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一顆直徑不過3釐米的桌球,撬動了冰封多年的中美兩國關係,「小球轉動大球」成為一段佳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美建交40年,「桌球外交」48周年之時,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一段歷史。
1960年代末,美國經歷了十多年的越戰之後損失慘重,國際地位也有所下滑,而中國也在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提高國際政治形象及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然而,兩個大國之間卻缺乏一個契機,或許在那個時候誰都很難想到,一個小小的桌球可以撬動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
而關於「桌球外交」的源頭,則要從1971年的4月4日,這個在普通不過的星期天開始說起。當時,正值日本名古屋世乒賽期間,中國桌球隊隊員們和往常一樣在等候大巴車,這是專門為中國隊所準備的。然而,就在這個時候,19歲的美國桌球隊員科恩並沒有看車上隊伍的標誌就跳上了中國隊員所乘坐大巴車。
陰差陽錯之間,中國運動員們看著身上穿著USA字樣的運動服,下身穿著一條紫色印花的喇叭褲,留著長長的披肩發並且是一副嬉皮士的打扮。看著滿車的中國人,科恩並沒有太多的拘束,反而是以「Hello!」向大家打招呼,當時的中國運動員們只是頻頻點頭作為回應,沒有人敢上前搭訕,出國前,隊裡特意開過會,宣布過紀律,若遇到美國等「敵對」國家的運動員、教練員,應「不卑不亢」,不能先跟人打招呼。
要知道,當時已經缺席了兩屆世乒賽之後,中國桌球隊再一次亮相於大賽的時候,就獲得了很多的關注。因此,那天從中國隊的大巴上跳下來的,竟然是美國隊的隊員科恩時,記者們都十分興奮。
當時,記者們對科恩又是拍照又是採訪,善於表現自我的美國人不失時機地將莊則棟贈送的那幅織錦高高舉起,任記者們拍照,並高興地說:「中國人非常友好,如果他們邀請我,我願意去中國。」
這樣一來,當時日本各大報刊都登出了醒目的「中美友好」的標題,以及愛知體育館門前,莊則棟與科恩的大幅照片,引起全世界的關注。4月5日這一天,科恩還特意等在體育館門前,看到從體育館走出的莊則棟,他熱情地走上前,一把摟住了他,將一件別有美國乒協紀念章的美國短袖運動衫,回贈給莊則棟。科恩指著運動衫上的標誌說:「這象徵著反戰的美國人民的願望。」
值得一提的是,開賽前夕,周恩來召集有關人士開會時要求這次參賽「接觸許多國家的代表隊」,「我們也可以請他們來比賽」。同時他要在座的人「動動腦筋」。那麼剛好這件事情的出現成為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按照原計劃,中國代表團會在比賽現場宣布世乒賽結束之後,邀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的桌球隊訪華,當時美國桌球隊領隊哈裡森,也在發布會現場向中國代表團提出,他也願意率隊訪華,你們是否歡迎?
當時,這個事情引起了中國代表團的高度關注,代表團馬上發電報,請示北京。原本毛主席和周總理一開始並未同意邀請美國隊,但是隨後夜裡毛主席看到了科恩和莊則棟的消息之後,立刻通知同意美國訪華。並且毛主席還感慨,莊則棟不僅球打得好,還會搞外交。
於是,這樣一來,「桌球外交」就成了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1971年4月10日,美國桌球代表團和一小批美國新聞記者,從名古屋直接飛抵香港,從羅湖入境中國,然後抵達北京,成為自1949年以來,第一批獲準進入中國境內的美國人。作為回報,美國桌球隊邀請中國桌球隊訪問美國。1972年4月11日,中國桌球隊回訪美國。隊員參觀了底特律的工業基地,遊覽了迪斯尼樂園。
「桌球外交」在中國體育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事件,這從此結束了中美兩國20多年來人員交往隔絕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隨即取得歷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終於走向了正常化發展的道路,並為後來新中國的國際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