額外的益處。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 845 年),平民張祜漫遊江南來到池州, 在重陽節那天,和池州刺史(相當於今天的池州市長)杜牧一起登上齊山把酒吟詩。

在今天看來,這一定是件怪事。一個平頭百姓,既沒有錢,也沒帶任何項目,跑去找市長大人攀交情,後者竟然還很給面子,兩個人像至交好友一樣一起過節。

但是,這樣的事情在唐朝並不罕見,因為拋開社會地位,張祜和杜牧有一個共同的頭銜——詩人。

這就是說,雖然平民很難混到官員的社交圈子裡去,但寫詩的平民和寫詩的官員可以混同一個詩歌圈子。

我們如果想得庸俗一點,就該明白能寫一手好詩在唐朝究竟有多麼重要。

今天我們都熟悉杜牧,知道他和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但知道張祜的人並不太多。張祜在唐朝很有詩名,還是一個多產作家。

你也許記得這樣兩句詩:「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就是張祜的詩,描寫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天生麗質,素麵朝天。

詩人杜牧畫像

你也許很難理解,在那樣一個詩賦取士的時代,張祜這樣的傑出詩人怎麼沒能做官。

 

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一是性格太張狂,很容易得罪人;二是在人生的關鍵點上偏偏不大走運,被人刁難。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他在晚年寫下的《到廣陵》,那幾乎是一篇詩體自傳:

一年江海恣狂遊,夜宿倡家曉上樓。

嗜酒幾曾群眾小,為文多是諷諸侯。

逢人說劍三攘臂,對鏡吟詩一掉頭。

今日更來憔悴意,不堪風月滿揚州。

詩的大意是說,自己一生走南闖北,流連在風月場中,飲酒無度, 和底層人民打成一片,寫出來的作品卻多是勸諫封疆大吏的。自己很有俠骨丹心,劍法不亞於詩才,今日重來揚州,老境頹唐,觸緒傷懷。

我們可以從這首詩裡總結一下張祜的特點:他很狂,很風流,雖然是文人,但也喜歡武道。

 

所有這些特點,在比他小二十歲左右的杜牧身上一應俱全。

最有意思是,兩個人都對美麗而浪漫的揚州格外迷戀。張祜寫過「人生只合揚州死」的名句。

杜牧寫揚州的詩更出名,今天很多人還背得出「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對於張祜和杜牧這樣的才子來說,如果還沒有機會指點江山,那麼詩歌、美酒、美人、寶劍就會填滿他們的生活。

所以,這兩個人能玩得來,能彼此欣賞,並不令人意外。而且兩人之間還有一條更加牢固的紐帶,那就是同病相憐。

杜牧雖然有個貌似耀眼的市長頭銜,但其實是被排擠到池州來的。人的挫折感並不取決於境遇本身,而取決於境遇和自我期待之間的落差。

杜牧和張祜一樣,都有著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宏圖大志,所以小小一座池州在杜牧眼裡無異於一間美麗的牢房。

在這一年的重陽,杜牧不再是市長大人,張祜也不再是平民百姓。他們只是一對酒朋詩友,帶著酒壺,一同登上附近的齊山。杜牧這首名作《九日齊山登高》就是這時寫成的。

登高遠眺,風景宜人,大雁的倒影在江面上滑過,雖然已是秋天, 山色依然青翠。在「與客攜壺上翠微」這一句裡,「客」就是張祜。日子是重陽佳節,天氣是秋高氣爽,風景是山青水碧,貌似一切都是可喜的。

人生總是苦多樂少,所以才說「塵世難逢開口笑」。此時此刻的歡樂顯得格外難得,而既然難得,索性玩得盡興,在頭上插滿菊花,否則就不要下山。

但是,這份快樂是真實的嗎?

兩位詩人在登高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看到王之渙眼裡的「白日依山盡」嗎?難道就沒有生出陳子昂那樣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悲愴嗎?

是的,快樂並不真實,杜牧和張祜無非是一對仕途失意而強作歡顏的人。像他們這樣心高氣傲的才子,怎麼可能僅僅因為美麗的風景、真誠的友誼、難得的佳釀和普天同慶的節日就開心起來呢?

除非給他們合適的位置,讓他們盡展才華,讓天下人仰慕他們的成就,他們才會真正開口一笑。但這樣的機會也許永遠不會有了,尤其對於張祜來說,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前幾十年搏不到的,難道後幾十年的時間可以爭取到不成?

