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十年不出門」之因,就是走進大弓步大馬步這種偽拳學之坑

2020-10-29 太極拳天下第一門

太極拳的所謂大架就是偽拳學思想,大弓步、大馬步根本與內家拳的修煉方法相違背,勞而無功,徒費光陰。

太極拳「十年不出門」之因,就是走進大弓步大馬步這種偽拳學之坑。

純正的太極拳、內家拳都不追求大弓步大馬步

《太極拳譜》的締造者武禹襄、李亦畲的武氏太極拳自始至終是高架活步的練法形式。

陳氏太極拳奉為聖經的陳鑫《太極拳圖畫講義》中也有經典的論述,「------此勉強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隨便行走,約不過尺一二寸。上體之手與下體之足趾齊,此即是界限。------如此,則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環周轉無不如意。」

與太極拳並稱的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如此,形意拳的根本母式是三體式,八卦掌的根本是走轉趟泥步,也只是平常走路的步伐。可惜到了後世,同樣走進了大弓步大馬步的陷坑。徒支花架,不出功夫。

練內家拳,就是丹田內勁之源對於手足四梢的絕對控制力,必然是越緊湊收斂,控制力越強大,大弓步大馬步超出了丹田內勁的「渾圓圈」之外,受內勁的控制減弱,成為外家拳、表演好看的花架子、空架子。

《拳論》說的「以腰為軸,四肢為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大弓步大馬步的練法是毫不客氣地完全違背。

大弓步大馬步是傷害膝蓋、兩腿的罪魁禍首

很多練公園太極拳的人,練傷了膝蓋,罪魁禍首就是大弓步大馬步,大弓步大馬步的用力處在腿的前面,而腿的生理結構是肌肉群都是在腿的後側,只有在後腿實、前腿虛的時候,才是完全用腿後側用力,膝蓋不受傷害。

大弓步大馬步的太極拳,實質上是「半截子拳」,只練了手上與腰間的上半截子內勁,而腳下的內勁練的少。也就是說,腳下的大弓步大馬步虛實不嚴格、無騰挪。有很多人老來癱瘓,就在於此,練了一輩子,最後不及鄉間一生忙碌的老農,來的腿腳靈便。


掉進大弓步大馬步這種偽拳學之坑的太極拳,別說「十年不出門」了,簡直就是貽誤終身

真正的名家都有打拳如走路的傳說,太極拳有走路打懶扎衣,走路打摟膝拗步,形意拳的名家走路打崩拳,八卦掌的單換掌、雙換掌都是在走路的狀態中練習的。

正如陳鑫所言,「勉強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隨便行走。」哪個人的走路是用大弓步大馬步走的?這不是違背人的生理自然嗎?這就是造作的「偽拳學」。

大弓步大馬步使用的是腿上肌肉力,根本不是丹田內勁,只有在正常的走路狀態下,才能練出「貓步」的輕靈和動中有根,請看形意拳的「盤根八法」練法,效果就是「吾有盤根保真算,飛騰變化勁不斷」,「盤根八法」就是正常的走路步伐,大弓步大馬步能練出這樣的效果嗎?別說「十年不出門」了,簡直就是貽誤終身。自誤猶可說,誤人那就是罪過了。

自然天然的步法,才是「輕靈活潑求懂勁」的太極拳內功步法

現在練習的大弓步大馬步太極拳,真的是走進了誤區了。三大內家拳的創拳原始,無不是靈活自然的步伐,符合人的本能動作。

古人云,「輕靈活潑求懂勁」,唯有這個大弓步大馬步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行為,只有人在推、舉重物之時,才會出現大弓步大馬步,哪有「輕靈活潑」可言?

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們,三思之,細辨之。太極形意八卦三大拳,祖師創拳之時,太極是小架,形意是三體式,八卦是行步走轉,都是符合天然的本能的步法。

