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2020-12-15 我的臥虎灣

前不久,我收到老戰友鄭世雄贈予我的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17萬餘字的《媽祖精神摭談》(以下簡稱《媽祖》)一書,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慢慢品味閱覽。我知道世雄戰友聰穎靈慧,頗有文學修養,亦擅長詩詞創作,但沒想到竟然會研究起了媽祖精神,還能出書。讀後才知,他的家鄉福建莆田原是媽祖出生地,從小就對媽祖的神奇傳說故事感興趣,還常參加媽祖節慶巡境活動,耳濡目染,為媽祖的大愛精神所感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從軍多年轉業後饒有興趣地從事起了媽祖精神的探討與研究,且堅持30多年,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這方面的學者專家裡手,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報刊發表了幾十篇見解獨到、具有拓展性、前瞻性的論文,也就水到渠成出版力作了。

《媽祖》由全國政協十屆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會會長張克輝親自作序,可見書的分量與價值。《媽祖》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敘述清晰,結構嚴謹,從社會基礎、文化傳承、親民意識、愛國情懷、崇善觀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會意義等方面,對媽祖精神,作了系統、充分論述。詮釋了媽祖文化之所以成為古代海洋文化的旗幟,是海洋精神的標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與信仰文化、媽祖文化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作了深刻的探討與解析。全書對媽祖精神之核心是大愛無疆這一觀點,在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論證與闡述。書中的新聞通訊、遊記、散文、詩詞作品等,則反映了近年媽祖文化發展交流的縮影與軌跡,其中抒發的情懷與感慨,提出的見解與暢想,可謂對媽祖精神的探討與弘揚,殫精竭慮。全書38個篇章,闡述精闢,哲理鮮明,史料翔實,引經據典,環環相扣,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很有說服力、滲透力,從全方位對媽祖精神作了詳盡的詮釋與講述,讓不了解媽祖的人,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不知媽祖精神的人,有了心靈的感應;不懂得為何宣揚媽祖的人,有了醍醐灌頂的醒悟。「摭」,是指撿拾現成的事例或語句,但作者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多有提升、拓展與引深,用詞精當貼切,敘談深入淺出,頭頭是道,刻骨銘心,入木三分,令人心悅誠服,從中得到諸多啟迪與教誨。

對於媽祖,我幾乎是一無所知,即使聽說,也就是說說而已,以為那只是一則神話傳說,有著濃厚的迷信色彩,對諸多問題不知其然。讀了《媽祖》,才眼前一亮,心領神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媽祖於宋太祖即位的公元960年出生在福建湄洲灣畔漁村,姓林名默,從小跟隨父兄出海,熟習水性,通曉天文氣象,善駕舟楫,具有善良、勇敢、勤勞、智慧、樂於助人的高貴品質,多次為在大風浪中遇險船隻消災解厄,化險為夷,直至28歲那年為救難而身亡。媽祖這位為人排憂解難、捨己救人的女俠不幸遇難,湄洲灣一帶的鄉親悲痛欲絕,反響強烈,誰都不信他真的沒了,卻更願意相信她是羽化升天,成了海神,於是自發地在她「升天」的地方為她建廟塑像,且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和九月初九媽祖忌辰都舉行祭祀,年復一年,日久天長,世界各地近30個國家和地區,為媽祖建廟達六千多座,信眾近3億。隨著求神庇護,媽祖的神威、神助,驗證神靈、顯聖,這位集立德、行善、大愛、真善美於一身的普通女子成了「天上聖母」的女神,影響之大,是其他民間信仰難以企及的。歷代皇帝曾36次予以褒封,成為一種「庇民」「護國」的神聖支柱、神威顯赫的精神力量,神話傳說演繹成媽祖信仰,廣為流傳,經久不息,以致於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產,標誌著媽祖作為和平之神登上了世界巔峰。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把「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作為「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的內容,列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布局,標誌著媽祖文化已經作為頂層設計進入國家發展戰略,在新時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將會大有作為。

媽祖,之所以由一位民間普通女子蛻變成「神」,由莆田走向全國繼而名揚世界?當然主要是反映人們在落後的社會對於神助的企盼與嚮往,另方面是隨著宣揚力度的不斷擴大與加強,自然而然地將其完美的人格、大愛無疆的精神,演繹成了一種極度相信和崇高的信仰,要以她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與榜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信仰的威力是無比的。在過去經濟落後、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遇到困難、艱險就找神靈護佑,用信仰支撐,一旦有了精神寄託,就會開發智力、想出辦法,產生動力與勇氣,敢於搏擊,一些難題亦就迎刃而解,這其中不能排除機遇與巧合,然而也必然會把這些當做神助。其實,這「神」,只是一種幻覺,一廂情願的企望,原動力還是來自自身及當時環境的影響。所謂心誠則靈,心想事成;虔誠篤信,智慧即生;信而仰之,神威將至。

