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被我軍厚葬的敵軍將領,一人還派專車送回老家安葬,他們是誰

2020-12-22 飛天國史

儘管二十世紀戰亂不斷,敵我雙方不得不進行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鬥爭,但戰爭終究講的是忠誠、仁義和氣節,正因如此,戰爭才痛恨那些背信棄義,貪生怕死之人。與此同時,還不得不承認的是,我軍雖然群英薈萃,但敵軍也人才輩出,有時甚至難決高下,但終究各司其主,因此也不能以偏概全,進而對敵軍的作戰人員全盤抹黑。解放軍向來懂得這個道理,因此曾厚葬被我軍擊斃的三位國民黨高級將領。那麼這三位將領是誰呢?他們又有什麼令解放軍佩服的地方呢?

第一位是邱清泉,邱清泉不僅有過人的軍事天賦,其文字能力也相當不錯,因此在國民軍中名氣不小,國民黨第五軍就是在他的調教下才能成為眾人皆知的王牌軍隊。淮海戰役時,邱清泉被多發子彈擊中當即犧牲,待屍體被發現時已經面目全非了,好在他的部下認出了他,才確認了他的身份。至於要怎麼處理他的屍體,解放軍內部意見不一,畢竟因為邱清泉寧死不屈奮勇抵抗,造成了我軍不少人的犧牲。當時我軍對他痛恨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不正是作為一名軍人的使命嗎。最終解放軍還是為他買了棺材,同時還為他立了墓碑。

第二位是劉戡,解放戰爭期間任國民黨第29軍軍長,一次戰爭中,他的右眼被射中,只好將其摘除,所以他也被稱為獨眼龍將軍。儘管他們最後的選擇和歷史評價均不同,但不能否認劉戡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年僅37歲就躍升為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由劉戡帶領的第29軍當時是胡宗南旗下的王牌軍隊,他們攻進陝北時在宜川被彭老總包圍。劉戡不甘屈從,而後以扔手榴彈的方式自盡身亡。後來彭老總還是被其氣節打動,命人將屍體碎骨整理好後為其下葬。

