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

2020-09-05 每天學太極

今天我想給大家聊一聊如何判斷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我們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說自己練的是傳統太極拳,很多教拳的老師也說自己教的是傳統太極拳,那我們大家怎麼去判斷呢?今天我想聊聊這個話題,供大家參考。

第一

看拳架

所謂拳架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套路,傳統的拳架是非常講究的,套路就是攻防動作的集合,把具有攻防意義的動作有機的編排在一起。

大家知道過去練拳就是練武,在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沒有健身這個概念,練出功夫來走鏢、看家護院等等,所以套路裡每一個動作都是攻防,不講好看不好看,沒有任何一個多餘的動作。

陳吉老師跟我說,過去說「妄動」不是指手腳亂動,過去說的「妄動」是指多餘的動作。現在我們理解的「妄動」,大多是腰胯不動手亂動。


我們今天練習的陳氏老架一路其實它不是什麼老架,是上世紀80年代改編的套路,根據過去的老架一路和陳發科的新架一路改編過來的,它並不是傳統的老架,不是我們想像的傳承了幾百年的老架一路。

北京等地區所說的陳氏老架一路,是陳發科改編的,在陳家溝稱為新架。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像金鋼搗碓第3個動作這個左掤,重心在右這不是扯嗎?你去掤別人重心在後、手在前,手上能有掤勁嗎?

還有上步之後先合手,合手之後再握拳下沉,然後再提腿震腳,過去不是這麼練的,現在這麼練無非是為了好看,像過去的護心拳和小擒打,動作非常簡單,沒有任何觀賞性可言。

過去幾十年,國際乒聯將比賽規則改動了多次,有人說都是針對中國人的,其實就是使這項體育運動更具觀賞性。

從這個角度去看改編之後的老架一路就好理解了,這是時代的需要。有人會問,我們練習現在的老架一路能不能練出功夫?回答是肯定的,但要看怎麼練!紹興的加飯酒度數不高,喝多了照樣醉人。

第二

看身法

看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看身法!身法就是我們練拳時骨架結構怎麼擺,在什麼形態下去完成每一個動作。傳統的身法陳氏小架最為講究,最核心的就是上合肩、下合襠、丹田下翻。

現在社會上經常將傳統身法與健身身法混為一談,造成很多認知上的混亂。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斂臀和泛臀哪個對哪個不對?都對!斂臀是現在健身的身法要求,那麼泛臀其實就是丹田下翻的同時合住前襠,是過去練武的身法要求,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按照健身的身法去練是出不了功夫的,同樣按照練武的身法去要求廣大健身人群也極不現實!


現在社會上圓襠都把膝蓋往外翻,翻得腳內側離地喝風,這是跟太極拳開玩笑!圓襠是指把後襠撐圓,前襠和後襠是開合關係,前襠合後襠就撐開了。

所謂內撐外裹,內撐撐的是後襠,外裹是兩臀由後往前裹,大腿肌肉由外向裡裹。但是,具體的操作就是把前襠一合,其它都是自然結果。你敞著襠去練拳不管練的是什麼套路,那你練的就不是傳統太極拳了,襠不合周身散,練到什麼時候都不會出東西!

我們健身的朋友沒必要去追求圓襠,你只要在兩腳平實踏地、均勻受力的情況下,把重心沉下去形成上輕下重的身法,在這個基礎上練拳就非常不錯了!

大家看自己練拳或者看別人練拳,首先看的就是重心沉沒沉下去,重心沉不下去你就別看了,沒有意義!

那什麼叫重心沉下去了?

就是過去我們老話說的坐在板凳上打拳,兩腳著地的時候坐在兩條腿上,在步伐轉換的時候坐在一條腿上,始終是坐在兩腿上打拳,我覺得不管是練武的還是健身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現在練拳的架肘是個普遍現象,目的是為了好看,殊不知兩肘是保護兩肋的,傳統的練法是絕對不允許架肘的;同時兩肘又是兩手和小臂的支點,肘一架支點就沒了,手和小臂就失去了所有的功能,有和沒有一個樣!

現在練拳大都是健身的,兩肘架起來也不會傷身,但是你架起兩肘就別說練的是傳統太極拳了!


第三

看練法

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看襠裡的虛實轉換。現在社會上練拳的胯會轉的不多,這和練拳多長時間沒有關係,既使胯會轉了還有一個外旋和內旋的問題。

如果在重心移動的時候兩胯走的是外旋,對不起你是健身的,你練的不是傳統太極拳,傳統太極拳的練法一定是兩胯內旋!因為只有兩胯內旋周身才能走螺旋,一動起來非圓既弧,外旋做不到!

外旋腳上是沒有纏絲的,保持不了圓襠,也就是襠裡的弓撐結構,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內旋是練武練功的,外旋是健身的!有的人練拳時胯都不會動,還說自己練的是傳統太極拳,這就是開玩笑了!