這一天從登山開始,登到山頂,喝酒聊天,亂折菊花,轉眼就是夕陽西下。「白日依山盡」的景象近在眼前, 茫茫百感在這時油然而生。

杜牧當然了解朋友的心事,就像他同樣了解自己的心事一樣, 所以詩裡才有這樣勸慰的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既然對著良辰美景,只管喝酒就是,必須喝到酩酊大醉,才算沒有辜負這美好的一天。也不必站在山頭,望著西下的夕陽徒添傷感。

一個「但將」,一個「不用」,說得曠達、灑脫,但除了故作曠達和灑脫之外,難道還有別的辦法?

    《淵明詩意冊頁》·清·石濤

誰也無法逆轉夕陽西下的事實,誰也無法讓青春重來,誰也無法重新把握過去做錯的選擇和失去的機會。失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想要的大約再沒有機會得到。

但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既然哭和笑都不能改變什麼,又為什麼不能讓心態釋然呢?

人生有贏家也有輸家,贏家大可以贏得光彩,至於輸家,倒也不必輸到窮形盡相, 不妨體面地轉身退場,不失一名詩人的高貴。更何況就算是那些贏家, 也一樣要面對夕陽西下,一輩子努力贏來的一切也都將拱手送人。

這就是贏家和輸家共同的命運,是「古往今來只如此」的,又何必一個人黯然神傷呢?

詩的最後一句用到先秦時代的一則典故:齊景公登上牛山眺望國都,忽然想到人生短促,死亡不可避免,不禁在無限的眷戀和無奈中落淚。齊景公為之落淚沾衣的,是全人類共有的命運、共同的悲劇。

既然是古往今來的一切人都要承擔的,那麼無論是齊景公也好, 張祜也好,都沒必要獨自去承受這份悲哀,更沒必要認為這份悲哀僅僅發生在自己身上。

詩寫到最後這兩句,才體現出真正的曠達。

這是因為杜牧跳脫出自己的小人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朋友和生活。常人很難站到這樣的角度,我們實在太容易把自己和自己的遭遇看成是獨一無二的。

往往你覺得天塌地陷,非要馬上傾訴給所有朋友的大事件,在旁人聽來只有不勝其煩。

因為同類的遭遇,他們已經從無數人那裡聽說過無數次了。如果能變換一下角度,讓自己變成旁人,置身事外地旁觀你的悲歡離合,你就會從「古往今來只如此」的領悟裡釋懷幾分,明白「牛山何必獨沾衣」了。

這樣的人生貌似有一點精神分裂,你會同時以兩個身份生活:一個是正在生活的你,一個是旁觀著你的生活的你。

有哲學趣味的人最容易有這樣的雙重身份或者說雙重視角,他們一方面會像我們的同伴一樣和我們打著各種柴米油鹽的交道;一方面會像人類學家深入土著部落一樣,旁觀周遭世界發生的悲與喜。

所以有些時候, 他們甚至會顯得冷漠。杜牧就有這樣的潛質,他的一些詩句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會在感動和美麗之外帶來額外的教益。

那麼,張祜作為當事人,有沒有因為杜牧的寬慰而釋懷呢?當然沒有,就像我們身邊的無數例證告訴我們的一樣。不過張祜也有自己的麻醉劑,他在一首《京城寓懷》裡這樣追憶從前:

三十年持一釣竿,偶隨書薦入長安。

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

在回憶自己三十歲那年,當時因為有高官的舉薦,來長安謀求仕途。那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也很想抓住這次機會,但既然失敗了,回憶時的解讀方式也就隨之不同了。

詩句裡的「釣竿」自然不是真的釣竿,而只是一個符號,標榜自己是一名高潔的隱士。至於來長安求發展,只是「偶隨書薦」,碰巧有人推薦自己,自己就隨便走一趟而已。至於能不能當上官,一點都不重要,去長安最主要的目的是欣賞牡丹花。

 

