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脈何以蓬勃:它是多元的,打開的,聯結的

2021-01-10 澎湃新聞

1月8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在上海作協舉行。 吳越 圖「南方冷還是北方冷?」每當寒潮來臨,人們關於中國南北方總有各種各樣的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南北對比也從不消停。在1月8日的「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上,這一話題被再度提及。

「南方作家和北方作家確實非常不同,這首先體現在語言表達上。」《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說,標準現代漢語以北方普通話為基礎,導致那些日常以方言展開思考的南方作家在文字表達時明顯區別於北方作家,「二者差異也不僅是文字表達,還體現於敘事倫理、比喻方式、情感表達、心理活動等等方面。」

本次論壇特意邀請了《鐘山》《江南》《清明》《上海文學》《雨花》《西湖》《野草》《文學港》《小說界》《思南文學選刊》等長三角文學期刊負責人,還有路內、周嘉寧、王佔黑等一批出生於江南地區的作家。

論壇現場。「明清以來的江南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在這樣一個傳統下,今天的江南文脈如何傳承與發展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可能有時也是一種情感結構、話語方式,甚至是一種文化隱喻。」論壇由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季進主持,他說:「有一個詞叫『全球本土化』,既是全球的也是本土的,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這一論壇主題其實非常有趣。」地域江南與文學江南

2018年,為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長三角地區文學資源的共享和協同,構築區域文學高地,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作家協會聯合成立了「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在作家、《江南》雜誌副主編哲貴看來,江南文脈蓬勃發展背後的經濟因素也不可忽視。

作家、《雨花》雜誌主編朱輝認為江南這個地方有著一份特別的溫潤。「這份先天稟賦是老天賜予的,而後影響江南的文學表達,產生了王安憶、餘華、蘇童等文學大家,留下了一批批厚實的作品。」

「江南文脈的形成,得益於交融。」作家、《江南》雜誌主編鐘求是表示,南宋時期,北方人口南遷,形成了文藝的繁榮。到了近現代,江南地區又聚集了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魯迅、茅盾他們都在上海待過,這批人實際上是與外國文學交融最快、最緊密的一部分人,他們帶來了江南地區的文學高峰。改革開放之後,餘華、格非、蘇童、孫甘露等來自江南地區的作家看了很多外國作品,引進先鋒的創作手法,使得江南地區整個文學創作無論在技術還是理論方面都走在全國前沿。今後江南文脈的延伸和蓬勃,在很大程度上也得依靠交融,包括與文學新樣式、文化前沿思想、社會生活新鮮部分的融合,也包括與新傳播方式的不斷結合。」

「當我們在文學的意義上談論江南,我們應該深思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出自江南的作家,他們的工作對今天深具啟發性。」作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如是說。

論壇現場。談地域,從語言說開去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不少學者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從事文學創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程永新提到了1990年代初在海南島的一次筆會,他和一個朋友正好談到了一篇小說,說了句:「寫得還可以,就是語言弱了一點。」結果這話被汪曾祺聽到了,當時汪老就走過來說:「語言不好,這個小說也不可能好。」

周嘉寧一向對語言問題感興趣,自己寫小說時也尤其注重語言問題。「今年我聽了不少北京、東北年輕主持人的私人電臺。他們以為他們在使用普通話,因為所有聽眾都聽得懂,但其實他們在使用方言。普通話是個什麼東西呢?我自己的日常語言已經是普通話了,它是有普遍性和規則感的,但我想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往往突破了普遍性和規則感,這類語言恰恰是我們現在寫作時最容易放過的語言。」

「之前一個上海作家在小說中使用了寧波方言,特地寫了注釋。」順著語言的話題,《小說界》雜誌執行主編喬曉華說起她在編輯過程中發現的有趣現象——北方作家、西南作家在寫作中可以很自然地運用方言,反而是江南地帶的作家對使用方言比較謹慎,更多的還是使用標準漢語寫作。

