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之後,從此故鄉變他鄉

2020-12-22 讀如人生

今天我們來說說賈平凹的《秦腔》。賈平凹是一個高產作家,也是目前陝西文壇「三傑」僅存的一位。

賈平凹精力旺盛,筆耕不斷,長篇小說將近20部,中短篇小說集更多,連散文集也出了好幾本,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以至於市面上已經有了專門研究賈平凹作品版本的書。

如今,賈平凹依然筆耕不斷,最新的小說《暫坐》已經在《當代》雜誌發表,按計劃7、8月份會出版。與《暫坐》同時出版的還有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醬豆》。

《秦腔》是賈平凹長篇小說中的一部,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是對賈平凹文學成就的最高肯定。

《秦腔》是賈平凹寫自己的家鄉,為自己的家鄉立碑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用自己的筆留下家鄉記憶的著作,飽含著他對家鄉的戀戀不捨和對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殷殷深情和拳拳之心浸透在《秦腔》的字裡行間。

《秦腔》裡的清風街,就是他的故鄉棣花村,秦腔裡的人,都是賈平凹的叔侄表親。他生長在棣花村,親歷了棣花村的一段歷史,生活在城市後,仍然不斷地回到棣花村,仍然不斷地從故鄉的人口中聽到故鄉的事,棣花村的故事,時時刻刻縈繞在他耳邊。城市的發展,鄉村的落寞,讓賈平凹熟悉的故鄉變得陌生,成為他心頭揮之不去的回憶,所以才有了《秦腔》。

《秦腔》裡沒有大人物也沒有大事情,不存在宏大的敘事,有的只是「生老病離死,吃喝拉撒睡」,用賈平凹自己的話說,這是一種「密實的流年式的敘寫」。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的事,就是瑣碎的事,再大的事,化到每家每戶頭上,也就變成了生活的日常。其實,城市裡的生活又何償不是一種瑣碎生活的集合呢?縱然城市有了車水馬龍、燈紅酒綠、霓虹燦爛,盛名之下,不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嗎?

《秦腔》的敘述是從一個患有間歇性羊癲瘋的瘋子引生的視角開始的。我沒太想通為什麼要從瘋子的視角來敘事,有人說作者從瘋子的視角審視清風街的人和事,給作品帶來了一種超越現實、卻更加逼真的美。或許是這樣,但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社會的巨烈嬗變,帶給作者的衝擊超出了作者的原本的承受力。故鄉的真實變化與作者記憶裡樣子的巨大反差,帶給作者一種強烈的不適應感,令作者仿佛感覺故鄉的變化是一種幻覺,但故鄉又是實實在在變了,在這種真與不真之間,作者只好用瘋子的瘋言瘋語瘋視角來緩衝對這種變化的接受。

《秦腔》裡的主角是夏家。夏家四兄弟——夏天仁、夏天義、夏天禮、夏天智——是清風街當仁不讓的大戶,尤其夏天義和夏天智更是夏家的傑出代表。夏天義力氣足,會種田,當了幾十年的村支書,是村上鎮得住場面的人。夏天智有文化,會教書,是小學校長,是村上受尊重的知識分子。夏天義一輩子淤地種田打糧食,是傳統農村最好的守護者,而夏天智除了教書育人,對秦腔充滿了熱愛,是農村文化的傳承人。夏家兄弟一武一文,長久地生活在清風街,應該是愜意和舒服的,然而他們的下一代卻親手解構了看似完美的鄉村生活。

時代的變化的還是影響到了藏在深山裡的清風街,以夏天仁的兒子夏君亭接替夏天義為村支書為標誌,拉開了解構清風街傳統生活的序幕。沒有經歷過飢餓和災荒的夏家的後代們對土地都不感興趣,夏君亭琢磨的是怎麼建設農貿市場,以商富民;夏天智的大兒子夏風進城當了作家,小兒子夏雨想的是開酒樓當老闆,其他幾個後人,同樣不把種田放在心上。清風街的年輕人更是打工的打工,挖礦的挖礦,不約而同地離開農村,離開土地。

而傳統文化秦腔的位置更是尷尬。雖然夏天智視秦腔如生命,畫馬勺,出書,但擋不住秦腔被棄的命運,那怕延緩一點點被棄的速度都做不到。夏中星極力收攏縣裡的秦腔劇團,走村入戶巡演,為的是給自己的仕途鋪路,丁霸槽酒樓開業請秦腔劇團演出,卻被純業餘歌手陳星搶盡風頭。故事的最後,秦腔的「名角」們,生活落魄,窮困潦倒,令人心酸,唏噓不已。時代需要淘汰你的時候,沒有任何猶豫和憐惜。

《秦腔》的最後,夏天智因胃癌復發病逝,而此時的清風街,連抬棺送葬的年輕人都湊不齊了,對於夏家來說,他們沒有被清風街的其他大戶打敗,但是他們面對的已經是一個肌體近乎消失的清風街,是時代打敗了他們。夏天義最終被泥石流埋葬在七裡溝,對於一個視土地如生命的人來說,被埋葬在土地裡,也許是他最好的歸宿。

《秦腔》把清風街翻了個遍,角角落落,旮旮旯旯全都寫到了,感情故事,計劃生育,看相算命,出軌偷情,忠義孝悌,全景式地展示了清風街最本真的狀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秦腔》就是賈平凹的記憶。賈平凹沒有美化農村,也沒有貶低農村,他只是把他經歷的、聽過的農村以自己的視角和筆觸寫了出來,讀起來或許會有一絲絲沉重,但不可否認,這是那一段時期農村最真實的存在。

