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漫畫之父:手塚治虫

2021-02-08 三聯生活周刊


一種觀點認為,在日本,漫畫之所以能夠盛行,是因為「日本有個手塚治虫,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如果沒有手塚治虫博士,很難想像戰後日本漫畫會得以風行」。日本權威報紙《朝日新聞》獻給手塚治虫(1928—1989)的輓詞,並非誇大其辭。如果沒有手塚治虫身先士卒,人們無法想像日本的漫畫業、動畫業會發展到今天的龐大規模和多姿多彩。手塚如此眾多的創新理念至今仍然影響著這兩種藝術形式:為其定下基調,助其出謀劃策,是其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對日本的影響可以等同於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埃爾熱、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傑克•科比(Jack Kirby)這些漫畫大師對日本影響的總和,即使這樣的比喻,也不足以表現其深遠影響。一位批評家把手塚在漫畫史上的地位等同於D. W. 格裡菲斯(D.W. Griffith)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還有幾位批評家認為,手塚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日本20世紀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他成長的地方寶塚(Takarazuka),有他自己的博物館供人們參觀瞻仰。如果不是神化手塚,出於敬仰和尊敬,人們也把他稱之為「漫畫之神」。


手塚的漫畫總是讓讀者震撼且保持暢銷。現在,他可以獨立掌控故事情節和圖畫了,他使自己的頁面設計多種多樣,使故事延長,並制訂出更宏偉的創作計劃。他開始重新構造漫畫這種傳媒手段,使之成為更偏圖畫導向,受電影啟發的,頁數更靈活、更豐富的長篇書本。這些變革在英文漫畫中遲遲未能實現,直到在最近的圖畫小說中才有此革新。成功之後,出版商又讓他在6個月內創作一本長達160頁的科幻赤本,這可是史無前例的。雖然他從未看過弗裡茨•朗(Fritz Lang)的《大都會》(Metropolis),但這一電影標題和女機器人的單幅圖片足以激發手塚的靈感,使他在此基礎上創作出自己獨特的赤本。手塚的《大都會》被製成雙色精裝本,在1949年出版,適時地展現了過度科技發展的危險。兩年後,他的另一本書得以加長至300頁,取名自1936年的電影《科幻雙故事片》(Things to Come),對捲入韓戰和冷戰的超級大國,以未來主義的眼光進行了批評。


在許多方面,手塚把自己看作是他漫畫作品的「導演」。他也許沒有德米爾(De Mille)那炫耀的話筒、馮•斯登堡(Von Sternberg)式誇張的高靴,但他也有類似的行頭: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公共場合,總是戴著那頂法國風格的、顯示藝人身份的黑色貝雷帽。在他的動漫作品中,他操縱著一個「明星制」,他從他的「紙上演員」貯備庫中為他的漫畫故事選派「演員」,就好像他們正扮演電影中的角色。當製作了大量的作品後,如果已有現成的演員,他們各自的演藝風格和人物性格都已為讀者熟知,那又何需每個故事都從頭開始呢?美國的報紙連環畫中就有這種理念的先驅,如埃德•衛蘭(Ed Whelan)的《小電影》(Minute Movies),還有弗洛伊德•戈特弗雷德森(Floyd Gottfredson)把米老鼠和其朋友安排在不同的時期,讓他們參與各種類型的冒險,擁有不同的職業,不過,只有手塚把這種連載人物推到了極致。連載人物使他和讀者間建立了特殊的關係,讀者們樂於看到那些熟悉的臉龐:有些是這位人物的固有形象,有些人物則「性情大變」。除了在漫畫中讓他的「演員」露臉外,手塚還額外為他們編寫人物傳記、品評他們的表演,他甚至為每位人物的收入記帳。



