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

2020-08-25 太極那些事

練拳的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

今天我給大家侃的是太極拳的練習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這是陳家溝我的師傅跟我說的,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所以今天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作一個分享!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老師傅說的都是他們過去練拳的體會,也就是老的練法、傳統的的練法,從健身養生的角度講,這些東西僅供大家參考!

先練開

這個「開」就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太極拳要先從大圈練起,就是把我們身上的幾大關節拉伸開,拉伸開的目的是能夠放鬆,關節不開想放鬆就有困難,這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練拳重心移動的方法採用的是背絲扣,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如果你的中盤也就是腰臀胯打不開的話,翻臀就翻不過去。

大家知道過去特別講究合前襠開後襠,把後襠拉伸開其實還是為了翻轉靈活!有人說練背絲扣的時候把臀翻出去好遠,這樣練對嗎?大家應該清楚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練法,剛開始不這麼練就翻不過去,腰臀胯就拉伸不開。

從我個人練的體會和觀察,陳家溝不管是老的拳師、年輕的拳師,要想身上練出功夫,腰臀胯這一段必須拉伸開,翻轉要靈活,否則出不了功夫!這就是說我們開始階段練的主要是開,把主要的幾大關節給它拉伸開,首先是腰臀胯,其次是兩肩,主要關節開了,次要關節也就自然開了。

練合

這個「合」,指的就是合胯、合襠。有一句話叫著「襠不合周身散」,那麼大家把這句話反過來,如果練拳的時候襠一合,周身就合了,從人的生理結構上我說不清這個道理,但是從身上是可以感覺出來的。

我們在練拳過程中所說的合胯,基本上是兩層含義:

第一,兩胯要旋轉到位,旋到位之後虛實肯定是分明的,旋到位就是合住了;

第二,是指在步伐轉換的時候,要把你的身體重心100%穩固在實腿,實現的方法就是實腿的一個旋轉下沉,楊式的叫「扣胯」,身體重心100%坐在了實腿上,胯就合住了,否則師傅就會說你「胯沒合住」!

所有步伐的轉換,不管是陳式、楊式,還是任何一個門派的太極拳,它的規律一定是一樣的,就是要把重心100%的壓在實腿、坐在實腿,合胯或者叫扣胯,說法不同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重心坐到實腿上了虛腿就靈活了。

陳式金鋼搗碓的上步,很多人都是在提右腿上步的時候身體向前向上一竄,就是前腿的胯沒有合住,重心沒有100%的壓到實腿上,造成身法忽高忽低。

我們再來看一下合襠。有人認為「襠」是指會陰穴這個部位,我倒認為「襠」就是指的兩胯,一胯為胯兩胯就叫襠。

襠一般來講分前襠和後襠,前襠指的就是兩個大腿根這個部位,我們看骨骼圖兩個大髖骨前面是一個大敞口,我們兩個髖骨的這個形狀決定了人生下來前襠就是開的,後襠是閉合的,這是我們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所以有人說開前襠那是笑話!我們平常所說的合襠,都是指前襠;開襠撐襠,都是指後襠,「襠開一縫、襠開一線」指的都是後襠。

大家看什麼叫後襠?後襠說俗一點就是屁股溝,說得文明一點是脊椎尾端與骨盆兩側的連接之處,開後襠就是把脊椎尾端與骨盆兩側的連接處拉伸開,相當於把兩臀適當分家,這樣有利於兩臀的翻轉和胸腰摺疊。

大家如果能找到合襠的感覺,就能體會到前襠一合周身合,前襠不合周身都是散的,力量是聚不到一起的。我們說前襠合,底盤會更加的穩固,原因是將重心坐到腿上沉到腳下,只是解決了腳踏實地,而前襠只要一合兩條腿馬上就感覺到一種外撐之力,腳內側吃力多,五趾自然抓地,腳上有根了,底盤實而穩固。

我們說合襠,第一合前襠是為了開後襠,第二是為了周身相合,第三合襠是為了腳下能生根,底盤更加穩固。我們說的合襠,不是在定式的時候才要求合襠,而是在整個練拳的過程中都要把襠合住。陳家溝我有一個師傅讓我做一個松胯的動作,我一做他就說我錯了!胯是鬆了,襠沒合,這個不叫松胯,松胯的同時必須將襠合住才叫松胯。