《上海文學》雜誌副主編崔欣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在她的理解中,普通話、四川話都屬於官話系統,文字是通文的,但很多上海話是寫不出來的,或者寫出來也難以看懂是什麼意思。此外,上海話、上海人在北方語境裡常被汙名化,這或許對閱讀趣味也有影響。「金宇澄寫《繁花》,就不是純粹的口語複製,而是可以通文的。」

是建立共識,還是保持多元?「前面周嘉寧說到播客,我感覺那是新型的口述傳統。」路內特別提到了地區口述史。「作家們常說自己看過哪些外國經典,但他一定受到了他那個區域的口述影響。比如餘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其實頗具有越劇苦難色彩。中國作家會看卡夫卡、博爾赫斯,但還是有一個『文學認宗』的問題。作為本土青年作家,你要是認汪曾祺或者蕭紅,那基本就在一個寫作區域內了。」

「中國作家想寫出來,往往先強調階層或者地域。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劃分出東北文學、西部文學等等,但我們似乎很難定義東部文學、江南文學。我們看到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作家群對於『區域文學應該怎麼做』、『區域文學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是有共識的,但江南地區還沒有。」路內說,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果真有江南文脈,是否有必要建立核心的文學認知與共識,如果有,如何建立。

「有時,我們對江南的認識也帶有符號化、概念化的傾向。身在上海,或者說身在江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符號的影響,但我希望我可以寫出自己對江南的記憶和理解。」作家、上海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薛舒說。

評論家、《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認為,我們不必急於歸納江南文化的特點與符號,因為江南文化的多元、複雜、難以定義恰是它最具活力的地方。「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它的多樣性。全中國寫作的人就這些,但為什麼每個雜誌都很不一樣,因為每個雜誌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才帶來了文學雜誌的蓬勃。而且文脈這個事永遠不是一個結果,它永遠在發展。」

這一條江,不僅是阻隔,更是聯結「有一條江非常長,把中國的南和北連在一起,也把中國和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連在一起。當我們說江南,並不是說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最後落到了『長三角』這個概念。」評論家、《上海文化》雜誌編輯木葉借用了去年項飆與吳琦的對談書名《把自己作為方法》:「如果你生活在江南,江南文脈就在你身上,就在你的血液裡。所以我們寫作,就回到我們自身,把自己變成方法,讓自己自成世界,再怎麼寫作也像這條江一樣能夠貫通東西南北,把整個世界的風氣都融匯其中,那麼江南在我們身上,中國在我們身上,世界也在我們身上。」

「一條江讓一個地方有別於其他地方。但我想,更好的存在不僅僅是讓一個地方與其他地方隔開,而是讓這個地方和其他地方聯結起來。換句話說,如果阻隔的東西同時成為了溝通的東西,那它一定是更好的東西。我們不必孤立地去談江南文脈。」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如是說。

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王堯也認為江南文脈始終要和世界保持對話。「我們的時代已經不是以前的時代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語言、文體都有了新的變化。如果要蓬勃發展,封閉肯定是不行的,我們要有新的打開與創造。」就在這場長三角論壇舉辦的前一天,「第五屆收穫文學榜」還促成了文學內部的一次對話,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跨界對談」。在王堯看來,連續兩天的論壇都可以被視為文學界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文學期刊重新回歸到「引領文學思潮」的地位。

