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海神:論為什麼媽祖信仰誕生於宋代莆田

2021-02-07 我們都愛宋朝


我的家鄉在海邊,那裡幾乎每個鄉裡都有一座「天后宮」,供奉媽祖。小時候並不知曉這神祇跟那神祇到底有什麼差異,也就不覺得媽祖跟其他神靈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及長,了解到媽祖的一些掌故,知道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出生於北宋初年福建莆田,姓林名默。據宋人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媽祖「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另一本宋代筆記《莆陽比事》也稱:「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可知媽祖生前是一名「能預知人禍福」的女巫。身故之後被莆田民間供奉為神女,又於宣和年間被宋徽宗敕封為「順濟夫人」。此後,歷代帝王對媽祖多有冊封,封號從「夫人」到「妃」再到「天妃」,最後晉升為「天后」。

不過我少年時受魯迅雜文影響,總以為民間祭拜媽祖是「愚昧」、「封建迷信」的表現,而帝王敕封媽祖則是「愚民」的伎倆。快到中年時,因為潛心研究宋代歷史,心性沉了下來,見識與閱歷漸長,才知道媽祖信仰的出現,實在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見證。

在媽祖信仰出現之前,嚴格來說,中國是沒有海神信仰的。雖然中國上古神話中也有海神,如《山海經》記:「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但這些海神是否受到崇拜,華夏先民是否已形成一個海神信仰體系,很難判定。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在民間神靈譜系中也產生了四大海龍王的神祇,但海龍王與其說是海神信仰之神,倒不如說是農業社會的陸上之神,你看海龍王被賦予「行雲布雨」的神通,恰恰反映了農業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應該說,中國社會到了宋代,才產生了嚴格意義上的海神信仰,這一信仰的核心是祈求神靈庇護航海。除了莆田海神「湄洲神女」(媽祖)之外,宋代泉州還出現過「通遠王」海神,只不過隨著媽祖獲得越來越多的信眾崇拜,「通遠王」信仰逐漸湮沒不聞。

為什麼中國的海神信仰在時間線上產生於宋代,在地理空間上又出現在莆田?這當然不是「上帝擲骰子」的隨機現象,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清代的媽祖雕像)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時間起點,儘管我們可以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追溯到更早,漢代或者唐代,但不可否認,只有到了宋代,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才真正繁榮起來。

宋朝政府比任何王朝都重視商業與海上貿易,先後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設立「市舶司」,負責抽解(抽稅)、博買部分進口商品、維護港口、發放「公憑」(貿易許可證)、禁止走私等事務,職能相當於今日的海關。中國的海商只要到這些機構登記,領取「公憑」,便可以販運商貨出海。

憑著遙遙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指南針技術與豐富的航海經驗,宋朝海商將他們的商船開至南洋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駛入孟加拉灣,然後入印度洋,經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與波斯灣,再沿著阿拉伯半島海岸進入紅海。原來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線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紀時,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宋朝也鼓勵海商招徠蕃商來華貿易,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宋政府還在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設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又在蕃商集中居住的城市修建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數百年後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向清朝的乾隆皇帝提出的通商請求,完全沒有超過宋代已經施行的開放政策。

因為開放與重商,宋代的海上貿易非常發達;同時,又由於大海茫茫,風雲莫測,海盜出沒,航海的商人不能不祈求於神靈庇佑。虔誠的海神信仰因此應運而生。按記錄媽祖神跡的最早文獻——宋代《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的記載,宋人修建「順濟廟」(媽祖廟),便是為了感恩媽祖救難護航、祈求媽祖庇佑平安:「(媽祖)其應如響,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湧,舟亦無恙。」

成書於明代的《天妃顯聖錄》也收錄了多則媽祖護航的傳說,其中一則說:北宋年間,「季春有商三寶者,滿裝異貨,要通外國,舟泊洲前。」起航前祈祝:「神(指媽祖)有靈,此香為證:願顯示徵應,俾水道安康,大獲貲利,歸即大立規模,以答神功。」後海商「泛舟海上,或遇風濤危急,拈香仰祝,鹹昭然護庇。越三載,回航全安」。

