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桌球國手名古屋再聚首 共憶「桌球外交」佳話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名古屋4月3日電 題:中日桌球國手名古屋再聚首 共憶「桌球外交」佳話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1971年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中國受邀參賽,隨後出現了著名的「桌球外交」。47年後,作為那段歷史親歷者的前中日桌球國手在名古屋再聚首,同臺競技,共憶佳話。

4月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愛知縣日中友好協會、名古屋電氣學園共同舉辦的中日桌球交流會在愛知工業大學名電高中舉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王家瑞上場與日本青少年切磋球技。

中新社

記者 呂少威 攝

  2018年4月3日,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愛知縣日中友好協會、名古屋電氣學園共同舉辦的中日桌球交流會在愛知工業大學名電高中舉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王家瑞率友好交流團參加。交流團成員中包含前中國桌球國手郗恩庭、梁戈亮、喬紅等多位世界冠軍。

  名古屋電氣學園理事長後藤泰之回憶道,其祖父後藤鉀二當時任日本桌球協會會長,通過拜會周恩來總理,實現了邀請中國桌球隊參加名古屋世乒賽的願望,這為後來的日中、美中邦交正常化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在這有紀念意義的年份裡,他希望日中關係更加深入發展。

  中國駐名古屋總領事鄧偉在致辭中表示,愛知縣是為中國人民所熟知的有對華友好傳統之地,後藤鉀二先生力邀中國參加第三十一屆世乒賽,為「桌球外交」的實現創造了重要契機,用小球推動了大球。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開展桌球交流,恰逢其時,意義非凡。希望通過今天的活動,使人們重溫中日友好交流的歷史,重新認識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意義。

  前中國桌球國手郗恩庭如今已屆古稀之年,但他說當年參加名古屋世乒賽時的情形仍歷歷在目。故地重遊,郗恩庭感慨萬千。他說,雖然中日兩國在政治上經歷風雨,但兩國桌球界的交流始終像這樣友好。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要熟悉這種友好交往的歷史,繼承友好交流的傳統。

圖為中方代表團與日本青少年及其他友好人士合影留念。

中新社

記者 呂少威 攝

  當日一同出席活動的還有前中國桌球國手梁戈亮,他說時隔這麼多年能再次見到老朋友很難得,日本選手當年的表現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當時日本桌球女隊的運動員竹內敏子、杉本安子也來到交流會現場。竹內敏子激動地說,很榮幸成為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希望日中兩國人民能發揚這種和平、友好的體育精神,友誼第一。杉本安子則笑著說在1971年看梁戈亮比賽時就已經是他的粉絲了。

  中日桌球國手們在體育館與到場的日本青少年學生進行了友誼賽,雖大部分人已年過半百且面對的都是日本初高中全國冠軍,但老前輩們仍毫不示弱,快攻、削球、飛身撲救,使出當年「絕技」,豪情不減,精彩的表現贏得觀眾陣陣掌聲。而能與世界冠軍打上幾個回合,小隊員們顯得格外興奮和喜悅。賽後,郗恩庭還對小隊員進行技術指導,雖語言不通,但小隊員卻很快明白了這位中國教練的意思,動作更加規範了,發力也更加精準了,郗恩庭開心地豎起大拇指。

  2015年5月,愛知縣政府在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舉辦地——愛知縣體育館正門設立了「桌球外交」紀念牆。牆上寫著「愛」「和平」「友好」「夢」幾個字,幾隻白色的小球串起中日美三國國旗,以此來紀念這段友好交流的歷史。(完)