本文摘自《人生四時,唐詩九味》,作者熊逸。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此書

相關焦點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〡必背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NO.16
    9月9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山東是指王維的家鄉山西蒲州,因蒲州是在華山的東邊,所以叫「山東」。所以詩題的意思是在重陽節思念家鄉的兄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京城的百姓都佩戴著茱萸,有的站在家門口翹首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回來,有的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的結伴而行,熱鬧的街道上只有王維一個人失魂落魄地走著,身邊這熱火朝天的景象,更是讓她感覺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之說。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 王維最出名的一首詩,令他17歲就一詩成名,開篇7個字驚豔世人
    讀他的詩,總有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無論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泊,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多情,亦或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靈,每一首都是流傳千年的經典。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卻是他17歲的成名作,也是他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僅開篇7個字就驚豔世人,就是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重陽節」 的英文可不是 double sun festival,正確表達原來這麼簡單……
    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了解重陽節的含義了。我們也可以做更進一步的解釋。在《易經》中,「九」被定義為陽極的數字,九月初九是兩個陽極的疊加,大吉大利的日子,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所以,根據這個節日誕生的起源,重陽節也可以翻譯為:Double Ninth FestivalNinth選擇用序數詞,是因為表達的含義為第九個月的第九天。
  • 「獨在異鄉為異客」,因文化差異,你想家了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用一個「獨」和兩個「異」字,把人在他鄉的陌生和孤獨感,用最樸素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想想,古代沒有手機、沒有高鐵,背井離鄉,只憑簡單的書信來往,漫長的等待和空間差距,就意味著和故土完全的隔離,面對異域風土人情,古人的入鄉隨俗,除了絕對地服從當地水土,想必也沒有其它不二選擇。
  • 重陽節的意義所在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 17歲的王維身在異地思念家鄉,寫下一首28字小詩,流傳了上千年
    比如神童駱賓王賓年僅七歲就寫出了《詠鵝》,王勃14歲寫下《滕王閣詩》,白居易16歲寫下《賦得古原草送別》。可謂是出名要趁早,寫詩也是要趁早。其實許多詩人在年輕的時候,已經出類拔萃脫穎而出了,比如「詩佛」王維。王維經典的詩太多,其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為人所熟知。寫這首詩時王維年僅17歲,他將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得含蓄深沉,感動了無數人。
  • 一天一首古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 王維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⑵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⑶佳節:美好的節日。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 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範帥,中國印記……
    「獨在異鄉為異客,範布隆克霍斯特」,今年1月4日,當我們迎來範帥時,球迷將一句王維的詩與範帥的中文名搭在一起,聽起來很押韻,卻成為了2020年荷蘭人這一年的真實寫照。讓我非常欣慰的是,雖然他們倆離開了,但是其他球員很快重拾心情,然後紛紛站出來,為球隊承擔更大更多的責任。俱樂部也很快就有動作,阿德裡安和日夫科維奇的加入,幫助球隊在淘汰賽贏了青島,所以非常感謝他們倆的貢獻,因為他們在第一輪淘汰賽也取得進球。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古人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陽數相重的日子,漸漸都形成了節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從小才華出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他十七歲的時候寫的。
  •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一句話 重陽節老人寄語關於孝順名言警句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一句話 重陽節老人寄語關於孝順名言警句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詞印象深刻,一首詞道盡了李清照的思念之情。時至重陽節,總有不少的愁緒難以忘懷,尤其是遠方的父母,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又至,何不給父母送一句簡單的祝福,聊表心意;又或者說出心裡的話,表達內心的愛。
  • 玉林人重陽節祭祖,你撿到只 熟雞冇?!
    今天(10月17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每逢此時,很多人都會吟誦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習俗,從古至今一直以來就是登高、吃重陽糕,賞菊飲酒,佩茱萸等。
  • 經典重陽節的詩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經典重陽節的詩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016-10-01 10:54:1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過節的時候格外思念故鄉的親人。
  • 重陽節|除了敬老愛老還能做些什麼?
    今天在這科普一下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 「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 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 秋遊賞菊 佩插茱萸
  • 重陽節的英文怎麼說?這些英語知識你get了嗎?
    習俗二 爬山 Mountain Climbing 人們相信在重陽節當天爬上高處可以預防疾病的傳說,所以它也被稱「登高節」。 習俗四 吃重陽糕 Eat Double Ninth Cake 重陽節蛋糕也被稱為「菊花蛋糕」或「花蛋糕」,最初是在秋收後製作的,供農民們品嘗時令,後來逐漸成長為現在的重陽蛋糕。
  • 詩意重陽 (2017重陽節「朗讀活動」文稿)
    (二)        在蔚為大觀的重陽詩詞中,最有名的詩句,莫過於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很多優秀詩篇,這首詩就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詩情畫意、講究構圖設色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時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 【味蕾上的江南印記】重陽節•重陽糕•老人節 || 嘉興往事 2020-12-12
    與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節吃的是重陽糕。農曆九月初九即日為重陽節,這是因為在我國古時九為陽數,兩個陽數疊在一起,就成為了重陽。重陽節這一天,我國各地都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因「高」與「糕」同音,就漸漸形成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慣了。重陽節源於何時,一時難以考證。
  • 重陽節的由來
    在兩漢以前,中國人只有春秋兩次祭社神(土地神)、三月上巳執簡招魂、冬至後的臘日祭百神而已。兩漢時的節日又多了元宵、冬至和夏至。魏晉以後,中國人開始過重陽節,比起端午、七夕和中秋,重陽算是中國人的一個古老的節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重陽」或「重九」等名詞,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