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立國的根基(光碟一)
第一課 回顧信心的起伏——歷史進程(14:54)
第二課 持定信心的對象——耶和華神(14:39)
第三課 呈獻信心的行動——聖殿敬拜(13:32)
第四課 遵行信心的引導——神的律法(14:35)
第五課 反省信心的鑑戒——所羅門王(15:19)
亡國的哀號(光碟二)
第六課 面對信心的考驗——列強局勢(14:53)
第七課 審視信心的典範——國家君王(14:43)
第八課 經歷信心的低谷——被擄流亡(15:10)
第九課 傳遞信心的呼喚——神僕先知(13:30)
復國的盼望(光碟三)
第 十 課 認定信心的傳承——家譜名單(14:57)
第十一課 結出信心的果實——回歸故土(14:28)
第十二課 匯聚信心的奉獻——重建家園(14:59)
第十三課 欣賞信心的榜樣——時代領袖(15:11)
第六課 面對信心的考驗——列強局勢
本課目的
環顧以色列人所處的國際局勢和關係,看清列強對神子民所造成的影響。
破冰活動
戰爭是人類最懼怕的,但人類歷史卻一直戰爭不絕,你認為為什麼人類常常有戰爭?請一兩位學員分享意見。不用評論,並把握時間
背景導言
神賜給以色列的這片土地,位於近東列國往來的交通要道。當以色列國勢強盛的時候,鄰國都來進貢,成為以色列的附庸國(王上十23)以色列分裂之後,局勢動蕩,南北互相攻伐,各自拉攏鄰國結盟(王上十五18-19)。北國的將領爭奪王位而內鬨,對非利士人的控制大為減弱(王上十六16-17)。其餘的附庸國就趁機叛變,群起反攻以色列(王上二十1;王下三5,六24)。同時,位於兩河流域的亞述和巴比倫相繼坐大,最後更向西擴張吞併了以色列。
影片播放(14:53)
觀看本課影片,先預習「影片溫習」部分,掌握影片的內容重點
影片溫習
選擇題,請找出最正確的答案。
1.近東地區權力真空,是形容(摩西,約書亞,掃羅,回歸)時期的情況。
2.亞述興起之後,定都在(巴比倫,波斯波立,尼尼微,夏瑣)城。
3巴比倫國是由(迦勒底,瑪代,迦南,迦太基)人所建立的。
4亞述的政策是把其他地方的戰俘安置在以色列,他們的後代就是(以色列迦南,撒瑪利亞,猶太)人
5.波斯的影響,營造了(軍人,祭司,文士,猶太公會)的地位。
講義詳文
一、前言
陳:水源對城邑是非常重要的。當猶大王亞哈斯面對以色列和亞蘭聯軍攻擊的時候,他一面向亞述國求助,一面巡視城中的水源。以賽亞先知就在途中向他提出勸解(賽七3),提醒他要倚靠神,因為亞述至終會成為猶大的網羅。歷史書中多次提到列國攻擊以色列家的事跡,我們需要明白當時列強的局勢。
二、權力真空期
區: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的時候,當時近東一帶是權力真空,而且政局動蕩。這讓以色列民有一段時間可以慢慢建立他們的根據地。所羅門在位的日子,國家的範圍強土包括亞蘭、亞捫、摩押、以東、非利士(王上四21);所羅門接受各國的進貢又與南方的埃及結親、與北面的推羅平等相交,甚至合作航運商貿,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中有一定的影響力(王上五1-2)。到了主前九世紀,在王國分裂時期,米索不大米亞平原一帶,比較細小的王國,例如亞述、巴比倫、波斯都先後崛起,成為近東一帶強大的勢力。
三、地理與歷史
區:亞述位於底格裡斯河(又名:希底結河)和幼發拉底河(又名:伯拉大河)接近源頭的地區,而巴比倫則位於兩河的中段;亞述和巴比倫就是近代的伊拉克境內。亞述原是底格裡斯河西的一個小國,考古學家認為是今日伊拉克北部,稱為卡拉謝加特的地方。在宗教方面,他們敬拜太陽神亞述(Asshur),用作國家和民族的稱號。主前900年左右,亞述逐漸成為一個大的勢力,遷都至大河東的尼尼微,但發源地亞述城仍然成為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
