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把他鄉作故鄉

2020-12-22 菩提書俠

掐指一算,十年已過。

十年前,我憑著一腔孤勇和決絕孤身一人來到這個西北小城打拼,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即使置身熱鬧的街頭,耳邊迴響的也是他方陌生的口音。

可是,即便如此,十年前的自己也是倔強的要命,偏偏不信邪,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生命力頑強的小草,即使被放置在陌生的地方,依然可以破土而出,活出精彩。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初入職場的困窘與壓力,無人傾訴的鬱悶,形單影隻的孤獨席捲而來,讓我對最初的選擇產生懷疑。

可即便如此,每每接到父母的電話,還是固執地不肯認輸,倔強的要撐下去,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兜兜轉轉,幾年時光倏忽而過。擺平了工作,習慣了獨來獨往,聽懂了方言,了解了當地文化,儼然已是半個本地人。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

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

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

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相關焦點

  •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跨越960公裡,用心做事,用情扶貧。2019年掛職期滿,工作組組長和其他7位掛職副縣區長出於對商洛的熱愛和對口幫扶工作的不舍,全部申請留了下來。」宣講現場,商洛市電視臺主持人劉藝璇說,從機關單位到醫院學校,從田間地頭到扶貧一線,處處都能遇到他們的身影。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除了他們,公園裡還有很多其他人,除了來公園小憩的「我」以外,還有大聲嚎叫的男子,裹在毛毯裡的流浪漢,以及更多漫無目的走著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想要在他鄉尋求一片溫暖。  書中有一句話直戳人心:「您說大家為什麼都會來公園呢?不就是為了喘口氣嗎?!」在日本這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異常忙碌,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且還要時不時應對突然出現的孤獨感和挫敗感。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曾居住在哈爾濱的俄國移民 錯把他鄉當故鄉 佔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
    於是在哈爾濱這座新興的城市裡,大批的俄國人開始在這裡修建房屋,錯把他鄉當故鄉。到1912年的時候,哈爾濱這座城市總人口不過才68549人,其中俄國人就佔到了43091人,為整座城市人口的63.7%。十月革命以後,隨著白俄被蘇聯紅軍擊敗,大批的白俄難民進入中國東北,這其中除了工人和農民外,還有著大批的白俄貴族。
  • 星火詞 || 客夢千場,淚彈千行.且把他鄉作故鄉
    且把他鄉作故鄉。題記:小區東圍牆外鬱鬱蔥蔥生長著不少夾竹桃,據說已有二三十年樹齡,自成一景。十年前,我來之時它就在,四季相陪,風雨不舍。曾幾次因它的小風景而詩意油生,但遺憾的是總沒有為它寫點什麼。而今,因為外圍施工,夾竹桃一夜之間被砍伐乾淨,十分可惜,今早縱使得來幾句,也只是徒生悵惘……翠減紅消,氣冷露濃,金雁南翔。看悽風增厲,藤枯葉落;寒霜加酷,蛙隱蛇藏。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做建築,不能「直把他鄉作故鄉」
    做建築,不能「直把他鄉作故鄉」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  日前,2019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公布,當下中國建築設計中的種種弊端又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中國的建築師長期處於西方建築體系的影響之下,我們從學習建築的第一天開始,接受的就是來自西方的建築教育,並且長期身處其中,難免會「直把他鄉作故鄉」。  再加上對傳統文化的精髓理解不深、把握不夠,缺少中國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做支撐,只是將坡屋頂、馬頭牆這樣的形式符號與現代建築做生硬的拼貼和混搭,就很難拿出讓別人信服的東西。外國人看到有些建築,往往只是抱著獵奇的心理,圖個新鮮,然後一笑了之。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雖然這首古詩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卻引起多少思鄉情!且看: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從此,故鄉是他鄉
    對兒子而言,「從此,故鄉可能就是他鄉了。」他將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他將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這樣默默看著他的背影,守望在原地。除了牽掛,就是祝福。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她總是和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環境,故鄉的一切,聯繫著,連結著。她是任何別處的月亮所代替不了的。」
  • 《楞嚴經素解》卷十:夢裡不知身是客,錯把他鄉作故鄉
    何處是故鄉呢?我們看看宋朝兩位詞人如何尋找故鄉?李清照《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蘇東坡《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印度跑者只把廣州當故鄉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進出國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 風一動,寒一重,融不進他鄉,我只想早點回到故鄉
    來到這個城市打拼,快有十個年頭了,隨著年歲漸長,對故鄉的眷戀就越來越強烈,特別是進入冬天,就會想念著老家的那冬日暖陽。對於這個城市,我既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這裡生活了近十年,陌生的是至今還無法融入這座城市的生活,對於這城市來說,我始終是個過客,心裡也只能當這裡是他鄉。
  • 王勃在他鄉遇到故人,當真是兩眼淚汪汪,寫下一首詩更是感人肺腑
    地裡旱得不行來了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溫飽問題;一個人在外地獨特漂泊,這個時候遇到了他鄉的知己好友,又是人生一大幸事,這些都讓人激動,哪怕在你失落的時候遇到一件大喜事,也是會讓人感動不已。初唐詩人王勃在他鄉遇到知己好友,寫下一首令人感動的《他鄉敘興》,道盡了喜悅之情,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當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道盡了思鄉之苦。整首詩也是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憂愁,王勃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喜悅之中還是有讓人感慨萬千。即使是遇到了老鄉,那種思鄉之苦更加深沉。
  • 金敏:故鄉
    命運 逆著故鄉生長生命裡那個曾經盛世的大唐江山易主 親人都如鳳凰飛離枝頭穿過白雲蒼駒故鄉日漸消瘦 影子淺淡淡成遙不可及的他鄉和回不去的夢鄉山路上 入酒的桃花仍在張望月亮和風應似舊時模樣回頭望故鄉在流浪而我的腳下是一片命定的蒼茫嚼一把曾開滿巷陌的槐花香嗓子哽咽 長出一串風鈴當風自故鄉吹來便叮噹作響眉間 有雨敲窗入夜 那晃動的彎月亮讓我的思念穿越今古回到母親溫暖的子宮和父親啄泥而建的老屋
  • 漂泊異鄉的葉紹翁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悽美之作,引起旅人的鄉愁
    一首好的作品自然是有著獨特的美,還有就是能夠打動我們,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要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即使是有著再華麗的辭藻,最終也還是會淪為平庸之作。葉紹翁很多的詩就情感細膩,除了前面所提及的《遊園不值》外,還有另一首經典的七絕《夜書所見》,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充滿了無限的憂愁,道盡了思鄉之苦。
  • 《秦腔》之後,從此故鄉變他鄉
    《秦腔》裡的清風街,就是他的故鄉棣花村,秦腔裡的人,都是賈平凹的叔侄表親。他生長在棣花村,親歷了棣花村的一段歷史,生活在城市後,仍然不斷地回到棣花村,仍然不斷地從故鄉的人口中聽到故鄉的事,棣花村的故事,時時刻刻縈繞在他耳邊。城市的發展,鄉村的落寞,讓賈平凹熟悉的故鄉變得陌生,成為他心頭揮之不去的回憶,所以才有了《秦腔》。
  • 紮根他鄉成故鄉
    五年前的八月,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城市讀書,看著來來往往的新生我知道我要和這個故鄉一起生活了,從進校的那一刻起開始學習朗讀,分享心得體會,在校園廣播站擔任過職務,跟他們講過所有自己知道的朗讀技巧,晉級過曹燦杯,入選過夏青杯,向評委講過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詩文,後來結識了一批來自各行各業因為興趣愛好走到一起的人,每天準時進行著晨讀晚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