第三位是楊幹才,楊幹才原名楊臣棟,來自四川廣安,是國民黨陸軍中將,楊幹才非常痛恨日本人,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出川抗日,在安徽與日軍做了長期的鬥爭。1943年,他擔任軍長,立了不少戰功。解放戰爭期間,楊幹才因與我軍周旋多月,後因我軍主動撤退,楊幹才受到了蔣介石的表揚。1949年4月24日,楊幹才因被重重包圍,無法動彈,他拔槍自盡,英勇就義,可見其氣節之高。楊幹才對國民黨的忠心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儘管解放軍知道楊幹才是敵軍,但仍舊欣賞他的此番作為。而後解放軍一致決定要厚葬他,不僅為他準備了上好的棺材,還特意派專車讓其侍從運回四川老家。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被我軍厚葬的3位國軍高級將領,第三位死得太慘了
    解放戰爭,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大決戰,交戰的雙方雖然立場相對,可並無種族國家之間的深仇大恨,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戰場上對勇猛作戰的敵軍將領保持尊重是一種美德,因此,解放軍曾經為被我軍擊斃的三位國軍高級將領舉行了高規格的葬禮,那麼,這三位被厚葬的將領都是誰呢?
  • 解放戰爭中,哪3位國民黨兵團司令戰死後,得到了我軍的厚葬之禮?
    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均有高級將領陣亡,作為失敗方的國民黨軍自然損失更重,兵團級、軍級陣亡將領達數十人。在這些國民黨高官中,有3位兵團級將領戰死後得到了我方的主動厚葬。按理說,戰場上兵戎相見你死我亡,敵人戰死之後為什麼我軍還要厚葬呢?下面來看看這3個人是誰,為何要這麼做。
  • 這5個國民黨將領戰死之後,得到解放軍的厚葬,他們都是誰?
    在解放戰爭時期,有不少國民黨將領淪為了蔣介石打內戰的工具,有一些最終還死在了戰場之上。作為軍人來講,他們有的曾在抗日戰爭時期立過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過貢獻,最後馬革裹屍,死在戰場之上,也算是合格的軍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5個在解放戰爭時期戰死的國民黨將領,他們在戰死之後,得到解放軍的尊重,並予以了厚葬。
  • 1933年反六路圍攻,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陳錫聯為此抱憾終生
    1933年反六路圍攻,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陳錫聯為此抱憾終生 1933年秋末,四川「剿匪」總司令劉湘在蔣介石的大力支持下,糾集各路軍閥勢力,向我軍根據地發起了六路圍攻。
  • 我軍在抗美援朝犧牲的四位高級將領,全有赫赫戰功,他們都是誰?
    在這些犧牲的烈士中,有4位是高級將領,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那麼這4位高級將領分別都是誰呢? 第一位,67軍軍長李湘。他出生於1914年,是江西省永新縣人,家境貧寒,一家四口除了一間破屋和幾分薄田以外,什麼都沒有。
  • 1946年,解放軍被3萬敵軍包圍,一位地主卻站出來:我能退敵!
    在封建社會,剝削和欺壓貧民的地主最讓人深痛惡覺,但並不是所有地主都臭名昭著,其中有個地主甚至在解放戰爭期間幫我軍退去數萬敵軍。這位地主就是風流倜儻的教書先生胡之傑。他為何幫助我軍?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力量不佔優勢,在一場戰爭中被敵軍重重圍困。
  • 62年中印戰爭,中印雙方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他們是什麼軍銜?
    1962年,中印雙方發生了一次軍事衝突,當時由於印軍的主動進軍,我軍展開了中印自衛反擊戰。這一戰歷時5個月左右,最終以我軍勝利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徹底擺脫了英國殖民的統治,這個時候的印度開始有點「飄」了,他們認為自己是可以和美蘇兩國平起平坐的,說自己是「第三強國」。
  • 大同戰役:原本可以勝利,因為將領的錯誤判斷,致使我軍戰敗
    具體的任務就是,派出幾個旅,將外圍的一些駐守的敵軍逐個擊破,靠著他們不夠團結的缺點,將他們攔截在城市外面,不讓他們能夠聚集在城池的中心,從而達到戰略勝利的目的。那時候的南口的三個師很有可能從西邊過來援助,所以命令部隊從敵軍增援的地方來阻擊敵人,讓敵方的援軍難以到達;而敵軍的四個師的兵力也很有可能從東邊來襲擊我們,和大同的敵人裡應外合。
  • 抗美援朝中我軍犧牲的四名高級將領,英勇無畏,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這場戰爭,我軍能夠查到姓名的犧牲烈士有數十萬,其中就有4位志願軍的高級將領。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在抗美援朝中我軍犧牲的這4名高級將領。如果當時他們沒有犧牲,那麼日後的軍銜可想而知,但是作為志願軍,他們不懼生死,英勇無畏,充分的向世人展示了什麼叫做民族的脊梁。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我們往往會注意到我軍高層運籌帷幄之中和廣大前線將士決勝千裡之外,解放軍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援等因素。所以獲得了勝利,迎來了如旭日東升的新中國。但是,有一點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
