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二十世紀戰亂不斷,敵我雙方不得不進行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鬥爭,但戰爭終究講的是忠誠、仁義和氣節,正因如此,戰爭才痛恨那些背信棄義,貪生怕死之人。與此同時,還不得不承認的是,我軍雖然群英薈萃,但敵軍也人才輩出,有時甚至難決高下,但終究各司其主,因此也不能以偏概全,進而對敵軍的作戰人員全盤抹黑。解放軍向來懂得這個道理,因此曾厚葬被我軍擊斃的三位國民黨高級將領。那麼這三位將領是誰呢?他們又有什麼令解放軍佩服的地方呢?
第一位是邱清泉,邱清泉不僅有過人的軍事天賦,其文字能力也相當不錯,因此在國民軍中名氣不小,國民黨第五軍就是在他的調教下才能成為眾人皆知的王牌軍隊。淮海戰役時,邱清泉被多發子彈擊中當即犧牲,待屍體被發現時已經面目全非了,好在他的部下認出了他,才確認了他的身份。至於要怎麼處理他的屍體,解放軍內部意見不一,畢竟因為邱清泉寧死不屈奮勇抵抗,造成了我軍不少人的犧牲。當時我軍對他痛恨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不正是作為一名軍人的使命嗎。最終解放軍還是為他買了棺材,同時還為他立了墓碑。
第二位是劉戡,解放戰爭期間任國民黨第29軍軍長,一次戰爭中,他的右眼被射中,只好將其摘除,所以他也被稱為獨眼龍將軍。儘管他們最後的選擇和歷史評價均不同,但不能否認劉戡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年僅37歲就躍升為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由劉戡帶領的第29軍當時是胡宗南旗下的王牌軍隊,他們攻進陝北時在宜川被彭老總包圍。劉戡不甘屈從,而後以扔手榴彈的方式自盡身亡。後來彭老總還是被其氣節打動,命人將屍體碎骨整理好後為其下葬。
第三位是楊幹才,楊幹才原名楊臣棟,來自四川廣安,是國民黨陸軍中將,楊幹才非常痛恨日本人,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出川抗日,在安徽與日軍做了長期的鬥爭。1943年,他擔任軍長,立了不少戰功。解放戰爭期間,楊幹才因與我軍周旋多月,後因我軍主動撤退,楊幹才受到了蔣介石的表揚。1949年4月24日,楊幹才因被重重包圍,無法動彈,他拔槍自盡,英勇就義,可見其氣節之高。楊幹才對國民黨的忠心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儘管解放軍知道楊幹才是敵軍,但仍舊欣賞他的此番作為。而後解放軍一致決定要厚葬他,不僅為他準備了上好的棺材,還特意派專車讓其侍從運回四川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