宋代帝王敕封媽祖,也多為表彰媽祖護航之功。如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賜莆田縣神女祠「順濟」匾額,「順濟」二字即是庇佑航海之意。宋朝敕封媽祖的次數至少有14次,其中8次敕封與媽祖護航有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朝廷對媽祖的敕封,恰恰是王朝政府對於海上貿易的支持度的反映。敕封次數越多,顯示政府對海上貿易越重視;相反,如果很少敕封或乾脆不敕封,則表示政府不在乎海上貿易。我們來看明代,可以確證的敕封媽祖只有一次,即永樂年間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這次敕封的背景正好是鄭和下西洋,「時太監鄭和使古裡、滿剌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故有是命」。之後明廷對媽祖再無敕封之舉,儘管明代民間的媽祖信仰更為普遍。民間信仰與官方態度的背離,實際上跟明代政府不重視海上貿易、民間海上走私繁劇的社會現實是相契合的。而在清初三十五年間,朝廷厲行海禁,也未有對媽祖進行任何敕封。

從空間維度來看,媽祖信仰在莆田出現,也並非無緣無故。宋代的泉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空間起點。莆田鄰近泉州,共享湄洲灣,北宋前期,莆田縣還一度隸屬於泉州。所以說媽祖是泉州人也無不妥。泉州是宋代的港口城市,南宋時更成為最為繁榮的第一大港,每年的海上貿易額遠超其他港口。

南宋末鹹淳年間到過泉州的義大利商人雅各,在他的手記《光明之城》上這麼描述泉州港的繁勝:「這是一個很大的港口,甚至比辛迦蘭還大,商船從中國海進入到這裡。……每年有幾千艘載著胡椒的巨船在這兒裝卸,此外還有大批其他國家的船隻,裝載著其他的貨物。就在我們抵達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有的來自阿拉伯,有的來自大印度,有的來自錫蘭,有的來自小爪哇,還有的來自北方很遠的國家,如北方的韃靼,以及來自我們國家的和來自法蘭克其他王國的船隻。」有一首宋詩用「漲海聲中萬國商」來形容泉州港,並不是虛言。


(宋元人出海場景)

鄰近泉州的莆田本身也是一個繁忙的港口城市,清代《湄洲志》載:「宋紹興二十七年秋,莆田東五裡許有水市,諸舶所聚,曰『白湖』。」白湖為宋代莆田的一大港口。莆田的「遊商海賈,冒風濤、歷險阻,牟利於他郡、外番」。海商的足跡遍及南洋,「舟行迅速,無有艱阻,往返曾不期年,獲利百倍」。他們揚帆出洋之時,要祭拜海神,祈求保佑。南宋詩人趙師俠遊莆田,留有一首《訴衷情》小詞,其中便寫道:「茫茫雲海浩無邊,天與水相連。舳艫萬裡來往,有禱必安全。」

莆田人的媽祖信仰就是隨著海商的足跡而擴展開來的。北宋時期,媽祖信仰還只是以湄州島祖廟為中心,集中在湄州灣沿岸;然後沿海岸與港口傳播,到南宋時,「妃祠遍於莆,凡大墟市、小聚落有之」;南宋後期至元代,泉州、寧波、杭州、廣州乃至北方的煙臺、天津等港口,都出現了媽祖廟,「神之祠不獨盛於莆,閩、廣、江浙、淮甸皆祠也」;明初鄭和七下西洋以及明清的民間海商,更是將媽祖信仰帶到海外諸蕃國,如馬六甲的青雲亭、檳城的廣福宮、吉蘭丹的興安宮,都是明清商民興建的媽祖廟。但凡中國商船所到之處,都會播下媽祖信仰的香火,從朝鮮半島到日本列島,再到南洋群島,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諸多國家,都有供奉媽祖的神廟。

媽祖是中國人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也是中國大航海歷史的見證人。一些西方的學者以及中國的學舌者都將人類文明區分為海洋文明(藍色文明)與內陸文明(黃色文明):「西方文化是冒險的、擴張的、開放的、鬥爭的,這一切都孕育於他們的海洋文化;而東方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閉的、忍耐的,其原因在於東方文化孕育於內陸文化。」(王文洪《論黑格爾的海洋文化觀》)這顯然是對華夏文明的偏見,或者乾脆說就是無知。作為一個在1000年前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誕生了媽祖—海神信仰的民族,開放的海洋文明內在於華夏歷史與傳統之中。

