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時期,史達林蘇維埃政府向中國工農紅軍提供了軍事支援,派遣俄羅斯紅軍進駐伊犁。其中一群年輕的女戰士受命來到中國,她們離開家鄉的時候剛剛二十出頭,穿上軍裝個個英姿颯爽。
在殘酷的戰鬥中,有的姑娘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有的姑娘收穫了跨國愛情,但又被無情的戰火摧毀。
戰爭後,她們中活下來的,把根和血脈留在了中國。
阿厲山德羅娃,1913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名城市姑娘,上大學讀的醫科專業,畢業之後毅然投身革命,在部隊做了一名女軍醫,與革命隊伍中的福特.伊萬諾夫相戀結婚。1933年,阿厲山德羅娃與丈夫和孩子來到中國,參與到新疆的革命戰鬥中。
很不幸,在小女兒拉麗莎剛剛足月時,丈夫在戰場中犧牲。
隨後的生活中,阿厲山德羅娃受到中國軍官的關心和照顧,並與中國人軍人再次組建家庭。
家庭的溫暖,幸福的生活是人人想要的,但普遍人民的獲得往往是無數仁人志士犧牲奉獻的。在戰爭面前,作為個體人的命運並不受自我操控。
阿厲山德羅娃再次失去丈夫。
當戰爭結束迎來和平,政府徵求她的意見,是回俄羅斯還是留在中國。
阿厲山德羅娃說,我的兩任丈夫躺在這片土地上,我就留在中國。
1999年,阿厲山德羅娃那年86歲,走完了這一生,曾經的戰火硝煙,生活磨難也隨著蘇維埃世界完結而告終。
如今小女兒拉麗莎已經69歲,和丈夫生活在新疆的伊犁。拉麗莎一生沒有生育,這對俄羅斯夫婦收養了一名中國女孩。
「父親是漢族人,我們按照中國習俗立碑銘文,我們會兩國語文和文字,在新疆長大的中俄混血通常都是這樣。」
在新疆伊犁還有許多像拉麗莎一樣的俄羅斯紅軍後代,他們自發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活圈,成員人間互助友愛,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他們一起興建了東正教堂,修葺美化了墓園。
彼得羅是俄羅斯紅軍烈士的子孫,他和有著四個民族血統的妻子託妮婭管理教堂工作。原址上清代就有的東正大教堂在歷史的變革中被毀,廣大俄羅斯族同胞強烈呼籲重建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彼得羅以純粹的俄羅斯血統和慈善的為人行事被推選出來做教堂司職人員。目前,彼得羅正在為取得「神父」資格而努力研讀《聖經》,學習教規禮儀,盡心盡力為每一位俄羅斯同胞送上內心關懷。
教堂和墓園緊緊的依偎在一起。
「我們在教堂旁和墓園裡種著丁香、紫薇,春夏時,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香味,我們來到這裡相聚,來到這裡思念母親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