太極與八卦,又都強調打拳如走路,一定要連續、流行不能停頓,像這種連續邁步、走步的情況下,還能始終走出個大弓步大馬步,不是違背自然本能?不是偽拳學?學了這樣的拳,連正常的本能的走路、跑步是什麼樣的都忘了?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基本功紮實的人,無論練習什麼拳術都會進步很快,比如你讓一個武術冠軍來學習太極拳,他們的學拳速度以及練習起來動作的瀟灑程度,可以趕上一個練習兩三年拳術的人。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的基本功非常的紮實。馬步,弓步是一切武術的基礎,太極拳的弓馬步雖然有所不同,但一樣是組成太極拳套路的關鍵。
  • 不為人知的古樸太極拳:騰挪太極拳
    說起太極拳,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陳式、楊式等太極拳門派,很少有人知道騰挪太極拳,其實,這個非主流的、原汁原味的太極拳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它起源於河南省溫縣南張羌村,是太極拳宗師陳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生所創。李作智(1844-1914),字鏡心,河南溫縣南張羌村人,是陳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功力非凡。
  • 全盤公開楊氏太極拳腳下「重心轉換」由淺入深的四步境界及其練法
    楊式太極拳是最先普及、也是習練人數最多的太極拳門派。要談論太極拳,那還是得挑這種習練的人數基數大的門派,多裡撈摸,容易獲得更多共鳴的人,認識更多的朋友。太極拳的腳下步法,承載了全身的體重,腳下的「重心轉換」就是太極拳中最大的陰陽、虛實變化。
  • 陳氏太極拳「步形步法」的基礎練習建議
    步法作為傳統武術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太極拳也不例外,腳下的功夫就是基礎手上功夫分順逆纏絲,腳下也分陰陽虛實。步法撐與蹬為主,步法移動是非常重要的。實戰中要做到出其不意甚至一步三米怎麼去實現呢?「蹬」就是用腿蹬地。跨或跳動作幅度比較大。「撐」就是撐船的意思,用竹竿撐到河底,再給竹竿回撐力使船能夠往前移動。在實戰的步伐中以後撤腿代替主觀支撐,固定好一定的角度墜內臟坐胯將身體的重量悉數坐於腿傳到地面,再由地面反彈形成身體快速推進。
  • 孫氏太極拳
    關鍵的不一樣是底盤的不同。也就是支撐的不一樣。陳楊等太極拳的支撐是弓馬僕虛丁的少林武術的步法。孫氏太極拳是行意拳的三體式為基礎,雞腿單腳支撐為主要技術體系。在這樣一種支撐的條件下,身體的活動範圍更加增大。
  • 中老年人練太極拳膝關節痛怎麼辦?"圓襠開胯"你做對了嗎?
    以馬步動作為例,所謂&34;就是指,兩個髖關節向左右打開,使襠部向上呈一個圓拱形,就像一個圓拱橋,故有&34;之說。這時雙腿之間的夾角應該在90度左右。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偏馬步和弓步。拓展思考:這種&34;的原則,同樣也適用於其它步型,例如:弓步、虛步、偏馬步、蓋步等等。它既可以使下肢勁力變得順達,又可以有效避免膝關節側副韌帶的拉傷。
  • 十年太極不出門這句話誤導了多少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竟然有「十年太極不出門」的說法。也有人把太極拳論說得玄之又玄的玄學。也有人說太極拳只適合老人操練,只適合表演健身,根本不是什麼內家u去哪,更沒有什麼內勁之說。他們歪曲太極拳,說太極拳的以柔克剛是無用的。還說只有打沙袋、抖大杆、練槓鈴,負重練習才能練出爆發力,才能在太極推手比賽中獲勝。
  • 被誤解的「扎馬步」:不是步兵的必要武藝,反而是騎兵的基本功
    「扎馬步」是中國武術的基本功,為大家所熟悉,有說法稱「入門先站三年樁」,也有說法稱「練功不練腰,終究藝不高」。但是,「扎馬步」的起源卻非常有爭議。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馬步」來源於古代軍事訓練,是一種兼顧訓練和實戰的步法。但這種步法,到底起源於步兵?還是起源於騎兵?觀點卻出現了嚴重分歧。
  •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如何練出來的?
    以鬆柔為主的太極拳何以能夠獨步武林四百餘年,並且其推廣也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在擴大呢?太極拳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鬆柔,也要剛柔相濟,「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動靜相間,以柔克剛。在太極拳中其掤勁被稱為太極勁法之源,也就是所有的勁法都從掤中來,掤勁為「坎中滿」,就是說掤勁如水一樣柔和,正是在這種柔和的勁中又暗藏洶湧。
  • 初學太極拳,請記住這幾句話
    步型和步法是練拳架的基礎,太極拳常用的基本步型有馬步、弓步、丁步、虛步、僕步、獨立步等等。常用的步法有進步、退步、橫行步、行步、跟步和墊步等等,每次課前可以安排本課要出現的步型、步法、身法、手法等基本動作的練習,使之熟練後轉入套路的教學。
