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中美「桌球外交」是什麼事情引發的?

2021-02-07 非常歷史

   47年前的今天,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的美國桌球代表團,應中國桌球代表團的邀請訪問我國,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被國際輿論譽為「桌球外交」。

  中國應日邀請參加世錦賽

  1971年3月,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當時,中國桌球隊已躋身世界一流強隊行列,日本友好人士迫切希望中國桌球隊能參加這次盛會,日本乒協會長後藤甲二先生認為,沒有中國隊參加的世界桌球賽不能算是世界級的比賽。而當時的中國隊因為文化大革命已經放棄了前兩屆世乒賽。後藤甲二為了邀請中國參加,不惜辭去亞乒聯主席的職務,專程來華邀請。

  周恩來總理指令有關人員就中國是否參賽問題展開討論,雖然「不去」的佔了上風。但周總理還是耐心地闡明了我隊要去參賽的理由,並親自奮筆疾書,給毛主席寫了請示信。毛主席當日就做了明確批示:「照辦,我隊應去!要準備死幾個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雖然決定參賽了,但是跟美國桌球隊怎麼接觸是個問題。當時正處在冷戰時期,中美兩國處於敵對狀態,中美關係是一個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所以中國隊事先專門制定了一個特殊規定,如果我方同美國代表團官員相遇,不主動交談和寒暄,如果同美國隊比賽,隊員們可以握手致意,但不能交換隊旗。

  1971年3月28日,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的愛知體育館正式開幕。緊張激烈比賽的同時,中國代表團領導也在籌備邀請英國、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加拿大和奈及利亞桌球隊訪問中國的事宜,就在此時,意想不到的事件出現了。

  4月1日,中國桌球男隊奪得了男團冠軍。第二天恰逢假日,組委會安排各國選手觀光遊覽。在遊艇上面,中美兩國球員無意中站在了一起,先是美國球員稱讚中國球員球打得好,然後他們就笑著問,聽說你們已經邀請我們的朋友(指的是加拿大和英國桌球隊)去你們國家訪問,什麼時候輪到我們呢?

  美國隊在嬉笑中語出驚人,很明顯是美國代表團在放風,他們想要訪問中國。中國代表團團長趙正洪答道:「會有機會的。」

  一句「會有機會的」似乎讓人看到了希望,但卻是模糊的希望。兩天後,另一件「巧事」發生了!


1971年莊則棟與周總理


  美國選手上錯了車

  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進程過半時,美國選手科恩錯上了中國隊的專車。莊則棟回憶說:「中國代表團坐在開往體育館的車上,這個時候,從外頭竄上來一個長頭髮的人,大夥不知道他是誰。他一看大夥都是中國人,轉身準備下車,這時候車門關上了。此時,他一轉身,大夥看見了他背上的USA字樣。」

  突然上來個美國人,滿車的中國運動員都不禁有些好奇,但誰也沒有說話。在這位美國運動員上車後大約10分鐘的時間裡,車廂裡一直是沉默的,大家心裡都緊繃著根弦兒。

  面對著一車中國人,科恩也不安地站在車門口。此時,坐在最後一排的莊則棟心裡卻並不平靜。「當時我就想,周總理給我們講的是,這次你們出國要貫徹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方針。人家既然已經上了我們的車了,我們應該以禮相待,禮儀之邦嘛。」

  一番思想鬥爭後,莊則棟不顧隊友的阻攔,毅然走上前去,主動和這位美國運動員握手交談,並送給他一塊杭州織錦留作紀念。十幾分鐘的車程很快就過去了,當汽車到達體育館時,莊則棟和科恩一下子就成了敏感記者的關注焦點。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宋中立即找到莊則棟,一再叮囑他千萬不要再跟這個美國運動員來往了,專心打比賽。可誰又能想到,第二天,科恩刻意早早地等在了中國隊經過的地方。「第二天他在那等我,把一個準備好的禮物,別著一個美國紀念章的運動衫送給了我。很快,報紙上就登出來了。第三天,美國副團長哈裡森來到中國駐地請求接見,一進門就說,他這兩天被中美兩國運動員的友誼所感染,所以向中國乒協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世乒賽是不是也能邀請美國訪問中國。」莊則棟回憶說。

  美國桌球隊代表團要訪問中國,這可不是小事。於是代表團打電話到體委報告。但國家體委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周總理把體委不打算邀請的情況匯報圈閱後,送毛主席審批。毛主席把文件壓了3天,反覆考慮後最終決定,歡迎美國隊訪問中國。

  毛主席拍板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

  4月6日晚上11點過,毛澤東開始吃晚飯,由於提前吃了安眠葯,吃完飯時,他就趴在桌上睡了。突然他有些含糊地說:「邀請美國隊訪華。」他的護士長吳旭正好就在身邊,聽了一下就楞住了。

  因為下午她剛把《關於不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的報告》退回去,毛主席親自在上面劃了圏。再說還有10來分鐘世錦賽就結束了,人家都要回國了。還有,主席平時有過交待,他吃過安眼葯以後的話不算數。那麼,今天的話算不算呢?

