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虎嗅網

2020-12-18 虎嗅APP


不僅可以像超人一樣舉著拳頭御空飛行,還擁有七種超能力,比如眼睛能當探照燈,甚至還能流出眼淚......


1980年版《鐵臂阿童木》海報


文字一出,不假思索,阿童木那深入人心的形象立刻浮現在腦海中。


1980年《鐵臂阿童木》作為首部引進國內的日本動畫,很快紅遍大江南北,引發了日本動漫開始風靡中國的巨大浪潮。它所講述的具有堅強機器內核的少年對抗邪惡機器人,保護人類的故事伴隨無數觀眾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


此外,作品所展現的人形機器人元素,也給後來《機動戰士高達》《機器貓》那些同類型動漫提供了靈感,關於「機器人人性」的主題探討,也早於很多人工智慧題材科幻片。


這部劃時代動畫的背後人物,便是被稱之為日本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漫畫人物


儘管60歲便辭世,可手冢依舊完成了好幾個人一生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一共繪製了600部漫畫,篇幅長達創記錄的15萬頁之多,從輕鬆娛樂的兒童讀物到適合所有年齡階層的敘事故事類型應有盡有。不僅高產,而且優質,享譽海內外。


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日本有手塚治虫,才有日本漫畫的今天。


這句話並不誇張:


日本首部TV動畫《鐵臂阿童木》,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畫《緞帶騎士》,發明「動態漫畫」、用漫畫重構名著,將「間離效果」應用於漫畫......


時至今日,手塚治虫的創新理念與矚目成就,一直推動著日本動畫業與漫畫業的蓬勃發展。這兩種藝術形式如今的龐大規模與多姿多彩,正是建立在手塚治虫的推波助瀾之上的。


探究這位大師如何走入漫畫行業,以及他所引領的日本漫畫變革,正是鵬鵬今天想要分享給大家的。


走上漫畫家之路


我們看手塚治虫的漫畫,總是能折服於他那力透紙背的畫工、連續生動的情節、以及鞭辟入裡的內涵,而這一切首先就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以及自小的興趣培養。


手塚治虫工作照


手冢生在一個非常自由和現代的家庭,父親在成家之前一位資深漫畫迷,手冢出生後,就常給手冢買各類日本以及國外漫畫,讓他總能陶醉其中。手冢的母親也會讀漫畫給小手冢聽,一直持續到他可以看懂漫畫,可以畫漫畫以後。母親還時常帶手冢去當地只有女性成員的戲劇團,順理成章的培養了手冢後來從事業餘戲劇創造的樂趣。


老手冢還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一家人一邊頻繁出入電影院,一邊在家裡一遍又一遍觀摩老手冢自己製作的8釐米影片,還有迪士尼動畫、卓別林的喜劇片、英國恐怖片等等。


漫畫與戲劇總是讓手冢充滿激情,而電影又促成了手冢卓越的敘事能力。


戰前,手冢受到了良好的氛圍薰陶,但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更先進的歐美電影作品。戰爭期間,美國與歐美那些侵略主義的影片在日本遭到禁止,手冢更無從機會。


即便如此,手冢在將夢想擱置一邊的同時,還不忘練習繪畫,並私自畫下了3000頁之多。在一部自傳式的漫畫中,他刻畫過這樣的場景:一位17歲的少年興奮地喊道「我沒死」「我還活著」「我要畫漫畫!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止我了。」可想而知,手冢對漫畫的熱愛程度。


到了戰後,手冢的願望實現了,日本眾多的電影製片廠重振旗鼓,越來越來的國外影片湧入日本。


在前電視時代,看電影雖然是一種廉價的娛樂方式,但不妨礙它成了一種全民時尚。於是,在手冢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時,終於在看到一部還未上映的美國影片之後,他發出了「為什麼美國與日本電影差距如此之大?我要怎樣做,才能創作出天馬行空的故事?讓人哭、讓人笑.......」的驚呼。


正是這種想像馳騁激活了手冢改變日本連環漫畫的基因,但光有夢想,會講一個故事還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做到有深度,讓作品有生命感,就逃不開手冢親歷戰亂時代的影響了。


手冢曾親眼目睹了日本戰爭機器的宣傳以及二戰的死亡與毀滅。並在十幾歲時就經歷了大阪遭受空襲後的可怕餘波。在《我的漫畫人生》一書中,他曾坦言這段遭遇使他很難忘記,這也是我們在手冢作品中看到和平與珍視生命的理念的原因。


