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2021-01-11 紅盈盈的故事筐

人常說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那簡單地說,是行為決定了命運。現在的人,經常在各種酒局上推杯換盞,把酒言歡,有商務性質的,有私人聚會,有各種慶祝活動。筆者不喝酒,所以能很清醒地坐到最後,洞察到每個人的細微變化。每個不同性格的人,只對應一種自己的喝酒風格。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幾個和酒有關的故事,各位跟我一起看看,是不是每個人喝酒的行為都對應著一種必然的命運?

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時秦國國君。他可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好學生,他的成績單特別亮眼,謀臣的陣容裡有百裡奚、蹇叔,打敗了晉國,一路向西,滅了十一國,不知道滅的國有多大,反正戰績卓越。這位打遍天下找對手的秦穆公,能成為春秋時期以為雄才霸主,有人說這位英雄人物,善於以酒會友。

北周詩人庾信曾寫過《秦穆公飲盜駿馬贊》,詩曰:「駿馬遇盜,秦王不嗔。先飲美酒,翻畏傷人。領兵向國,窮寇侵秦。於是大盜,還作功臣。」

各位,想想如果你是一國之君,拉車的馬跑丟了,等你發現時,一堆人正圍著鍋準備分吃你的馬肉,你會怎麼辦?是勃然大怒,立刻把這些吃馬肉的人殺掉嗎?常年徵戰的人愛馬,就和今人愛車一樣,何況秦穆公又掌握著生殺大權,恐怕做出點什麼出格的事兒,也可以理解吧。

事實是,秦穆公親自去尋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農夫們正準備分吃馬肉。秦穆公嘆息道:「吃了馬肉卻不立刻喝酒,馬肉會傷害你們的身體啊!」於是賜酒給農夫喝,而後離去。

沒有任何洩憤的情緒,這就是秦穆公的胸懷和格局。面對一群吃他馬肉的農夫,沒有了一代君王動輒殺戮的戾氣,卻多了一分溫情和豪情,讓人們看到了秦穆公仁德愛民的氣度和人性的光輝。

次年,秦晉兩國發生韓原之戰,晉兵包圍穆公乘坐的戰車。當晉惠公車右的衛士路石舉起長槍擊中秦穆公的鎧甲時,曾在岐山分食馬肉的三百多農夫在車下為保護秦穆公而拼死搏鬥。最後, 秦軍大勝晉軍,成功俘獲晉惠公。

酒送盜馬人,在那鍋冒著熱氣的馬肉麵前,前一秒在吃肉,後一秒就可能人頭落地。這些農夫肯為秦穆公殊死奮戰,說到根上,都來源於那碗酒傳遞的諒解和氣度。一代國君,在生死攸關之時有人肯為他拼命,那碗酒立了頭功。

「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秦穆公的這杯酒讓飲者和賜酒的人都留了名,真是一舉兩得。

計劃生育時期過去了,現在生育政策寬鬆了,還有很多年輕人不婚不育。各位知道越王勾踐是怎麼實現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大略,下令鼓勵人民生育的嗎?勾踐用酒作為生育的獎品:「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無論生男孩生女孩,都有的獎品,那就是酒。

越國在酒的滋潤下人丁興旺,糧庫豐盈,兵精馬壯,上下同心,終於迎來了出兵徵討吳國的這一天。出師前,盛大的閱兵式,刀山劍林,同仇敵愾。《呂氏春秋》曰:「越王之棲於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百倍。」我們腦補一下場面,越中父老為勞師敬獻美酒,勾踐此刻心潮澎湃,豪情滿懷,把酒倒在河的上流。頓時酒香瀰漫在河流中,越王與將士們一起俯身在河畔,迎著激流共飲美酒,與其說這是讓人振奮的酒,不如說這種喝法兒更讓人振奮,史書上把這叫作「簞醪勞師」。後來,越國一舉攻破吳國。