  這時,主席醒了,對吳旭說:我叫你辦的事辦了嗎?

  吳旭為了證實主席剛才的話,她說,你剛才說什麼我沒聽清,你再說一遍。毛主席又將邀請美國隊訪華一字一句說了一遍。

  吳旭還不放心,她提示主席,你下午定了的不請美國隊,再說你都吃了安眼葯了,你的話算數嗎?

  這時,毛主席大手一揮:「算,趕快辦,要來不及了。」

  一場舉世聞名的「桌球外交」就由這次偶然的搭錯車引發了。


1971年4月13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行歡迎儀式,歡迎前來中國進行訪問的美國桌球代表團。


  美國桌球隊歷史性來華

  1971年4月10日,新中國終於迎來了第一批來自美國的客人。美國運動員們按照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的日程表,遊覽了長城、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等名勝古蹟,並與中國桌球隊進行了友誼賽,和中國運動員們切磋球技。4月14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了前來訪問的美國桌球隊員。

  周恩來會見美國桌球隊的消息迅速轟動了全球,這條消息傳到美國不到10個小時,尼克森總統就發表聲明,宣布了向中國人發放訪美籤證等五項改善中美關係的新舉措。中美關係跨出關鍵性的一步。

  4月17日,美國桌球代表團帶著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離開中國。回國後,美國乒團團長斯廷霍文應尼克森總統的邀請迫不及待地前往白宮,將中國桌球隊送給他的中國製造的桌球轉贈給尼克森。然後尼克森發來電報,感謝中國送給他的桌球。

  就在美國桌球代表團訪華的八個月後,尼克森終於了卻了他中國行的夙願。就是在這次訪問中,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中美關係開啟了燦爛輝煌的新篇章,而這恰恰緣於一隻直徑只有3釐米的小小桌球。

  中國隊回訪美國受到高規格待遇

  然而,中美桌球外交並沒有止於尼克森總統的訪華,真正畫上句號的是中國桌球代表團對美國的回訪。

  在尼克森總統訪華的兩個月之後,也就是1972年4月12日,中國桌球代表團一行16人搭乘「友誼號」專機,抵達美國北部城市底特律,開始了他們的友誼之旅。代表團的團長是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的,恰恰是開啟中美外交關係大門的莊則棟。

  此後的18天,他們把友誼的種子播撒到了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每一個角落裡。中國桌球隊在美國受到了美國民眾的熱烈歡迎,自機場開往底特律市內的路上,用中文書寫的歡迎標語隨處可見,底特律報刊登了中英文大幅標語,「歡迎中國桌球隊來到美國」「中美人民大友好萬歲」。

  在美訪問期間,中國桌球隊所到之處都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尼克森總統還在白宮會見了中國運動員。中國隊的專車前後有摩託車開道,上面是直升機。中國隊訪問了7個城市,都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場面十分隆重,美國大學生還高唱「東方紅」歡迎,並齊呼毛澤東。

  1985年尼克森再次訪華,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從未料到對中國的主動行動,會以桌球隊訪問的形式得到實現。」確實,「桌球」成為打破中美僵局的突破口,這體現了中美兩國政治家的智慧。

  多年後,莊則棟老先生感慨地說:「我打球只能從臺子這邊打到那邊,不時地下網、出界,從地球這邊打到地球那邊的那是毛主席,用小球推動『大球』,打開了世界的格局,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這是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相關文章導讀】

♦ 桌球是怎樣傳入中國並成為「國球」的?

♦ 美國媒體到底是如何評價中美「桌球外交」?

