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建東太極拳傳習拳論之「上松下實,中活」

2020-07-25 兩儀太極無極

太極拳拳架的練習是知己的功夫,推手的應用是知彼的過程。如何做到體用相結合呢? 單建東老師基於四十餘年的練功體悟,總結出一句箴言即「上松,下實,中活」 , 從系統層面論述了如何練習腿腳,腰胯,身手提高太極拳功夫。

腿腳是根,根不深,則不牢。盤架子時,力求低架,使其大腿兩股有力,大腿有力站得穩,不至練拳時東倒西歪。很多拳友在練習太極拳一段時間後,膝蓋疼痛難耐,選擇放棄練習。其主要原因就是大腿力量不足,練拳時膝蓋不斷扭動,導致受損。如太極拳弓步,馬步時,意氣下沉到腳,大腿用力使下盤能夠穩固,不要伴隨腰部以上的轉動而來回晃動。長此以往,下盤穩固,大腿兩股有力,只有根固則上身松隨之而來。

腰胯是主宰,不活則滯,無法運化。「活似車輪」 指的是腰,腰如同在胯上的磨盤,胯是下面的磨盤,腰是上面的磨盤在不斷地轉動。盤架子練習如同給腰胯之間上潤滑油,身體任意部位一受力,腰自如轉動,來力在以脊柱為中軸線的圓周上化開。每次練拳時,腰在最大限度轉動,則越練越活。

身手則要求松,不松則僵而不敏,無法沾黏連隨。身手鬆才能夠提高身體的敏感度,提高「聽勁」,感知來力的方向。身體僵則死勁布滿全身,與對手相頂。「聽勁」提高能夠感知對手力的方向,則身手自由轉化,沾黏對方。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其實就是自身敏感程度高於對手,在不斷的轉化過程中,處於先手,暗採對手,力的方向走到對手發力的背面,永遠處於主動地位。對手身形一敗露,即出手發力,勝負即定。

推手是檢驗拳架練習的成果,如果能夠在盤架子的過程中做到「上松下實,中活」,練出功夫,則才能在推手中靈活運動,越練越精,漸漸隨心所欲。任憑他人來襲我,我自無懼而隨意。

