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太極拳中的「立如平準」

2021-02-07 太極文化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閱查眾多太極拳書、論文和有些太極拳名家的註解、注評、注釋等,均將王宗嶽《太極拳論》以如此說。實際此說欠妥,應以「立如秤準」為對的。此錯在歷史上抄寫之誤,致使「立如平準」廣為流傳。

根據鄭悟清老師所傳抄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雍正六年王柏青著《太極拳秘術》,以及趙堡歷代傳遞抄寫的拳譜,均是「立如秤準」。再者據李亦畬的手抄本和姜容樵、姚馥春於其著《太極拳講義》書中,也是「立如秤準」。

「立如平準」的注評的種種說法,有人說「立如平難」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撐八面;有人說「立如平準」者,有虛領頂勁也;有人說「立如平準」,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還要像車輪那樣圓轉自如。再有人說立式如同秤,秤之準確,才能不偏不斜,惟有秤之物,能權輕重得其平。這些論評,均以「立如平準」為據,豈不知「秤砣雖小,能秤千斤」。而是只為立身中正,不偏不斜,虛領頂勁。若以平去衡量太極拳的內涵,是絕對不符合太極拳深奧之理的。  「平」與「秤」兩字含義根本不同。  「秤」指的是木桿秤,打平看秤,秤的毫繩與秤錘的繩子,都是垂直的。只有「秤準」,才能說立身中正,不偏不斜,秤毫繩提起頂頭虛領頂勁,秤垂下垂;使氣沉丹田,成上下垂直,不偏不斜。

為了論證「平準」與「秤準」的作用區別,現就二者進行分析:

一、「立如平準」

「平」字,在《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中,基本是同一說法,將平字說成表面高低凹凸,不傾斜,像靜止的水面那樣。以平面、平等與平均等為主。從平字分析,  「立如平淮」僅是以平為準,不得傾斜,若傾斜了,失去平衡,就難以支撐八面。在注評中,有人說,平字就是天平,立身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還要保車輪那樣圓轉自如。試想,天平是憑中心杆支撐,死的。稱物是在支撐杆上一橫杆的兩頭,各放一個小盤中,一頭盤中放濃碼,一頭盤中放要稱的物品,達到物與砝碼重量一樣時,兩頭才能平行。首先天平沒有虛領頂勁條件的中心支撐是死的,而且又壓在橫槓下邊,中心支撐是硬的金屬材料,豈能像車輪圓轉自如呢?如果說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只有在太極拳預備式(也叫站樁)時,此時端正站立,處於靜止狀態,可以不偏不斜,像天平中心支撐一樣端直,此時可謂「立如平準」。在練拳開始真走架,就無法保持「立如平準」。由於「平」字傳抄之誤,對字內涵不分析,不用拳理與拳實踐結合,形成了就字論字,歪曲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貽害後人。

由於誤抄、錯評「立如平報」,給太極拳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如太極拳推手,從國家著手開展推手競技起,做了多方面研究試點,認為用傳統的推手理論太深奧,採用簡單手法進行,卻失去了太極拳技術理論水平。採用公斤制級別,參賽雙方必須是同等的公斤重量。由於強調了重量級定位,對技術要求與太極拳套路掌握較差者,也參加對抗賽。在賽場上推手時拉扯、頂牛、抱摟。至今研究近20年了,還是難進大雅之堂,太極。為什麼出現這些現象呢?是他們認為等量級就是天平,只要體重平等,就是合法。也有人認為,只合西方的體育運動是科學,否定了中國武術精髓的太極拳理。如今國家體育總局審評段位制,以段位制進行太極拳推手競技,才符合「立如秤準」。因二者之技術是用秤秤出來的,他們不是年齡大小與身體的強弱,以及力氣的大小,是二者技術高低一致,這樣競賽奪了冠軍,才是真正的功夫,而憑力之大小奪得的冠軍,可謂牛力所獲。絕對不是太極的冠軍。

二、「立如稱準」

「立如平準」與「立如秤準」的「平」字與「秤」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它們兩者之間,是根本不能融合統說的。把「平」說成天平,把「秤」也看作衡器一類。這樣的論斷,是完全不符合太極拳理的。

「秤」的說法多,它的涵義是多層次的。  「秤」,是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千百年來至今,人所共知的是木槓秤、在科學發達後,發展了地秤、臺秤。秤的組成是秤槓(木槓)、秤錘(也叫秤砣,用繩子吊著)、秤毫(就是憑此繩掂起,秤物的準繩),秤毫在木桿大頭一端,往小頭去都有秤星。俗話說:「秤砣雖小,能秤千斤。」這就說明了桿秤的計量,是秤物不可缺少的用具。

我們知道什麼是秤,還必須懂得秤的用法,這對太極拳的學習與技擊,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用槓秤秤物時首先一手掂著秤毫繩,將要秤的物品桂在秤鉤上,往起掂時,另一手撥秤錘的繩子,待物與秤錘相等時,秤桿就平了,這時看秤星便知是多重了。通過秤的秤物品,知道了秤毫繩與秤錘繩從掂起秤後,上下都是垂直。上者如頭頂有繩,謂「虛領頂勁」。下者是秤砣繩的垂育,如松肩垂肘之氣沉丹田,達到預備式的立身中正,兩側平行。如果你手掂毫繩轉動秤桿,秤毫繩與秤砣繩還是垂直的,秤槓雖動,它平行,就成為「定如秤準」,不偏不斜。

