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信女們都信什麼?
好像他們什麼都信,不論道教的神仙,抑或佛教的菩薩,還是歷史上的聖人,都有香火奉獻。
山爸在旅行時,見過太多佛寺裡有神仙,道觀裡有如來,如此這般,太普遍了。
不過,善男信女們的崇拜,往往帶有非常直白的功利性,或者求財,或者轉運,或者消災。他們禮拜的神佛,一定得有他們想要的「功能」。所以,內陸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媽祖娘娘是何方神聖。
媽祖信仰的歷史很悠久了,大約起源於北宋,到現在有一千多年了。她是東南沿海的百姓所信奉的海神,在百姓眼中,她善良而慈愛,能保護海上行船的人平安順利。面對大海的洶湧洪波,行船的人很容易產生無助膽怯的情緒。所以,百姓們信之甚篤,出海前總要向媽祖禱祝,希求在海上順風順水,然後平安歸來。
長汀位於福建西部邊陲。雖然福建是個沿海省份,但是長汀卻是個標準的內陸城市。從長汀出發,開車去往距離最近的廈門海邊,差不多有三百公裡。其實,從長汀出來,向西走個二十多公裡,就進入了江西瑞金的地界。而且,長汀被蒼翠的武夷山脈包圍其中,倒是個美麗的山城。
既然媽祖是海神,內地百姓無事可煩擾媽祖,理應不會供奉她。不過,在長汀縣城裡,卻有一座存續數百年的天后宮,供奉的正是媽祖娘娘。而且這座廟名聲遠揚,時有港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前來敬香。這是為什麼呢?
長汀四面環山,連汀州古城都跨據小半臥龍山,可能是取巧,也可能是無奈。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機械,也就修不出現代化的公路,古代的長汀,其交通狀況可謂閉塞。
南宋理宗時期,汀州知府李華和長汀縣令宋慈(聽說過吧?大宋提刑官)開闢了汀江的航運,扭轉了長汀的命運。水路使得本地出產的木料、大米等物產,通過汀江水路,變成了汀州人實實在在的財富。
不過,汀江算不上大江大河,河道狹窄迂曲,多有暗礁和急流。汀州的吏民乘船往來,難免事故頻發。古人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無能為力,只好拜求神佛。而本地人在和沿海地區的交流中,了解到媽祖是保護行船的慈悲神靈,於是,仿照潮州媽祖廟的形制,在汀州城建造了「三聖妃宮」,用來供奉媽祖。
也許真的是媽祖顯靈,原本閉塞窮僻的汀州,通過航運,日漸阜盛。古人賦詩云「十萬人家溪兩岸,楊柳煙鎖濟州橋」,那時汀州的繁榮景象,從此可見一斑。
山爸覺得,即使媽祖娘娘不曾顯靈,她也給了世世代代的長汀人以克服困難的信念和勇氣。
也正是汀江水路,讓長汀人見識了山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少長汀兒女,便沿著汀江水路,向外遷居。如今,世界上大約有5000萬的客家人,視長汀為祖籍之地,也使得長汀有了「客家首府」的美稱。而這座天后宮,自然也會在那些汀州走出去的客家人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廟幾經改名,最後成了「天后宮」。改名的原因,是歷代帝王不斷給媽祖娘娘上尊號。當然,歷史上天后宮也經歷了多次修繕,其中不乏尊奉聖旨的風光大修。
它在歷史上如何興盛,山爸不是很清楚。但如果它在古代的規模確實不次於現在,那它可當真是煌煌壯觀。
但是,上世紀以來,它迎來了一段暗淡的歲月。
抗日戰爭期間,天后宮被徵作長汀飛機場的油庫,想必其中的建築、神像等,在這一時期難保萬全。
建國後,天后宮又被發電廠佔用,成為電廠的辦公地點。「文革」浩劫中,天后宮不能倖免,毀壞嚴重。這種遺憾,後人只能盡力彌補一二,卻永遠無法抹去。
不過,電廠的佔用反而使得部分建築得以保全。而有著近400年歷史的媽祖聖像,幸被群眾轉移藏匿,得免於難。
改革開放後,天后宮的黴運到了頭。1990年,天后宮被定為長汀縣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當地成立了「汀州天后宮文物古蹟修復協會」,依靠政府主導和民間助力,仿照清朝道光年間的格局,逐漸復建了宮裡的主要建築。
山爸興衝衝地來參觀天后宮,但事實上沒有在裡面待夠二十分鐘。這是因為,天后宮不是那種標本式的文保單位,而是依然存活的宗教場所。大概是年底有祭祀儀典,裡面紅燭搖曳,青煙嫋嫋,一片繁忙景象。更何況,南方的寺廟風格與北方差異很大,北方多是開闊布局,前後幾進院落;而南方則是天井格局,建築四面合圍,結構非常緊湊。我舉著相機進去,格外礙眼,不免有些做賊的感覺。山爸不想打擾到裡面的人,就沒有細看。那尊正殿中央的媽祖塑像,最終也沒能見到。
這不是我想要的,但也不意外。旅遊嘛,不是失望就是驚喜。更何況,這個名叫「長汀」的山水畫卷,精彩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