「回想我們近四十年的文學史,許多重大文學思潮都是由文學期刊引領的。多少年了,我們的期刊漸漸喪失了這樣的能量,所以《收穫》雜誌這一次的『回歸』在我看來非常重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天,當我們談論江南文化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江南」時,到底在談論什麼?青年作家王佔黑打了個比方,「今天我出門遲了,因為家裡的水管凍住了。鄰居讓我把水龍頭打開,讓它不停滴水。」江南文化是流動的,這是王佔黑的言下之意。1月8日下午,以「江南文脈何以蓬勃」為主題,長三角地區文學期刊的編輯們與部分作家相聚在上海作協大廳,展開「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的第二場論壇。「江南不僅是地理的概念,還是情感和語言的方式,甚至是一種文化的隱喻。」擔任主持的蘇州大學教授季進拋出話題,「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下,中國文學尤其是江南文學如何彰顯自己的特色?」
  • 嵩山文脈何以源遠流長?何以綿綿不絕?
    何以驚心動魄 何以流連忘返 有人說,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於此,這裡走出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文明。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維華說,華夏族最早發跡於中原,後播遷全國,中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人說,嵩山應該成為華人的精神聖地。
  • 產業上下遊帶動電線電纜行業 球冠電纜聯結多元需求
    有人認為,球冠電纜業務模式較單一,屬於傳統製造業,但是全國股轉中心副總經理李永春表示,在對精選層企業進行價值判斷時,不應簡單比較上市公司部分指標,應該從多元視角看待其成長空間及投資價值。「新基建」正逢其時 電纜行業蓬勃發展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定義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每一個領域身後都是千億、萬億、乃至數十萬億的大市場,投資潛力巨大。
  • 「長三角的舞林大會」落幕,16個舞蹈作品述說江南文脈
    作為2020浦東文化藝術節的重要活動,10月18日下午,舞林大會·2020首屆江南舞蹈節在浦東新舞臺落下帷幕。在兩天的舞蹈節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興、南通、馬鞍山、鹽城等城市的16個舞蹈作品參加此次活動,用身體語言述說著江南文脈,源遠流長、心意相通。舞林大會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提供舞林大會現場10月17日的開幕式現場,首屆江南舞蹈節標誌正式揭幕。
  • 《江南文脈》詩詞篇 06 白居易《憶江南》
    第一站啊,我們要去的是江南,看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憶江南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這是三首詞,三首詞是白居易用同一個詞調——「望江南」來填寫的。
  • 江南文脈 | 詩詞篇 06 白居易《憶江南》
    第一站啊,我們要去的是江南,看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憶江南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這是三首詞,三首詞是白居易用同一個詞調——「望江南」來填寫的。
  • 郭光明原創丨東鵝文脈
    至於新朝王莽、舊軍孟家,雖鴻鵠聯翩,極目天地,塞外江南,卻千山萬水,無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只能算作青山高人語,長河落日圓,算不上文脈。而在章丘,在章丘的東鵝莊,我踩著黝黑的青石板,拐進透亮的胡同,走進舊庭深院,斑駁的時間,屏住時空的呼吸,竟讓我觸摸到了「隴西世胄」。天空和鳥,陽光和風。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煙雨紹興成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歲月長河,浙江紹興成功入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作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東亞文化之都」旨在通過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帶動東亞區域文化合作與城市文化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三國已有7組21座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江南文化何以講求「信義仁智禮」
    江南經濟繁榮源於「四水」航運,即長江、大運河、江南水網、海運。認識江南文化的品牌價值,需要了解「四水」航運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強調「四水」經濟?因為傳統時代的經濟發展,水運最經濟。水運條件下所構成的生產和商品貿易,必然是最發達的。江南經濟的繁榮正是因為它獨享了「四水」航運的經濟性。江南的「四水」經濟,提供了江南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 《文脈:我們的心靈史》:千年文化 一脈相承