自古皇帝籠絡臣下,就例行設宴賜酒,過節賞酒,立功犒酒,有時還來個賜民共飲;主帥拉攏將士,就賞酒出師,賜酒壯威,頒酒酬功。同樣是一壺酒,能勞師凝聚軍心,也能讓人沉迷之中,禍國殃民。

你一定聽說過「酒池肉林」這個拉風的成語。史上最早的「酒池肉林」並非是商紂王發明的,遠可追溯到夏桀時代。一日,夏桀和妺喜坐在傾宮樓上,往下看去,一隊隊共三千個舞女伴著悅耳的音樂,在宮廷裡翩翩起舞,舞曲終了,夏桀傳令賜舞女每人一杯美酒。先不說三千杯酒有多少,就是一個個賜酒這個過程也要耗費很多時間。妺喜不耐煩了,認為倒酒的時間還不如用來看歌舞,浪費了實在可惜。就建議挖一個酒池,周圍用肉堆成假山,並且懸掛肉片為林,讓這些舞伎們自己享用,不比這般耽擱時間強得多嗎?

用現在人的思路,理解不了古人的奢靡,這叫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這幫敗家玩意,不倡導光碟行動,挖了一個又長又大的池,將泥土堆在池旁,成了一座小山,山上種了樹木。池底鋪滿鵝卵石,然後灌滿美酒作為池水。山上先用綠色的帛鋪好,作為草地,把熟肉做成肉脯掛在樹上,好像累累果實。又造了一葉輕巧的小舟,以備夏桀和妺喜乘坐。

工程完工後,夏桀每天擁著妺喜乘坐龍舟在池中泛舟。只要二人在船上出現,三千美女就圍著酒池歌舞不休。史書上說,酒香四溢,肉香撲鼻。舞蹈間歇時,擊鼓一聲,諸美女紛紛走向池邊,低頭像牛喝水一般飲酒,接著又去肉林摘肉吃,嬉笑喧鬧聲不絕於耳。有些舞伎由於太過疲勞,在聽到鼓聲俯身到池邊喝酒時,不慎跌入池中溺死。見到這種情形,夏桀和妺喜兩人便相視而笑。

我國歷史上,酒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文臣武將「對酒當歌,談笑鴻儒」或「羽扇綸巾,煮酒論英雄」。文人騷客,小酌怡情,寫出千古名篇。「酒池肉林」,這個詞仿佛就是夏朝滅亡原因最簡短的解釋。同樣是帝王為賜酒,乾隆皇帝就留下一段動人的故事。

清宮慶典上,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他曾親自為90歲以上壽星一一斟酒。一位141歲老人被推上座,乾隆和紀曉嵐作對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這次宴會盛況空前,邀請60歲以上老者5900餘人參加,其中百歲老人就有數十名。此為中國酒宴史上一大「創舉」。同樣是喝酒,乾隆皇帝喝出了與民同慶的帝王情懷,喝出了敬老愛老的親民姿態。

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裡人。今天,我們翻看史書,看到的是一個個不同命運的人,他們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古人,正如未來的人們看我們。同樣是一杯酒,有的秦穆王成就了千古霸業,勾踐復興生產打敗強大對手,夏桀窮奢極欲後亡國滅種,乾隆留下了千古佳話……回看歷史,我們把古人的命運當成故事。今人不也常說酒品看人品嘛,其實酒只是個媒介,一個人喝酒的微小行為,或者說我們每個人每天具體的行為裡,都藏著我們的命運走向,只不過人生漫長,我們不善於自省罷了,對嗎?