陳:聖經約拿書提到尼尼微是極大的城,要三天才能走遍全城(拿三3)。城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即是兒童有十二萬之多(拿四11),估計當時全城的人口約有六十萬。主前612年,巴比倫迦勒底王朝攻取尼尼微城,取代亞述成為霸主,猶大亦受制(王下二十四1)。
區: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文化的中樞,當時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有不少地方與以色列人的律法相近。不過,舊約的巴比倫王國卻是由迦勒底人所建立的,一般稱為「新巴比倫王國」。迦勒底人原是以狩獵、捕魚為業的民族,非常好戰,經常在兩河流域一帶攻擊各國的民族。聖經哈巴谷書形容迦勒底人,極其殘忍、甚至威武可畏(哈一6-7)。
陳:新巴比倫王國的首都在巴比倫城,主前六世紀初,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時候,建立了富麗豪華的城市。巴比倫人敬拜創造和命運之神瑪爾杜克(Marduk)和主司愛情和生育的女神伊施他爾(Ishtar)。巴比倫城中建有瑪爾杜克廟和伊施他爾門樓,宏偉壯觀,而巴比倫城的空中花園,更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區:主前539年,敵軍圍城攻取巴比倫城的時候,守門的將士開門歸降,結果瑪代、波斯的軍隊一夜之間不戰而勝,正符合但以理書的預言(但五26-28、30)。瑪代和波斯原是亞述和巴比倫東面的兩個國家,瑪代在底格裡斯河東,位於「裹海」的南面,波斯在底格裡斯下遊,流入波斯灣的地區,即今日的伊朗。後來波斯與瑪代兩個王室結親,所生的兒子古列二世統一兩國(但六28),這個古列就是下詔允許猶大人回國重建聖殿的波斯王。
陳:波斯的首都原在蘇西安那省的書珊城,瑪代波斯統一之後,古列在瑪代的亞馬他建造首都。後來大利烏一世鞏固帝國,遷都波斯波立,書珊城就成為帝國的冬宮,而亞馬他則成為儲存公文的城市,聖經稱為「巴比倫藏寶物之處」(拉六1-2)。古列王準許猶大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紀錄就是在那裡找到。
區:波斯帝國龐大,國界強域由印度一直延伸到古實,總共有127個省(斯一1),要管理帝國中不同種族的人民十分困難,因此波斯的政策就由每個地方的宗教領袖負責管治,再由地方的總督監察領袖。猶大人能夠回歸重建,亦是因為這個政策所導致。當時帝國的重心在兩河和兩河以東的地方。而幼發拉底河以西,稱為河西,包括猶大省,是由河西總督管理(拉八36)。
四、帝國的足跡
區:這些帝國在掌控以色列家的日子中,分別留下不同的足跡。亞述的政策,把戰俘帶到帝國其他的領土,使他們分散居住,以免圖謀叛亂。撒瑪利亞城被攻取之後,亞述就把以色列人安置在瑪代人的城邑(王下十八11);反而把巴比倫一帶地區的戰犯帶來住在以色列的城市中(王下十七24)。這些人與剩下的以色列人通婚,他們的後裔就是撒瑪利亞人。
陳:按照以斯拉的記載,當時處理這事的是以撒哈頓和亞斯那巴(拉四10)。以撒哈頓是西拿基立的兒子,而亞斯那巴就是歷史上的亞述巴尼帕( Ashurbanipal),他是西拿基立的孫子,在主前669-633年作亞述王。
區:從別處移居撒瑪利亞的人,他們各有自己敬奉的神像;因為他們不跟從耶和華的緣故,神就叫獅子攻擊他們(王下十七25)。亞述王知道後,就在戰俘中差遣一個祭司去教這些外鄉人認識神(王下十七28),學習遵行神的律例典章。撒瑪利亞人有自己的律法抄本,他們只相信舊約聖經的首5卷書是神所默示的;又認為摩西才是最蒙揀選的人。
陳:因為摩西曾經兩次吩咐在基利心山上宣告祝福(參申十一29,二十七11-12),他們就認為那裡是唯一的聖地(參約四20)。甚至稱亞伯第一次獻祭的地方(參創四4)和挪亞在洪水之後獻祭的地方,都是在基利心山上(參創八20),有些撒瑪利亞人自稱是尋求以色列神的人(拉四2)。
