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女紅軍的跨國愛情:從此他鄉是故鄉

2020-12-22 騰訊網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時期,史達林蘇維埃政府向中國工農紅軍提供了軍事支援,派遣俄羅斯紅軍進駐伊犁。其中一群年輕的女戰士受命來到中國,她們離開家鄉的時候剛剛二十出頭,穿上軍裝個個英姿颯爽。

在殘酷的戰鬥中,有的姑娘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有的姑娘收穫了跨國愛情,但又被無情的戰火摧毀。

戰爭後,她們中活下來的,把根和血脈留在了中國。

阿厲山德羅娃,1913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名城市姑娘,上大學讀的醫科專業,畢業之後毅然投身革命,在部隊做了一名女軍醫,與革命隊伍中的福特.伊萬諾夫相戀結婚。1933年,阿厲山德羅娃與丈夫和孩子來到中國,參與到新疆的革命戰鬥中。

很不幸,在小女兒拉麗莎剛剛足月時,丈夫在戰場中犧牲。

隨後的生活中,阿厲山德羅娃受到中國軍官的關心和照顧,並與中國人軍人再次組建家庭。

家庭的溫暖,幸福的生活是人人想要的,但普遍人民的獲得往往是無數仁人志士犧牲奉獻的。在戰爭面前,作為個體人的命運並不受自我操控。

阿厲山德羅娃再次失去丈夫。

當戰爭結束迎來和平,政府徵求她的意見,是回俄羅斯還是留在中國。

阿厲山德羅娃說,我的兩任丈夫躺在這片土地上,我就留在中國。

1999年,阿厲山德羅娃那年86歲,走完了這一生,曾經的戰火硝煙,生活磨難也隨著蘇維埃世界完結而告終。

如今小女兒拉麗莎已經69歲,和丈夫生活在新疆的伊犁。拉麗莎一生沒有生育,這對俄羅斯夫婦收養了一名中國女孩。

「父親是漢族人,我們按照中國習俗立碑銘文,我們會兩國語文和文字,在新疆長大的中俄混血通常都是這樣。」

在新疆伊犁還有許多像拉麗莎一樣的俄羅斯紅軍後代,他們自發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活圈,成員人間互助友愛,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他們一起興建了東正教堂,修葺美化了墓園。

彼得羅是俄羅斯紅軍烈士的子孫,他和有著四個民族血統的妻子託妮婭管理教堂工作。原址上清代就有的東正大教堂在歷史的變革中被毀,廣大俄羅斯族同胞強烈呼籲重建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彼得羅以純粹的俄羅斯血統和慈善的為人行事被推選出來做教堂司職人員。目前,彼得羅正在為取得「神父」資格而努力研讀《聖經》,學習教規禮儀,盡心盡力為每一位俄羅斯同胞送上內心關懷。

教堂和墓園緊緊的依偎在一起。

「我們在教堂旁和墓園裡種著丁香、紫薇,春夏時,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香味,我們來到這裡相聚,來到這裡思念母親和故鄉……」


