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閱查眾多太極拳書、論文和有些太極拳名家的註解、注評、注釋等,均將王宗嶽《太極拳論》以如此說。實際此說欠妥,應以「立如秤準」為對的。此錯在歷史上抄寫之誤,致使「立如平準」廣為流傳。
根據鄭悟清老師所傳抄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雍正六年王柏青著《太極拳秘術》,以及趙堡歷代傳遞抄寫的拳譜,均是「立如秤準」。再者據李亦畬的手抄本和姜容樵、姚馥春於其著《太極拳講義》書中,也是「立如秤準」。
「立如平準」的注評的種種說法,有人說「立如平難」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撐八面;有人說「立如平準」者,有虛領頂勁也;有人說「立如平準」,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還要像車輪那樣圓轉自如。再有人說立式如同秤,秤之準確,才能不偏不斜,惟有秤之物,能權輕重得其平。這些論評,均以「立如平準」為據,豈不知「秤砣雖小,能秤千斤」。而是只為立身中正,不偏不斜,虛領頂勁。若以平去衡量太極拳的內涵,是絕對不符合太極拳深奧之理的。 「平」與「秤」兩字含義根本不同。 「秤」指的是木桿秤,打平看秤,秤的毫繩與秤錘的繩子,都是垂直的。只有「秤準」,才能說立身中正,不偏不斜,秤毫繩提起頂頭虛領頂勁,秤垂下垂;使氣沉丹田,成上下垂直,不偏不斜。
為了論證「平準」與「秤準」的作用區別,現就二者進行分析:
一、「立如平準」
「平」字,在《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中,基本是同一說法,將平字說成表面高低凹凸,不傾斜,像靜止的水面那樣。以平面、平等與平均等為主。從平字分析, 「立如平淮」僅是以平為準,不得傾斜,若傾斜了,失去平衡,就難以支撐八面。在注評中,有人說,平字就是天平,立身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還要保車輪那樣圓轉自如。試想,天平是憑中心杆支撐,死的。稱物是在支撐杆上一橫杆的兩頭,各放一個小盤中,一頭盤中放濃碼,一頭盤中放要稱的物品,達到物與砝碼重量一樣時,兩頭才能平行。首先天平沒有虛領頂勁條件的中心支撐是死的,而且又壓在橫槓下邊,中心支撐是硬的金屬材料,豈能像車輪圓轉自如呢?如果說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只有在太極拳預備式(也叫站樁)時,此時端正站立,處於靜止狀態,可以不偏不斜,像天平中心支撐一樣端直,此時可謂「立如平準」。在練拳開始真走架,就無法保持「立如平準」。由於「平」字傳抄之誤,對字內涵不分析,不用拳理與拳實踐結合,形成了就字論字,歪曲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貽害後人。
由於誤抄、錯評「立如平報」,給太極拳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如太極拳推手,從國家著手開展推手競技起,做了多方面研究試點,認為用傳統的推手理論太深奧,採用簡單手法進行,卻失去了太極拳技術理論水平。採用公斤制級別,參賽雙方必須是同等的公斤重量。由於強調了重量級定位,對技術要求與太極拳套路掌握較差者,也參加對抗賽。在賽場上推手時拉扯、頂牛、抱摟。至今研究近20年了,還是難進大雅之堂,太極。為什麼出現這些現象呢?是他們認為等量級就是天平,只要體重平等,就是合法。也有人認為,只合西方的體育運動是科學,否定了中國武術精髓的太極拳理。如今國家體育總局審評段位制,以段位制進行太極拳推手競技,才符合「立如秤準」。因二者之技術是用秤秤出來的,他們不是年齡大小與身體的強弱,以及力氣的大小,是二者技術高低一致,這樣競賽奪了冠軍,才是真正的功夫,而憑力之大小奪得的冠軍,可謂牛力所獲。絕對不是太極的冠軍。
二、「立如稱準」
「立如平準」與「立如秤準」的「平」字與「秤」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它們兩者之間,是根本不能融合統說的。把「平」說成天平,把「秤」也看作衡器一類。這樣的論斷,是完全不符合太極拳理的。
「秤」的說法多,它的涵義是多層次的。 「秤」,是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千百年來至今,人所共知的是木槓秤、在科學發達後,發展了地秤、臺秤。秤的組成是秤槓(木槓)、秤錘(也叫秤砣,用繩子吊著)、秤毫(就是憑此繩掂起,秤物的準繩),秤毫在木桿大頭一端,往小頭去都有秤星。俗話說:「秤砣雖小,能秤千斤。」這就說明了桿秤的計量,是秤物不可缺少的用具。
我們知道什麼是秤,還必須懂得秤的用法,這對太極拳的學習與技擊,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用槓秤秤物時首先一手掂著秤毫繩,將要秤的物品桂在秤鉤上,往起掂時,另一手撥秤錘的繩子,待物與秤錘相等時,秤桿就平了,這時看秤星便知是多重了。通過秤的秤物品,知道了秤毫繩與秤錘繩從掂起秤後,上下都是垂直。上者如頭頂有繩,謂「虛領頂勁」。下者是秤砣繩的垂育,如松肩垂肘之氣沉丹田,達到預備式的立身中正,兩側平行。如果你手掂毫繩轉動秤桿,秤毫繩與秤砣繩還是垂直的,秤槓雖動,它平行,就成為「定如秤準」,不偏不斜。
「立如秤準」在練拳過程中,不論拳式高低起伏,兩臂纏放圓圈與弧形,虛實分明,不論前進與後退,上下肢的千變萬化,均以腰為軸,不偏不倚,「立身中正,活似車輪」。若以「;立身平準」來研究太極拳,就難以達到「活似車輪」。這就是「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打手歌》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這些論斷,完全與「秤準」是一致的。「立如秤準,活似車輪」,不僅是練拳的理論,在太極拳的椎手、散打中,處處是離不開此論的。如太極拳推手、散打在較技實戰中,均離不開立身中正,兩臂纏繞螺旋,兩腿腳的進退反側,上下肢圓與弧形轉換,個偏不倚,不丟不頂,根基穩固,周身活似車輪,運用拳的功夫、技術、技巧,使對方失去平衡,牽動四兩之力,將對方擊打發出。如果自己不能「立如秤準」,左右搖晃,手腳不隨,掌握不了平衡,難以達到「活似車輪」,必定被人擊打拋出。
根據我們對「立如秤準」與「立如平準」的論證,證實「立如秤準」是正確的,也證實了我們修煉太極拳的套路與太極拳推手、散打時,姿勢千變萬化,拳打、腳踢、採、挒、肘、靠、擒拿,進步打、退步打、側身打、上打、下打等百般打法,始終做到「立如秤準,活似車輪」,是提高我們拳技的功法與實戰技術的準繩。我們一定學好用好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哲學論斷,結合科學的力學原理,在實戰中發揮槓桿的作用,「牽動四兩撥千斤」,用太極的戰略戰術、技擊功法,防身自衛,懲服歹徒.為民除害。
(作者:原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