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在線|李纓:從他鄉「追夢人」到故鄉「帶頭人」

2020-12-22 天眼新聞

大山之外,曾是許多不甘現狀的貴州人嚮往的地方。

30多年前,隨著正安縣300「娘子軍」南下廣東,拉開貴州勞務輸出浪潮的大幕。此後,貴州各地的人們乘風破浪,從大山漂向沿海,實現了告別窮苦、擁抱廣闊世界的夙願。但隨著一代代年輕人的離開,曾經熱鬧的山鄉漸漸冷清下來,不僅少了煙火氣,留守在家的人還產生了新的問題。

30多年過去,貴州依然是勞務輸出大省,但大山之中卻也熱鬧了起來。隨著貴州各地基礎建設愈加完善,交通發展日新月異,營商環境日益變好,貴州各項產業發展都卯足了勁兒地在後發趕超的路上奮力衝刺。

在對故鄉的思念之下,在家鄉政府招商政策的號召之下,不少在外拼搏的人與異鄉的繁華揮手作別,衣錦還鄉,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本、見識和經驗,一頭扎進哺育他們成長的家鄉,從曾經的異鄉「追夢人」變為如今的家鄉「帶頭人」。

他鄉不似故鄉親。在《新黔邊行》的採訪中,記者彭芳蓉認識了許多返鄉創業的人,有的在外打拼多年已經開創出自己的一番事業;有的尚年輕,開闊了眼界又返回鄉梓為自己打開新天地。本期,我們從中精選出4篇文章,希望能通過這4個故事呈現出新時代下返鄉創業者反哺鄉梓的感人精神。

在《赤水市:帶貨主播火山鄉》一文中,3名「網紅」的經歷非常相似,都有在外打工的經歷,返鄉之後也各自開始創業,利用時下最流行的網絡直播開展銷售,售賣的商品基本都圍繞著赤水當地的特產,如金釵石斛、香腸、臘肉等。他們在網絡上「走紅」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殊途同歸,可以說,網際網路的興起縮短了地域之間的距離,也為年輕人們增加了不少創業的途徑。

正安縣曾經是貴州最早組織勞務輸出的地方,馮佑現也曾經是南下打工大潮中的一員。在《正安縣安場鎮:一把傘撐起的天空》一文中,馮佑現帶著積累多年的制傘經驗回到家鄉,在當地興辦制傘廠,帶動了不少留守婦女和老人就業。

桐梓縣的鐘安輝十分年輕,他也是帶著技術回到家鄉的。曾在福建省晉江市打工多年,並曾在供職的工廠裡做到「二把手」的位置,卻最終毅然選擇自立門戶,在桐梓縣委、縣政府相關單位的號召下,回到家鄉開辦製鞋廠,產品遠銷海外。《桐梓縣:「窮小子」淘金歸來》一文便講述了他的故事。

苗族青年石先成在10多歲時就外出闖蕩,看夠了花花世界的他轉身回到山鄉——黎平縣培利寨,繼承了父親的蘆笙製作技術,致力於用最精湛的手藝在當地「一鳴驚人」。《黎平縣培利寨:山上有個「蘆笙寨」》一文講述了石先成回鄉後潛心學藝的故事,在傳承這門手藝的同時,也在將當地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發揚光大。

相關連結

陳頌英:從「有愛來過」到「讓愛升華」的蝶變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向大地請教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走在舌尖上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小孩你別哭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走黔邊,讓我讀懂費孝通《鄉土中國》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搬遷後時代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親愛的姐妹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大山之中有「貴漂」

①策劃人語 | 李纓:「新黔邊行」策劃緣起及其他

②貴州改革公號 |鏗鏘玫瑰獨走31縣:108個脫貧故事見證貴州「千年之變」

③黔邊作家熱議《新黔邊行》| 來自黔邊31縣(市、區)的31位作家這樣說……④崇實讀書會 |彭芳蓉:採寫《新黔邊行》,讓我重新認識貴州,也重新認識自己。

⑤肖家云:新黔邊行,一個文青女記者的行走與突圍⑥李裴:見證千年夢想的大道之行⑦喻子涵:「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閱讀體驗

⑧陳守湖: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讀後隨感

⑨張勇:從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系列報導說起

⑩餘妍潔:簡評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

胡啟湧:「新黔邊行」新感動

武明麗: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讀記

林小會:追劇「新黔邊行」

周重新:「新黔邊行」見證脫貧足跡

餘妍潔:簡評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

駱弟燕:「新黔邊行」,讓「故事」為新聞賦能

鄒立春:《新黔邊行》「變」之魅力

李家祿:評「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

李家祿:讀「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得到的啟示

孫向陽:「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的「三度」語言

楊宛:期待之後的期待——讀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

《新黔邊行》專題

作者說 | 彭芳蓉:「新黔邊行」後記

策劃人語 | 李纓:寫在「新黔邊行」開欄之際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纓 彭芳蓉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舒暢