除了沸騰的激情,還有著堅定的信念,驅使著手冢成為偉大的漫畫家,他認定動漫與漫畫必將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並為此付出足夠的努力。


他帶領漫畫經歷多種流派,題材亦是多種多樣,更重要的是,他的漫畫主題深刻而有哲思,身份、認知、生存與死亡,都是他極力想表達的,這些縈繞人類數百年的困擾,在他的故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發明「動態漫畫」的第一人


在手塚治虫眾多的創新理念中,「動態漫畫」技術的發明,可以說在日本是前無古人的。


在手冢之前,日本漫畫家的繪畫手法基本是,畫出完整人物,並把人物放在完整的視覺距離上,就好像在用一臺靜態攝像機在給他們拍電影,呆板,缺乏生靈活現的感覺。


受西方文化影響深刻的手冢,決定變革這一形式,他想要注入漫畫的,正是好萊塢的動態與情感。


首次呈現動態漫畫效果的《新寶島》


在作品《新寶島》中,手冢首次嘗試了動態漫畫效果,他不斷切換一格畫到另一格畫的視角,模仿攝像機的移動,讓畫面產生持續的動感,以此推動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發展。有時候鏡頭放大,人物幾乎要跳出畫面,有時候鏡頭拉遠,形成非常震撼的全景效果。


運動效果線、速度畸變、狀聲字與汗珠粒粒——漫畫象徵符號中應有盡有的元素都被用來強化讀者的感受。手冢甚至把寬大的、電影屏幕式的圖框在頁面堆疊成垂直的欄目,使連環漫畫看上去像是一段電影膠捲。


最終,他創造了平面漫畫與動態元素相結合的全新漫畫形式,並使之逐漸成為漫畫的基本表現技法。


如果要給這種技法一個定義,那便是漫畫中的人物或事物可以做出簡單的動作,如向前走路、電梯門拉開,讓鏡頭產生推拉搖移,甚至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亦或是加入旁白、對話和背景音樂等輔助效果。毋庸置疑,這些效果大大的加強了故事的表現力與渲染力。


可以說,沒有「動態漫畫」技術的出現,漫畫電影版的質感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想看到富堅義博、井上雄彥等大師那些讓人如痴如幻的漫畫效果,也要晚上不少年了。


告誡人們不要過度沉溺虛構


在手塚治虫眾多的代表作中,有一部漫畫取得的成績並不算鶴立雞群,但它的批判價值卻是獨樹一幟的。這便是手冢在1949年完成的《大都會》。


很難想像,之前並未看過弗裡茨·朗導演的黑白影片《大都會》的手冢,僅僅憑藉標題與電影海報就激發出靈感,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重寫版本。


《大都會》海報


在手冢的重寫版《大都會》中,虛構了一個人與機器人共存的社會,因為機器人導致人類失業,從而受到歧視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在強烈諷刺極端社會工業心態的同時,通過人性與機器的矛盾,展現了人性的美麗光輝。


這樣現在看來不算新鮮的題材,再考慮其所誕生的年代,手冢對科技過度發展後的前瞻性分析絕對是讓人稱服的。


在2001上映的電影版《阿童木》中,電影還將大都會設置成了一座依靠科技浮在空中的伊甸園,與之相對的是遭受汙染的地面世界。兩個世界的對比,最終必然會切換到關於拯救與如何拯救的話題探討上。


我們總會看到,在對經典進行重寫的過程中,手冢如同科幻作家一般通過未來對現實問題進行痛斥,從而對現在的人類進行預警。在《罪與罰》《浮士德》等經典作品的再創造中就可以看到更多他對這類嚴肅、悲觀主題的刻畫。


值得一提的是,手冢為了不讓讀者過分地沉溺於他的作品,他還會在他創造的可愛的風格漫畫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笑話、調侃,甚至他自己也會站出來與讀者對話。


手冢這樣做既避免了過於沉重的漫畫帶給讀者的衝擊,同時告訴大家無論故事多麼讓人沉醉,但它終究是虛構的。


這種手法類似於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同是來自戰敗國的布萊希特也用類似的手法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的沉迷於故事中,重要的是做到自我思考。


因為手冢的原因,這種間離效果出現在了大量漫畫家的創作中,成為日本漫畫獨特的風格。


正是基於「讓觀眾對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分析和批判該事件的立場」,間離效果充分調動了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冷靜、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徹底破壞舞臺上的生活幻覺的目的,突出戲劇的假定性。


給人以一定教育意義,又不讓人過度沉溺其中,毋庸置疑手冢又讓漫畫上了一個新高度。


做自己筆下人物的導演


我們時常在迪士尼動畫中看到這種效果,可愛的米老鼠總是穿梭到世界各地,身兼各種職業、身份去冒險。


如果一個角色的演繹風格與人物性格已經為觀眾所熟知,我們又何須將每個故事都從來開始呢?