相關焦點

  • 桌球外交撬動冰封多年中美關係 成一段佳話
    48年前,一顆直徑不過3釐米的桌球,撬動了冰封多年的中美兩國關係,「小球轉動大球」成為一段佳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美建交40年,「桌球外交」48周年之時,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一段歷史。1960年代末,美國經歷了十多年的越戰之後損失慘重,國際地位也有所下滑,而中國也在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提高國際政治形象及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然而,兩個大國之間卻缺乏一個契機,或許在那個時候誰都很難想到,一個小小的桌球可以撬動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而關於「桌球外交」的源頭,則要從1971年的4月4日,這個在普通不過的星期天開始說起。
  • 莊氏兒女莊則棟——中美桌球外交的「功臣」!
    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參加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中,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勇敢地與美國運動員科恩交朋友,此事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表揚(毛主席:用小球轉動了大球),打開了中美兩國友好的大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桌球外交」
  • 傳承「桌球」外交,促進中美友好!『桌球世界』
    中國桌球名將王皓(前右)與球迷切磋 此次率桌球名將訪美的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王家瑞在紀念活動上表示,1971年中美「桌球外交」拉開了兩國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歷史序幕,1972年中國桌球代表團回訪美國
  • 桌球外交的回憶
    1971年年初,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前夕,當時身為駐日記者、正在北京述職和休假的王泰平突然接到外交部通知,要求他到國家體委介紹日本情況
  • 中美在日本背著東道主搞桌球外交?原來差點被這個日本人搞砸
    ▲ 村岡久平在中日建交過程中參與甚多,被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創立的日本民間組織,當時原來由日共主導的「中日友好協會」由於文革導致兩黨決裂而名存實亡原來,問題出在中美建交的一個關鍵時刻,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桌球外交是一個偶然又順理成章的事情。在越南戰爭泥沼化,50萬美軍陷入印度支那半島難以自拔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盟友的美國急於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中國也因為珍寶島事件等引發的北方邊境危機而頭疼於蘇聯的威脅。雙方都有尋求接近的意願,但需要一個契機。這個契機的到來是偶然的。
  • 桌球外交 中國關鍵詞
    "桌球外交"是指20世紀70時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兩國桌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
  • 比「桌球外交」更早的「圍棋外交」,陳毅的貢獻,成果怎麼樣?
    比「桌球外交「更早的「圍棋外交」,陳毅的貢獻,成果怎麼樣? 文/無計讀史 外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我們熟知的外交就有「桌球外交」這樣的外交舉措。
  • 第31屆世乒賽「桌球外交」插曲
    「桌球外交」通常是指:1971年4月,毛澤東指示正在日本參加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的中國代表團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向美國傳遞出中方希望彼此交流、實現正常化關係的願望。還應看到,「桌球外交」對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其要義與推進中美關係幾乎平行。實際上,周恩來還巧妙地運用「桌球外交」,與朝鮮改善了關係,修補了由「文革」而產生的裂痕,使之重新緊密起來。這是從廣義的「桌球外交」引出的一段傳奇式變奏曲。郗恩庭,第32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男單冠軍,是這次赴朝訪問的主角之一。30年前他在接受我採訪的時候,就敘述過這段故事。
  • 大馬一華文小學因桌球而受寵 誕生多名桌球國手
    黃淑琴2010年共運會奪銅  在巴東倫武新村「誕生」的桌球國手,有黃淑琴、方錦山、方錦長、曾蓮芳、林依雯、溫寶琴、劉婉霞等等。這些,都是馬來西亞乒壇響噹噹的名字。  高榮光也開心看到馬華學校出產這樣多的桌球國手,他們的傑出表現,獲得國家體育理事會開始注意到吉中巴東倫武這個小新村,同時也提高了這裡的聲譽。  經年累月苦練  高榮光說,桌球運動除了天賦和天分,也要付出心血去苦練,遇到好球員也要長時間陪伴他們訓練,才有可能練出好成績來。
  • 中美「桌球外交」經典重現,這個長樂籍「乒壇女神」有多厲害, 你知道嗎?
    1971年至1972年4月,在中美交往中斷22年之後,兩國桌球隊實現互訪,結束了兩國人民來往隔絕的局面,這一「小球撬動大球」的歷史性事件,被稱為「桌球外交」。近日,為紀念「桌球外交」,由奧運冠軍丁寧和「桌球外交」見證者、世界冠軍梁戈亮和鄭懷穎等組成的中國桌球代表團走進了聯合國總部,來了一場精彩的表演賽。