再練活

第三個階段練的就是「活」。我想不用太多的解釋,也沒有太多的解釋,這個活是指「襠活」。大家都知道「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這句話,這只是一個形容講的就是「襠活」。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核心的東西都在襠裡,襠不活是練不出東西的,太極拳的整勁、長勁、短勁、寸勁,這些東西都在襠裡,如果你還處在練大圈這個階段,你想發寸勁那是開玩笑,只有練到小圈這個階段,你才能發出寸勁。

陳氏的金鋼搗碓第三動,兩手下按之後,左掤這個勁「襠不活」是走不出來的,我們看陳輝老師的一些發力,腰胯臀這一段非常活,看他發力就是一種享受!所以我老是給大家講要練出功夫來,腰臀胯這一段不活是練不出東西的,不可能出功夫!

這些老的練拳順序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練拳健身的有沒有借鑑意義,看法肯定不一樣。比如像我們很多年齡大的朋友,你想把幾大關節拉伸開似乎不太現實,我們練拳的時候能把胯松下來,然後襠微微的一合就夠了,想練出點功夫的朋友,要腳踏實地的多練基本功,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受益是終身的。

相關焦點

  • 練拳的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價值千金的金玉良言
    練拳的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今天我給大家侃的是太極拳的練習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這是陳家溝我的師傅跟我說的,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所以今天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作一個分享!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老師傅說的都是他們過去練拳的體會,也就是老的練法、傳統的的練法,從健身養生的角度講,這些東西僅供大家參考!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
  • 練太極拳,是在練內氣功嗎
    太極拳一直被人們稱為內家拳或內功拳,這個「內家」或「內功」指的是什麼呢,有人說是「內氣」,也有人乾脆說,太極拳就是氣功拳,練太極拳就是在練氣功,那麼,這幾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編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第一要看太極拳的練法規則,第二要看氣功的練習規則,第三要看兩者的最後結果。
  • 【名師講壇】傅鍾文宗師:怎樣練好太極拳
    明白了這些含義,練太極拳時必先求無極。「拳訣」云:「練拳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學者練拳之先必站無極勢,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無物,以至絕象覺明,復有一點靈犀生於氣海之中,則太極生焉。隨則兩儀、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於其中。動則為陽,靜則為陰,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之間拳術已具。
  • 練太極拳,要學會「偷懶」
    別人都說太極十年不出門,每天練拳30遍,還不一定能把太極拳練好,怎麼到你這裡就變成越練越少呢?因為你不需要進行生死攸關的戰鬥,你需要的是心態平和,心情舒暢愉悅,經絡暢通,我們無數著名的武術大家為什麼在晚年就只練一套太極拳,其他的刀槍劍棍斧鉞鉤叉都放棄了呢?因為他們也非常清楚,到了晚年身體各方面機能下降,無法再維持年輕時候的高強度,要靠太極拳的緩慢柔和,舒展大方,適量運動來養生。
  • 太極拳的練與養
    打太極拳時,如果意念偏重於陽,那麼就是練;如果意念偏重於陰,那麼就是養。從內外來講,外為陽,內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外形,就是練;意念偏重於內氣,就是養。從動靜來講,動為陽,靜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外動,就是練;意念偏重於神意內斂,就是養。從剛柔來講,剛為陽,柔為陰。練拳偏重於剛,就是練;意念偏重於柔順,就是養。從快慢講,快為陽,慢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速度快,就是練;偏重於緩慢,就是養。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
  • 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
    在最原始的祖本「老三本」《太極拳譜》中,記載的搭手樣板是「活步搭手」,也就是二人很快速的搭手練法,而搭手與練拳架是一致的,「走架即是搭手,搭手即是走架」嘛,所以,按《太極拳譜》說的高級成熟階段,無論是二人搭手還是個人走架,都必須要做到快練,也就是長拳快架。而我們比較常見的定步推手,只是個半成品而已,只是通向活步快速搭手的過程。
  • 太極拳練了是啥感覺
