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上有一條消息,說是2020年11月21日,龍巖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揭牌儀式在龍巖學院舉行,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受邀參加活動並受聘為龍巖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顧問。出席活動的還有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袁錦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顧問、省人大常委會原常委林光大等。
眾所周知,閩西是紅色聖地、客家祖地、著名僑鄉。其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龍巖閩南文化居然和海上女神媽祖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並存交融。
據調查,閩西境內有媽祖廟430餘座,信眾廣泛,影響深遠。
可能有人會問:閩西屬山區,並不臨海,何以出現那麼多座奉祀海神的媽祖廟?
原來,這與一個歷史人物有關,也與一條江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這條江就是汀江。
宋慈(1186—1249),字惠文,南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後為江西贛州信豐主簿,歷任福建長汀知縣、南劍州通判以及廣東、江西、湖南提點刑獄使等職, 63歲在廣東任上病逝。
宋慈在長汀知縣僅僅三年時間,卻做出了澤惠後世千年的不朽業績,那就是疏浚福建四大河之一的汀江,打通汀江與廣東韓江的水路運輸,發展水上航運事業,方便客家人下南洋,使潮州至汀州、贛州運輸通暢,促進了汀、潮、贛的物資交流,鹽商米商往來其間,「鹽上米下」的一派繁榮景象。從此,汀江上百舸爭流,形成「上三千下八百」之盛景。
由於元、明、清三代媽祖均曾庇佑朝廷漕運且屢受皇帝褒封,其漕運包含內河航運和海洋航行,所以,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必有海神媽祖」的格局。如今汀江兩岸仍尚存的400多座媽祖廟,正好見證了當年水路交通的繁榮歷史。
這種情況與貴州鎮遠天后宮十分相似。
1999年我有機會去參觀鎮遠天后宮,了解到之所以在我國西南邊陲會出現天后宮,全因天后宮門前那條直通湖南的 陽河。有趣的是天后宮門口就是一個大碼頭,讓人立刻聯想起當年貨船艤聚、人頭攢動的熱鬧場面,於是自然驚嘆「媽祖神力、無遠弗屆」,連遠離大海的鎮遠都建有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后宮。據史料記載, 陽河上有三處天后宮,即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這說明 陽河與沅水河相通,媽祖信俗就沿江沿河從芷江傳播到了貴州鎮遠,終於成為我國最邊遠地區的一座媽祖廟。正是鎮遠天后宮的存在,見證了歷史上 陽河水運的發達,說明了歷史上鎮遠水運發達、舟船雲集的盛況。
無獨有偶,閩西地區400多座媽祖廟的存在,也見證了歷史上汀江水運的發達,以及閩粵兩省曾經以水為媒、以媽祖信俗為紐帶的密切關係。
據《湄洲媽祖志》載,閩西地區現存比較古老的媽祖廟,如,長汀城關天妃宮(約建於明嘉靖五年)、新羅區大池南燕姑婆庵(天后宮)、武平東鄉袁田村媽祖廟、武平溪東鄉天妃宮、武平萬安鄉下圳村夫人廟、寧化南塔下街天妃廟;此外,還有上登天后宮、廬豐天后宮、赤水天后宮、璧州天后宮,等等。
在閩西400多座媽祖廟中,我想在這裡重點介紹一座「國保級「的媽祖廟——永定西陂天后宮。
西陂天后宮位於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坐南朝北,創始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全部建成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佔地6435平方米。
該宮造型奇特,氣勢恢宏。主體建築為七層塔樓式高閣形狀,通高40米。因地處十裡平川,顯得格外高聳。塔樓的下部一、二、三層為四方形,土木結構;第四層以上轉為八角形,其四、五兩層為磚木結構,六、七兩層為純木結構,第七層中間以一根大圓木為主軸,周圍插以數十根方木向八方輻射成車輪狀,顯得精巧玲瓏,大方美觀。塔樓每層均置木梯供香客和遊人上下;第二層至第三層還有欄杆圍護的走廊,可憑欄環眺四周景色。塔樓頂置葫蘆形塔剎,選用瓷都景德鎮特製的紅、黃、藍、白、青五個色彩不同的圓環疊成,再用八條鐵鏈拴在塔角。
塔的底層即天后正殿,殿門懸掛乾隆皇帝御書「德孚廣濟」匾額及「忠信涉波濤周曆玉洲瑤島,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吳」的對聯。
整座塔殿雕梁畫棟,富麗堂皇。這座宮殿總體設計巧妙,工程精緻,穩定固性超強,數百年來歷經多次強烈地震,竟無損壞!
天后殿前的天井院,連接一座寬敞高大的穿堂廳,名曰「登雲館」,為科舉時代會文講學之所。登雲館前是佔地3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院,院前搭蓋一座面朝塔殿的戲棚。棚下以立柱架空,上面則覆蓋半圓型藻井,俗稱「雷公棚」。中堂屏風鑲嵌木板雕鏤圖案及彩繪仕女,上懸「鈞天雅奏」匾額。棚前橫額書「鸞鳳和鳴」四字,柱聯作:「一派是西河潺潺聲雜管弦曲;七層朝北鬥疊疊影隨文武班。」戲棚下面直通山門,門外上掛「天后宮」豎匾。由山門向左右又向南面延伸,組成凹字形的迴廊圍屋建築體,內設大小房舍36間,作為守宮者居住和招待香客之所。
天后宮外院場地寬敞,周圍古木參天,風景十分秀麗。
西陂天后宮於1991年公布為福建省級文保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所謂「國保級」文物。
來源:莆田晚報 朱合浦
責編:許伯英
編審:許秋洪
監製:林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