相關焦點

  • 從此,故鄉是他鄉
    從此,兒子將要身披鎧甲,獨自面對一切了。下午,兒子電話來,說寢室目前還沒有送電,手機快沒電了,學校內沒看到賣充電寶和耳線的,讓我們給他送個。看到兒子需要我們,心裡是高興的。樂癲癲地到鹽城街上去找,順便給兒子買一個背包。到兒子學校門口時,已是下午五點,兒子已經等了十多分鐘了。
  • 曾居住在哈爾濱的俄國移民 錯把他鄉當故鄉 佔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
    他們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局一起進入到了哈爾濱,並從此在這裡安家落戶。於是在哈爾濱這座新興的城市裡,大批的俄國人開始在這裡修建房屋,錯把他鄉當故鄉。到1912年的時候,哈爾濱這座城市總人口不過才68549人,其中俄國人就佔到了43091人,為整座城市人口的63.7%。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除了他們,公園裡還有很多其他人,除了來公園小憩的「我」以外,還有大聲嚎叫的男子,裹在毛毯裡的流浪漢,以及更多漫無目的走著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想要在他鄉尋求一片溫暖。  書中有一句話直戳人心:「您說大家為什麼都會來公園呢?不就是為了喘口氣嗎?!」在日本這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異常忙碌,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且還要時不時應對突然出現的孤獨感和挫敗感。
  • 錯把他鄉作故鄉
    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 軍神鐵骨柔情,紅軍總參謀長和普通女戰士結合,譜寫一曲愛情佳話
    也是在那一年的2月,劉伯承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從此投身軍旅,成長為一代「軍神」。而留在家鄉的程宜芝獨守劉家的幾間草房,獨自撫養兒子劉俊泰,直到1957年去世。至死兩人再未見面。所以說,一時感動(或衝動)的婚姻不會幸福,而基於愛情的婚姻才能長久地幸福。
  • 《秦腔》之後,從此故鄉變他鄉
    《秦腔》裡的清風街,就是他的故鄉棣花村,秦腔裡的人,都是賈平凹的叔侄表親。他生長在棣花村,親歷了棣花村的一段歷史,生活在城市後,仍然不斷地回到棣花村,仍然不斷地從故鄉的人口中聽到故鄉的事,棣花村的故事,時時刻刻縈繞在他耳邊。城市的發展,鄉村的落寞,讓賈平凹熟悉的故鄉變得陌生,成為他心頭揮之不去的回憶,所以才有了《秦腔》。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變成了什麼模樣,故鄉,一直在等你歸來。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 二戰期間 蘇聯最著名的女狙擊手 (15 張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其他國家不同, 蘇聯在戰鬥中使用婦女執行許多戰鬥任務。女狙擊手在中央女狙擊手訓練學校接受了訓練, 是東部前線戰鬥中最有經驗、最優秀的射手之一。女孩狙擊手二戰期間, 當蘇聯進入東部前線作戰時, 狙擊手成為紅軍防禦陣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 蘇聯願意鼓勵和積極招募女孩參加戰爭。
  • 德軍閃電戰為何敗給蘇聯紅軍?德軍:蘇聯的公路太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的「閃電戰」可謂是希特勒的殺手鐧,這套全新的戰術打法,讓德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戰爭奇蹟,日耳曼戰車幾乎橫掃歐洲大陸,那麼為何在蘇聯就施展不開了呢? 有人會問,德軍的閃電戰不是很厲害麼,為何敗給了蘇聯?針對這個問題,德軍裝甲師的理由竟然是蘇聯的公路太差!
  •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思念。要麼榮歸故裡,要麼客死他鄉。次愛的人相濡以沫,最愛的人相忘於江湖。以前總是騙家裡沒錢,出去玩兒買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而今總是騙家裡我還有錢,我過得很好,每天晚上關上門在小小的出租屋蓋著被子哭泣。
  • 「樂動心弦」02:你在他鄉還好嗎?
    比如,對捉摸不定的愛情的憂慮,以及對遠不可即的感情的擔憂。都說愛情可以跨越國度、跨越時空,這可能是真的,但絕對是少數。大多數人的愛情,需要長相廝守。因為時間可以衝淡一切,包括曾經海誓山盟、如膠似漆的愛情。曾經依戀的雙肩,只因離得太遠,可能不再那麼依戀,可能移情別戀。曾經甜美的笑容,終因相距遙遠,可能變成一種敷衍。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雖然這首古詩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卻引起多少思鄉情!且看: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有光榮歷史傳統的蘇聯紅軍,為什麼在二戰後會突然改名?
    說起蘇聯紅軍,大家可能都知道,在二戰時期正是有了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才打破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對世界的威脅,也讓二戰局勢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事實上蘇聯紅軍是一支有著光榮歷史傳統的部隊,自蘇聯成立以來,蘇聯紅軍為維護蘇聯國家的獨立,民族團結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就是這樣的戰功赫赫的軍隊,為什麼二戰後卻要突然改名呢?
  • 從英雄蛻變成叛徒的蘇聯紅軍上將
    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蘇聯紅軍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軍俘虜,繼而投降德軍,為法西斯德國效力,是二戰中蘇聯最大的叛徒。其實,此人原先是一名勇敢的紅軍戰士,優秀的指揮員。這樣的一個人,卻成了人人唾棄的叛徒,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鮮為人知的名人之妹、金寨籍女紅軍——陳映民的長徵故事
    1925年,陳紹禹加入共產黨,同年10月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從此開始了嶄露頭角的革命生涯……而陳映民所許給的呂姓人家,公婆勤勞、樸實、厚道,呂紹文兄弟三人也都本分,全家人對她很好,老兩口將她當作親閨女一般看待。但因為家道貧寒,總是少吃沒穿的,日子很不好過。
  • 導演張婉婷:「漂泊年代沒什麼值得期待,除了愛情。」
    在提到自己作品裡的愛情時,張婉婷曾說:「那個漂泊年代沒有什麼值得期待,除了愛情。」愛情永遠都是美好的,求不得的愛情更是珍貴。於是,它會變成消解沉重的時代背景下難以逃避的遺憾和痛苦的道具。但有些苦難,卻會從主人公的些微細節裡,如同在劫難逃般地滿溢出來。
  • 藏在二戰軍服中的秘密:39歲蘇聯女坦克手的最後一戰
    女英雄奧克佳布裡斯卡婭的繪畫這一天,在距離克倫基火車站12公裡遠的地方,一支蘇聯紅軍坦克部隊停下來準備做最後的進攻。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使用「閃擊戰」的戰術,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前蘇聯不宣開戰。大兵壓境,納粹德國蓄謀已久的進攻開始了,剛開始,希特勒就投入了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190個師的兵力,550萬德軍分為三個方向展開,在德軍強勢進攻下,蘇聯紅軍被打得節節敗退、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