電影以另一種方式讓手塚著迷。手塚曾坦言,如果漫畫是他的新娘,那麼,動畫就是他的情人。他把漫畫的收入用在把自己的漫畫人物改編成動畫電影上,從而實現了他的夢想。他承接了更多的漫畫任務,並傾其所有,在1961年建立了自己的動畫公司:蟲製作公司(Mushi Production)。這樣一來,他把他的漫畫《鐵臂阿童木》(Tetsuwan)製作成電視卡通,在1963年的元旦首播;而彩色版的《森林大帝》,在1965年首播(這兩部卡通分別以《原子小金剛》[Astro Boy]和《白獅辛巴》的片名賣到國外)。這些動畫片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的成功,建立了漫畫和動畫密切的共生關係,並使它們成為各種行業的中堅力量。


儘管由手冢漫畫改編的動畫都獲利頗豐,然而,他那些一次性、非商業的實驗性作品,儘管帶來了喝彩和獎勵,但經濟收益微薄。對於手塚而言,製作動畫是一件令人愉快而又花費昂貴的事,幾乎使他的經濟到了崩潰的境地。然而,手塚絕不氣餒,他重新在動畫業崛起,為電視製作動畫,並為大熒幕製作了17部動畫。在他後期的一些動畫製作中,包括第一部成人色情片《一千零一夜》(1001 Nights),還有預算極高的長篇巨製《火之鳥2772》(Phoenix 2772),前者比拉爾夫•巴克希(Ralph Bakshi)改編自羅伯特•克魯伯(Robert Crumb)的《怪貓菲力茲》(Fritz the Cat)早了好幾年。能成為一名動畫大師,或者,能成為一名漫畫大師,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意味著成功了;而手塚一人,就集漫畫大師和動畫大師為一身。


對手塚而言,有故事可講是至關重要的。他曾說,一個故事,像一棵樹,需要有強壯的根,支撐其發展;如果根基薄弱,那麼再浮華的細節也支撐不了故事的發展。他故事的中心,大多是在質疑似乎永遠愚蠢的人類。經歷了日本充滿仇恨的軍國主義戰爭年代,手塚發現,漫畫是一種現成的媒介,警示人們偏見和不珍惜生命的後果,提醒人們無限制科技發展的危險。手塚說:「在我的作品中,我試圖表達的可以概括為:『愛眾生!愛所有有生命的事物。』」但手塚不是純粹的樂觀主義者,也不是盲信的人道主義者。他對人類不斷地、毫無人性地相互殘殺感到失望透頂,他理解戰敗的日本人戰後面臨的身份危機。這樣一些人類的問題,使他創作了這樣一些跨越時間的寓言故事,在人們心中引起共鳴,如機器人小孩,小白獅,女扮男裝的公主和不死鳥等。這些故事,也證實了他的信念:「漫畫是一種國際語言,它可以跨越國界和年齡。漫畫是不同文化間的橋梁。」