區:即使學習了律法,他們仍然保持原有的風俗,沒有專心地跟隨耶和華(王下十七33)。他們的信仰是一種自我中心,按自己喜歡選擇的,不新又不舊的宗教生活。他們的子孫撒瑪利亞人,在敬拜方面也是這樣表面化,很浮淺。因此聖經兩次提到他們「直到如今」仍是這樣做(王下十七34)。日後在猶大人回歸重建的日子,撒瑪利亞人曾經多次阻擋工程的進行,甚至不惜運用武力、恐嚇、賄賂和誣告的手段(拉四4-5)。
陳:尼希米記結束的時候,提到大祭司的孫子是參巴拉的女婿,尼希米就把他趕出聖殿(尼十三28)。猶太人的文獻稱參巴拉是撒瑪利亞的省長,而猶太古史又提到參巴拉曾經答應讓瑪拿西保留祭司的職份,又允許在基利心山興建一座如同耶路撒冷的聖殿(約四20)。這個瑪拿西大概就是參巴拉的女婿,他的行動刻意跟尼希米為敵。
區:猶大人回歸返國之後,在日常生活上仍然採用巴比倫的曆法和語言。不過被擄巴比倫的經歷對回歸的猶大人來說,直接影響他們反省對律法的持守和對神的信靠。巴比倫大城偶像林立,城門上繪畫代表伊施他爾化身的獅子和多種動物合成的瑞獸,耶和華與偶像的對比實在是很明顯。神在異象中讓以西結先知看見,作神僕役的四活物都比外邦的神明更威嚴可畏,更何況神自己呢(結一26-28)!當時有很多人重新委身,他們立志繼續遵守安息日和其他的節期,特別他們在記念路撒冷淪陷的日子作禁食(參亞七1-3)。
陳:被擄期間,猶大人失去了聖殿,但先知和祭司都仍然發揮著教導的功能。他們成立了會堂,在其中禱告、誦讀和解釋律法,又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加強遵守律法。以斯拉回國的時候,把律法書從巴比倫帶返猶大,國民又開始背誦和抄錄拉比對律法的解釋,日後就收集成為猶太教的法典。
區:波斯的影響,是營造了猶太公會的地位。波斯奪取了巴比倫的霸權之後要處理國中大量的戰俘,很不容易,波斯的對策,是容許戰俘回歸故國(代下三十六23)。猶大人回國重建聖殿之後,因為沒有王,很多事情都要透過群眾的商議來決定。例如:以斯拉處理祭司家族與外族人通婚的事,或是尼希米單獨視察耶路撒冷城牆之後,都曾經與民眾商議處理的方法(拉十7;尼二18)。
陳:於是,回歸的領袖、祭司和各家族的長老自然地組成管治民眾的群體,成為民間勢力的核心。後來,猶太教的公會,有71名成員,設在耶路撒冷,由大祭司帶領,就是從這傳統而出(太二十六3)。成員的數字,可能是仿效摩西和民中長老的組織(參民十一16)。
總結
區:直到主後第一世紀,公會的成員仍然是猶太人中間最高的仲裁議會。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在日後都被其他的帝國取代,但是他們的政策,對猶太人影響深遠,一直到新約時代仍然可以感受到。
經文學習
列王紀下十五章13-38節
閱讀經文,討論回答問題。
※觀察 Observation(O)、解釋 Interpretation(I)、應用 Application(A)
1.經文中共提及多少位王?(O)
2.從經文來看/當時各國特別是以色列局勢如何?(I)
3.以色列王米拿現為何要用錢拉攏亞述王?果效如何?(O/I)
4.還有哪些史記文獻記載這時期的歷史?列王紀作者如何形容幾位以色列王?又如何形容猶大王?為什麼這樣形容?(O/I)
5.整段經文,耶和華神有什麼作為?為什麼作者如此記載?(I)
6.對比以色列這段歷史及其各君王的表現,與他們當初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時耶和華對他們的警告(參撒上八6-20)你有什麼體會?你對人類追求理想的政制有什麼感想?(A)
7.當我們面對困難,怎樣才可以找到更持久的解決辦法?(A)
身體力行
為我們身處的社會禱告。思想今天社會的潮流,與基督徒的價值觀有什麼衝突?檢討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以潮流為主導還是以神的話語為指標?
