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痺心痛四
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以復中氣。
胸痺不得眠臥,心痛徹背,是陰邪上填,衝逼心宮,而胸膈痺塞,氣無前降之路,膈上莫容,是以後衝於脊背也。瓜蔞滌瘀清煩,薤白白酒,破壅而降逆。
1 加半夏降胃氣,瀉其胸膈之滿實,通達降路,濁去氣降,清陽布息,痺痛自止。
胸痺心痛五
胸痺,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1 胸痺,心中痞塞,濁氣留結在胸,胸膈壅悶,脅下氣逆,上搶於心,是皆膽胃逆升,濁氣不降之故。痰濁壅實,則從胃瀉之(從胃洩實),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破肺胃之鬱格,降逆以蕩濁。虛則從脾補之(從脾補虛),人參湯主之,補肝脾之虛,升清降濁,消胸中痞塞,破結氣壅悶。(實則破之,虛則補之)
脾陷則胃逆,人參湯建中益氣,升清降濁。上焦壅塞,中虛上實,破肺之胃鬱格,瀉上焦之實,以復中氣。
2 人參湯和太陽篇桂枝人參湯理近,壞病之痞,救逆之方。中氣降則痞結能開,中氣虛則痺痛病來。本條是痺痛,雖不是誤治,但皆從中虛而來。
附;石春廣醫案,胸悶心慌
姚某,女,72歲,張店人,冠心病患者,2019年7月,陣發性胸悶,心慌乏力半月餘,從家到診所也就10分的時間,出現兩次胸悶心慌,出汗,患者平時素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十幾年,冠心病查出有3年時間,現診見;胸悶心慌,動則加重,乏力,四肢懶動,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暗淡,舌下瘀斑發紫,舌體胖大,苔白滑膩,脈沉細,辯證為太陰少陰合病,用方;通脈四逆湯和枳實薤白桂枝湯。
制附子9克,乾薑12克,薤白15克,枳實12克,桂枝10克,瓜蔞30克,厚樸15克,3劑。
二診;患者自述,心慌減輕,服藥後,腹瀉3到4次,仍乏力,遂將附子和乾薑劑量加重至30克,又加黨參20克,白朮15克,5劑
三診;胸悶心慌明顯減輕,大便正常,繼用原方稍作減量,又服7劑,胸悶心慌症狀消失,睡眠也正常,正常買菜做家務,病人非常滿意。
按語;關於經方用量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逐漸加量,特別是像附子,細辛,半夏等,盲目的大劑量,重劑使用,在辯證未精之時,堪比虎狼,於已於人,遺害無窮。現在社會上醫患糾紛,常常遇到。作為一名中醫必須做到,不光會看病,還要會合理活用經方。經方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治病救人的大門,經方是我們的法律準繩,我們診療中一定做到有法可依,辯證準確。我的想法不一定對,這可能與我學習和從事了10年法律工作有關,30歲開始從事中醫的我,可能這方面體會更深一些吧。
論;本案,脈沉細者下虛之不及,胸悶心慌者上壅之太過,陣發性者,是為痰氣交阻之象。乏力懶動者中氣之虛,睡眠一般者,上焦壅阻,肺胃不斂,陽氣失藏,衛不入陰,故不能寐。此病中氣之虛,下焦之陰,上凌清陽之位,窒塞不開,衝擊不寧也。附子乾薑,補下虛之不及,薤白枳實瓜蔞,破上實之太過,桂枝疏木止衝,厚樸破中氣之壅,通達升降之路。
胸痺短氣六
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生薑湯亦主之。
胸痺,胸中氣塞,短氣,是土溼胃逆,濁氣痞塞,肺無降路,是以短氣。肺氣堙塞,則津液凝瘀,化為痰涎。茯苓杏仁甘湯湯,杏仁利氣而破壅,茯苓甘草,補土而瀉溼也。桔枳湯,陳皮破凝而開鬱,枳實生薑,瀉滿而降濁。
1 茯苓杏仁甘草湯,從脾溼之盛,心下停水論治,瀉心下停水,破肺鬱之氣。杏仁理肺氣,茯苓甘草湯,建中利水。本方杏仁,行肺氣藥,不理肺氣,氣鬱則水可復生,聚而又停,唯氣能化。肺氣化溼,手太陰肺化足太陰溼之理也。肺氣不破,溼氣不化,短氣不止,短氣之證,因肺主呼吸,首先從肺論治。橘積生薑湯,痰濁瘀塞之實也。二者是氣虛溼盛與痰濁壅塞之別。茯苓杏仁湯,是瀉溼之不及,補虛之法,橘枳生薑湯,是瀉痰濁之太過,瀉實之法。
2 橘枳生薑湯,從破胃氣上壅論治。胃逆肺鬱,胸中停濁,則壅閉成實,實則宜破,破胃氣之壅,瀉胸上之實。陳皮枳實,破肺胃鬱格,以行瘀濁,生薑溫胃降逆。
點擊在看,感謝分享
進群加好友,購書加好友
學中醫,只讀黃師,不走彎路,快速入門
學仲景,只讀黃師,四聖一脈,醫家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