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2020-12-22 山城夜話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

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

無論你走了多遠,

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

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

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歷經世事滄桑,卻又把一生的回憶定格在那個炊煙嫋嫋的村莊。

嫋嫋炊煙,總是牽扯起遊子們淡淡的憂愁,那種愁是抹不掉,忘不了,揮不去的鄉愁。

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

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陽光爬上了山頭,一群上學的孩童,像長龍行走在田坎上;堰塘邊,聚起三三兩兩的洗衣娘;村莊上空響起「咯吱,咯吱」的聲音,那是擔著糞水的男人一步一步穩穩地走向村外田地。

村外的田邊坡地,種得最多的樹要數桑樹和桐子樹。

一到盛夏,桑樹撐開茂盛的枝條,像撐開一把把大傘,桑葉就鋪天蓋地的瘋長開來,巴掌大的馬桑、蒲扇大的草桑綠綠的,嫩嫩的,一大片,一大片渲染起山坡,田野。

每當放學歸來,桑林就像土坡鼠的窩,這邊冒出一個頭,那邊冒出一個頭,頭冒得多了,在遠處看就像是風在捲起桑葉,翻起一個個浪頭,那是餓肚子的孩子們在桑林下嬉鬧,摘食桑椹……

桑樹給予村人們更多的人間煙火氣息,而桐子樹則不然,因了桐子花的緣故,它賦予碌碌凡塵的人們更多的是田園詩意。

春寒料峭,幾場柔柔弱弱的春雨路過,清瘦的桐子樹枝條上便吐出些嫩綠小花苞來,幾天之後,粉白淡雅的桐子花一點點露出臉來,好奇的打量起這個人世。

白嫩的花瓣,粉紅的花蕊,有著淡紅的迷濛,亦有著溼潤的多情。它們抬起頭,絲毫不畏懼寒風的薄涼,像樸質堅韌的鄉間女孩,雖然知道這一生很難迎來春日暖陽,卻也自個兒綻放,因為盛開是它們執著的夢想。

一樹一樹的桐子花漫山堆放,開得清絕靈秀,開得孤傲冷豔,開得香溢四野,正應了歐陽修的一句詩:

猗猗井上桐,花葉何蓑蓑。下蔭百尺泉,上聳陵雲材。翠色洗朝露,清陰午當階。幽蟬自嘒嘒,鳴鳥何喈喈。日出花照耀,飛香動浮埃。

「飛香動浮埃」。恐怕也只有清新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桐子花,才能當得詩人一贊。

一場夜風薄涼,桐子花在薰風還未到來之時,便汲汲於飄零。常常讓人心懷感傷,扼腕,嘆息。或許吧,桐子花誓不與群芳同列!

人生如寄,飄忽若塵。

桐子花的一生,多像長大後的我們,四處奔波,成為異鄉的孤魂,即使在他鄉繁華著錦,皓月千裡,也不及故鄉一盞燈火,來的安慰。

心,始終念念著,那個出生的地方。

這一生,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一世修行,唯有故鄉才是靈魂的歸屬之地……

鄒謇,男,78年生,祖籍四川渠縣,現居重慶。擅長水墨,喜歡草木之心的中年大叔。著有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長篇連載小說《冥圖》,《太醫令》,《書記孫大壯》,《我們的青春拐角》,《春野小村長》等作品。