本文選自《日本漫畫60年》


相關焦點

  • 「阿童木之父」出新作?手塚治虫風格在日本AI技術裡「復活」
    憑藉《鐵臂阿童木》《火鳥》《怪醫黑傑克》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曾為許多孩子的童年注入了幻想的色彩。如今,這位被譽為「日本動漫之父」的漫畫大師離世已有31年。 「日本動漫之父」手塚治虫 近日,他的「新作」《斐多》即將面世,在漫迷們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當然,這部新作並非真正出自手冢之手,而是人工智慧模仿其作品風格生成的。
  • 漫畫之神——日本卡通漫畫大師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192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豐能郡豐中町。他的本名叫手冢治,1939年,他在自原來名字的後面加了一個「蟲」字,自此改名手家治蟲。少年時代的一手冢一個愛好收集昆蟲標本和漫畫的孩子。成年後的他曾以醫學博士的學歷開始了第一個職業——醫生。
  • 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虎嗅網
    這部劃時代動畫的背後人物,便是被稱之為日本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他一共繪製了600部漫畫,篇幅長達創記錄的15萬頁之多,從輕鬆娛樂的兒童讀物到適合所有年齡階層的敘事故事類型應有盡有。不僅高產,而且優質,享譽海內外。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日本有手塚治虫,才有日本漫畫的今天。
  • 淺談日本漫畫史——「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二)
    -05-12 16:36:35 手塚治虫的漫畫總是讓讀者們愛不釋手。自「新寶島」大獲成功後,手塚治虫獲得了對自己漫畫「獨攬大權」的權力,他能夠自行決定漫畫的故事情節和畫面構圖了,這使得手塚治虫如魚得水,在漫畫革新的道路越走越遠。 手塚治虫將漫畫重新定義,不再是書籍的附屬品,不再是博人一樂的單品,不再是用於反諷政治的藝術工具。他將漫畫原本「複雜事件呈現於單一畫面」的形式,轉換為「大量畫面來表現單一事件」的形式。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親自傳道授業教你畫漫畫
    手塚治虫大師班》 著 者:[日] 手塚治虫 著譯 者:甘卉 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終其一生,手塚治虫創作漫畫達從畫面到故事構架再到長篇漫畫,毫無藏私,手塚治虫大師將漫畫創作的秘密一一道來。在手塚治虫看來,畫漫畫沒有任何門檻。漫畫並非獨屬於漫畫家,而是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藝術形式。無論什麼年齡,無論什麼職業,只要是想畫漫畫的人,就可以創作漫畫。漫畫的內核是「溫情脈脈的人際交流方法」,也是「表現欲望的畫面」。
  • 他一手奠定了日本漫畫如今的地位——「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說起手塚治虫這個名字,可能有些朋友並不熟悉,但提到《鐵臂阿童木》,就沒有人不知道了。手塚治虫筆下的阿童木陪伴了無數八零後,九零後成長,由漫畫改編成的動畫更是我國引進的第一部國外動畫片。除了大家熟知的這些,他的成就遠超我們的想像,甚至可以說手塚治虫是現代日式漫畫的鼻祖。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逝世31年,你看過鐵臂阿童木、多羅羅嗎
    手塚治虫被稱為「日本動漫之父」,幾乎所有的動畫創作者都曾受到手冢的啟蒙。如果宮崎駿有撫慰少年傷痛的治癒之手,那麼手塚治虫(1928.11.3-1989.2.9)就有開啟瑰麗童年之夢的鑰匙。手冢的成人漫畫,能夠打開成年人的心靈窗口。
  • 在手塚治虫兩次責罵後誕生的《怪醫黑傑克》短篇、70年代漫畫物語
    手塚治虫的漫畫《怪醫黑傑克》創作於1973年,被譽為70年代不朽三傑作之一,其他兩部漫畫作品是永井豪的《惡魔人》和池田理代子的《凡爾賽玫瑰》。《怪醫黑傑克》中的《虛像》這則故事也是手塚治虫本人非常喜歡的。
  • 《鐵臂阿童木》的締造者,手塚治虫是怎樣,成為漫畫之神的?
    導語:▲手塚治虫被尊稱為"漫畫之神",對日本漫畫的影響深遠。在日本,手冢治從(1928–1989)被尊稱為"漫畫之神"。各種理由,是因為他被認為是現代漫畫的發明者。......▲左圖為2018安古蘭漫畫節的手塚治虫特展,右圖為1982年手冢第一次前往安古蘭的宣傳圖,畫有其自畫像以及筆下角色"七色鸚哥"。
  • 手塚治虫成名作《新寶島》誕生記
    酒井當時在主編漫畫刊物《Hello·漫畫》,遂向手冢約稿,兩人的接觸愈發頻繁。1946年8月28日,酒井七馬鄭重拜會了手塚治虫,提出兩人合作,將《新寶島》正式漫畫化。手冢此時已看到了赤本漫畫出版商的徵稿啟事,正打算突破老式漫畫的窠臼,創作一部新形態的漫畫。兩人一拍即合。
  • 漫畫史上最高佳作,動漫之神手塚治虫與永恆不死的火之鳥
