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是遠在中國的棒球迷們了解棒球文化的窗口,棒球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美國國球,並不在於大聯盟有著多麼高的關注度,而是棒球運動深入社區,他不只是屬於電視裡大舞臺上王謝堂前的金絲雀,它就像中國的桌球一樣,是屬於所有尋常百姓家觸之可及的情感寄託和歡樂源泉。
這次美國自駕旅行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現場觀看了一場美國棒球聯賽。Twins是美國 職業棒球(MLB)聯賽中的一支球隊,就像明尼蘇達森林狼隊是美職籃NBA其中一支一樣!雖然現場觀看比賽,直到現在我也沒了解清楚棒球規則,而在現場感觸最深的是棒球文化深入到 美國 人的方方面面!
在 美國 人們聊天,愛用棒球術語打比方。棒球,常被稱為 美國 國球,它是 美國 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更被譽為 美國 文化的象徵、精神的縮影。看棒球賽,觀眾也永遠在「動」:買啤酒、熱狗、爆米花。
作為體育和休閒活動,比賽的水平或許不是觀眾們最為關注的,而是觀賽體驗,親子互動的機會,哪怕是坐在球場裡聊聊天,喝喝啤酒,享受一下陽光和泥土的芬芳,也頗有一番趣味。
從場外文化上,有家庭氛圍,棒球中本壘板的英文叫做「home」,即家的意思,而且相較於籃球或是足球的緊張,棒球比賽的現場更多的是一種溫馨的家庭氛圍,不但是只有父親和兒子,也有母親和女兒,就好像野餐一樣輕鬆。同時棒球還是一種世代的傳承。
棒球的文化有很多,從規則上來說,你只有直面對手才能取得勝利,不管你領先多少,都要勇敢的面對打者才能取勝,並不可能像足球或者籃球一樣靠消耗時間取得勝利。另外棒球也對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有很好的闡述,你一個人再厲害,即便你是投手,你也要靠你的隊友接住球,傳球完成出局數,如果你是打者,無論你有多強,你也必須按照打線的順序輪流打擊,並不可能像足球或籃球一樣,關鍵時候就把球傳給最好的球員單打。
從戰術來說,棒球還宣揚一種犧牲精神,比如說犧牲打,自殺打,犧牲觸擊等,就是靠損失自己的數據,為球隊多得分數。而從比賽文化上,則是不欺負弱小,比如說你在大比分領先的時候,根據棒球的文化,你是不應該用盜壘或是觸擊這種戰術來增大領先優勢。
由於棒球一局的終始不是計時,而是計算出局人次。所以,再怎麼光芒四射的球員也是出局比奔回本壘多得多。所以失敗真的是沒什麼大不了。發生了的事就是發生了,人生還要繼續。但所有的失敗與成功都是果,抉擇才是因。揮不揮棒是抉擇,把球傳給哪一壘是抉擇,該投好球,壞球、慢球、快球、直線球還是變化球也是抉擇。你不能說:「我不願抉擇。」
別看現在川普身材發福,他在學生時代可是一名體育積極分子預科時他曾是「紐約最好的棒球手」。歐巴馬也是個運動天才籃球、棒球、保齡球、高爾夫、遊泳甚至拉單槓他都無一不精。棒球被譽為「綠茵場上的西洋棋」,是運動技術與智慧的結合。棒球的規則可能是所有運動項目中最複雜的,需要瞬間對場上複雜的局勢做出判斷。
明尼蘇達雙城創建於1894年。球隊在1964年從首都 華盛頓 搬到 明尼蘇達州 的 明尼阿波利斯 ,也正式更名為雙城,球隊曾經在1924、1987和1991年三次奪得世界大賽冠軍。在現場體驗美國國球的熱烈氣氛,是極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