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外交一般是通過政治斡旋、文化交流來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以體育為手段開展的外交活動同樣可以達到以上目的。在中國對外交往史上,以體育為表現形式的國際外交實例不勝枚舉, 如推動中日關係發展的「圍棋外交」、打開中美兩國大門的 「桌球外交」、中國登上世界舞臺的「奧運外交」,都給在公共外交時代處理中國與國際多邊關係提供了很多啟示,其實體育外交在中國近代史上早有先例。在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爭取美國退還一半庚子賠款的事情為人熟知,但梁誠在體育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卻鮮有人提及。本文在梳理近代中美交往歷史的基礎上,運用大量史料,分析了梁 誠在美國運用「棒球外交」,爭取美國庚子退款的歷史。
梁誠(前排右一)和他的美國棒球隊隊友
走向世界的黃埔人
梁誠(1864—1917年),原名丕旭,字義衷,號震東, 出生於現在的廣州市海珠區的黃埔村。梁誠生長的黃埔村是 早期中國與海外通商的主要口岸,是西風勁吹的地方。黃埔村川流不息的外國船使這裡幾乎成了世界的縮影,人們頻繁接觸到不同膚色的外國人,使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並不陌生, 這些都促進了當地人世界意識的形成。梁誠的祖父和父親也 曾前往美國做生意,對於走向世界,他們不抗拒、不排斥。 在此歷史文化土壤和家庭環境下生長起來的梁誠,對海外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形成了開放的世界意識和國際觀念。
「幼童留美」與梁誠對異域體育的接受
留學美國
1872年,在中國第一個畢業於美國名牌大學——耶魯大學的學生容閎的積極倡導、丁日昌的反覆遊說下,中國發生了「古來未有之事」「中華創始之舉」一清政府首次向 美國派遣官費留學生。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了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這些留美幼童被分配到當地 54戶美國家庭中生活,同時進人小學學習。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人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人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1875年,未滿12歲的梁誠 考取了第四批留美學生並於10月赴美。1878年,梁誠人讀麻薩諸塞州安度華的菲利普斯學校,1881年在該校畢業,正準備第二年攻讀耶魯大學或阿默斯特大學時,因清政府提前召回留學生而未能圓夢。但六年的留學生活是梁誠的人生轉折點,為他積累了終生受用的財富,也為他以後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與美國人打交道,也時而在運動場上和美國人較量。
留美幼童的體育參與
當時這些10 —16歲正值青春期的幼童來到美國後,呼吸著異國自由獨立的空氣,過美國式的生活,接受西方的教育,迅速地被美國化,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美國接觸了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美國學者拉法吉所著的《中國幼童 留美史》一書,通過當年留美幼童的美國同學的回憶,對中國的這批留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況有著形象的描述。菲利普教授回憶說:「幼童『美國化,的速度使人驚訝,在教室及球場上,他們很快熟悉了英語。他們脫下了絲質官式長袍,短短幾個月中,幼童已經可以在球場上及教室中,向美國學生挑戰,而一決高低了。」另一位美國同學李洪•菲爾伯斯說:「我們所玩的各種遊戲,他們都感到新穎,但是他們都是排球、足球、冰上的曲棍球戲的好手,尤其是溜冰,他們的技藝已達到巔峰。當腳踏車問世時,學校裡第一個擁有腳踏車的孩子就是張,現在我能眼看他們騎著這奇怪的機器上街了。」在耶魯大學,第一批幼童中的鐘文耀曾擔任校划船隊隊長,曾於1880年和1881年兩次戰勝哈佛大學划船隊,鍾文耀的名字也留在了耶魯大學運動史冊上。從以上美國同學的回憶可以看出,幼童們在美國的課餘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中國孩子在國內學校讀書時間多、遊戲時間少;而 在美國情況則大不相同,幼童在異國他鄉喜歡上了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可以參加網球、足球、划船和籃球等體育項目,其中還有被認為是美國國球的棒球。
梁誠的美國棒球運動經歷
在各種關於留美幼童的回憶中,都提到了棒球在當時幼童中的受歡迎程度。他們組織了棒球隊,並且在幼童中湧現了一批球技相當高的「球星」,梁誠就是其中的一位。梁誠在就學於美國菲利普斯學校時期,為棒球好手,經常代表學 校參加校際重要賽事。1925年10月,時任中國駐美公使施肇基在哈特福德城進行演講,他說「中國駐美公使也是留美的幼童梁誠,他是安度華菲利普斯學校的學生,他的綽號是 『Peyook,。他是一個棒球迷,曾是安度華棒球隊的三壘手。 在安度華與愛克特兩校的比賽時,他的一擊,贏來了本隊的勝利。」梁誠憑藉技術和個人努力創出的佳績,數十年後仍然為人樂道。
而其他幼童也很快地浸潤了美國文化,學會了打棒球, 並且組成了一支名叫「東方人」的棒球隊。「東方人」棒球隊是一支球技極好的強隊,在康乃狄克州首府哈特福德數一 數二,戰績輝煌,美國球迷常為他們打氣。隊員中包括日後的中國鐵路工程先驅詹天佑、晚清外務大臣梁敦彥、中國駐美公使梁誠,以及吳仲賢、蔡紹基等。該隊1878年攝於哈 特福德「留美幼童肄業局」前的照片,至今仍到處流傳。1881年,當被撤回國再過舊金山,他們於候船之日,曾接受奧克蘭棒球隊的挑戰,以資衝淡離別之愁。開賽之前,主隊認為他們將輕取客隊,但結果使球場觀眾譁然——中國人打美國的國球,且使美國球隊潰不成軍!中國隊大勝使幼童 及華僑興髙採烈,這是幼童們合打的最後一場球,因為他們 回國後,天南地北各自一方,再也沒有打球的機會了。
