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把他鄉作故鄉
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
光頭李進《你在他鄉還好嗎》陪我們長大,聽了想家想哭想遠方朋友
隨著時光的流逝,年紀的增大,每當想起遠方的朋友時,就會不由地想起光頭李進的這首經典老歌《你在他鄉還好嗎》。這是一首陪伴我們長大的歌曲,從1993年發行到現在,已經過去26年了,每次聽到它,都會不由地想起家,故鄉,想起家中的親人,想起遠方的朋友,聽了想哭,想獨自靜一靜。
-
風一動,寒一重,融不進他鄉,我只想早點回到故鄉
每年的這個時候,回家的打算就會提上了日程。來到這個城市打拼,快有十個年頭了,隨著年歲漸長,對故鄉的眷戀就越來越強烈,特別是進入冬天,就會想念著老家的那冬日暖陽。對於這個城市,我既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這裡生活了近十年,陌生的是至今還無法融入這座城市的生活,對於這城市來說,我始終是個過客,心裡也只能當這裡是他鄉。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 《公園生活》說的是一對陌生男女在地鐵上相遇,又在日比谷公園意外重逢,兩個人也許是彼此有好感,也許是同為異鄉追夢人而互相吸引,但孤獨和不自信讓他們互相望而卻步,他們並沒有刻意拉近關係,而他們卻總能相遇在那個安靜的城市公園,只有在公園裡,兩個人才能放下戒備,放下工作,坦誠地聊一些話題。
-
久別故鄉遠,濃濃鄉情夢繞魂牽
看見孩子們在花間歡鬧玩笑,自然又憶起故鄉童年的情景,於是信口吟出這幾首,大概都不能稱其為詩的絕句,回來以後記下來發給也不年輕的姐妹,兄弟們,不知他們還有印象嗎?其一:轉身回眸望故鄉,童心童樂裡邊藏。迢迢千裡隔山水,夜夜夢回黑龍江。其二:一別故園十餘年,風風雨雨路三千。
-
從此,故鄉是他鄉
從家到世界,一個高考已經隔開了。開學前幾天,我們就開始計劃著兒子該帶的東西,幫著整理行裝,一樣一樣核對……期待裡有著興奮。兒子若無其事的,看不出絲毫的興奮,似乎讀大學與讀高中沒有任何的差別。 星期五放學回家,兒子還在午睡中。我喊醒兒子,再一次確認要帶的東西,於是準備出髮長沙。
-
今年你能回家過年嗎?
這是因為農曆的最後一個月被稱為臘月。「臘,一歲之大祭。」古代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臘月的稱法由來已久,臘月裡的習俗更是多之又多,傳統文化總是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歷經歲月打磨,溫婉又動人。進入臘月,意味著春節的臨近。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嫋嫋炊煙,總是牽扯起遊子們淡淡的憂愁,那種愁是抹不掉,忘不了,揮不去的鄉愁。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
-
這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鄉思宋代 李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
杜甫的洛城回憶錄(月是故鄉明)
其中,有關中秋佳節的故事、典故很多。本報特推出《月是故鄉明》欄目,帶您走近他們,走近他們的中秋故事。 「詩聖」杜甫自小在洛陽長大,洛陽有他的摯愛親朋、年少舊夢。他在洛陽結婚成家,在洛陽與「詩仙」李白相遇、相知,在洛陽寫下不朽名篇「三吏」「三別」,他的不少詩作可以當「洛城回憶錄」。
-
十首思鄉詩,濃濃故鄉情
鄉思宋代 李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看到冬天的枯草又開始綠了,羈留在遠方的遊子也動起了思念故鄉的感情,夜裡夢見自己踏上了回鄉的道路,可惜還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夢就醒了!
-
「樂動心弦」02:你在他鄉還好嗎?
尤其是一到周末,附近的同學都回家了,留下不多的幾個外區同學,共同分擔那份難捱的寂寞。我們這些有家不能回的遊子,周末最大的享受,是以改善夥食為名,到老師家看一會兒電視連續,看一會兒各種演唱會。六當年,《你在他鄉還好嗎》這首歌,真正打動我的,不是愛情,而是那份淡淡的、揮之不去的鄉愁。上高中時,這種感覺並不強烈。那時的我,偶爾也想家,但畢竟還在同一個縣域,畢竟還可以定期回家。
-
回家 離開以後,從此故鄉只有冬,沒有春夏秋
慢慢的,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工作之後,沒有了寒暑假,基本上只是在過年時候會一趟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在上大學之後,逐漸把一個陌生的地方變成了家,把家鄉變成了遠方。從十七八歲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學習,工作,成長。我們像候鳥一樣,一年回一次家,每年固定時間從他鄉遷移回家鄉;短暫停留之後,又踏上徵程,原路返回。
-
故鄉是什麼?來時的路,還是忘不了的一碗麵?
而我也在不斷地問自己「回去我能幹什麼呢?」很怕親朋好友問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是一個兩難的矛盾。故鄉不是容不下肉體,他鄉也不是放不下靈魂,只是我們總是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不敢輕易放棄,卻忘了父母漸漸老去,自己又一事無成,做不到問心無愧,而不願意面對罷了。很多時候總是覺得虧欠父母兄弟,自己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只好在他鄉漂泊。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古代的中國就已經是幅員遼闊,這就決定了這些讀書人要想爭取到功名,必須要靠近帝國的中心。於是乎他們少年的時候就開始打點行囊,奔走在路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
-
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
表姐北漂了5年,今年回家鄉了,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故鄉容不下靈魂,他鄉容不下肉身」。北京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表姐是做外貿的,本身這份工作就是走業績的,行業壓力大,又是在北京這個寸入寸金的城市,加班是常事,忙起來的時候就連雙休都沒有,經常一個月只能休息一天。
-
《月是故鄉明》教學安排
所謂「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水是家鄉甜,人是故鄉親」,中國人說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時也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其中「他鄉遇故知」也表現了人們對故鄉、故人的感情。這種感情促使人們愛家鄉、愛祖國,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值得我們發揚。在中國文學中,這種情感遍布於詩歌散文中,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月是故鄉明》這篇優美的散文。
-
漂泊在外思念故鄉,唐代詩人寫下一首千古絕詩,道盡離愁與人生
他鄉之人每逢佳節總會更加思念故鄉,又是一年歲末,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歸家的人們愈發多了起來,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在盼望著回家,漂泊在外的離愁和思念令人輾轉難眠,古人亦是如此。唐代有位詩人在客居他鄉時寫下了一首經典古詩,站在渡口邊望著明月和江水有感而發,將遠離故鄉的遊子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一起來品讀這份離愁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