無論是判斷自己,還是判斷別人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拳架、身法、練法三者缺一不可!

今天習練太極拳的,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目的都是健身的,所以沒必要刻意去追求傳統的拳架、身法和練法,按照太極拳的基本規矩練好身體就可以了,如果對傳統的東西感興趣,不妨做一些了解,有些東西還可以借鑑,來為健身服務。

相關焦點

  • 太極拳這樣練,健身養生效果好!
    靜下心來反思:是不是參加太極拳運動的人都達到健身、修身養性的目的呢?不是。在太極拳習練隊伍當中有不小的一部分人健身效果不明顯,有的傷害了身體,加速身體某些器官的衰老。 那麼,是不是太極拳名不符實呢?不是。問題在於習練者對太極拳的認識不清,理解不透,做法不當。 其一,許多太極拳習練者從事太極拳運動的目的不明確。
  • 武當傳統太極拳與養生
    太極拳與養生的關係,核心重點在於一個練和養:一、太極拳的練:太極拳怎麼練?跟誰練?你練的是那個太極拳種?不同的太極拳,不同的師傅,教拳水平不一樣,導致你學出來的太極拳,品質和拳架不一樣。還有怎麼練?3、練多少算科學合理: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初學太極拳者,可以每天打5-8躺拳,不求快速,只要慢慢的打,力求每個動作打到位!有些初學者,因為胯沒有打開,高難度的動作,暫時打不到位,就不要勉強!時間長了,拳打多了骨頭鬆軟了,筋骨自然舒展得開!
  • 一遍頂三遍,太極拳這樣練
    因區域差異及太極拳發展的早晚的關係,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認為,一套太極拳的演練時間,以錄像教學或競賽規定為準。就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來說,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都在十五分鐘練完一套。 傳統楊式太極拳動作均勻連貫、勁力含蓄,很多愛好者習練八十五式太極拳一套的時間在二十多分鐘,再慢下去能否「斷勁」呢?其實,在二十幾分鐘的基礎再「慢三分」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當然,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速度也不能看成絕對均勻。實際上在每勢完成時,往往有一個短暫的似停非停狀態,使本勢做一結束,意氣貫足指尖,給下一勢起一個良好的開端。
  •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如何練出來的?
    太極拳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鬆柔,也要剛柔相濟,「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動靜相間,以柔克剛。在太極拳中其掤勁被稱為太極勁法之源,也就是所有的勁法都從掤中來,掤勁為「坎中滿」,就是說掤勁如水一樣柔和,正是在這種柔和的勁中又暗藏洶湧。如何能夠讓掤勁充分地發揮出來呢?這就需要從帶勁講起了。何為帶勁?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初學太極拳,是一種對身體訓練方式以及平時習慣的一次改變,也是對於自己平時的一些身體的壞習慣的一次糾正,所以在初學拳架時一定要嚴格的要求自己,一定要把每一個動作練到位,忌快宜慢。平時也要多看一些別人的練拳視頻,看一看別人的姿勢,看一看別人在練習太極拳時的狀態,可以選擇一兩位練得好的作為榜樣,進行一些模仿,但模仿歸模仿,儘量以自己所學太極拳的拳架為主。
  • 如何練出太極拳「內氣」
    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在這個階段裡,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也是捨去拙力,走向鬆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
  • 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練習體悟
    我多年來潛心研習傳統太極拳系列拳架及功法,在堅持習練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及鬆柔纏絲太極拳、體味珍貴的傳統太極拳內涵與風採的過程中,感受頗深。  如何通過練習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收到健身與增長功力的顯著效果呢?   在學會和掌握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以及鬆柔纏絲太極拳和楊班侯老架太極拳基礎內功丹田貫氣法的基礎上,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驟進行傳統太極拳系列拳架的練習。
  • 太極拳如何練出胯的功夫
    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於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 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願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注)。
  • 練太極拳怎樣做到周身放鬆
    它充分說明,放鬆是演練太極拳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演練太極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這是太極拳難練的一點,也是衡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但從當前情況看,不少演練者對此還認識不清,做得不夠,有的動作拘謹,面紅耳赤;有的周身緊張,架子繃得生硬;也有的只知練拳,還不懂什麼叫放鬆、為什麼要放鬆等。因此,研究、探討這個問題,對練好太極拳是十分必要的。現就個人體會談點看法,誠請拳友指正。
  • 太極拳養生與習練太極拳的環境