  • 桌球活字典莊家富,參加過16屆世乒賽,莊則棟桌球外交的見證者
    1955年初進入中南體育學院桌球班,同年5月進入國家桌球隊,是第一代國手,第一批運動健將,退役後成為第一批國家級教練員。莊家富比莊則棟更早走進國家隊,出國打比賽,都是莊家富帶著莊則棟,很是欣賞莊則棟的創新意識與進取精神。
  • 【4.10】1971,「桌球外交」背後的六個人
    今天是2019年4月10日這是饅頭說第 344 篇文章說起「桌球外交
  • 舉世聞名的中美「桌球外交」是什麼事情引發的?
    ,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被國際輿論譽為「桌球外交」。  雖然決定參賽了,但是跟美國桌球隊怎麼接觸是個問題。當時正處在冷戰時期,中美兩國處於敵對狀態,中美關係是一個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所以中國隊事先專門制定了一個特殊規定,如果我方同美國代表團官員相遇,不主動交談和寒暄,如果同美國隊比賽,隊員們可以握手致意,但不能交換隊旗。  1971年3月28日,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的愛知體育館正式開幕。
  • 中美「桌球外交」背後的秘密推手
    1971年3月18日第31屆世乒賽定於日本名古屋舉行,但距離報名截止日期還差10天之時,中國方面仍然沒有動靜。這是中國官方對美國隊訪華的第一次負面反應,似乎後續的桌球外交已經無望。但是,這一負面決定並沒有影響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後續進行,更沒有決定桌球外交的最後命運。毛澤東表揚莊則棟 小消息作出大文章4月4日下午,美國男隊第三號選手科恩誤乘了載滿中國隊員的大轎車。結果,中國隊遵守賽前紀律,沒人與他搭腔,使他十分尷尬。
  • 合肥市這個學校來了桌球國手
    合肥市這個學校來了桌球國手
  • 「桌球外交」親歷者莊則棟:小球轉動大球 打開中美兩國大門
    「桌球外交」親歷者莊則棟曾感慨地說:「我打球只能從臺子這邊打到那邊,還不時地下網、出界,但用小球推動大球,則打開了世界的大門,這是桌球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由於這段歷史,讓桌球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而且成了中國對外開放與交往的一張名片。
  • 「桌球外交」始末:美國人上中國大巴,沒人敢動,莊則棟立了功
    然而,「桌球外交」最終得以實現,完全是個意外。在日本桌球世錦賽期間,有個美國隊員突然走上了中國隊的大巴,車上的中國運動員沒有接到上級的指示,不敢跟這個美國人交流,只有世界冠軍莊則棟有所表現,他的行為使得中美雙方破了冰。事後,他受到了主席和總理的表揚,並於1973年當選為中央委員。那麼,莊則棟和那個登上中國大巴的美國隊員發生了什麼事呢?
  • 「小球轉動大球」:中美「桌球外交」
    1971年春,正當兩國領導人通過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醞釀美國領導人訪華的時候,3月底、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了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毛澤東抓住這個時機,作出決策,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率先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小球轉動了大球」,桌球外交推動了世界形勢的發展。
  • 柳屹:跑好中國桌球外交這一棒
    中國桌球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是1971年的「桌球外交」,小球轉動大球,震驚了世界。如今,中國桌球外事工作交棒到一位女性手中——柳屹,中國桌球協會副主席,長年從事外事工作,在中國乒協的國際合作和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1992年踏進國家體委大院至今,柳屹已經為中國桌球服務了整整27年。她用「服務」這個詞,謙遜而精到。
  • 中國外交史傳奇故事:「桌球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
    桌球外交簡介「桌球外交」指1971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兩國桌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中美兩國桌球隊的友好往來,不僅推動了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也加速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桌球外交的背景1960年代末,美國經過十多年的越戰,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軍費,與蘇聯比較起來,美國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客觀上美國需要尋求抗衡蘇聯的力量。而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使得其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成為美國爭取結盟的對象。另一方面,新中國也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提高國際政治形象及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