  • 1946年我軍痛失四位將星,使新中國少了四位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因為在這一年,我軍折損了四位名將、愛將。如果這四位將領不犧牲的話,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將會增添一位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和中將。那麼,這四位將星分別是誰?他們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首先,第一位將星是葉挺將軍,按照他的資歷和貢獻,如果不犧牲的話,在155年必成開國元帥。眾所周知,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就曾打出了譽響國內外的威名。
  • 一叫宮川英男的日本人,本是侵華日軍卻被我軍厚葬,這是怎麼回事
    曾經,有這樣一位來自日本的士兵,他本是侵華日軍中的一員,後來,他卻因自己的個人成就而得到了我軍的厚葬待遇。那麼,在這位日本士兵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這位得到了中國軍人厚葬的日本軍人就是宮川英男,他出生於1918年。
  • 中野三虎是指哪三位將領,他們在解放後,都授予什麼軍銜
    中野是指中原野戰軍也稱第二野戰軍,也是解放戰爭時期一支王牌部隊,同時還是我軍主力部隊,為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能了解歷史朋友都知道,這支部隊的司令員是有軍神之稱的劉帥,除此之外還有名滿天下的陳賡將軍,以及陳錫聯,楊勇等出色的指揮戰員。
  • 十位大將中,有三位擔任過總參謀長一職,他們都是誰
    1955年有十位將領授予了大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等十位將領是大將軍銜。開國大將是僅次於元帥軍銜的一個級別。因此,能夠授予大將軍銜的將領也是戰功卓越的軍事家。
  • 解放戰爭中,被我軍俘虜的國軍職位最高的將領是誰?最後結局如何
    得知如此重要情報,三十七師黨委經開會研究決定,繞過敵軍外圍警戒團,奇軍突襲蒙自機場,切斷其外逃通道,然後配合兄弟部隊在蒙自、個舊、建水一帶殲滅敵人。這次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國民黨第26軍,俘虜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湯堯在內的數十位高官。湯堯的被俘,使他成為了解放戰爭中被我軍俘虜的職位最高的國民黨將領。
  • 十位高級軍官陣亡,血灑抗美援朝戰場,盡顯我軍氣節,他們是誰
    據說有十位高級指揮官在這裡血灑疆場,他們分別是誰呢?有人的一生縱然長命百歲,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寂寂無名,有的人即使只是活了短暫的瞬間,但是在這瞬間的所作所為能夠讓人銘記,永遠的活在人們的心目中。參與抗美援朝的十位高級指揮官就是如此,即使他們在生命的長河裡面生存的時間並不多,但是足夠活在所有人的記憶之中。
  •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犧牲三位高級將領,他們是誰
    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人不計其數,他們都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紀念,他們不但是我們的先輩,也是我們的領導者,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中國共產黨也分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在這場戰爭中各方都付出了重大的犧牲,許多優秀的將領和指揮官都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而這次戰爭中八路軍犧牲的最高職位的兩位領導人是誰?新四軍犧牲的最高職位的兩位領導人是誰?下面一起去看一看吧。
  • 敵中將司令官劉嘉樹:被我軍三擒兩縱,最後一次直接「坐穿牢底」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不僅擊潰了數以百萬計的國民黨大軍,還俘虜了很多高級將領。除了一小部分對革命有功、自身罪責不大又及時幡然醒悟的將領予以釋放外,還有很多將領依舊執迷不悟,繼續與人民為敵建國後,國家為了更好的改造這些戰犯,將他們集中收治到了戰犯管理所,對他們進行教育改造。
  • 1955年授銜之後,有兩位將領被補授為中將軍銜?他們都是誰?
    1955年,我軍在此前評定軍隊幹部級別的基礎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少數將領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而是在不久之後被補授了軍銜。就拿177位開國中將來說,在1955年共有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到了1956年和1958年,分別有2位將領被補授中將軍銜,加起來就一共有177位開國中將。
  •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發兵淮東,和張士誠軍隊鬥智鬥勇,攻克泰州
    朱元璋囑咐他們:如果擒獲張士誠的將領,把他們送回來,交給我處置。十月二十一,徐達率兵直奔泰州,疏浚河道,以便舟師通行;與張士誠軍隊撞個正著,將其擊敗,俘獲三十匹馬,二百艘戰船,然後駐屯於海安壩上。十月二十三,徐達統兵圍攻泰州新城,張士誠急忙從淮北調來援兵,但是被徐達擊敗,元帥王成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