    1954年,日本動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了一部被後世稱為「最高神作」的漫畫《火之鳥》,作品講述的是一隻永恆不死的火鳥貫穿古今,俯視人間百態的故事,然而這部漫畫的創作如他筆下的火之鳥一樣,跌宕起伏,曲折不堪,手冢每連載一篇,他所創立的漫畫雜誌銷量就暴跌一次,以至於被業界稱之為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暗黑向作品大推薦
    晚年被人們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冢老師,不知道其本人是否心儀這個稱呼,但是筆者認為,在漫畫和動畫的領域中,手冢老師無疑創造了神一般偉大的事業。今日は日本漫畫界に大きな影響を與えた昭和の巨匠:手塚治虫先生の隠れた傑作と言われている「ダークサイド短編集」をドドーンと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 手塚治虫《火鳥》簡體中文版公布 三十四年巔峰之作
    漫畫大師手塚治虫歷時三十四年創造的漫畫《火鳥》日前公布了簡體中文版,由手塚治虫工作室獨家授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總頁數3640頁,定價888元。從1954年首次創作《黎明篇》起,到1988年《太陽篇》連載結束,手塚治虫一共用了三十四年的時間去創作《火鳥》。
  • 紀念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從業75周年 全角色限定版畫登場
    已經去世的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從事漫畫事業到2021年就已經75周年了,4月7日今天官方監製的全角色限定紀念版畫登場,一起來了解下。·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本名手冢治,因喜愛昆蟲而取了「手塚治虫」的筆名。
  • 漫畫「三月的獅子」獲得第18回手塚治虫文化獎大獎
    漫畫「三月的獅子」獲得第18回手塚治虫文化獎大獎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03-25 10:08:31
  • 從手塚治虫的戰爭孤兒多羅羅到荒木飛呂彥的單親之子迪亞哥布蘭度
    從一部反戰漫畫《多羅羅》說起1967年,39歲的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了一部名為《多羅羅》的漫畫,在小學館漫畫雜誌《周刊少年Sunday》上進行連載,主角之一的多羅羅在第1卷就與百鬼丸相遇,在第2卷中,手塚治虫講述了多羅羅的身世。
  • 手塚治虫又一漫畫將要影視化,製作方還是中國公司?
    但對於《怪醫黑傑克》來說就有很多不看漫畫的人感覺比較陌生了,這是一部1973年發布的日本漫畫,相信有讀者就會好奇為什麼光線要拍一部1973年的漫畫。這當然是因為這本漫畫是由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而手塚治虫則是一位創作出鐵臂阿童木、多羅羅、海王子等漫畫的被日本譽為漫畫之神的傳奇漫畫家,他的漫畫作品影響了海內外的一代又一代人。
  • 手塚治虫先生頂峰時期的作品《火鳥》到底是怎樣的作品?
    《火鳥》中文版2004年,NHK臺利用最新數碼技術重新打造的新版《火之鳥》作為手塚治虫先生頂峰時期的作品。本片的故事構成稱早已超越了國界、時間和生死。在漫畫中手塚治虫先生以火鳥作為線索,探討生命的秘密講述生命的故事。發生在不同時空裡的十二個故事,雖然主角、時代、背景各不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主題和內在的聯繫。讀者可以隨著火鳥一起縱橫馳騁在人類的歷史和未來裡,體驗手冢對人類文明、生命的意義以及宇宙本源的思考。
  • 手塚治虫《火之鳥》中的《鳳凰篇》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火之鳥》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於1954年開始創作的漫畫作品,至今公認為日本漫畫界最高傑作。這部作品在首次連載期間可謂跌宕起伏一部一部剋死其連載雜誌(最後都人氣低迷被迫倒閉),也被稱為漫畫界一大詛咒。這部漫畫中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由多個獨立成篇的故事組成,彼此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故事從原始時代的日本列島開始,一隻象徵著宇宙生命能量的火鳥貫穿了整個故事。她自由穿梭任何年代和地區,她痛恨人類思想的狹隘,教導人們生命的本源。
  • 手塚治虫《七色鸚鵡》原稿復刻版公開,面具怪盜回來了
    手塚治虫於1981年在《周刊少年Champion》雜誌上連載的短篇作品集《七色鸚哥》,被稱為「手塚治虫地下英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手塚治虫中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手塚治虫出版社:復刊ドットコム(FUKKAN)版面尺寸:B5類型:喜劇、少年向《七色鸚鵡》「原創版」復刻大全集,其中包括重新掃描了手塚治虫保存下來的原稿、單行本未收錄頁、雜誌刊登時的彩頁、封面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