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武術的瑰寶實乃當之無愧,也是我華夏民族文化遺產。因為太極拳是內外兼修,將技擊與健身融為一體,很受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的歡迎,也成為眾多武術愛好者的首選,沒有之一。我們應該廣泛傳播太極拳,是我們這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竟然有「十年太極不出門」的說法。也有人把太極拳論說得玄之又玄的玄學。也有人說太極拳只適合老人操練,只適合表演健身,根本不是什麼內家u去哪,更沒有什麼內勁之說。他們歪曲太極拳,說太極拳的以柔克剛是無用的。還說只有打沙袋、抖大杆、練槓鈴,負重練習才能練出爆發力,才能在太極推手比賽中獲勝。還有人說,他們練了幾十年的太極拳不要說技擊了,就連防身的效果一點都沒有,練太極拳沒有用的。
其實他們的這些說法都是很欠妥。那是因為他們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太極拳,不懂太極拳的內涵,才會發出這樣不實際的聲音來誤導廣大練習太極拳的愛好者。我們可以對太極拳應該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第一是一項體育運動可以套路參賽的太極拳。是一種優美的藝術表現,但不是技擊的傳統太極拳。第二,是傳統的太極拳,可以包括有演示、推手、散手等。傳統太極拳均是輕鬆柔和,柔中有剛、剛而不僵。只有具備技擊的太極拳,才算技擊型拳藝。
我習練太極拳不說有十幾年,但也有幾年了,從我個人的體會感悟來說,如若要練好太極拳,必須要有明師的指導,學傳統規範的太極拳法。練法與用法要相結合,必須要經過兩三年的學習,一定可以防身自衛,而不是別人說的「十年不出門」那樣的定論。
現舉兩個例子。一,鄭伯英是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在年少時與拜本村太極明師和慶喜為師,刻苦學習趙堡太極拳。1931年,開封舉行運動會。在選拔賽時,和慶喜帶領幾名弟子參加,鄭伯英獲得第一名。接下來在開封參加運動會,經過幾輪對戰,鄭伯英打敗雄縣鏢師劉,獲得冠軍。這是鄭伯英學藝也就是三年時間。二,宋蘊華先生的弟子孫金鬥和趙軍堡太極拳傳人,二人連續獲得八十年代陝西省武術對抗賽的冠軍。在1984年山東濰坊舉行的全國武術對抗賽中,他們學習太極拳也就兩年時間。
以上的兩個例子足以說明「十年太極不出門」的論點是不能成立,在現實中只要有明師指導,個人的努力這兩個條件,就能夠獲得太極拳的真諦。
大家對」十年太極不出門「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