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體育學評論」
棒球的故事,就是美國種族的故事,移民及其被同化的故事,勞工與老闆鬥爭的故事,流行文化和廣告的故事,英雄神話及其本色的故事,壞人的故事,小丑的故事,女人、三教九流和有錢人混跡江湖的故事。這項體育運動飽含的哲理,如一位美國老者平生所悟的處世之道,它給我們一把用來衡量自我的尺子,也豎起一面鏡子,映照了現代文化潮流中的當下時刻。
棒球在美國人心中佔據特殊地位,它不是一種尋常的體育娛樂活動,而是負載著非凡的歷史底蘊和厚重的民族情感。棒球的故事,就是美國的歷史。
1850年代,棒球取代板球成為美國最流行的集體運動項目。至1860年,棒球已牢牢確立「美國國球」的地位。【圖4-1:1866年美國報紙上描繪本國早期棒球比賽的畫作】美國內戰後不久,棒球就被譽為「美國國民第一運動」,在鍍金時代的社會重建與飛速發展進程中,邁向了全新的職業化與商業化階段。1871年,美國職業棒球手聯合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 Ball Players)宣告成立,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棒球職業聯盟。5年後,其地位被美國職業棒球俱樂部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Professional Base Ball Club,簡稱NL)取代。此後,又成立了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The Northwestern League等區域性棒球聯盟(也稱「小聯盟」)。
圖4-1:1866年美國報紙上描繪本國早期棒球比賽的畫作
圖4-2:斯伯丁公司生產的官方比賽用球廣告(刊印於1916年)
小小的棒球,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是什麼力量,助推這項起源於19世紀的民間遊戲,逐步發展壯大,最後風靡全美,擁有了代表美利堅「國球」的崇高地位?這是讓美國體育史學家一直著迷的問題。
1980年,社會史方法啟迪下的美國體育史研究迎來高潮,史蒂文·裡斯(Steven A. Riess)推出了其成名作《觸壘:進步主義時代的職業棒球與美國文化》【圖4-3:Touching Ba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Progressive Era】。如果僅保留一本有關美國棒球史的學術著作,筆者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本書。以我淺見,在眾多闡釋棒球成為美國「國球」的解說中,裡斯基於歷史語境的分析最為凌厲透徹。
圖4-3:Touching Ba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Progressive Era
《觸壘》的核心論點是:進步主義時代的美國社會,塑造了時代和國家所需要的「棒球精神」:棒球是土生土長、原滋原味的美國運動,它起源於美國鄉村,集美國社會引以為榮的所有優點為一球,它的觀眾來自五湖四海,它的經營者都是樂善好施的美國公民,為了公共福祉而盡心盡力地投入了棒球事業,這項運動對所有人敞開大門,哪怕出自寒門,只要才華橫溢、毅力非凡就會出人頭地。
更進一步講,棒球之所以能在進步主義時代的美國大獲成功,是因為它所承載的價值觀與20世紀初葉蒸蒸日上的美國城市白人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相合。他們所建構的棒球神話,實際上也是用來規訓非白人美國族裔的文化工具。在繁榮與貧困並存,希望與危機同在的進步主義時代,以「國球」統一國家的價值觀,穩固白人中產階級賴以控制美國社會的文化傳統,是穩固既有社會秩序,培育集體歸屬感,阻遏社會裂變的國家治理手段。棒球的意義,猶如soft power,重若丘山。
讀罷裡斯的著作,我寫下這樣一句話——
誰最能代表國家首倡的價值觀,誰就最有資格成為「國球」。
創造棒球史研究高峰的裡斯並非獨樹一幟,而是前有先人,後有來者。梳理美國棒球史的學術脈絡,肯定需要另寫一篇長長的綜述。
早在1960年,哈羅德·塞繆爾(Harold Seymour)就已著手編纂三卷本的美國棒球通史。(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1976)戴維·沃爾格特(David Q. Voight)的三卷本棒球史也在1983年出齊。(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5年,史密斯(L. T. Smith)將棒球和橄欖球兩大美國流行運動的研究,提升到「美國夢」的高度。(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National Game)克裡茨(G. B. Kirsch)持同樣的觀點,認為1832到1872年是棒球和板球成為美國文化象徵的集體運動項目形成的關鍵期。(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9)1990年代之後,眾多的棒球史研究著作更是直接冠以「美國的運動」「我們的運動」之醒目標題。
(如C. C. Alexander, Our Game: An American Baseball History, 1991;A. Zimbalist, Baseball and Billions: A Probing Look Inside the Big Business of Our National Pastime, 1992;B. G. Rader, Baseball: A History of America’s Game, 1992.)在這些美國本土的體育史學家筆下,棒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美國人的強國夢想,參與了美國價值觀的塑造。
圖4-4:J. R. Robinson
「國球」不僅是國家集體的象徵,也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美國民眾玩棒球、看棒球、閱讀棒球和言說棒球的經歷,記錄了一個現代國家的歷史與進步,見證了太多的美國史上的重要一刻。
1947年4月15日,28歲的美國黑人棒球運動員傑克·羅賓遜【圖4-4:J. R. Robinson】身著42號球衣,隨布魯克林·道奇隊步入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賽(MLB)的賽場。此前,由於美國種族歧視政策(Baseball Color Line),黑人選手只能在黑人聯盟隊比賽。等待這次出場,耗費美國黑人整整80年的時間。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自2004年起,每逢4月15日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賽的當天,兩隊所有球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無論哪個族裔,都會穿著當年羅賓遜首次登上這個賽場所身著的42號球衣,向這位偉大的棒球運動員致敬。關於「羅賓遜紀念日」【圖4-5:Robinson’s Day】的意義,MLB主席杜普伊(B. Dupuy)說:不止為棒球,更為全美國。
圖4-5:Robinson’s Day
凝望那一排42號球衣的身影,仿佛在目送一個時代的背影,令人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