如今,中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農村正在消失,據統計,全國平均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也就是說,全國平均每天有20個村組織消失。時代變了,社會變了,鄉土題材的小說應該會越來越少,讀者群也會越來越小。將來,《秦腔》裡的清風街的故事或許能理解的人更少了,還好,有《秦腔》留住了當時的記憶。

最後,用茅盾文學獎的評語的來結束吧:

賈平凹的寫作,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敘事,綿密的細節,成功地仿寫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本真狀態,並對變化中的鄉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滿赤子情懷的記述和解讀。他筆下的宣洩,藏著哀傷,熱鬧的背後,是一片寂寥,或許,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後,我們所面對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的這聲喟嘆,是當代小說寫作的一記重音,也是這個大時代的生動寫照。

相關焦點

  • 從此,故鄉是他鄉
    從此,兒子將要身披鎧甲,獨自面對一切了。下午,兒子電話來,說寢室目前還沒有送電,手機快沒電了,學校內沒看到賣充電寶和耳線的,讓我們給他送個。看到兒子需要我們,心裡是高興的。樂癲癲地到鹽城街上去找,順便給兒子買一個背包。到兒子學校門口時,已是下午五點,兒子已經等了十多分鐘了。
  • 錯把他鄉作故鄉
    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除了他們,公園裡還有很多其他人,除了來公園小憩的「我」以外,還有大聲嚎叫的男子,裹在毛毯裡的流浪漢,以及更多漫無目的走著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想要在他鄉尋求一片溫暖。  書中有一句話直戳人心:「您說大家為什麼都會來公園呢?不就是為了喘口氣嗎?!」在日本這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異常忙碌,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且還要時不時應對突然出現的孤獨感和挫敗感。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雖然這首古詩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卻引起多少思鄉情!且看: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 回家 離開以後,從此故鄉只有冬,沒有春夏秋
    「多少年前,在你踏上列車離開家的那一刻,也許還沒有意識到,從此故鄉只有冬,沒有春夏秋。」
  • 蘇聯女紅軍的跨國愛情:從此他鄉是故鄉
    阿厲山德羅娃,1913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名城市姑娘,上大學讀的醫科專業,畢業之後毅然投身革命,在部隊做了一名女軍醫,與革命隊伍中的福特.伊萬諾夫相戀結婚。1933年,阿厲山德羅娃與丈夫和孩子來到中國,參與到新疆的革命戰鬥中。很不幸,在小女兒拉麗莎剛剛足月時,丈夫在戰場中犧牲。隨後的生活中,阿厲山德羅娃受到中國軍官的關心和照顧,並與中國人軍人再次組建家庭。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秦腔《蘇武牧羊》
    秦腔《蘇武牧羊》選段王新倉 丁良生
  • 主編在線|李纓:從他鄉「追夢人」到故鄉「帶頭人」
    在對故鄉的思念之下,在家鄉政府招商政策的號召之下,不少在外拼搏的人與異鄉的繁華揮手作別,衣錦還鄉,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本、見識和經驗,一頭扎進哺育他們成長的家鄉,從曾經的異鄉「追夢人」變為如今的家鄉「帶頭人」。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她總是和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環境,故鄉的一切,聯繫著,連結著。她是任何別處的月亮所代替不了的。」
  • 從此故鄉是他鄉!
    臨走時,馬治和老人叫我們幫忙拍張全家福,想帶到新房裡掛起來。
  • 曾居住在哈爾濱的俄國移民 錯把他鄉當故鄉 佔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
    他們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局一起進入到了哈爾濱,並從此在這裡安家落戶。於是在哈爾濱這座新興的城市裡,大批的俄國人開始在這裡修建房屋,錯把他鄉當故鄉。到1912年的時候,哈爾濱這座城市總人口不過才68549人,其中俄國人就佔到了43091人,為整座城市人口的63.7%。
  • 《鐵在燒》弘揚民間精粹 澀谷天馬也學秦腔
    劇情除了講故事之外,全劇貫穿插入了我國特有的民間文化——秦腔、二胡、快板等等許多當地民俗亮點。澀谷天馬也藉此得到體驗中國傳統藝術的寶貴機會。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澀谷天馬本劇中扮演的高木義人因熱愛秦腔時常光臨民間劇院,在一次邂逅中認識了主人公趙智怡小姐。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印度跑者只把廣州當故鄉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進出國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跨越960公裡,用心做事,用情扶貧。2019年掛職期滿,工作組組長和其他7位掛職副縣區長出於對商洛的熱愛和對口幫扶工作的不舍,全部申請留了下來。」宣講現場,商洛市電視臺主持人劉藝璇說,從機關單位到醫院學校,從田間地頭到扶貧一線,處處都能遇到他們的身影。
  • 專家談丨魏延安: 從《浮躁》到《秦腔》 賈平凹的憂慮怎麼解?
    《浮躁》和《秦腔》是賈平凹兩部十分重要的長篇小說,其中《秦腔》還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浮躁》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作品,《秦腔》是改革開放快三十年時的作品,都反映了改革開放背景下的鄉村巨變。特別是夏天智這個人物,寄託著作者關於復興秦腔也是復興傳統農村道德傳統的希望。他是夏家四弟兄文化程度最高的,身為校長的他為人處事公道,鄰裡街坊有糾紛都願意由其調解。其一生唯好秦腔,是鐵桿戲迷,懂戲更入戲,最終卻在秦腔聲中故去。
  • 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原標題: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人間百味鄉情最濃,遊子把鄉思鄉愁都寄托在故鄉的酸甜苦辣之中,時時回味,不曾相忘。正如歌曲《味道裡的故鄉》所唱:「如今我在他鄉,時時不曾遺忘,遠方的家,親愛的娘,味道裡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