(本文摘自吳鉤新書《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

相關焦點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為什麼說媽祖生在莆田,封在泉州?還原「媽祖」史實真相
    每逢遇險之時,商客和水手們唯一的精神寄託,莫過於祈求海神的庇佑了,也唯有依靠對超自然力的信仰才能增強徵服海洋的信心。媽祖的民間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相傳媽祖的原名為林默,又稱默娘。我想,媽祖的原名也許是「林末娘」或「林尾娘」。用閩南方言講,默、末、尾是諧音,又因為這個小女孩是林家最小的女兒,這樣的名字更符合群眾的起名習慣,叫起來也順口。
  • 散文風尚|蕭春雷:媽祖,一個生長千年的文化神話
    白天,每小時都有一對渡輪同時往返,交通很方便,島上3.8 萬居民可享受單程7 元船票的待遇,其餘的遊客以及走親訪友的莆田人(文甲村例外)還要多付25 元的門票登島——湄洲嶼整個島已經變成旅遊區了。湄洲嶼是中國最著名的海神的誕生地。1000 多年前誕生的一個女子,使這個小島名聞海內外,變成了萬人景仰的聖地,變成了旅遊勝地。我就是為媽祖而來的。
  • 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
    南宋洪邁的《夷堅志》其卷九「林夫人廟」載:福建莆田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氣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致禱祠,祈陰護,乃敢行。蓋嘗有大洋遇惡風而遙望百拜乞憐,見神出現於檣竿者。960年有個叫趙匡胤的在陳橋發動兵變,然後,中國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叫宋朝。
  • 全球關注中國莆田湄洲媽祖默娘的心願:天下太平!世界和平!臺海和平!第22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暨第5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開幕
    第二十二屆中國·湄洲媽祖 文化旅遊節‍  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歡聚在媽祖的故鄉——莆田湄洲島,倡行媽祖精神,同敘媽祖情誼,共譜旅遊新篇。今天上午,第二十二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在湄洲島天后廣場隆重舉行。
  • 媽祖誕辰丨聽一曲《心經》:共修行善,功德無量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 為什麼媽祖神像大多戴著頭冠?與歷朝敕封有關!
    在上一篇文章《海神女神媽祖,如何從東南一隅傳播全國乃至世界?》中提到了媽祖最初的形象近似玄冠佩玉的道教仙女,那麼之後媽祖的形象又有哪些變化?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對海上貿易頗為依賴,而媽祖又是傳說中能護佑海運的海神,所以得以不斷受到朝廷的敕封。
  • 生前預知氣象駕船救人,死後受封天后華人信仰,劉濤演過的媽祖這麼神奇嗎?
    媽祖是有真人原型的,其原型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洲島人。路允迪回去後奏陳此事,宋徽宗特賜莆田寧海聖墩廟廟額為「順濟」。這是官方對林默的第一次封授。古代國家為了規範神仙的名號,並強調國家的正統權力,一般要以政府的名義封神,宋代尤其盛行。而宋代又將神靈分為男性神、女性神和道教仙真三個系統,女性神初封夫人,再封妃,後面再二字二字地加封,加到八字為止。
  • 媽祖信眾可免費觀看!這部電影詮釋了什麼是媽祖大愛!
    媽祖巡安俗話說,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作為東方海洋文化的代表,自宋代以來,媽祖信仰就貫穿於華人航海乃至海外移民的始終。《媽祖回家》電影海報而現在,就有這樣一部優秀故事影片,不僅忠實地展現了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關係和無上虔誠的媽祖信仰,更是講述了一段海神媽祖護佑下的人生傳奇。
  • 中國唯一海上女神媽祖,被14 位皇帝褒封36 次,全球有3億多信眾
    中國唯一海上女神,被14 位皇帝褒封36 次,全球有3億多信眾編輯:聞道 圖:媽祖祖廟董事會「昨日,是媽祖誕辰1058周年。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東南亞等地區信仰的海神,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莆田市是媽祖故裡和媽祖文化的發源地。
  • 「2018年長島千年媽祖因緣金身赴臺結緣會親活動」在廟島顯應宮啟動
    如今,「凡是有舟楫穿梭的港口碼頭,凡是有潮漲潮落的海灣漁村,處處都可追尋媽祖廟香菸嫋嫋,天天都能聆聽林默娘神奇傳說」,大陸先民將媽祖信仰帶到臺灣鄉間村裡,南來北往的商船也將海神娘娘引到扼守渤海的長島,這便成為長島與臺灣「兩岸一家親」的真實見證。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讀後才知,他的家鄉福建莆田原是媽祖出生地,從小就對媽祖的神奇傳說故事感興趣,還常參加媽祖節慶巡境活動,耳濡目染,為媽祖的大愛精神所感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從軍多年轉業後饒有興趣地從事起了媽祖精神的探討與研究,且堅持30多年,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這方面的學者專家裡手,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報刊發表了幾十篇見解獨到、具有拓展性、前瞻性的論文,也就水到渠成出版力作了。