♦ 一代乒壇球王莊則棟的跨國愛情故事傳奇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傳承「桌球」外交,促進中美友好!『桌球世界』
    「桌球外交」歷史足跡的乒壇宿將梁戈亮、鄭懷穎,還有世界冠軍喬紅、閻森、王皓、丁寧等。中國桌球名將王皓(前右)與球迷切磋 此次率桌球名將訪美的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王家瑞在紀念活動上表示,1971年中美「桌球外交」拉開了兩國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歷史序幕,1972年中國桌球代表團回訪美國
  • 莊氏兒女莊則棟——中美桌球外交的「功臣」!
    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參加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中,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勇敢地與美國運動員科恩交朋友,此事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表揚(毛主席:用小球轉動了大球),打開了中美兩國友好的大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桌球外交」
  • 中美在日本背著東道主搞桌球外交?原來差點被這個日本人搞砸
    原來,問題出在中美建交的一個關鍵時刻,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桌球外交是一個偶然又順理成章的事情。在越南戰爭泥沼化,50萬美軍陷入印度支那半島難以自拔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盟友的美國急於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中國也因為珍寶島事件等引發的北方邊境危機而頭疼於蘇聯的威脅。雙方都有尋求接近的意願,但需要一個契機。這個契機的到來是偶然的。
  • 中美「桌球外交」背後的秘密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桌球隊行前的各種準備中,有關決策部門始終沒有將中美關係的可能變化和發展,列入議題和計劃。相反,有關方面給球隊設置了許多戒律。例如,如果中國隊與美國代表團官員相遇時,中方成員不許主動交談和寒暄;如果和美國隊比賽,賽前不得交流隊旗,但可以握手致意。對於這些書面戒律,毛澤東也圈閱同意。
  • 桌球外交撬動冰封多年中美關係 成一段佳話
    48年前,一顆直徑不過3釐米的桌球,撬動了冰封多年的中美兩國關係,「小球轉動大球」成為一段佳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美建交40年,「桌球外交」48周年之時,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一段歷史。1960年代末,美國經歷了十多年的越戰之後損失慘重,國際地位也有所下滑,而中國也在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提高國際政治形象及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然而,兩個大國之間卻缺乏一個契機,或許在那個時候誰都很難想到,一個小小的桌球可以撬動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而關於「桌球外交」的源頭,則要從1971年的4月4日,這個在普通不過的星期天開始說起。
  • 桌球外交的回憶
    經過中美高層的溝通,終於促成了美國桌球代表團訪華事宜。    在美國桌球訪華代表團一行途經東京羽田機場轉機的那天,王泰平與同事奉命前往機場照料他們,特意為訪問團租用了休息室,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解答了美國運動員提出的問題。對於當時的王泰平來說,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迎送,他們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客人,而這個國家與中國的往來斷絕已久。
  • 「桌球外交」內情不簡單不全是美國選手搭錯車引發
    日前,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在微信朋友圈中推文,題為《打小桌球打岀溝通學大道理》,內容指出桌球雖小,卻是內涵溝通大哲理,上海雲玉粥會副會長王小璣回應:「中美關係歷史上的大日子,通過偉大人物,用小小的桌球拍板,註定將發生外交大事了。
  • 「桌球外交」親歷者莊則棟:小球轉動大球 打開中美兩國大門
    「桌球外交」親歷者莊則棟曾感慨地說:「我打球只能從臺子這邊打到那邊,還不時地下網、出界,但用小球推動大球,則打開了世界的大門,這是桌球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由於這段歷史,讓桌球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而且成了中國對外開放與交往的一張名片。
  • 桌球外交 中國關鍵詞
    "桌球外交"是指20世紀70時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兩國桌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
  • 「小球轉動大球」:中美「桌球外交」
    「小球轉動了大球」,桌球外交推動了世界形勢的發展。  1971年3月27日晚,在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開幕前的國際乒聯冷餐招待會上,幾位美國選手與中國運動員交談。當時的中美關係十分敏感,中國代表團領導立即將此情況向國內匯報。在中國隊獲得男子團體冠軍後,中美兩國選手在遊玩中又碰到了一起。
  • 中美「桌球外交」經典重現,這個長樂籍「乒壇女神」有多厲害, 你知道嗎?
    今年是中美關係正常化45周年。
  • 世乒賽三連冠、中美桌球外交的功臣莊則棟 ,文革沉浮錄