《海底超特急》中另類性格的阿童木


手冢完美吸收了起源於美國漫畫的這種理念,並將它推動到極致。可以這麼說,手冢將自己看做自己漫畫作品的一個導演。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公共場合,他總是戴著他那頂法式風格,顯示導演身份的貝雷帽。在他的動漫作品中,他操縱著一個「明星制」,他從他的紙上演員儲存庫中選擇合適的「紙上演員」,就好像他們正扮演的角色一樣。


這樣做的結果是,手冢將讀者與人物做到了一種特殊連接,讀者也樂於看見自己喜歡的人物時而回歸初始,時而又「性格大變」。


正是讀者對這些人物足夠熟悉,手冢可以重新設計這些人物的性格、著裝、處事風格,巨大反差化的「出演」,更加受到讀者的喜愛。


除此之外,手冢還會對他的人物做訪談,做手帳,仿佛這些他筆下的人物真的如真實的演員一般。


或許從一開始手冢就是將漫畫這件事當成電影來看待的。


集動畫與漫畫大師稱號於一身


因為對電影的著迷,手冢不滿足於漫畫人物僅僅停留於紙上與想像中,他還極力想拍攝屬於自己的動畫作品。


手冢坦言,如果漫畫是他的新娘,那麼動畫就是他的情人。


傾其所有之下,1961年,手冢成立了自己的動畫公司:蟲製作公司,而這第一部作品也是備受歡迎的《阿童木》,他將這部漫畫製作成TV動畫,並在1963年元旦首播,而彩色版的《森林大帝》在1965年首播。後者還曾和《白獅辛巴》一起被賣到國外。


手塚治虫最出色的長篇動漫之一《海底超特急》


手冢動畫作品在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的大獲成功,建立了漫畫與動畫的共生關係,並使得它們成為各種行業中的中堅力量。


儘管收穫了數不勝數的讚賞與嘉獎,但非商業的製作帶來的收益卻是入不敷出,手冢的製作公司多次瀕臨倒閉,但他從不氣餒,他重新在動畫業崛起。


在製作動畫這件吃力卻令人愉快的事情上,手冢總共製作了17部動畫,包括第一部成人動畫《一千零一夜》,還有預算極高的《火之鳥2772》。可惜的是手冢因為胃癌過早離世,我們再也無法得見《火之鳥》的最終結局。


對很多人來說,成為漫畫大師已經足夠令人仰慕,唯有手冢集漫畫與動畫大師與一身,這種成就,絕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


後記:


2019年,時隔30年,手冢連載於1967年,並於1969年完成的漫畫《多羅羅》二次被改編成動畫問世。


《多羅羅》劇照


作品講述了一個被父親獻祭於惡魔的少年,被奪取了全身48個器官後,努力擊殺妖怪找回軀體的故事。並著重刻畫了少年如何在寂寥與社會殘酷之中,還能找回自我的主題。最終豆瓣8.6分的成績,B站獨播的火爆,再次印證了好的作品,是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即便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依舊具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這就是手冢作品一貫的魅力所在,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為兩個特點。


其一是有故事可講。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故事,像一棵樹,需要有強壯的根,支撐其發展,如果根基薄弱,那麼再繁華的細節也支撐不了故事的發展。」


其二,故事的中心必須引發思考。諸如他總喜歡質疑人類的愚蠢,經歷過日本充滿仇恨的日本軍國主義時代,手冢寄望通過漫畫這種媒介,可以警示人們偏見與不珍惜的後果,提醒人們無限制發展科技的危險。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偉大的故事主題下,以及創新理念的推動下,手冢證明了漫畫是一種國際語言,它不僅可以跨越種族與國籍,它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而手冢的作品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漫畫猶如空氣。」手冢的夢想成功照進了現實。