  • 媽祖的成神與泉州海外交通的關係
    此次冊封《元史》又重提媽祖為「泉州海神」,較之至元十五年提的「泉州神女」,意義更明確,媽祖不是泉州一般的「神女」,而是特定的「海神」。為什么元朝朝廷不稱媽祖為「湄洲神女」或「莆田海神」,而稱為泉州海神」,可見媽祖在元朝的揚名晉爵,都是泉州官方奏薦的成果。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賜順濟廟額。」
  • |火車|湄洲島|媽祖|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園|莆田
    媽祖平安裡媽祖平安裡,又叫媽祖文化影視園,原來是為拍攝劉濤主演的38集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媽祖》而建造的,現在園內還存留著仿宋建築、媽祖故事場景、電視劇拍攝道具等物品,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和弘揚媽祖文化的基地。整個園區共劃分為5個功能區:《媽祖》影視與湄洲風情展示區、鬚鯨標本與海洋生物觀賞區、宋代漁村與影視場景遊覽區、神祇朝聖與龍宮探秘互動區、海鮮風味與漁家習俗體驗區。
  • 【媽祖】第二屆中國(莆田)媽祖文化用品博覽會邀請函
    更多精彩服務請登錄中華媽祖網(www.chinamazu.cn)首屆中國(莆田)媽祖文化用品博覽會  資料圖莆田,是四海共仰的媽祖文化發源地。目前全世界約有媽祖宮廟1萬多座,媽祖信眾3億多人,媽祖文化歷來以一種獨特的信仰牽繫著海峽兩岸同胞,是中華民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
  • 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媽祖信仰產生於宋代,是因為宋代是中國航海事業大發展的時代。媽祖的出現比《山海經》中的東海禺虢、北海禺京、南海不廷胡餘、西海弇(yan)茲等海神要晚得多。這些所謂海神和後來的四海龍王一樣,主要是方位神,龍王的功能也主要是播雨和防澇,其實是為農業服務的。宋代以後隨著海事活動的增加,人們需要真正的海神了,媽祖恰逢其時成為真正的海神。
  • 莆田以舉辦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為契機擴大城市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湯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萬那杜、蘇利南、薩摩亞薩、幾內亞等國家和國際組織,以視頻的方式寄語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共話媽祖文化,共同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實現共贏共享發展。  去年以來,伴隨著「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系列活動,媽祖文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傳播。今年10月,湄洲媽祖巡遊菲律賓,是中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
  • 【邊疆時空】劉婷玉 | 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媽祖信仰的海外傳播
    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研究,不僅僅有這條絲路所聯結的東西方的經濟與物產,更應著眼於經由這條通道帶來的東西方思想、宗教、文化的交流。……如果他們不信仰基督教,他們信仰和崇拜什麼?風俗如何?國家規模以及與什麼國家接壤相鄰?」在這一命令下,有關中國風俗和宗教的知識成為西方航海者迫切尋求的目標。海神媽祖信仰也在這一過程中,早於中華民間信仰文化的其他面向,率先出現在歐洲人的視野中。
  • 【人文媽祖】想認識媽祖文化 必讀《天妃顯聖錄》
    有關媽祖的故事,最早大概在南宋的時候,就開始有人記載媽祖,甚至更早也有文獻記載媽祖死在哪裡等等。 從南宋一直到元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會因為媽祖信徒因為媽祖加持護衞國家,把媽祖的事跡保留下來,這些事跡不斷累積到明朝,有一位莆田人林堯俞,皇帝在拔擢他為禮部尚書前,林堯俞回家鄉莆田祭拜祖先,樹立旗杆,光宗耀祖。
  • 「媽祖杯」國際羽球挑戰賽開幕啦!世界羽壇明星齊聚莆田!
    N海都記者 林養東 陳海容 /文 馬俊傑/圖昨晚,「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在莆田開幕,現場舉行了精彩的開幕式文藝演出昨晚開幕式共有6 個文藝節目,其中3 個為莆田本土節目,分別為舞蹈《海神媽祖》、武術《南少林雄風》、爵士舞《happysong》,參演人員有1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