「棒球外交」與庚子退款
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9月,帝國主義列強脅迫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索賠白銀4. 5億兩,本息合計白銀9.8億兩,史稱「庚子賠款」。 1903年,年近四旬的梁誠被清政府委任為駐美公使,重回 「幼學遊歷之地」。6月16日,他出席母校成立125周年紀念大會,以中國駐美公使和校友資格發表演說,回憶了他童年時代的種種趣事,並提及他崇拜的教授和棒球好手的同學。再次踏上美國領土的梁誠,本是帶著探討能不能用 「白銀代替黃金」,多少能讓中國減輕點負擔的做法,來跟美國人談判的,不曾想卻在進行著一件影響中國近現代進程的 大事。在談判中美方透露出了庚子賠案實屬過多的意向,梁誠看到了一線生機,立即改變談判的主題,從原來「換金還 銀」的談判變成了要求美國退還公款的談判。但在當時幾經交涉,退款遲遲不能實現,梁誠萬分焦灼。1907年早春,梁誠致書外務省表達了自己的焦慮,「今外部又有時言,深恐藉此延宕,再閱數年,美國政府要人全易,他日奉使之人,縱有儀秦舌辯,亦將無所措手,言念及此,實深焦灼,不得不以全力相搏,作爭勝須臾之想。」
為推進退款,梁誠四處活動,終於在1907年4月,得以面見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會談退款一事。就在梁誠與羅斯福總統這次會見中,棒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歷史資料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但依稀能想見當時梁誠的美國棒球經歷令美國總統驚訝的表情。吳文忠的《中國體育發展史》記載:「其時之總統曾問梁公使,當年得獲好評蜚聲校際棒球好手究為何人?梁氏答稱:就是我。」由此可見,棒球對梁誠在美國外交成功所發揮的影響,梁誠少年 時期這段光彩的歷史,為他後來在美國辦外交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白宮政要對他刮目相看,辦起交涉手續也更為便利,人們皆稱為「棒球外交」。1907年12月3日,羅斯福總統 在國會上正式宣布將庚子賠款退還一半,使中國政府得以派遣學生來美國留學。在梁誠的不斷努力下,1909年7月10 日,清政府頒布《遣派留美學生辦法大綱》,正式啟動留美計劃,同時也獲得當時10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兩億美元的退款。
「棒球外交」的歷史作用
「棒球外交」改寫弱國無外交的歷史
晚清時期,清政府內憂外患、國力衰微,面臨著列強和西方文明的強勢人侵,國際地位下降,在國際外交關係中卑躬屈膝。而梁誠擔任美國公使期間,正是中美關係處於海通以來的最低潮。在這樣的國際關係下,如何為國家「爭得一分即是一分」,又不能使中美關係破裂,是弱國外交官面臨的極大考驗。但梁誠憑藉著自己的自信和膽量,運用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智慧,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在這其中,梁誠以穿著「運動衣的外交家」的形象,藉助與美國總統對棒球的共同愛好,發展與總統的「私人關係」,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對於推動國家間關係的改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棒球外交」開啟中美體育外交模式的先河
近代梁誠的「棒球外交」不僅使中國爭取到了美國的退款,改寫了弱國無外交的歷史,而且為此後的中美文化交流 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體育外交模式。作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強大的超級大國,中美兩國的關係是兩國最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中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都與中美關係直接相關。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對兩國、全球 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中美兩國間,以教育、體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交流一直在兩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在現代中美兩國交往的歷史中,不乏毛澤東主席的「桌球外交」、鄧小平與牛仔帽、習近平看NBA比賽等體育外交佳例,而「棒球外交」無疑開啟了這種體育外交的先河。
「棒球外交」促進了體育文化的交流
體育是一種超越國界和文化差異的共同語言,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交流功能。在國際交流中,體育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和交流功能,為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的國家提供了多元化的平臺,促進了跨文化的相互認同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