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墜,晚風涼,
鍛鍊身體齊下運動場。
打棒球,翻雙槓,
跳高、跳遠、投彈,貓準又利槍。
看!看誰的臂膀粗,
瞧!瞧誰的身體壯。
只要久煉生鐵也成鋼。
努力運動弱人能變強。
加緊極煉好身體,
英勇殺敵在戰場。
我們個個身強像猛虎,
誰也不願作羔羊。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太行三軍分區部隊中比較流行的一首歌曲—《體育運動歌》。辛鷹詞,巴比倫曲。
1940年秋季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寇擴大佔領區、縮小我根據地的陰謀,我晉冀魯豫根據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利用百團大戰勝利的有利形勢,一二九師各部隊從1940年冬季開始,進行了緊張的練兵活動。為提高部隊的戰鬥素質,一二九師師部號召部隊,全面開展各項體育活動,並確定1941年9月舉行以球類和田徑為主的全師運動會。
一二九師劉伯承師長對開展部隊體育運動非常重視,認為體育運動可以輔助軍事訓練,不是單純的遊戲。他特別提倡部隊打棒球,因為打棒球可以鍛鍊臂力,對投手榴彈有用處。而且器械簡單,花錢不多,容易形成群眾運動。
但這項運動在舊中國開展的不普遍,會打棒球的人很少,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太行三軍分區主力部隊決死三縱隊的很大一部分幹部來自民大四分校,知識分子多,各種人才都有。縱隊宣傳科長紀夢同志在山東齊魯大學讀書時就愛好文體活動,學會了打棒球。在他的指導下,縱隊政治部前哨劇團於1940年冬季,白手起家,沒花一文錢就建設了太行山上第一支棒球隊。棒球隊用的球是用布條纏緊,外面縫上一層布(技術提高後為增加球的重量又在球心填上小石子),球棒是自己動手砍的;沒有接球手套,就用舊軍帽或脫下布鞋來代替;球壘是山上的片石。棒球隊的成員有牛暢(投球手)、李偵(接球手)、溫勇、白江、趙富貴、朱振甫、葛聚水、劉春亭等同志。這些同志。都是青年,所以就叫青年棒球隊。他們的積極性很高,勤學苦練,行軍休息時放下背包就練習投球、接球。
劇團經常下部隊演出,走到哪裡青年棒球隊的球就打到哪裡,體育運動歌也唱到哪裡,
並向部隊傳授球藝和教唱體育運動歌。棒球運動在太行三軍分區部隊中很快的開展起來,對於增強部隊體質,完成訓練任務起了很好的作用。
1941年9月18日,一二九師全師運動會和全師第二次文藝會演在清漳河畔的一二九師駐地、河南涉縣(解放後該縣劃歸河北)赤岸村村外開幕。會上,太行三軍分區棒球隊向全體到會同志作了棒球表演。為推廣棒球運動,表演前,前哨劇團組織了一支化裝宣傳隊,抬著一個直徑1米的棒球模型,並配以快板書、數來寶,到各代表隊去進行宣傳,擴大了影響。
應當特別提到的是在全師運動會期間,決三縱隊前哨劇團的青年棒球隊和日本「覺醒聯盟」棒球隊進行了兩場棒球友誼賽。「覺醒聯盟」是部分被俘的日本士兵,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幫助下成立的,旨在反對侵略戰爭,反對日本法西斯政權,曾在日軍中積極進行反戰宣傳,作瓦解敵軍工作。當時他們就住在一二九師師部附近,也打棒球。我們就邀請他們和前哨劇團青年棒球隊進行友誼比賽。可能由於他們對我們的棒球水平估計不足,沒有認真準備。前哨劇團那些初生之犢不怕虎的小青年,一舉贏了日本友人。棒球運動在日本開展的比較普遍,日本友人基本功比較紮實,輸了球當然不服氣。他們經過幾天苦練,又約我們再作一次比賽。我們知道來者不善,重新調整了陣容,換上了幾個成年隊員去應戰,但因基本功不如人家,結果輸了。我們也從日本友人那裡學了些東西。這兩次比賽已經成了中日人民友誼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