相關焦點

  • 錯把他鄉作故鄉
    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除了他們,公園裡還有很多其他人,除了來公園小憩的「我」以外,還有大聲嚎叫的男子,裹在毛毯裡的流浪漢,以及更多漫無目的走著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想要在他鄉尋求一片溫暖。  書中有一句話直戳人心:「您說大家為什麼都會來公園呢?不就是為了喘口氣嗎?!」在日本這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異常忙碌,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且還要時不時應對突然出現的孤獨感和挫敗感。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她總是和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環境,故鄉的一切,聯繫著,連結著。她是任何別處的月亮所代替不了的。」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
    「3個月時間復建好受災廠房,讓我感受到蘇陝兩地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本月22日—23日,「寧商精準幫扶,決勝全面小康」主題宣講在我市舉行,從陝西商洛遠道而來的8位宣講人,現場講述了寧商兩地扶貧協作的感人故事。本次活動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商洛市委宣傳部、南京市發改委、商洛市發改委聯合主辦。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雖然這首古詩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卻引起多少思鄉情!且看: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 從此,故鄉是他鄉
    對兒子而言,「從此,故鄉可能就是他鄉了。」他將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他將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這樣默默看著他的背影,守望在原地。除了牽掛,就是祝福。
  • 「樂動心弦」02:你在他鄉還好嗎?
    這時候,光頭李進帶著《你在他鄉還好嗎》隆重登場。四當年的我,雖然不如今天這般世故,但也懂得李進的歌,主要是唱給遠方的遊子聽的。或者不如說,李進的這首歌,是唱給成千上萬的打工仔、打工妹聽的。四川人口眾多,是出了名的勞務輸出大省,打工仔很多。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12月12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印度跑者只把廣州當故鄉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進出國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 風一動,寒一重,融不進他鄉,我只想早點回到故鄉
    來到這個城市打拼,快有十個年頭了,隨著年歲漸長,對故鄉的眷戀就越來越強烈,特別是進入冬天,就會想念著老家的那冬日暖陽。對於這個城市,我既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這裡生活了近十年,陌生的是至今還無法融入這座城市的生活,對於這城市來說,我始終是個過客,心裡也只能當這裡是他鄉。
  • 紮根他鄉成故鄉
    五年前的八月,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城市讀書,看著來來往往的新生我知道我要和這個故鄉一起生活了,從進校的那一刻起開始學習朗讀,分享心得體會,在校園廣播站擔任過職務,跟他們講過所有自己知道的朗讀技巧,晉級過曹燦杯,入選過夏青杯,向評委講過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詩文,後來結識了一批來自各行各業因為興趣愛好走到一起的人,每天準時進行著晨讀晚讀練習。
  • 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原標題: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人間百味鄉情最濃,遊子把鄉思鄉愁都寄托在故鄉的酸甜苦辣之中,時時回味,不曾相忘。正如歌曲《味道裡的故鄉》所唱:「如今我在他鄉,時時不曾遺忘,遠方的家,親愛的娘,味道裡的故鄉。」
  • 《月是故鄉明》教學安排
    所謂「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水是家鄉甜,人是故鄉親」,中國人說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時也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其中「他鄉遇故知」也表現了人們對故鄉、故人的感情。這種感情促使人們愛家鄉、愛祖國,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值得我們發揚。在中國文學中,這種情感遍布於詩歌散文中,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月是故鄉明》這篇優美的散文。
  • 情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
    故鄉的月亮向來都是慷慨大方的,每次相遇,我總是緊緊地被她那奶白色的月光包裹著。讓我感受到了故鄉特有的溫存,和對漂泊在外的遊子歸家的熱望。始終對故鄉的月亮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每次只要異鄉上空一片明淨,空中的那輪明月如同故鄉的親人般前來拜訪、探望。這時候,你是無法體會到我此刻的心情的,我感覺像離開了母親懷抱多年的孩子,內心不住歡呼雀躍。
  • 固始網友紛紛曬自己老家,稱再過幾年只有他鄉沒有故鄉
    當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起記憶中多彩的故鄉,慢慢褪色成冬天的顏色,夜深人靜,月光皎潔心難平靜,莫明感傷,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遠在異地的固始老鄉們正如李健《異鄉人》裡的歌詞: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今天小編在朋友圈徵集了一組照片我們看看像不像記憶中的老家?
  • 星火詞 || 客夢千場,淚彈千行.且把他鄉作故鄉
    且把他鄉作故鄉。題記:小區東圍牆外鬱鬱蔥蔥生長著不少夾竹桃,據說已有二三十年樹齡,自成一景。十年前,我來之時它就在,四季相陪,風雨不舍。曾幾次因它的小風景而詩意油生,但遺憾的是總沒有為它寫點什麼。而今,因為外圍施工,夾竹桃一夜之間被砍伐乾淨,十分可惜,今早縱使得來幾句,也只是徒生悵惘……翠減紅消,氣冷露濃,金雁南翔。看悽風增厲,藤枯葉落;寒霜加酷,蛙隱蛇藏。
  • 曾居住在哈爾濱的俄國移民 錯把他鄉當故鄉 佔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
    於是在哈爾濱這座新興的城市裡,大批的俄國人開始在這裡修建房屋,錯把他鄉當故鄉。到1912年的時候,哈爾濱這座城市總人口不過才68549人,其中俄國人就佔到了43091人,為整座城市人口的63.7%。十月革命以後,隨著白俄被蘇聯紅軍擊敗,大批的白俄難民進入中國東北,這其中除了工人和農民外,還有著大批的白俄貴族。
  • 安徽詩人途經武漢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客逝他鄉,寫墓志銘不舍故土
    2月13日下午,安徽省作協會員、詩人遊子雪松在前往湖北荊門途經武漢時,因感染新冠肺炎,經治療無效,不幸客逝他鄉。遊子雪松,本名陳學松,筆名陳松,安徽壽縣人,安徽省作協會員、鄉愁詩人、安徽潤祺文創負責人、《珍珠泉》微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