「立如秤準」在練拳過程中,不論拳式高低起伏,兩臂纏放圓圈與弧形,虛實分明,不論前進與後退,上下肢的千變萬化,均以腰為軸,不偏不倚,「立身中正,活似車輪」。若以「;立身平準」來研究太極拳,就難以達到「活似車輪」。這就是「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打手歌》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這些論斷,完全與「秤準」是一致的。「立如秤準,活似車輪」,不僅是練拳的理論,在太極拳的椎手、散打中,處處是離不開此論的。如太極拳推手、散打在較技實戰中,均離不開立身中正,兩臂纏繞螺旋,兩腿腳的進退反側,上下肢圓與弧形轉換,個偏不倚,不丟不頂,根基穩固,周身活似車輪,運用拳的功夫、技術、技巧,使對方失去平衡,牽動四兩之力,將對方擊打發出。如果自己不能「立如秤準」,左右搖晃,手腳不隨,掌握不了平衡,難以達到「活似車輪」,必定被人擊打拋出。

根據我們對「立如秤準」與「立如平準」的論證,證實「立如秤準」是正確的,也證實了我們修煉太極拳的套路與太極拳推手、散打時,姿勢千變萬化,拳打、腳踢、採、挒、肘、靠、擒拿,進步打、退步打、側身打、上打、下打等百般打法,始終做到「立如秤準,活似車輪」,是提高我們拳技的功法與實戰技術的準繩。我們一定學好用好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哲學論斷,結合科學的力學原理,在實戰中發揮槓桿的作用,「牽動四兩撥千斤」,用太極的戰略戰術、技擊功法,防身自衛,懲服歹徒.為民除害。