    太極拳之所以備受國內外人士的推崇,有其文化積澱和技擊魅力的誘惑,但更令人神往、孜孜以求的還是其健身養生功效。一、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功效太極拳養生結合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注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協調。
  • 太極拳申遺成功,濟源拳友皆歡喜,傳承傳統文化,一起練拳吧
    記者了解到,在濟源,有不少市民喜歡練太極拳,其中不乏兒童、青少年。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太極拳在濟源收穫眾多「粉絲」,成為不少市民熱衷的健身項目。昨日,記者採訪了濟源多位太極拳愛好者,一起來聽聽他們與太極拳的故事吧。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很多太極拳練習者一看有人用招數把自己打倒,他就說了,你這是小功夫,不是高層次的東西,問題是你都被低層次的放躺下了,那你不成了沒層次了。關鍵不是對手用不用招法,而是符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運用的是不是自然。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寫太極拳要學會招數,然後忘記招數,應用時才能自然,心中不受拘泥。這種說法真是對太極拳的體用理解深刻。我一直是主張技擊時要應物自然不需要用招式,但前提是要練習過,並練習的很好。
  • 練太極拳永遠不能放棄的三件事
    儘管雞湯文多少有些曲高和寡,不過轉念一想,或許對於練太極拳人來說,這三件事倒是實實在在,很是貼切。在我看來,若是盲從多半是沒有目標,心中抱著學習太極拳的想法,卻沒有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學什麼、跟誰學、怎麼學,太極拳並不神秘,它實實在在,毫不虛幻,為自己設置好一個目標,然後再去尋找實現目標的方式和途徑。有了目標,就說到這第一件不能放棄的事情,永遠不放要放棄這個目標。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同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想要學會已是不易,更勿論學好云云。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高手?
    這是申鶴公眾號第745天的第740篇原創文章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高手?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否厲害,厲害在哪裡?梁寧老師在她的課程裡給過一個維度,總結一下是三個層次,既可以對照自己,也可以評估他人,給我很大啟發。哪三個層次?分別是:中觀、微觀、宏觀。中觀,即套路,是你所有掌握的招數。
  • 太極拳的練與養
    打太極拳時,如果意念偏重於陽,那麼就是練;如果意念偏重於陰,那麼就是養。從內外來講,外為陽,內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外形,就是練;意念偏重於內氣,就是養。從動靜來講,動為陽,靜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外動,就是練;意念偏重於神意內斂,就是養。從剛柔來講,剛為陽,柔為陰。練拳偏重於剛,就是練;意念偏重於柔順,就是養。從快慢講,快為陽,慢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速度快,就是練;偏重於緩慢,就是養。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為什麼練太極拳要循經呢?
    太極拳之所以有幾億人喜愛並操練,就是因為它有養生健身的魅力。練太極拳能給人帶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生活。如何才能保證你練的太極拳能夠循經合脈呢這就要看你練的太極拳每個動作是否符合循經。正如李兆生先生在《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所說:「動作運動轉換如有一處不工,則真氣外遊,非但無益,貽害無窮。」這也就說明,有的人下了很大功夫,身體卻沒有改善,反而造成體質虛弱,骨骼變形,腰腿疼痛等。就是沒有掌握太極拳循經內煉的根本。因而,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找到符合循經規律的太極拳與適合自己的太極拳明師,這非常重要。
  • 太極拳練的是「拳法」嗎?不,不是!
    打家知道,拳即是傳統意義上的武術,武術就是打人的「拳」。太極拳叫拳,但是太極拳本身又不是練直接打人的「拳」。直接打人的拳我們還是按照習慣上說叫「外家拳」,太極拳不是直接打人的拳,所以叫做「內家拳」。太極拳取名拳,是沿襲了中國傳統武術中各種拳術的稱謂,傳統武術以練「手」上功夫為中心,結合腳的用法,基本不講究「身法」。傳統武術講究的是拳的擊打速度,頻率,力量,硬度,外加準確度。所以傳統武術有專門練力量的方法,如各種負重練習,有練速度的訓練,有硬度的訓練如沙袋功,二指禪等等功法。有「一力降十會」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之說。
  • 太極拳能否練出內勁?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目前網絡上文章很多,眾說紛紜,抖音短視頻裡也有很多武術太極拳高手,通過短視頻演示表達出太極拳內功內勁,有的還十分厲害了,是以前紙質或網絡文章文字裡無法表達完整的一種勁。大家知道,太極拳分楊氏、陳氏、孫式,武式等等多種門派,每種門派,只要是傳統傳承下來,且練到了一定的境界的話,是一定會出內功出內勁的,當然這個除了習練者有完全的毅力、耐力、有充餘的時間長期練習,有明師指導幫助下,才能練出內勁。內勁在人體內究竟是什麼東西?是氣態?還是液態?還是肌肉本能的流動?還是人體血管流動的細胞呢?
  • 如何判斷是不是在減脂?
    夏天到了都在開始減脂,那麼如何判斷是不是在減脂呢?很多人說看體重和身體變化唄,但是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沉澱才可以知道,今天教給大家一個可以秒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減脂的方法❤️❗️觀察自己的心率這個是非常簡單的判斷自己此刻是不是在減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