信仰,自古就有,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榜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信仰,它是推動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世界多國以各種各樣的教義作為信仰,例如基督、耶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為求解放爭自由的革命者則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堅持不懈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如今,我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合作共贏,也應該是作為人類要求進步的信仰,為之而奮鬥,實現美麗夢想;就我國而言,就是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

有英雄而不崇拜、敬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沒有出路的民族,只有信仰崇高,奉獻大愛,才能求得發展與生存。媽祖精神,在漫長的歷史中,主要以信仰文化、民間文化的形態進行交流、弘揚,它大愛無疆的內涵博大精深,必將在精神文明的洪流中永久傳承發揚光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堅持信仰,就有力量,就能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理想。弘揚媽祖精神,為信仰而奮鬥不息!我想,這也許就是作者出版《媽祖》的初衷吧!認真地讀一讀這部不可多得的著作,這對確立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人生目標,必有好處,獲益匪淺!

(2020年12月1日於北京市朝陽區軍休十五所,作者系83周歲休幹)。

相關焦點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也不能;說是道教嗎?也不是。那麼媽祖到底屬於哪一派的呢?至今無人能答。
  • 信仰的旅程:臺灣「瘋媽祖」
    每年農曆三月開始的媽祖繞境,是臺灣信仰界的一大盛事,熱鬧的程度,吸引國內外媒體關注外,也成為宗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契機。庚子年(2020年)大甲媽9天8夜徒步繞境活動,今年三月因武漢肺炎和流感疫情蔓延而延期,如今隨著疫情趨於穩定,大甲鎮瀾宮經過擲筊請示媽祖後,決定重啟。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福建莆田的一位女子。
  • 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媽祖最初的傳播都是與海事有關的區域,海洋實踐催生了媽祖海神。宋以後的海上活動不僅是民間的漁業和運輸業,也有相當多的官方活動。元代1274年(至元十一年)和1281年(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兩次組織軍隊進攻日本,都因遇到颱風而大敗,使他深刻地體驗到大自然力量的深不可測,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尋找海神保佑的動機。
  • 拜讀習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有感
    拜讀習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有感在中國的文化裡,昊天上帝便是至尊者,至大者。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邊疆時空】劉婷玉 | 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媽祖信仰的海外傳播
    十六世紀的亞洲海域是全世界的貿易者、探險家聚集交匯的地方,而在最早到達這一區域的歐洲人中,傳教士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作為天主教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開拓者,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於1549年在馬六甲附近登上了一艘中國式的沙船,船主很可能是一名「海盜」。
  • 絲路海神:論為什麼媽祖信仰誕生於宋代莆田
    快到中年時,因為潛心研究宋代歷史,心性沉了下來,見識與閱歷漸長,才知道媽祖信仰的出現,實在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見證。在媽祖信仰出現之前,嚴格來說,中國是沒有海神信仰的。雖然中國上古神話中也有海神,如《山海經》記:「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但這些海神是否受到崇拜,華夏先民是否已形成一個海神信仰體系,很難判定。
  • 媽祖信仰與 大墜島媽祖廟
    媽祖信仰,一幹多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媽祖第一尊扶危濟困、救苦救難的護海女神。其實,媽祖是人,不是神。媽祖名叫林默,是北宋福建莆田沿海一位漁民的女兒。據考證,她生於福建望族之一——莆田九牧林氏世家。始祖林蘊,唐貞元四年(788年)明繹殛第,初任推宮,遷禮部員外郎,終邵州1刺史。林默是林蘊的七世孫女。
  • 媽祖信眾可免費觀看!這部電影詮釋了什麼是媽祖大愛!
    媽祖巡安俗話說,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作為東方海洋文化的代表,自宋代以來,媽祖信仰就貫穿於華人航海乃至海外移民的始終。在千百年來時光中,媽祖文化逐漸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紐帶,在凝聚華人華僑力量中發揮著強大而積極的作用。
  • 媽祖文化走向世界 電影《媽祖回家》「將歸故裡」 定檔