背誦金句
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林前十五24-25)
參考資料
一、列王紀下簡介
請參閱本課程第二課參考資料一、二,16-17頁
二、列王紀下大綱
1.王國分裂時期(一1-十七41)
(1)亞哈謝作以色列王(一1-18)
(2)以利沙繼承以利亞(二1-25)
(3)約蘭作以色列王,與約沙法合攻摩押(三1-27)
(4)以利沙的神跡(四1-八15)
(5)約蘭、亞哈謝作猶大王(八16-29)
(6)耶戶作以色列王,剿滅亞哈家(九1-十36)
(7)亞他利雅在猶大執政,耶何耶大助約阿施復位(十一1-21)
(8)約阿施作猶大王(十二1-21)
(9)約哈斯、約阿施作以色列王(十三1-25)
(10)亞瑪謝作猶大王(十四1-22)
(11)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十四23-29)
(12)亞撒利雅作猶大王(十五1-7)
(13)撤迦利雅作以色列王,沙龍篡位(十五8-12)
(14)米拿現、比加轄作以色列王(十五13-26)
(15)比加作以色列王,何細亞篡位(十五27-31)
(16)約坦、亞哈斯作猶大王(十五32-十六20)
(17)何細亞作以色列王,以色列亡國被擄(十七1-41)
2.猶大獨存時期(十八1-二十五30)
(1)希西家作猶大王(十八1-二十21)
(2)瑪拿西、亞捫作猶大王(二十一1-26)
(3)約西亞作猶大王(二十二1-二十三30)
(4)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作猶大王(二十三31-二十四16)
(5)西底家作猶大王,猶大亡國被擄(二十四17-二十五21)
(6)基大利作首長(二十五22-26)
(7)巴比倫王恩待約雅斤(二十五27-30)
〔節自:《聖經——串珠·注釋本》(增訂版),香港,福盲證主協會,2000年,521頁
三、列王紀下概覽
列王紀下
重點
分裂王國
倖存王國
經文
一1-八29
九1-十六20
十七1-41
十八1-廿一26
廿二1-廿四20
廿五1-30
分段
先知以利沙於亞哈謝王和約蘭王期間的事奉
以色列10君王與猶大8君王的王朝
以色列的復亡
希西家與2個邪惡君王的王朝
約西亞與4個邪惡君王的王朝
猶大的復亡
主題
以色列和猶大
猶大
從亞哈謝到何細亞
從希西家到西底家
地點
以色列百姓被擄到亞述
猶大百姓被擄到巴比倫
年期
131年(主前853-722)
155年(主前715-560)
四、猶大國末期君王與外邦局勢年表
年代
(主前)
猶大君王
帝國局勢(君王)
參考經文
900
亞述帝國興起
建都尼尼微城
拿一2,三3
745
亞哈斯
(提革拉毗列色)
王下十六7
729
希西家
727
(提縵以色)
王下十七3
722
(撒珥根)
賽十27-32
705
(西拿基立)
王下十八13
697
瑪拿西
(以撒哈頓)
拉四2
669
(亞斯那巴)
拉四10
642
亞們
640
約西亞
633
亞述開始衰微
626
巴比倫與亞述相爭
612
尼尼微城陷,埃及與巴比倫相爭
王下廿三29
609
約哈斯、約雅敬
605
巴比倫帝國
(尼布甲尼撒)
建都巴比倫城
但一1
597
約雅斤、西底家
王下廿四11、17
586
基大利任省長
王下廿五22
560
(以未米羅達)
王下廿五27
539
(伯沙撒)
巴比倫亡於瑪代波斯
但五1、29-30
五、波斯王朝年表
年代(主前)
波斯君王
參考經文
559-530
古列二世Cyrus ll The Great
拉一1
530-522
甘拜西二世 Cambyses ll
522
土每第 Smerdis(在位只有8個月)
521-486
大利烏一世 Darius I
486-465
薛西一世 Xerxes I( Ahasuerus亞哈隨魯)
拉四6
465-424
亞達薛西一世 Artaxerxes I
參拉四7
423-404
大利烏二世 Darius ll( Nothus)