  • 初學太極拳,請記住這幾句話!
    一、如何學好太極拳 太極拳是意、氣、形統一的運動形式。根據太極拳的特點,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學練太極拳,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步型和步法是練拳架的基礎,太極拳常用的基本步型有馬步、弓步、丁步、虛步、僕步、獨立步等等。 常用的步法有進步、退步、橫行步、行步、跟步和墊步等等,每次課前可以安排本課要出現的步型、步法、身法、手法等基本動作的練習,使之熟練後轉入套路的教學。
  • 太極拳的「掤勁」 ,是怎麼練成的?
    「掤勁」是太極拳的專用術語,與太極拳八法之「掤」即有聯繫又有區別,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 中老年人練太極拳膝關節痛怎麼辦?你真的了解"跪膝"問題嗎?
    現在大家公認的是,在做太極拳定式的弓步動作時,如果我們前腿膝關節前緣的垂直線超過了腳尖,從動作形態上看,像是將要跪在地上,那麼,這個動作就會被稱作跪膝。>&34;中的弓步動作為例(如上圖),一旦出現跪膝,就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從推手上講,會使身體的重心過於靠前,容易被對方牽引,進而借力打力;第二,會使前腿膝關節負擔過重,進而出現損傷。
  • 打太極拳與膝關節保護的注意事項,太及時了
    太極拳能健身能養生,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其中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腿部的鍛鍊。通過柔和緩慢、分清虛實的腿部運動,改善腿部各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維持人體平衡的支撐能力,促進腿部淋巴、血液循環,特別是遠端循環,減輕心臟負擔,延緩衰老。
  • 單建東太極拳傳習拳論之「上松下實,中活」
    太極拳拳架的練習是知己的功夫,推手的應用是知彼的過程。如何做到體用相結合呢? 單建東老師基於四十餘年的練功體悟,總結出一句箴言即「上松,下實,中活」 , 從系統層面論述了如何練習腿腳,腰胯,身手提高太極拳功夫。腿腳是根,根不深,則不牢。盤架子時,力求低架,使其大腿兩股有力,大腿有力站得穩,不至練拳時東倒西歪。很多拳友在練習太極拳一段時間後,膝蓋疼痛難耐,選擇放棄練習。
  • 「武痴」媽媽習武20年 扎馬步「秒殺」小夥子
    不過就是這個簡單的基本功,讓記者對這個「非常媽媽」的非常之處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練太極,講究下盤穩。站樁扎馬步,就是練習紮實穩當的下盤。不要看我一把年紀,紮起馬步來,小夥子不一定比得過我。」說起站樁扎馬步,楊建霞有些自豪。  幾年前,楊建霞「唆使」小兒子跟著她一起練習太極。小兒子不但不感興趣,還說風涼話:「這個是老人家練的,又不要力氣,沒意思。」
  • 觀正宗陳式太極拳演練 出手不凡 正宗陳家溝太極拳走進大武漢
    陳式太極拳獨特的演練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太極拳的健康運動方式讓他看到了健康生命的希望和未來。危難之處顯身手,始終與家鄉人民在一起!一場戰「疫」,讓湖北焦作商會家國情懷不斷升華。陳家溝太極拳走進大武漢,武漢陳炳太極院開了新篇。
  • 我所理解的太極拳:先在好腳,才有好拳
    楊禹廷老師晚年掏心窩子述說太極拳的真諦,說:「太極拳就是腳下的陰陽變動。」這真是一語中的。徹悟太極拳的本質,太極拳的拳並不重要,這使我覺得王宗嶽公所說的「其根在腳,形於手指」的正確。在太極拳圈子裡,有眾多的拳友同道練拳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將很多時間花在拳上,拳藝卻難得上乘。究其因,歸根到底沒有在腳上下功夫,或是還沒有認識到腳在太極拳整體技藝中的重要地位,在習練中自身忽視腳的訓練。師長們對學生更是疏於對腳下的課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套路熟練了,功夫仍沒有上身。
  • 自學太極拳的一些見解
    太極拳,深奧而不神秘,男女老少皆宜,當然高手有高手的感悟,初學有初學的體會!不管神秘還是深奧,我們先練起來再說。每天練習要有一個簡單的流程和章法,剛開始自學我們不用學太多,先熱熱身,活動活動筋骨,就可以開始了。
  • 少林樁功--馬步樁功(四平馬步樁功)
    拳諺中說:「未習打,先站樁」、「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練拳不練功,交手下盤松。練拳又練功,根基如山重」、「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可見樁功在拳法基本功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僅就少林拳法中較常見的樁功姿勢及功法要領做一簡單的介紹。      馬步樁功(四平馬步樁功)      姿勢:四平馬步樁功,姿勢低平,功架開展,強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