    張志明老師分享的這四條經驗是開啟太極拳大門的金鑰匙。軀幹的縱圓在俯身的時候注意一定要先松腰,而且不能刻意地彎腰,因為我們練的是氣而不是抻筋拔骨,要把松腰作為重點。這是練軀幹的動作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我們這部功法在這個系列上的目的之一。起身時注意:屈膝松腰,沉臀,含胸撥背,藏頭,才能做到松沉到腳之後的借地力,用意不用力、節節貫穿。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太極拳如何練出胯的功夫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鬆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 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有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得腰酸背痛,脊椎受傷。
  • 太極拳小心「白練」和「瞎練」!
    太極拳訓練後要經常反思,警惕白練與瞎練的狀況。白練枉費時日,收效甚微,瞎練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初學者及已學練數年而進益甚微者,須警惕白練與瞎練。話雖犀利,不無道理。事物總是相比較地存在著,懂得什麼是白練與瞎練,便會予以警惕,從而促進正確習練並練之有效。先學套路,後學理法。此現象很普遍。即先依樣畫葫蘆,葫蘆已畫熟,再去學理法,理法明於心,葫蘆不可改。結果葫蘆是葫蘆,理法是理法。意不在先手在先,不靜不松盲目練,清靜拳境不探求,招式套路急求成。
  • 每天練練太極拳,祛除身體困擾,擁有健康生活
    多練太極拳,免得病來纏。莫笑太極象摸魚,松靜深柔把病祛。太極拳不要快,呼吸勻長除病害。內外兼修練太極,動靜結合多受益。要想活百年,常練太極拳。再加上飲食合理,少食鹽,減少精神壓力,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循環系統疾病就會少患及改善。據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的調查,常打太極拳者平均血壓134.1/80.5毫米汞柱,對照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動脈硬化指標太極拳組為39.5%,一般老人為46.4%。
  • 這幾大特點,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練太極拳必須遵循這一特點,久習久練,則敵來時自然產生自動的「連」,敵走時又可產生自動的「隨」。三、柔和緩慢太極拳動作以慢練為主,速度要求均勻自然,如行雲流水,所以「柔和緩慢」也是太極拳的動作特徵。所謂「運勁如抽絲」,就是要求用力象抽線一樣柔緩,綿綿不斷,不僵不拘,速度均勻,不可忽快忽慢。
  • 太極拳怎麼練才「養」?
    這個道就是由一所生的,就是由外面的動帶動體內的動,手掌上的熱傳遞給小腹,小腹再傳遞給體內的五臟六腑引起了內動,從而產生了丹田內氣,有了內氣自然就會推動體內的血液循環,內氣在意念的指揮下,就形成了意行氣行,氣行勁到,勁到全身自然飽滿,人的內在氣質自然就出來
  • 太極拳怎麼練才「藏」?
    這個道就是由一所生的,就是由外面的動帶動體內的動,手掌上的熱傳遞給小腹,小腹再傳遞給體內的五臟六腑引起了內動,從而產生了丹田內氣,有了內氣自然就會推動體內的血液循環,內氣在意念的指揮下,就形成了意行氣行,氣行勁到,勁到全身自然飽滿,人的內在氣質自然就出來,就像老子說的專氣致柔,能柔嬰兒乎,就是這個道理的。
  • 太極拳的松沉勁怎樣才能練出來
    逐步達到通、空、開。通就是上下通、內外通,空就是空蕩蕩,無一絲滯點,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此時也就明白什麼叫真正開合了。 1、做動作時不許端肩膀,也就是做動作時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時的高度放鬆狀態。­2、動作慢,運勁如抽絲,雖動尤靜。
  • 太極拳的松沉勁是這樣練出來的?受益匪淺
    逐步達到通、空、開。通就是上下通、內外通,空就是空蕩蕩,無一絲滯點,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此時也就明白什麼叫真正開合了。松沉勁是逐漸練出來的,個人體會是由上往下的練出來,先是練出松肩墜肘,把松肩墜肘保持住
  • 如何判斷自己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
    今天我想給大家聊一聊如何判斷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我們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說自己練的是傳統太極拳,很多教拳的老師也說自己教的是傳統太極拳,那我們大家怎麼去判斷呢?今天我想聊聊這個話題,供大家參考。你去掤別人重心在後、手在前,手上能有掤勁嗎?還有上步之後先合手,合手之後再握拳下沉,然後再提腿震腳,過去不是這麼練的,現在這麼練無非是為了好看,像過去的護心拳和小擒打,動作非常簡單,沒有任何觀賞性可言。過去幾十年,國際乒聯將比賽規則改動了多次,有人說都是針對中國人的,其實就是使這項體育運動更具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