相關焦點

  • 亡國之君說夏桀
    桀是夏王朝的第17位帝王,史稱夏桀。身為亡國之君,他的名聲很不好,除了暴虐無道,他還有一個很大的罪名,就是寵愛妺(mò)喜。  紅顏誤國,妺喜大概算第一人。在她之後,還有商朝末年的妲己、西周末年的褒姒……不得不說,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或者說,把亡國的罪責推給女人,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套路。
  • 亡國之君都是無能之輩?這個皇帝告訴你什麼叫雄才大略
    從夏商周到溥儀,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眾多,如果說哪個亡國之君實力最強,應該非隋煬帝楊廣莫屬,於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繼位。 他即位時候的隋朝才開國二十多年,歷經開皇之治,耕地面積、人口都是一個新的高度。開皇律幾乎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相對完整的法典,而且開創了科舉制,國家百廢待興。
  • 夏桀的王后妺喜或許是商湯派去的間諜?
    也許,從妺喜開始,「紅顏禍國」就成了一些帝王亡國的藉口。夏桀是夏朝 的最後一位君主,歷史上,對他的形容詞,大多都是貶義詞:荒淫無度,暴虐無道,酒池肉林等等。這樣的君主,亡國是必然的。而這其中,妺喜真的該擔起「亡 國」的罪名嗎?難道說,身為夏桀王后的妺喜真的是商湯派去的間諜?  夏朝滅亡,很多人把責任推到了妺喜的身上。這妺喜也是可憐,平白無故攤上這麼大的罪名。
  • 夏桀皇后妺喜是誰:妺喜真的是狐妖嗎
    妺喜是誰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夏朝的最後一位國君叫夏桀。
  • 秦穆公和百裡奚
    百裡奚亡秦走宛6,楚鄙人執之7。穆公聞百裡奚賢8,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9,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裡奚在焉10,請以五羖羊11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12,百裡奚年已七十餘。穆公釋其囚13,與語國事14。謝15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16!」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17,非子罪也。」
  • 這些皇帝既是開國君主,又是亡國之君
    提到短命的王朝,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秦朝和隋朝。這兩個國家都在開國之君的手中完成大一統,又被二代掌門人玩垮了。
  • 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為什麼反而成了亡國之君?
    但是宋國有個國君,叫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卻成了亡國之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宋康王,子姓,名偃,是商朝後裔。商朝滅亡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又被鎮壓,按照「存亡繼絕」的傳統,周成王把商朝王室成員微子分封在宋國,延續商朝祭祀。前329年,戰國中晚期,子偃發動叛亂,搶了他哥哥的國君之位,成為宋國國君,11年後稱王,即宋康王。
  • 勾踐滅吳後,原來還做了這麼多大事
    公元前473年,勾踐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戰敗昔日的敵人吳王夫差,吳國滅亡。勾踐滅吳後,原來還做了如此多大事。第一:勾踐給夫差留一條活路在把吳國軍隊徹底消滅後,勾踐沒有殺了自己的仇敵,而是把夫差圍困在姑蘇山。
  • 荒淫的夏桀
    少康的中興之舉使夏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穩固了夏王室的統治地位。這之後,夏朝又綿延了四百餘年,一直傳到第十七代君主——桀。
  • 亡國之君就不應該有尊嚴嗎
    但是仔細想像這或許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的另一個版本而已。人們都說,「爬的越高,摔的越慘」,若說人間最風光的就要數當世的帝王了,那麼最慘的也得算是從皇帝大位上摔下來的人。但是中國古代,有這樣一些記載,在那個人與人和諧相處,做事願意給別人留下一點餘地的時代,做為末世君王,也會得到相應的尊重。