相關焦點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  《公園生活》說的是一對陌生男女在地鐵上相遇,又在日比谷公園意外重逢,兩個人也許是彼此有好感,也許是同為異鄉追夢人而互相吸引,但孤獨和不自信讓他們互相望而卻步,他們並沒有刻意拉近關係,而他們卻總能相遇在那個安靜的城市公園,只有在公園裡,兩個人才能放下戒備,放下工作,坦誠地聊一些話題。
  • 錯把他鄉作故鄉
    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跨越960公裡,用心做事,用情扶貧。2019年掛職期滿,工作組組長和其他7位掛職副縣區長出於對商洛的熱愛和對口幫扶工作的不舍,全部申請留了下來。」宣講現場,商洛市電視臺主持人劉藝璇說,從機關單位到醫院學校,從田間地頭到扶貧一線,處處都能遇到他們的身影。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古代的中國就已經是幅員遼闊,這就決定了這些讀書人要想爭取到功名,必須要靠近帝國的中心。於是乎他們少年的時候就開始打點行囊,奔走在路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從此,故鄉是他鄉
    從家到世界,一個高考已經隔開了。開學前幾天,我們就開始計劃著兒子該帶的東西,幫著整理行裝,一樣一樣核對……期待裡有著興奮。兒子若無其事的,看不出絲毫的興奮,似乎讀大學與讀高中沒有任何的差別。 星期五放學回家,兒子還在午睡中。我喊醒兒子,再一次確認要帶的東西,於是準備出髮長沙。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她總是和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環境,故鄉的一切,聯繫著,連結著。她是任何別處的月亮所代替不了的。」
  • 曾居住在哈爾濱的俄國移民 錯把他鄉當故鄉 佔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
    他們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局一起進入到了哈爾濱,並從此在這裡安家落戶。於是在哈爾濱這座新興的城市裡,大批的俄國人開始在這裡修建房屋,錯把他鄉當故鄉。到1912年的時候,哈爾濱這座城市總人口不過才68549人,其中俄國人就佔到了43091人,為整座城市人口的63.7%。
  •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任啟年:鄉村振興路上的 「銀髮追夢人」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任啟年:鄉村振興路上的 「銀髮追夢人」 2020-12-15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印度跑者只把廣州當故鄉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進出國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 故鄉是什麼?來時的路,還是忘不了的一碗麵?
    故鄉不是容不下肉體,他鄉也不是放不下靈魂,只是我們總是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不敢輕易放棄,卻忘了父母漸漸老去,自己又一事無成,做不到問心無愧,而不願意面對罷了。很多時候總是覺得虧欠父母兄弟,自己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只好在他鄉漂泊。
  • 風一動,寒一重,融不進他鄉,我只想早點回到故鄉
    來到這個城市打拼,快有十個年頭了,隨著年歲漸長,對故鄉的眷戀就越來越強烈,特別是進入冬天,就會想念著老家的那冬日暖陽。對於這個城市,我既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這裡生活了近十年,陌生的是至今還無法融入這座城市的生活,對於這城市來說,我始終是個過客,心裡也只能當這裡是他鄉。
  • 中國好聲音第五季白若溪《追夢人》鳳飛飛原唱mp3在線試聽
    ­  本周五晚21:10,浙江衛視《中國新歌聲》【第6期在線觀看 汪峰組內PK完整視頻】將播出第二階段「對戰」的首期節目。汪峰「夢之隊」首當其衝,打響殘酷的十強對決。2016新好聲音 白若溪《追夢人》:白若溪《追夢人》完整視頻觀看 原唱 《追夢人》鳳飛飛 在線試聽
  • 紮根他鄉成故鄉
    各位朋友都坐過計程車,與其他地區的計程車相比,赤峰的計程車師傅從你上車到下車的過程基本能把你的個人信息問個門兒清。話說回來為什麼說赤峰人能說?這可能還跟赤峰市有著遼闊的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關。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赤峰全市總面積幾乎是中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是內蒙古人口最多城市人口總數達到434萬人。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近鄉情更怯,讀到閻海軍主編《崖邊:吾鄉吾民》時就有這種感覺。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
  • 你在他鄉還好嗎?聽聽蠶忙這個才子味道兒客扯亂彈!
    1979年出生,1997年入伍,2014年轉業,分配到沅陵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從事人事管理工作)。下期」人物特寫「會是誰呢?歡迎推薦或自薦,我們拭目以待!參與節目微信:jinLing710207鄉俚媒文化 | 歌舞:《你在他鄉還好嗎?》
  • 安徽詩人途經武漢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客逝他鄉,寫墓志銘不舍故土
    2月13日下午,安徽省作協會員、詩人遊子雪松在前往湖北荊門途經武漢時,因感染新冠肺炎,經治療無效,不幸客逝他鄉。遊子雪松,本名陳學松,筆名陳松,安徽壽縣人,安徽省作協會員、鄉愁詩人、安徽潤祺文創負責人、《珍珠泉》微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