相關焦點

  • 漫畫之神——日本卡通漫畫大師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192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豐能郡豐中町。他的本名叫手冢治,1939年,他在自原來名字的後面加了一個「蟲」字,自此改名手家治蟲。少年時代的一手冢一個愛好收集昆蟲標本和漫畫的孩子。成年後的他曾以醫學博士的學歷開始了第一個職業——醫生。
  • 他一手奠定了日本漫畫如今的地位——「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1989年,手塚治虫與世長辭,《朝日新聞》刊登了這樣一篇輓詞:「日本有手塚治虫,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如果沒有手塚治虫博士,很難想像戰後日本漫畫能夠風行。」正是他一手奠定了日本漫畫如今的地位。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手塚治虫改變了日本漫畫,他用拍電影的方式來進行漫畫創作,使靜態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你說讀者能不喜歡嗎。
  • 淺談日本漫畫史——「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二)
    淺談日本漫畫史——「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二)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20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親自傳道授業教你畫漫畫
    手塚治虫大師班》 著 者:[日] 手塚治虫 著譯 者:甘卉 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終其一生,手塚治虫創作漫畫達從畫面到故事構架再到長篇漫畫,毫無藏私,手塚治虫大師將漫畫創作的秘密一一道來。在手塚治虫看來,畫漫畫沒有任何門檻。漫畫並非獨屬於漫畫家,而是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藝術形式。無論什麼年齡,無論什麼職業,只要是想畫漫畫的人,就可以創作漫畫。漫畫的內核是「溫情脈脈的人際交流方法」,也是「表現欲望的畫面」。
  • 紀念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從業75周年 全角色限定版畫登場
    已經去世的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從事漫畫事業到2021年就已經75周年了,4月7日今天官方監製的全角色限定紀念版畫登場,一起來了解下。·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本名手冢治,因喜愛昆蟲而取了「手塚治虫」的筆名。
  • 《鐵臂阿童木》的締造者,手塚治虫是怎樣,成為漫畫之神的?
    導語:▲手塚治虫被尊稱為"漫畫之神",對日本漫畫的影響深遠。在日本,手冢治從(1928–1989)被尊稱為"漫畫之神"。各種理由,是因為他被認為是現代漫畫的發明者。......▲左圖為2018安古蘭漫畫節的手塚治虫特展,右圖為1982年手冢第一次前往安古蘭的宣傳圖,畫有其自畫像以及筆下角色"七色鸚哥"。
  • 手塚治虫風格在日本AI技術裡「復活」
    憑藉《鐵臂阿童木》《火鳥》《怪醫黑傑克》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曾為許多孩子的童年注入了幻想的色彩。如今,這位被譽為「日本動漫之父」的漫畫大師離世已有31年。 「日本動漫之父」手塚治虫 近日,他的「新作」《斐多》即將面世,在漫迷們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當然,這部新作並非真正出自手冢之手,而是人工智慧模仿其作品風格生成的。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逝世31年,你看過鐵臂阿童木、多羅羅嗎
    手塚治虫被稱為「日本動漫之父」,幾乎所有的動畫創作者都曾受到手冢的啟蒙。如果宮崎駿有撫慰少年傷痛的治癒之手,那麼手塚治虫(1928.11.3-1989.2.9)就有開啟瑰麗童年之夢的鑰匙。手冢的成人漫畫,能夠打開成年人的心靈窗口。
  • 在手塚治虫兩次責罵後誕生的《怪醫黑傑克》短篇、70年代漫畫物語
    其名為《虛像》 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的《怪醫黑傑克》第6卷中有一個故事叫《虛像》: 黑傑克的老師志摩43歲吸毒成癮後被黑傑克從死亡邊緣拉回現實世界的故事,黑傑克小的時候坐著輪椅,看起來很孤獨是一個寂寞的孤兒,志摩老師年輕又帥氣,總是展現出陽光的一面、坐在學生們中間和大家聊天,一點老師的架子也沒有
  • 故事漫畫之父:手塚治虫
  • 我的英雄學院的作者堀越耕平把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話當耳旁風