    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賽場外,他與美國運動員科恩的偶然交往竟成為中美關係解凍的發端。他個人的命運也發生了不可思議的逆轉。 美國選手格倫·科恩在練習結束後匆忙之中錯上了中國桌球隊的大轎車。滿車中國運動員都不禁有些好奇,但誰也不敢打招呼。而莊則棟經過長時間思考之後毅然從手提包裡挑了件紀念品——一塊一米多長的黃山織錦,送給科恩。
  • 一周外交觀察:「桌球外交」將迎50周年!王毅、崔天凱籲中美重開...
    很快中方宣布對等制裁,不僅制裁美方相關政府國會等官員,還取消了美方外交護照免籤進入港澳的待遇。這或許是近年來中美兩國相互制裁級別最高的一次。難怪有媒體擔憂:這種趨勢是否將會延續?事實上,制裁絕非中方所願。無論是外長王毅還是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近期的表態,都可以看出中方仍致力於敞開中美之間對話的大門,管控彼此的矛盾分歧。
  • 第31屆世乒賽「桌球外交」插曲
    「桌球外交」通常是指:1971年4月,毛澤東指示正在日本參加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的中國代表團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向美國傳遞出中方希望彼此交流、實現正常化關係的願望。此舉打破了20多年中美關係中的堅冰,雙方關係逐漸改善,直至正式建交。還應看到,「桌球外交」對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其要義與推進中美關係幾乎平行。實際上,周恩來還巧妙地運用「桌球外交」,與朝鮮改善了關係,修補了由「文革」而產生的裂痕,使之重新緊密起來。這是從廣義的「桌球外交」引出的一段傳奇式變奏曲。
  • 中國外交史傳奇故事:「桌球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
    桌球外交簡介「桌球外交」指1971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兩國桌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中美兩國桌球隊的友好往來,不僅推動了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也加速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桌球外交的背景1960年代末,美國經過十多年的越戰,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軍費,與蘇聯比較起來,美國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客觀上美國需要尋求抗衡蘇聯的力量。而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使得其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成為美國爭取結盟的對象。另一方面,新中國也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提高國際政治形象及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 「小球轉動了大球」,中美「桌球外交」推動世界形勢發展
    「小球轉動了大球」,桌球外交推動了世界形勢的發展。  下面是《環球時報》刊登的《桌球外交決策內幕》一文片段:  1971年3月27日晚上,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開幕前,國際乒聯舉行冷餐招待會。主人致詞之後,大家就隨意走動起來,這時幾個陌生的選手與中國運動員相遇,中國運動員習慣地報以微笑。這幾位外國選手熱情奔放,其中一位興奮地說:「啊,中國人,好久不見了。
  • 【4.10】1971,「桌球外交」背後的六個人
    讓宋中意外的是,斯廷霍文的寒暄內容不僅僅有「中國運動員桌球打得很好」這類客套之辭,還有一句頗有所指的「玩笑話」:「聽說你們邀請了五個國家的球隊到你們國家去訪問,不知什麼時候會邀請我們?」7當然,無論是科恩,還是莊則棟、宋中、後藤鉀二,他們都不會想到這場「桌球外交」的後續會如何發酵。
  • 老豆觀點95:央視復播NBA 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桌球外交」
    當初莫雷口不擇言支持港獨,引發國人大譁,外交部強烈抗議,但NBA總裁蕭華居然支持莫雷的言論自由,讓事件升級,央視果斷停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顯然這件事情解決起來並不順利,任何事情一旦與政治掛上鉤,再想脫鉤顯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要說這也是自作自受,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一報還一報嘛!此番復播,事發突然,這麼重要的決定顯然不是央視能夠自作主張的,應該至少得到了高層的同意或授意,所以,這不僅是一張體育牌,應該也是我們打出的一張政治牌,充滿玄機。
  • 【棒球歷史】梁誠與近代中美「棒球外交」
    外交一般是通過政治斡旋、文化交流來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以體育為手段開展的外交活動同樣可以達到以上目的。在中國對外交往史上,以體育為表現形式的國際外交實例不勝枚舉, 如推動中日關係發展的「圍棋外交」、打開中美兩國大門的 「桌球外交」、中國登上世界舞臺的「奧運外交」,都給在公共外交時代處理中國與國際多邊關係提供了很多啟示,其實體育外交在中國近代史上早有先例。
  • 桌球外交時,美國運動員問周總理對嬉皮士怎麼看?總理妙語化尷尬
    1971年,美國桌球運動員科恩當眾問周總理:「你對嬉皮士有什麼看法?」嬉皮士在中國是受到嚴厲批判的,在場人都愣了,氣氛很尷尬!但周總理略微頓了頓,幾句話就化尷尬為熱烈的掌聲!當時中美還未建交,為了破冰,周總理妙用桌球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