404-358
亞達薛西二世 Artaxerxes ll
358-338
亞達薛西三世 Artaxerxes llI(Ochus)
336-331
大利烏三世Darius llI
六、亞述帝國版圖及以色列被擄路線圖
七、巴比倫帝國版圖及猶大人被擄路線圖
八、波斯帝國版圖及猶大人回歸路線圖
九、本課輔讀
請參閱本課程第二課參考資料六,20頁
第五課問題參考答案:(家人們一定要先自己完成作業)
1.列王紀上四章如何形容所羅門的智慧廣大?(O)
(1)四章24-28節,形容所羅門治國有方,令國泰民安;軍事力量,更勝諸王。
(2)四章30-31、34節,形容所羅門的智慧,超越鄰近各文明大國的智者。「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30節)東方人可指迦南地以東——米索不大米亞或阿拉伯人,也可能包括以智慧聞名的以東人(參耶四十九7;俄8)。米索不大米亞一帶與埃及皆位於大河流域,都是當時的文明大國;考古發現,其建築、工藝、科技均超卓不凡,如金字塔的建造,至今仍未有人識破玄機!而所羅門之智慧遠勝東、西文明大國,足見其智慧之高!
(3)四章32-33節,形容所羅門智慧內容的廣博,由生活箴言、詩詞歌賦、花草鳥獸,盡皆通曉。「他講論草木,自利巴嫩的香柏樹直到牆上長的牛膝草。」(33節)香柏木樹幹挺直堅韌,是建築的上佳材料,因而價值珍貴;牛膝草乃牆頭野草,繁殖於山間路旁,卻有甚高藥用價值,也可作食用香料。所羅門講論這些,對各種植物特性、藥效、用途等都精通,可見其知識廣博。
(4)四章29節,總括他的智慧「如同海沙不可測量」。
2.所羅門設立十二個行政官為他提供糧食這如何顯出他的智慧(參四7-19)?(O/I)
(1)四章27節指出,所羅門妥善安排十二個官吏各按各月為他提供一切所須飲食。
(2)四章7-19節所列,十二官吏管理十二區為王提供食糧,而這12個地區並非按照以色列十二支派之地劃分。為首五個地區(8-12節)主要包括約瑟兩個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派所得之地。第六、七區(13-14節)包括約但河東的基列地。第八至十區(15-17節)包括北部各支派之地。第十一、十二區(18-19節)為南部包括便雅憫及約但河東之地。這十二區可能都是糧產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3)十二區中猶大地區未列在內,可能屬於王室而得免納稅;十一支派土地,皆比猶大地區大部分為曠野之地富庶。所羅門如此安排,必有其好處。
(4)所羅門在管理上確有過人之處,不過人的智慧終究有限,日後才知他用智慧所建立的王國,是否仍可持久到下代。
3.所羅門老年時做了什麼激怒神的事情(王上十一1-8)?(O)
(1)列王紀作者毫不吝嗇地數算所羅門晚年之罪狀:所羅門娶妃七百、嬪三百,且都是外邦女子,而「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違反耶和華在律法書中的吩咐(出三十四11-16)
(2)「所羅門為摩押可憎的神基抹和亞捫人可憎的神摩洛,在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建築邱壇。」(十一7)違反耶和華的吩咐:「不可敬拜別神…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出三十四14-17)
這些所羅門所建造的邱壇,竟存留了300年之久,直至約西亞王時才予以清除(見王下二十三13),可見其遺患之深遠。
(3)第9節特別提出,「耶和華向所羅門發怒,因為他的心偏離向他兩次顯現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不單是他父大衛的神,也曾兩次直接向所羅門顯現(王上三5-14,九2-9),賜他一切所求的——就是過人的智慧,並清楚的吩咐他不要事奉別神,如此他仍不聽神的話,難怪神如此向他發怒!
