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之外,曾是許多不甘現狀的貴州人嚮往的地方。
30多年前,隨著正安縣300「娘子軍」南下廣東,拉開貴州勞務輸出浪潮的大幕。此後,貴州各地的人們乘風破浪,從大山漂向沿海,實現了告別窮苦、擁抱廣闊世界的夙願。但隨著一代代年輕人的離開,曾經熱鬧的山鄉漸漸冷清下來,不僅少了煙火氣,留守在家的人還產生了新的問題。
30多年過去,貴州依然是勞務輸出大省,但大山之中卻也熱鬧了起來。隨著貴州各地基礎建設愈加完善,交通發展日新月異,營商環境日益變好,貴州各項產業發展都卯足了勁兒地在後發趕超的路上奮力衝刺。
在對故鄉的思念之下,在家鄉政府招商政策的號召之下,不少在外拼搏的人與異鄉的繁華揮手作別,衣錦還鄉,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本、見識和經驗,一頭扎進哺育他們成長的家鄉,從曾經的異鄉「追夢人」變為如今的家鄉「帶頭人」。
他鄉不似故鄉親。在《新黔邊行》的採訪中,記者彭芳蓉認識了許多返鄉創業的人,有的在外打拼多年已經開創出自己的一番事業;有的尚年輕,開闊了眼界又返回鄉梓為自己打開新天地。本期,我們從中精選出4篇文章,希望能通過這4個故事呈現出新時代下返鄉創業者反哺鄉梓的感人精神。
在《赤水市:帶貨主播火山鄉》一文中,3名「網紅」的經歷非常相似,都有在外打工的經歷,返鄉之後也各自開始創業,利用時下最流行的網絡直播開展銷售,售賣的商品基本都圍繞著赤水當地的特產,如金釵石斛、香腸、臘肉等。他們在網絡上「走紅」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殊途同歸,可以說,網際網路的興起縮短了地域之間的距離,也為年輕人們增加了不少創業的途徑。
正安縣曾經是貴州最早組織勞務輸出的地方,馮佑現也曾經是南下打工大潮中的一員。在《正安縣安場鎮:一把傘撐起的天空》一文中,馮佑現帶著積累多年的制傘經驗回到家鄉,在當地興辦制傘廠,帶動了不少留守婦女和老人就業。
桐梓縣的鐘安輝十分年輕,他也是帶著技術回到家鄉的。曾在福建省晉江市打工多年,並曾在供職的工廠裡做到「二把手」的位置,卻最終毅然選擇自立門戶,在桐梓縣委、縣政府相關單位的號召下,回到家鄉開辦製鞋廠,產品遠銷海外。《桐梓縣:「窮小子」淘金歸來》一文便講述了他的故事。
苗族青年石先成在10多歲時就外出闖蕩,看夠了花花世界的他轉身回到山鄉——黎平縣培利寨,繼承了父親的蘆笙製作技術,致力於用最精湛的手藝在當地「一鳴驚人」。《黎平縣培利寨:山上有個「蘆笙寨」》一文講述了石先成回鄉後潛心學藝的故事,在傳承這門手藝的同時,也在將當地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發揚光大。
相關連結
陳頌英:從「有愛來過」到「讓愛升華」的蝶變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向大地請教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走在舌尖上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小孩你別哭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走黔邊,讓我讀懂費孝通《鄉土中國》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搬遷後時代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親愛的姐妹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大山之中有「貴漂」
①策劃人語 | 李纓:「新黔邊行」策劃緣起及其他
②貴州改革公號 |鏗鏘玫瑰獨走31縣:108個脫貧故事見證貴州「千年之變」
③黔邊作家熱議《新黔邊行》| 來自黔邊31縣(市、區)的31位作家這樣說……④崇實讀書會 |彭芳蓉:採寫《新黔邊行》,讓我重新認識貴州,也重新認識自己。
⑤肖家云:新黔邊行,一個文青女記者的行走與突圍⑥李裴:見證千年夢想的大道之行⑦喻子涵:「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閱讀體驗
⑧陳守湖: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讀後隨感
⑨張勇:從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系列報導說起
⑩餘妍潔:簡評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
胡啟湧:「新黔邊行」新感動
武明麗: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讀記
林小會:追劇「新黔邊行」
周重新:「新黔邊行」見證脫貧足跡
餘妍潔:簡評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
駱弟燕:「新黔邊行」,讓「故事」為新聞賦能
鄒立春:《新黔邊行》「變」之魅力
李家祿:評「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
李家祿:讀「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得到的啟示
孫向陽:「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的「三度」語言
楊宛:期待之後的期待——讀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
《新黔邊行》專題
作者說 | 彭芳蓉:「新黔邊行」後記
策劃人語 | 李纓:寫在「新黔邊行」開欄之際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纓 彭芳蓉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