  • 天上人間,亡國之君的悽涼詩詞,宋代並沒有那麼繁華幸福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更替,而亡國之君的結局一般來說都比較悽慘,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誅殺商紂王,李煜則被趙匡義毒死,明崇禎自縊於煤山歪脖子樹,但要論窩囊且沒有任何尊嚴,估計得算北宋的趙佶父子。亡國之君被俘之後,如果不被處死,一般為了拉攏前朝遺老遺少,多少會有所封賞,如樂不思蜀的劉禪,就混到了自然死,李煜雖然後來被毒殺,但北宋還是封他為「違命侯」、「隴西公」,不致悽涼悲慘,但趙佶父子堪稱豬狗,當然和他一起被俘的女性則是豬狗不如。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崇禎皇帝想不明白,自己兢兢業業地做皇帝,勤勤懇懇地理政務,為什麼明朝卻斷送在自己手裡?在明朝十七個皇帝之中,他不但算不上是最為昏庸的一個,而且勤政程度完全可以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相媲美,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攻入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與親信太監王承恩逃到了景山上,他仰天長嘆:「朕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
  • 藝術家宋徽宗做了亡國之君
    徽宗醒了之後,跟皇后說了說自己這夢,皇后竟然說自己也做了這樣的夢。後來,宋高宗出生,宋徽宗開玩笑說:「這孩子長得真像南方人。」結果高宗長大之後,成了半個杭州人。在宋徽宗統治的中期,曾派遣將領王厚消滅了青唐羌政權,收復了自中唐以來已經陷於吐蕃人之手300多年的青唐地區。並且在大觀二年,派遣童貫遠徵青唐殘部,一路遠徵至現在的新疆且末縣附近,一度控制了西域的東南部地區。對宋徽宗來說,這點是值得炫耀的。
  • 劉禪和孫皓,同樣都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卻相差甚遠?
    歷史上的蜀後主劉禪和吳主孫皓,雖然同是亡國之君,但孫皓的待遇卻是要比劉禪低很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禪在蜀國滅亡之後,全家被司馬昭遷至魏都洛陽。並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不僅如此,蜀國宗室和群臣也大都封侯賜爵。
  • 為什麼秦穆公的馬被殺了,秦穆公反而給食馬者賜酒?
    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於是,秦穆公賜酒請他們喝,並赦免了這些人。不久後,秦國與晉國大戰,秦穆公被晉軍包圍,面臨生命危險。岐山的鄉人聽說了,拿起武器,飛馳著衝向晉軍,「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不僅使秦穆公得以逃脫,還活捉了晉君,最終使得秦人成就了春秋霸業。
  • 秦穆公的赦免之恩
    牧官深知這些名馬不是普通的品種,穆公特別喜歡,平時特別吩咐下來要好生飼養的,如果穆公怪罪下來,不要說這些農民,就連負責看管名馬的牧官都要有性命之憂。一不做二不休,牧官當時就把當地的三百多個農民統統抓了起來,至於他們是死是活,全由穆公定奪。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穆公聽了牧官的報告不但不怒,還假意對大臣們說:「我聽說,吃了駿馬的肉而不喝酒的人,一定會死。我不能眼睜睜看著這三百個人送了命吧?」
  • 夏桀、商紂的平行宇宙
    周武王行事非常沉穩,繼位沒多久,在孟津搞了一次閱兵,支持周的諸侯都派兵參加,竟有800家之多,諸侯們認為此時應該立刻進攻朝歌,但周武王此次只是試探,這又和商湯滅夏很像。高手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周武王深思熟慮後,命令全軍撤回。
  • 秦穆公:我的生活就這麼亂,與五位晉國國君打交道,都幹了啥?
    夾在東邊的老晉和西邊的犬戎之間,東不成,西不就,在夾縫中煎熬。上一節說到秦穆公稱霸西戎,其實在這之前,他在東邊的動靜更大,花費的精力更多,經歷的事兒更複雜。有錢了就好辦事,齊國富餘的資金髮展房地產,聽說臨淄城的均價都100金了,人家市中心的學區房的市價比秦穆公的宮殿還高。可老齊還不知足,齊桓公聘請了個叫管仲的人,好傢夥,這人主抓娛樂業,官辦妓院,消費交稅,這一招真狠,其它各國的有錢人都跑到齊國去消費,大把大把的錢財流入老齊的國庫。
  • 號稱太陽不滅夏朝不滅的夏桀,是妖妃妹喜還是伊尹讓太陽破滅了?
    說到妺喜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亡國皇后,很多人都會把她形容成"紅顏禍水"。
  • 帶血的宋詞:9位亡國之君被幹掉以後
    李煜是在南唐亡國兩三個月後的966年年初抵達開封的,起初,他並不能理解自己的身處險境,儘管趙匡胤表面上優待五代十國的各位亡國之君,但仔細翻閱史料就可以發現,五代十國投降北宋的各位君王,基本上都是離奇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