(4)所羅門王雖然才智過人,但「卻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的」,也沒有「效法他父親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一代英名盡廢!
4.對比申命記十七章14-20節,耶和華對立王的提示,所羅門違反了哪些?(O)
(1)申命記十七章16節:「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所羅門娶埃及法老女兒為妻,與埃及建立邦交,以鞏固其軍事力量,並從埃及購買車馬(王上十28-29)。
(2)申命記十七章17節:「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所羅門多立妃嬪,並被她們引誘隨從敬拜別神!
(3)申命記十七章17節:「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所羅門為自己多積金銀,除建聖殿外,自己的「利巴嫩宮」富麗堂皇、食容眾多,要全國十二區長期供應!可見其奢華享受。
5.一代智者晚年落得如此地步,他失敗的教訓在哪裡?(I)
(1)所羅門雖然智慧過人,卻忘記「專心順服耶和華」,人的智慧總不能高於神,這是亞當夏娃的失敗,也是人類的失敗。所羅門違反了自己所寫箴言九章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2)所羅門娶外邦公主為妃,建立邦交,鞏固權力。卻因此為自己製造網羅,自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我們也很容易以為,自己意志力堅強而不怕引誘,最後情不自禁,墮入罪的網羅,不能自救!
(3)箴言十八章12節:「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所羅門在富強時忘記順服神的話語,沒有效法父親大衛專心倚靠神,驕傲便成了他的網羅。
6.所羅門的一生給我們什麼提醒?財富、權力真的會帶來人的敗壞嗎?(A)
(1)所羅門的失敗應成為我們今天的警惕,智慧是神所賜,又焉能忘掉賜智慧的主而不順服祂的話?
(2)權力與財富皆為神所賜,若用得恰當,便能造就人,自己也得益;但若把權力與財富作為鞏固自己的工具,作為奢華宴樂的本錢,便會陷入罪的網羅,終久遠離神而敗亡。
(3)讓學員分享從所羅門身上學得的教訓,彼此鼓勵,以認識耶和華和神的話語為最大的財富。
7.若你可以向神求一個恩賜,你會求什麼?為什麼?(A)
(1)所羅門年少時求智慧,以能治國,非常謙卑明智。可惜人心會變,知識智慧未能確保人不犯罪,只有專心倚靠神,才是最大的財富、最高的智慧。
(2)讓學員分享自己所求的,如何可以真正建立人、建立自己。我們應如何善用恩賜而不會成為自己的驕傲。
你做對了嗎?請為自己打分!
預習——閱讀下次課題背景:
往期回顧:
值得收藏||《認識摩西五經》15課合輯
值得收藏||《認識歷史書上》13課合輯
3D研經系列(三)||認識歷史書(下)(第一課)
3D研經系列(三)||認識歷史書(下)(第二課)
3D研經系列(三)||認識歷史書(下)(第三課)
3D研經系列(三)||認識歷史書(下)(第四課)
3D研經系列(三)||認識歷史書(下)(第五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