(作者:原寶山)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太極拳論》中的「立如平準」
    楊氏傳傳抄老譜:《太極平準腰頂解》:「頂如準,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準』,所謂輕重浮沉,分釐毫絲,則偏顯然也」!本篇注3 『萬本』、『佑本』出入較大,錄注「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輕重浮沉……」「全憑兩手轉」『佑本』、『萬本』皆作「全憑兩平轉」。
  • 武術中如何做到立如平準,腰似車輪?
    立如平準腰似車輪是什麼意思龐恆國老師說:「立如平準,腰似車輪,應該從套路裡,從基本功正圈、反圈裡就應該掌握。」太極拳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中正安舒,只要練習太極拳就應該做到中正安舒。太極拳基本要求就是不丟不頂,對方在作用到自己身上時,使用腰胯力量轉化角度,使對方反關節。
  • 陳氏太極拳小架李樹才大師淺論傳統武術的勁力氣
    陳氏太極拳小架李樹才大師淺論傳統武術的勁力氣,中國傳統武術的勁、力、氣雖然練法不同,但武者追求的目的卻是三者結合,練勁、發勁,速度是首位,力量可以用器械輔助增加身體的耐受度。氣的練習法門就更多了,吐納、呼吸、吞津、咽沫、靜動轉換等等。
  • 蔣介石與戰時平準基金
    如7月14日徐堪自南京抵達上海後,宋子文即與徐堪及中中交三行人員「密計一切」,並表示「興亡有責,願遇事從旁貢獻意見」,以供蔣介石採擇。尤其是「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伊始,宋子文幫助擬定了以限制提存、鼓勵存款為主要內容的《非常時期安定金融辦法》,於1937年8月15日以財政部名義予以公布。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二——吊襠
    上一單元,我們講了「提頂」,也就是「虛領頂勁」,需要豐富一下其內容,所謂「虛領」,關鍵在「虛」上,在頸部的表現為,頭部不壓迫頸椎,並能保證頭部更靈活的轉動,如果「實領」,則就是「用力」了,也就造成「項強」,就是頸椎僵直,為練太極拳大忌。第二單元 吊襠吊襠,顧名思義:就是把襠部吊起來。
  • 鄭子太極拳的中定
    中定是太極拳最基本的一式,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沒有中定。足見中定在太極拳所佔的地位是如何重要!』,又雲『主宰於腰』、『腰如車輪』皆是也」。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夠「立如平準」與「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撐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穩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時亦是應敵的絕妙身法。   三、氣沉丹田的中定,是練氣之初基,亦是養身之道的功夫: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一書,談到這些的很多,例如:「別程序」篇中之二階,即言氣沉丹田為鏈氣之初基,在「專氣致柔」篇則言太極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為水火既濟之功。
  • 勢勢不離「對稱勁」才是太極拳
    這裡明確指出太極拳的每招每式無不存在陰陽,無不存在「互為其根」的「對稱勁」,此即太極拳之本然。「對稱勁」是太極拳運動的內在要求。例如開與合,它們是方向相反的兩種對稱的力。這種對立、統一的矛盾的雙方共處於物體的同一體,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凡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有自身的或外力作用下的運動。太極拳行拳走架、修煉內功就是自身一種內在的運動。
  • 如何理解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
    如何理解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在所有太極拳著作中,對太極拳描述最為精準的著作是王宗嶽寫的《太極拳論》。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拳,必須首先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何為」雙重「?王宗嶽也沒有明確說。《太極拳論》中有兩處提到了」雙重「。一處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另一處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為悟耳「。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 太極拳的虛實雙重
    但是,在太極拳裡講虛實還需要對雙重有比較清楚的理解。對初學太極拳者來說,拳論裡出現的虛實、雙重之詞,是指導走架的還是指導推手的?要清楚。一、走架推手都有雙重問題  郝月如說:「切記兩足在前弓後蹬時不要全然佔煞,應該分清一虛一實,否則即成雙重之病。」
  •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即使是松沉和呼吸的毛病,但也是在轉換中出現的。我在教學中針對此類毛病不斷講解,我認真的做,認真的教。「逢轉必沉」針對練太極拳的毛病指出了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語中,令我茅塞頓開。比如,相當一部分人練拳換勢時後腳蹬地而起,這裡一是虛實轉換不好:二是飄浮不穩,起伏過大。如能「逢轉必沉」問題就解決了。我立刻在網上告訴我的徒弟和學生們,並在次日的教學中講解了我所理解的「逢轉必沉」。實踐中我越練越覺得「逢轉必沉」對練好太極拳的重要。
  • 練好太極拳有個法寶,誰知誰得道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我要說,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
  • 太極不學步,腳下沒功夫;學會太極步,才能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講十三勢,即八大勁法: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及五種步型:進、退、顧、盼、定。在教授太極拳套路的過程中,往往較多的關注身法、手型、協調性、精氣神、套路編排等,卻較少注意步型。在教拳的實踐中,越來越感到教好步的重要性。
  • 太極拳第二十二講 哲思篇 大道似水流
    水和太極拳的共性1流動性:「水之形,避高而趨下」,水是流動的,並由高往低流動。在太極拳練習中,要求意氣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在推手中我們的意氣勁要向水一樣往對手空隙處流動,將意滲透進去。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只要有小小空隙哪怕如絲般細小,水也可滲透,令其防線斷裂。水在流動時遇到阻力會繞過阻力,迂迴前進,太極拳推手時,如遇對手阻力,也要向旁邊迂迴讓過對手的力,最後向對手的空隙處流動。不論對手如何阻擋,路線可以變,目標是不變的。在散手中,水的避高而趨下的特性,也讓我們了解太極拳不能處處有爭勝之心。
  • 話說太極拳|四代立家規……(連載)
    四代立家規第八回(接上期)巧妞的公爹說到做到,真的承攬了所有罪名,蹲了大牢。陳恂如得知事情前後經過,非常痛心地說:巧妞是個女孩家,拿握不住輕重,害得公爹替罪。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陳繼夏不僅武藝超群,而且還是丹青妙手。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還有陳繼夏,字炳南,男,其生卒年月不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二世。陳繼夏為人和善,平日裡將太極拳的內勁練習融入勞作之中。陳繼夏家裡以磨麵為生,他便借推磨來練習內功。
  • 《乾隆王朝》⑤ | 乾隆的三次平準戰爭
    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讀到了傅恆出徵,金川戰爭勝利,還有乾隆整頓吏治中發現的米荒與人口增長問題,最終對外貿易的擴大讓乾隆統治下的帝國走向了白銀帝國的盛世。那麼在此之後,乾隆又將推行什麼樣的政治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 話說太極拳|細說太極拳理到四代立家規……(連載)
    陳王廷與蔣發名為主僕,實為師友,故蔣發能得陳王廷所創編太極拳之真傳。因蔣發與陳王廷為莫逆之交,所以陳王廷晚年畫像時,特地讓蔣發持刀立其背後一起畫進軸中,並存於陳氏宗祠。清聖祖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蔣發去世,陳氏族人將其葬於陳家溝村西北小五叉口一個叫「楊海窪」的地方,並豎墓碑,當地人稱之為「蔣把式墓」。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切修行養生典籍中,站樁都是養生的基礎功法,而養生又是技擊的先決條件。身體健康的問題不解決而談技擊,在中國傳統修煉文化中是不可取的。但也是因為站樁和試力太重要了,一兩篇文章根本說不清楚,我會在後面意拳(大成拳)系列文章裡詳細講解,這裡還是以太極拳的講解為主。前面的文章都是對太極拳攻法的總體說明,由這篇開始講解太極拳的各種練習技術。
  • 一看就懂的「太極拳體用"要義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
  • 大內高手「鼻子李」,所創「李氏太極拳」特色獨具!
    後又與端王府總管王蘭亭結拜為把兄弟,從王蘭亭學太極拳。王蘭亭對李瑞東影響很大,王進武當山修道後,李瑞東融合多家武技精華於太極拳中,創李氏太極拳。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壽辰舉行盛大慶典。李瑞東攜弟子赴宴助興表演武功,受到慈禧太后賞識,入宮任四品帶刀侍衛兼武術教官。八國聯軍犯京後,李瑞東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