    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資料圖片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文化的發生發展,總是有它的根脈傳承與延續,不論後來有怎樣的變化與革新,人們總是能按跡尋蹤,找到其來龍去脈的規律所在。最近看到一篇介紹人民幣上圖案花紋的文章,說到幾種紙幣上所呈的花紋形狀,分別吸收了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青銅器、戰國與兩漢的漆器、隋唐時代的建築,以及明清時代發展至巔峰的瓷器上的裝飾花紋,在每一張幣面上都能指認出它的時代來源。在現行的各面值的紙幣上,皆各有其從商周,時歷漢唐,再至明清的裝飾圖案花紋的選取與改制。
  • 講述狀元故事 傳承千年文脈
    7月5日上午,來自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的十餘名小學生和家長,在蘇州旅遊諮詢志願者小i服務隊成員、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譚文菁的帶領下,了解狀元文化,探尋蘇州文脈,完成了「狀元故裡·文脈尋根」徒步古城文化遊體驗活動。
  • 聯結造句和解釋_聯結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聯結(lián jié)。近義詞有:團結,連合,連結,聯合,結合。聯繫。[秦牧《湘陰熱潮記》:「楚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是和它聯結在一起的。」]聯結在教材中的例句: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 世界文學之都的「秦淮文脈」
    而在這張國際級的城市文化新名片上秦淮文脈無疑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繼《世界文學之都的「秦淮底色」》一文後高安寧先生再次用他深厚而細膩的筆觸帶我們領略世界文學之都的「秦淮文脈」「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採風流,甲於海內。」
  • 「鄉賢統戰」嶧縣鄉賢文脈
    蕭望之的後代蕭摩訶、蕭濟、蕭衍等蕭氏宗族的一大支繫到江南做官便在江南定居。蕭道成推翻劉宋政權,建立了南齊王朝,蕭氏皇族懷念故鄉,特地在常州一帶僑置「南蘭陵」;進而,嶧縣鄉賢文脈又在江南開花結果。這期問,潘嶽、劉伶、李白、孫思邈等名士流寓嶧縣蘭陵地區巡訪風土人文,在嶧縣鄉賢文脈的肌體上又打上了異域文化的烙印。
  • 把本土文化變成「全球語言」 南京推動千年文脈與世界聯通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文/劉亢 蔣芳 楊丁淼)「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北朝詩人謝朓的一句詠嘆,成為南京流傳千年的城市名片。近年來,通過「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今天的南京千年文脈可感知,天下文樞可品讀,古都魅力得以彰顯,一座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呼之欲出。城市風貌 新老並秀六朝金粉地,最憶是金陵。
  • 江南·人文|江南農民畫,中國民間美術的獨特一脈
    若問江南生活之美,何以丹青繪之,自然應以生長且潤澤於土地的民間藝術為參照,而農民畫正是重要的維度。這片土地的煙火蓬勃、欣欣向榮,都在這些各具特色、承載著一個個鮮活傳承故事的畫面中。
  • 江南視點:略說江南的「狀元文化」——兼行雪浪山蔣子書院
    它延綿一千多年,在不斷成熟過程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選拔官吏的一種主要制度。比起世襲制和舉薦制,科舉制的進步性在當時社會顯而易見,它以一種公開、公正的方式為無數中下層讀書人打開了一扇改變命運的大門。雖然真正能進入此門的人為數不多,但被希望鼓勵起來而努力參與的人卻很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 萬豪酒店品牌進駐江南水鄉禾城嘉興
    「嘉興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商務及休閒旅遊目的地,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底蘊、迷人的江南水鄉風景和強勁的經濟增長趨勢。結合嘉興本地風土人情和萬豪酒店的現代設計,嘉興萬豪酒店將為造訪入住的現代旅行者提供品牌標誌性的創新服務體驗。」 嘉興萬豪酒店坐落於嘉興南湖區新興的中央商務區 -- 臺升國際廣場擁有佔地760,000平方米的商場、高端住宅區、寫字樓及展廳。
  • 江南百景圖出BUG?「東園」的真身竟是它!
    最近有一款手遊刷爆了蘇州人的朋友圈名叫「江南百景圖」玩家們將夢回明代江南地區進行城市設計建造「蘇州府」是其中的熱門地圖與其他手遊不同的是「江南百景圖」涉及不少歷史文化元素而蘇州府的最終挑戰是建一座東園(遊戲內截圖)那麼問題來了東園是哪一個園
  • 「連接」與「聯結」的不同
    (2)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兩條鐵路在這個車站連接起來。  (3)兩根電線已經被接線員連接起來,現在可以通話了。  (4)向西去的兩條公路在前方80裡處相連接。  (5)十節車廂連接在一起,成為一趟列車。  「聯結」則指「結合在一起」。例如:  (6)發達的公路網和頻繁的物資交流,把這座城市的城區跟農村地區聯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