相關焦點

  • 太極拳上虛下實中間活怎麼樣做到?
    打太極拳,必須分清上與下。上、下的分界線是腰。拳諺說上虛,下實,中間活。上虛者,所謂「用意不用力」也;下實者,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也;中間活者,所謂「腰為主宰」也。下面分開來談。所以,虛己待人之虛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假象,一種表面現象,真實情況是外虛而內實,外柔而內剛。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卦象正是這種典型形象。柔化剛發:外柔以化解來力,使彼力落空;內剛以排山倒海,使彼無可逃脫。而虛己待人之待又是在等待時機:「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人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
  • 太極拳的空、松、圓、活
    這四個字一字有著一字之法,一字有著一字之用,四字之間又是互相聯繫的,連貫起來就有妙趣。習者要按其道而行之,一字一問,悉心體驗,施之於身。根據四字之間的關係,以下分為「空與松」和「圓與活」兩個方面來展述。1·空與松 太極拳運動不可只講「松」,片面地追求大松特松。沒有「空」的存在,再松也無法進入太極拳的高級階段。
  • 淺論太極拳中的「立如平準」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閱查眾多太極拳書、論文和有些太極拳名家的註解、注評、注釋等,均將王宗嶽《太極拳論》以如此說。實際此說欠妥,應以「立如秤準」為對的。此錯在歷史上抄寫之誤,致使「立如平準」廣為流傳。根據鄭悟清老師所傳抄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雍正六年王柏青著《太極拳秘術》,以及趙堡歷代傳遞抄寫的拳譜,均是「立如秤準」。
  • 活膝——太極拳鍛鍊中膝蓋的要領
    太極拳的鍛鍊體系博大精深而細緻入微,既需要掌握總體要領,也需要掌握細節局部之具體要求。如虛領頂勁,說的是頭頸之要領;含胸拔背,說的是胸背的要領;沉肩墜肘,說的是肩肘的要領……那麼,膝蓋的鍛鍊要領應該如何掌握呢?筆者認為,練習太極拳,膝蓋部位的一個關鍵要領就是「活膝」。
  • 太極拳: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
    ,後練合,再練活!我們在練拳過程中所說的合胯,基本上是兩層含義:第一,兩胯要旋轉到位,旋到位之後虛實肯定是分明的,旋到位就是合住了;第二,是指在步伐轉換的時候,要把你的身體重心100%穩固在實腿,實現的方法就是實腿的一個旋轉下沉,楊式的叫「扣胯」,身體重心100%坐在了實腿上,胯就合住了,否則師傅就會說你「胯沒合住」!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切修行養生典籍中,站樁都是養生的基礎功法,而養生又是技擊的先決條件。身體健康的問題不解決而談技擊,在中國傳統修煉文化中是不可取的。但也是因為站樁和試力太重要了,一兩篇文章根本說不清楚,我會在後面意拳(大成拳)系列文章裡詳細講解,這裡還是以太極拳的講解為主。前面的文章都是對太極拳攻法的總體說明,由這篇開始講解太極拳的各種練習技術。
  • 太極拳的「求中」「守中」「用中」
    例如:「三直四順」就是太極拳走架「求中」的要求。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順腿、順腳、順手、順身。頭直則意能領得起,身直則頸自然順直,精神能貫得起,頂勁可上領,肩頸部血脈通暢,意氣通達則周身輕靈;腰脊中正順直,可使脊椎形成反弓之勢,是太極拳修煉之「勁力」的源泉,「牽動往來氣帖背,斂入脊骨,則力由脊發」;是指由外帶內,由外達內,由內及外,內外合一。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上)
    論及太極拳與儒、道的關係,人皆知之, 實際上不僅如此, 太極拳不僅集儒道和諸子百家之大成而獨出機杼, 而且佛家的思想精華亦在其中, 這裡重點談談在太極拳中傳承的佛家禪淨密萬法歸一性命雙修無上法門, 是真正的大乘菩薩行。
  • 解密|太極拳整體動作中的要點
    太極拳是由松入柔(化剛為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至剛柔相濟。注意「靜」和「松」,逐漸提高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的練法(有些練剛性武術的把太極拳也練成剛化、硬化,在外形上故意用力,這是很難入太極拳之門的。)松與緊、柔與剛應是辨證的,練拳時如果有松無緊,要做到姿勢正確是不可能的,和人的站立一樣,只有一條腿緊了,另一條腿才能放鬆,如果兩條腿都放鬆了,人就站不住了。
  • 不為人知的古樸太極拳:騰挪太極拳
    說起太極拳,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陳式、楊式等太極拳門派,很少有人知道騰挪太極拳,其實,這個非主流的、原汁原味的太極拳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它起源於河南省溫縣南張羌村,是太極拳宗師陳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生所創。李作智(1844-1914),字鏡心,河南溫縣南張羌村人,是陳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功力非凡。
  • 太極拳之動中求靜
    太極拳的動作舒緩鬆柔、平靜似水,總認為能用一個「靜」字概括。不曾想它安靜的外表下,卻 隱藏著滔天巨浪、滾滾長江。太極拳有流動性,更有一靜(動中之靜),萬物皆有一靜。太極拳的套路、動作看似連續、圓活,其實都是由一個個無數的靜(定)構成的。猶如把連續的視頻分解成了一幀幀的圖片。是為「處處有此一靜」。太極拳有定式,每個定式動作看似停頓,但拳勢還在,骨骼定住了,肌肉還在動,肌肉定住了,氣血還在動,神意還在動。是為「處處有此一動」。這是內動,暴風雨前的安靜。
  • 國粹,太極拳之二
    太極的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和《紀效新書》等經典著作,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因此,太極拳又被稱為我國的國粹,它是中華民族充滿智慧的創造,是五千年歷史罕見的瑰寶,有中國第五大發明之稱。
  • 孫氏太極拳
    孫老先生技藝高超,因此在照片上看,比規定的還要高點。       第二,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其實這是人身體移動最迅速的方法。幾乎就和拳擊擊劍的滑步是一個原理和動作。這種步法啟動迅速,移動迅速,最適合實戰。      第三,其他的變化就是在活步高架的基礎上的。表面上看起來不能像大弓步大馬步那麼支撐穩固,其實是支撐面積更大,更加穩固了。支撐不再是站立不動的,而是靈活變化的。不停地運動的。
  • 如何理解太極拳中的「松胯」?
    拳論云:「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轉關之處,胯關節不靈活,則腰腿難隨,可見松胯之重要性。胯為人體上下運動之總樞紐,下肢的虛實及上下的相合相隨都是在松胯的基礎上完成的,胯鬆開則腰腿的動作更為靈活。
  • 太極拳玄機:400太極拳一字訣——制
    製作為太極拳技術是控制、制伏的意思。武術給人的畫面是暴力擊打、很血腥的印象,太極拳反其道而行之,講究不武,不爭而善勝,因此,制是太極拳的一個思想、一個原則。基於這個思想、原則,設計、訓練出一整套制人之術。
  • 當代太極拳鍛鍊之誤區
    太極拳可謂是當今第一健身運動,其鍛鍊人數之多,健身效果之佳,出版書籍之多但其中龍蛇混雜、魚目混珠,在太極拳運動健康向上的主流中,卻也有太多不盡人意和有待改進提高的地方。 筆者多年研練太極拳,深愛太極拳,但正所謂愛之深則責之切,希望太極拳運動能發展得更健康,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今不避嫌疑,把現在太極拳修煉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諸多誤區一一指出,加以分析,提出己見,希望能引發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認真思考,使大家能對太極拳修煉有更清醒的認識,則是我心所願。
  •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技擊術其實就分兩類:一類比的是看誰拳腳硬,看誰抗擊打,技擊特徵是針鋒相對地頂抗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描述太極拳技法特點時說:「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這些話可以概括為:一點兒都不讓對手攻擊到我,亦即使對手對我的作用力為零。所以說:所謂太極拳就是不頂抗順勢而為的技擊術。
  • 太極拳及各家特點
    動作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松活彈抖、震腳跳躍。具有很強實戰性的技擊運動。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改動,讓拳架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動作要領:立身中正安舒,拳架開展大方,動作鬆柔緩慢,行動速度均勻,招式虛實分明,周身圓活連貫,腰身使動四肢,換位逢轉必沉,體用效果突出。
  • 自此成為世界的太極拳,真「中」!
    這是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我省聯合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傳承人通力合作結出的碩果。  太極拳是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於17世紀中葉,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而創編。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 太極拳中的「足」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