    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即將在媽祖故鄉莆田湄洲島舉行。而在明日,將舉行電影《媽祖回家》的定檔發布會以及小範圍點映場活動。此次發布會邀請到了地方政府領導、湄洲媽祖祖廟及莆商代表等各界人士前來參與,導演蒲劍、主演趙亮與葛玟希等主創也一同出席,一同見證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
  • 媽祖·臺灣·鄭成功
    鄭成功率父親的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1659年9月,鄭成功率軍攻打南京而敗退閩海。1661年,鄭成功留兒子鄭經督守閩海;4月22日,親率大軍從金門出發,經澎湖於30日從鹿耳門入臺。1662年2月10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荷蘭殖民者籤訂投降條約。從此,臺灣重歸祖國,結束了荷蘭38年的殖民統治。鄭成功設置東都,治理臺灣。
  • 「信仰」;是精神世界裡最神奇偉大的力量
    尊重每一個生活中有正確信仰的人,不單是尊重了信仰者,這也是對自身價值的尊重。因為真正信仰是來自於心靈的深處美好內在之美,表面它仿佛是一種精神約束寄託,其實質卻是一個人對待整個人生價值觀念的肯定,也是一種思想上的對生活熱愛追求與嚮往,還一個社會的團結奮進的精神基礎和精神動力。具有生活價值觀念和能量的體現。
  • 媽祖誕辰丨聽一曲《心經》:共修行善,功德無量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 山東半島海南島湄洲島島相連,媽祖心媽祖人媽祖情情相牽
    來自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媽祖祖廟、國內多家媽祖文化機構、臺港澳地區和越南、蘇利南、智利、阿根廷等地的媽祖宮廟媽祖文化機構代表、媽祖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開幕式上,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致辭,「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海洋文明的優秀代表,是聯結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精神紐帶。
  • 世界媽祖宮廟億眾獻禮華陽珠珍媽祖誕辰
    >將潮汕地區的媽祖文化與南洋媽祖文化連結,把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的高尚媽祖道德引入內地,以媽祖精神教育提高地方道德教育;旨在發揮媽祖文化積極作用,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和平精神;推動中馬民間文化交流,增進海絲之路國家分享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帶動海外華僑媽祖經濟圈的發展!
  • 媽祖庇佑終成傳奇之旅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電影《媽祖回家》先後入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獲得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及影迷朋友的熱烈反響。 10月31日,"鄉思融情"電影《媽祖回家》定檔發布會在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自媽祖文化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趙柳成與媽祖結緣的故事-翡翠媽祖
    市政協副主席、湄洲島黨工委書記黃華、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俞建忠、湄洲島管委會主任林韶雯、莆田市副秘書長王煥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出席授牌儀式並座談。座談會上,黃華向與會嘉賓介紹媽祖文化發展情況及湄洲島基本概況。趙柳成說:「自2009年與媽祖文化結緣後,即懷著對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的無限敬仰之心。
  • 《媽祖回家》發金句劇照 兩岸共情敘
    今日,媽祖文化電影《媽祖回家》官方再次放出催淚物料,影片4位男女主角關於「鄉思」主題的金句劇照,也引發了不少兩岸同胞以及海內外華人的情感共鳴。作為國內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媽祖回家》自定檔發布會看片後就備受影迷關注。而實際上,導演在談到影片時也表示,媽祖文化是兩岸交流的紐帶,對故鄉的思念是最催人淚下的情感連接。 催淚物料引共鳴鄉思始終是心結 「這是我寫給你的第七封信了,一年半音信全無,媽媽和我想你想得快瘋了。」過去車馬很慢,一封信可能要等很久,而跨越海峽兩岸的一封信則會讓時間顯得更加綿長。
  • 【媽祖日報】大甲媽祖繞境迴鑾,馬英九鎮瀾宮恭迎安座
    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長達9天8夜的「大甲媽祖繞境」22日晚間11點50分迴鑾,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在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國民黨臺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的陪同下來到大甲鎮瀾宮恭迎媽祖安座。▲馬英九在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陪同下來到大甲恭迎媽祖安座大甲媽祖繞境是臺灣宗教盛事,曾參與大甲媽繞境10次的馬英九天前到美國訪問,缺席13日的起駕典禮,回臺後特別在22日晚間來到大甲鎮瀾宮參與。
  • 郵票上的媽祖廟丨媽祖文化
    ——媽祖廟遍布近三億媽祖信眾的聚居地。湄洲媽祖祖廟是媽祖信仰的發祥地,世界媽祖文化中心,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申遺地、遺產地和主要傳承地。媽祖文化是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的代表,同時見證著海西福建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