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棒球(Baseball),或許大家都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於,棒球服、棒球帽等個性款式的服裝曾一度成為青年人彰顯青春健康、個性陽光的流行符號;陌生在於,其作為大眾體育運動,卻很少受到國人的關注與喜愛。講真,就二哥個人而言,對棒球的最初印象也基本停留在好萊塢電影、美劇和日漫等國外文化作品形象中。
這種微妙的背離感引發了二哥對體育運動本質內涵的思考,今天我們就以此為話題,藉助對美國棒球的歷史了解,來聊一聊究竟該如何理解體育運動和文化發展的關係。
美利堅「國球」的成長史
相信熱愛運動的朋友都知道,當今世界上棒球運動發展最成熟的國家非美國莫屬,美國的職業棒球大聯盟(MLB)與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NFL)、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並稱美國的三大體育聯盟,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和文化價值,被稱為「美國國球」。現如今,成為一名MLB明星幾乎是每一個熱愛棒球運動的男孩心中的夢想。
那麼,棒球為何最終能夠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大眾體育運動,其中又蘊含了什麼歷史淵源呢?
美國棒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一種流行於英國孩童之間的叫做「輪打」(Rounders,也叫做跑柱式棒球)的運動由英國傳入美國,其被看作是棒球的前身。此後,一種「輪打」的改良遊戲「城球」開始(Town Ball)在美國的許多地區到發展,因各地的城球改良版本在規則上存在差異,逐漸形成了以麻州(麻薩諸塞州,也稱麻省)和紐約為發展中心的兩種版本的城球比賽形式,這兩個版本的比賽規則在此後均為城球轉型為棒球做出了貢獻,且尤以「紐約版本」的影響更大。
1842年,在書店經銷商卡特萊特(A.Cartwright)的號召下,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紐約客約定於曼哈頓組織定期的改良版城球比賽;1845年9月23日,卡特萊特號召這些紐約客正是組織成立了名為「紐約紐約人隊」(New York Knickerbockers)的球會,同時確定了著名的「紐約人規則」(Knickerbockers Rules),彼時這一規則已基本符合現代大眾對棒球規則的印象。
此後,由於「紐約人規則」所規定的比賽方法具備:容易對球實施規範化打擊、危險性較低、賽制時間較短以及戲劇性較強等優勢,加之其方便形成固定場地來吸引觀眾的特點而受到了廣泛傳播,日益發展為規範、科學且有組織的現代棒球運動。
偽傳說及其文化內涵
除以上「正史」之外,關於棒球的起源,還有另外一個廣泛流傳於美國民間的「杜博戴與庫伯鎮傳說」:
傳說1839年5月6日這一天,在紐約州的一個名叫庫珀的小鎮上,一名叫做杜博戴(Doubleday)的內戰陸軍軍官,通過示範如何在戰場上分布壘包的方式來教導一群正在遊戲的孩童,並劃定了鑽石型的「內野」場地,由此形成了棒球運動最初的原型。
雖然這一傳說曾在此後被諸多美國本土的歷史學者證偽,但卻最終成為了美國民眾的廣泛認同,擁有無法被撼動的象徵意義。1939年,棒球運動百年紀念儀式召開,同年,庫珀鎮也成為了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棒球名人堂」的所在地。
究其緣由,不得不提的一個概念就是「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這是一個與宗教相關的概念,回溯美國特殊的歷史,受新大陸清教徒移民文化背景的影響頗深,自17世紀起,許多知識精英和宗教領袖便不斷嘗試以一種特殊的角度詮釋和理解美國。他們認為,美國移民除了肩負著神聖的傳承使命以外,在新大陸自由空氣和獨特文化的薰陶下,也應更進一步的超越其傳統的「歐陸文化」限制,形成異於外部世界的獨特文化,此觀念即被學者們稱為「例外主義」。
說白了就是要樹立一個與自己歐陸本源文化有所區別的例外文化,強調美國形象的獨立性和主體性,樹立屬於美國本土的「民族自信」。
細想來,這與美國長久以來給世界留下的整體印象是相符合的,反映在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僅拿體育文化來舉例,美國就擁有在整體上獨立於全球的主流運動體系,與棒球幾乎同期傳入美國的板球(Cricket),就曾因其傳承於英國本土的「紳士風」的色彩過於濃厚,最終被美國大眾所「拋棄」。如今風靡全球的足球(Soccer)運動也同樣不被美國主流文化買單,反而是更具侵略性和攻擊性的美式橄欖球,在美國成為了被廣泛接受的「Football」。
文化之於體育,究竟意味著什麼?
通過以上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棒球運動之所以能夠在美國本土得到良好的發展,主要受到其廣泛認同下的「例外主義」觀念的影響。
那麼如果將其做更普世一些的解釋,文化觀念之於體育運動,其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拿之前講到的板球運動為例,與美國基於對傳統「歐陸文化」的「不認同」並將其拋棄的做法不同,在號召以民族主義對抗英國殖民權威,更為迫切地想要民族獨立的印度,板球運動為何卻一直流傳至今?甚至成為了章獻民族主義的主要媒介。究其原因,主要在於:
第一,在當時殖民統治的大背景下,板球被視為可培養服從與紀律的運動,這使得印度的中產階級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裝備和場地。
第二,印度的民族主義寄希望於在板球場上積極表現,尤其是以擊敗英國板球隊的方式,證明印度民族同樣具有優越的運動能力,培養國民的自信心與光榮感。
第三,板球的運動形式符合印度「非暴力」民族運動的基本取向,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通過和平板球比賽的形式,有利於贏得與殖民者的尊重。
自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國家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環境,其體育運動形式的發展方向和側重點均有所區別,但終究都是與本土文化「相伴而行」,與一個民族最本質的精神氣質相輔相成的。正如代表中國在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的運動健兒們,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勤以勵堅的民族精神,以及和平友誼,公平競賽的大國氣質。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拓展閱讀:《棒球起源神話與美國例外主義》、《解析板球運動》、《美國棒球發展歷史研究》
萬物皆可內化,做有深度的歷史解析。
我是二哥,歡迎關注!
#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