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均有高級將領陣亡,作為失敗方的國民黨軍自然損失更重,兵團級、軍級陣亡將領達數十人。在這些國民黨高官中,有3位兵團級將領戰死後得到了我方的主動厚葬。按理說,戰場上兵戎相見你死我亡,敵人戰死之後為什麼我軍還要厚葬呢?下面來看看這3個人是誰,為何要這麼做。
第一位是1948年3月戰死的劉戡中將。劉戡是西北胡宗南集團的悍將之一,軍事指揮能力不俗,戰死時是整編29軍軍長,整編軍在國民黨建制裡高於軍和整編師,是正兵團級別,劉戡陣亡時的級別等同於兵團司令官。48年洛川戰役,受到胡宗南的錯誤調遣,劉戡的整29軍深陷西北野戰軍重圍,為了不當俘虜,最後時刻劉戡以手雷貼近胸膛自盡,當場屍骨破碎。西野部隊在彭總授意下,幫助拼合了劉戡的屍體,並買棺安葬。之所以如此厚待這位國軍名將,跟劉戡抗日時期與我軍誠心友好合作有關,曾為八路軍提供了不少便利。另外彭總也敬重劉戡的硬氣,下令厚葬。
第二位是49年1月被亂槍打死在河南永城陳官莊的邱清泉中將。邱清泉是國民黨王牌第二兵團司令官,指揮10餘萬主力部隊,早年也曾任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軍軍長。邱清泉由於打仗拼命而被稱為「邱瘋子」,但到了永城國民黨杜聿明集團26萬大軍水糧俱無時,此人卻失去了跋扈的作風,一度因恐懼華野大軍而精神失常。後來在戰場上亂竄逃命,被華野士兵以衝鋒鎗掃中,胸腹中了6彈當場斃命。華野在戰後為其清理了屍體並買棺安葬,原因是邱清泉抗日時期曾經參與多場惡戰,尤其崑崙關戰役是中國軍隊抗戰過程中罕見的大捷。邱清泉功是功過是過,華野沒有因為他在內戰中的罪行而一筆抹殺。
第三位則是死在國民黨大勢已去之後,多少有些另類。此人叫楊幹才,擔任過國民黨第10兵團中將司令官。前兩人都在勝負難分之時戰死,可以理解,楊幹才則完全是抱著愚忠心態自己尋死,並且竟然不是中央系軍官。楊本是川軍將領,楊森嫡系20軍體系中的老人,1949年4月帶殘部撤到蕪湖時,楊幹才感嘆「黨國」回天乏術,眼下自己也沒有足夠兵力突圍,便憤然拔槍尋了短見。事實上三大戰役之後的國軍兵團級將領,除了這個楊幹才外,大多主動起義投誠、或逃往臺灣,沒有一人奮力戰死,更別說拔槍自盡了。楊幹才是49年2月之後唯一一個自殺的國民黨兵團司令,可謂愚忠。我軍念及楊幹才帶領川軍主力出川抗日之功,不光買了棺材裝殮,還派出一輛汽車不遠千裡將其遺體送往四川安葬,做到了仁至義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