    手塚治虫被人們譽為日本漫畫之神,不僅是他的漫畫作品傑出,更是他堅持原則、不觸底線的職業操守讓人尊敬。可是,《我的英雄學院》漫畫作者堀越耕平卻將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曾經告誡漫畫家的話當耳旁風。他先是以角色名「志賀丸太」傷害亞洲觀眾,現在又用「殻木球大」這個名字,傷害美洲觀眾。
  • 手塚治虫成名作《新寶島》誕生記
    酒井當時在主編漫畫刊物《Hello·漫畫》,遂向手冢約稿,兩人的接觸愈發頻繁。1946年8月28日,酒井七馬鄭重拜會了手塚治虫,提出兩人合作,將《新寶島》正式漫畫化。手冢此時已看到了赤本漫畫出版商的徵稿啟事,正打算突破老式漫畫的窠臼,創作一部新形態的漫畫。兩人一拍即合。
  • 漫畫史上最高佳作,動漫之神手塚治虫與永恆不死的火之鳥
    1954年,日本動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了一部被後世稱為「最高神作」的漫畫《火之鳥》,作品講述的是一隻永恆不死的火鳥貫穿古今,俯視人間百態的故事,然而這部漫畫的創作如他筆下的火之鳥一樣,跌宕起伏,曲折不堪,手冢每連載一篇,他所創立的漫畫雜誌銷量就暴跌一次,以至於被業界稱之為
  • 手塚治虫又一漫畫將要影視化,製作方還是中國公司?
    但對於《怪醫黑傑克》來說就有很多不看漫畫的人感覺比較陌生了,這是一部1973年發布的日本漫畫,相信有讀者就會好奇為什麼光線要拍一部1973年的漫畫。這當然是因為這本漫畫是由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而手塚治虫則是一位創作出鐵臂阿童木、多羅羅、海王子等漫畫的被日本譽為漫畫之神的傳奇漫畫家,他的漫畫作品影響了海內外的一代又一代人。
  • 大神都曾青澀,手塚治虫年輕時也被前輩欺負過,鬱悶到借酒澆愁
    今天要講的就是有著「日本漫畫之神」的稱號的漫畫家手塚治虫年輕時候的一段經歷。手塚治虫,日本最著名的漫畫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怪醫黑傑克》、《火之鳥》、《多羅羅》等,這些即便是隔著年代的中國觀眾都是耳熟能詳,尤其是《鐵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暗黑向作品大推薦
    留下了這麼多優秀作品的手冢老師,也培養了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這些受到了手冢老師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創作家,到底有多少呢?晩年には漫畫の神様などと呼ばれ、これを手塚先生ご本人が快く思っていたかどうかは分かりません。しかし、漫畫やアニメという分野で、まさしく神のような偉業を成し遂げた事は、間違いないと筆者は思います。
  • 手塚治虫名作大黃金展公開 140萬元天價金身黑傑克閃瞎眼
    世界公認的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名作大黃金展將於1月15日在新宿開幕,13日今天官方搶先公開了即將參展的部分作品,其中真人大小的貼金黑傑克高達2200萬日元(約139萬人民幣)尤其亮眼,一起來開開眼。·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本名手冢治,因喜愛昆蟲而取了「手塚治虫」的筆名。漫畫家、動畫製作人、醫學博士。1947年以漫畫《新寶島》奠定了日本漫畫的敘述方式,創立了日本漫畫意識形態,極大的擴張了新漫畫的表現力。1952年作品《鐵臂阿童木》轟動日本,1953年的《緞帶騎士》則是公認的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畫。漫畫作品《火之鳥》至今被普遍認為日本漫畫界最高傑作。
  • 從手塚治虫的戰爭孤兒多羅羅到荒木飛呂彥的單親之子迪亞哥布蘭度
    從一部反戰漫畫《多羅羅》說起1967年,39歲的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了一部名為《多羅羅》的漫畫,在小學館漫畫雜誌《周刊少年Sunday》上進行連載,主角之一的多羅羅在第1卷就與百鬼丸相遇,在第2卷中,手塚治虫講述了多羅羅的身世。
  • 漫畫「三月的獅子」獲得第18回手塚治虫文化獎大獎
    漫畫「三月的獅子」獲得第18回手塚治虫文化獎大獎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03-25 10:08:31
  • 沒有這部國產動畫,就沒有日本動漫的今天!
    為什麼說《鐵扇公主》影響了日本漫畫界?因為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就是因為看了《鐵扇公主》才決心投入動漫產業的。而手塚治虫被稱為「漫畫之神」絕非浪得虛名,他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日漫的發展壯大。堪稱現代日式漫畫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