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社聯主席、教授 王戰
為了實現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深入推進協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其中,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打造共同精神家園,是重要的一環。當前,江南文化的研究一定要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結合起來,要進一步去理解江南文化的品牌價值。
理解江南文化的品牌價值,先要對江南文化的品牌地位有所了解。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曾經出現過三個文化高地,江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第三個高地」。
先秦文化是「第一個高地」,百家爭鳴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行動。國家如何治理振興?人類怎麼更好地生活?見仁見智,百家爭鳴。
漢唐的中原文化是「第二個高地」。秦朝統一以後,皇帝基本上都在中原建都,長安也好,洛陽也好,開封也好,轉來轉去,基本上都是皇權文化。從董仲舒開始講「獨尊儒術」,並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與支持,國家開始有了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
宋代以後的江南文化是「第三個高地」。靖康之變後,南宋建立,之後遷都臨安,政治中心轉往南方。在此以前,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經濟中心其實已經往南轉移了,文化中心也逐漸南遷。
隨著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轉移,南宋以後的江南文化實際上成為中國文化的新高地。元明清皇都的北遷,使江南文化與王朝脫開,從而更具有服務農耕社會的特色;南孔致力於民間講學,帶動了江南書院興起……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南宋以後中國80%的思想家、政治家出自江南。
長江、大運河、水網和海運「四水」經濟造就「第三個高地」
歷史上,江南文化的演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南宋以前,江南文化跟嶺南文化、燕趙文化一樣,都是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南宋以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續南移,江南文化繼先秦文化、中原文化之後,成為「第三個文化高地」;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上海的興起,中國文化特別是優秀文化和外來文化大碰撞,讓江南文化增添了海派文化、紅色文化的特質。
如何認識江南文化的品牌價值?在我看來,千年江南經濟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經濟繁榮源於「四水」航運,即長江、大運河、江南水網、海運。認識江南文化的品牌價值,需要了解「四水」航運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強調「四水」經濟?因為傳統時代的經濟發展,水運最經濟。水運條件下所構成的生產和商品貿易,必然是最發達的。江南經濟的繁榮正是因為它獨享了「四水」航運的經濟性。江南的「四水」經濟,提供了江南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比如江南水網,江南太湖地域原來是溼地,先民們開河挖渠,形成了運河水系,使太湖周邊地區商品運輸具有極大的便利性和經濟性。蘇州通大運河、終於太湖、連江南水網,使其繁榮程度在江南獨樹一幟。
又如大運河,溝通了南北。從杭州到北京,船運最快要跑兩個星期,就構成了慢文化。這個慢文化,我把它界定為中國的一次文藝復興。它帶來的文化,甚至促成了文言文轉向白話文。因為一路上你得聊天,聊天的時候不能「之乎者也」這樣文縐縐的,而必須侃故事。
四大名著就是老百姓這樣侃出來的,講神仙有《西遊記》,講帝王將相有《三國演義》,講俠客強盜有《水滸傳》,講才子佳人有《紅樓夢》。這都是在運河當中,喝了點小酒,在一起侃,侃了之後,有心人編成章回小說,文言文也就慢慢變成了白話文。
派生出不同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以及價值觀
歷史上的江南曾經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地區。基於江南經濟的繁榮,派生出了不同於其他地域的文化價值觀,如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運河文化等。
一是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是江南文化區別於先秦和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從現代經濟角度來看,可以說移民社會造就了市場經濟。移民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為什麼江南地區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做得好?我認為,移民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這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大運河開通後獨富了江南。
二是宗教文化。
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也很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睦鄰的環境。大致說來,佛教解決了內心安頓的問題,道教解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問題,儒教則解決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一個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解決了這些方面的問題,就能夠安身立命了。
三是商業文化。
中原文化講「仁義禮智信」。大運河發展起來以後,商業文化的興起使這五個字的順序發生了變化,變成「信義仁智禮」。
從地域角度來說,北有晉商、南有徽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把「信」放在第一位,尤為講究誠信。然後是義,做事要講規矩、講公道。仁,即強調互幫互助。智,即睿智的包容,也就是和而不同。大家來自天南海北,一定要有包容,這樣才能長期打交道。最後是禮,即對前面層層遞進的人際關係用禮儀加以規範。
由此可以看到,江南興起的儒學和中原文化有區別。商品經濟改變了社會倫理道德法則,原先的「仁義禮智信」變成了「信義仁智禮」。
今天,從社會學角度去觀察,義烏地處浙江中部,交通並不便利,為什麼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會設在此地?除了浙江小商品生產發達之外,可以令人信服的一個解讀是,江南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以及「信義仁智禮」的商業文化,使信奉不同宗教的各國商人可以在此和睦相處。
四是運河文化。
運河文化就是市井文化。崑曲北上,京劇北上,建築文化北上,明清小說的繁榮等,很多文化轉向都與運河有關係。五是人生價值觀。
古代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觀,第一是考狀元、當官,第二是務農,第三是手工業,第四是做個小商販。但自從有了大運河以後,商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在江南,人們的價值取向慢慢地變成了「士商工農」。這個價值觀的改變非常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江南出了很多企業家,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觀中,經商辦企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考大學依然是首選,如果考不上大學幹什麼呢?經商辦企業。
皖南原是比較窮的地方,但整個江南的商業都是徽商帶起來的。我覺得跟價值觀有關係。這是江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很大的一個區別。
江南文化是根,海派文化是一個大的平臺,紅色文化是魂
還想重點談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可以說起源於明末,「西學東漸」之時也把很多中國好的東西翻譯到了西方。
歐洲思想啟蒙運動前期,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包括戲劇領域的《趙氏孤兒》、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還有經濟領域的重農學派。
土山灣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起點,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匯而成的。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沒有文化交流,馬克思主義也就不可能傳入中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上海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也是順理成章的。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根,這糾正了我們對海派文化的一些誤解。長期以來,人們對海派文化存在三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以為外國人傳進來的文化叫海派文化。錯,它的根是江南文化。上海這個「大碼頭」怎麼起來的?主要是來自江南的特色。
第二個要糾正的錯誤是,海派文化不是上海一家的文化,不能將海派文化等同於上海文化。海派文化不僅僅是上海文化,實際上還可以看成江南文化演進的第三段或者說是江南文化3.0版。
第三個需要澄清的誤解是,海派文化不是小資文化。很多人一講海派文化,就提張愛玲、徐志摩。其實,這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江南文化是南北文化碰撞所提煉出來的;海派文化則是江南文化和海外文化之間的碰撞所形成、提煉出來的,它適合中國人的民族特性,適合我們的審美觀。
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過程中,由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我國國情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傳播,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建黨初期,黨中央設在上海,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在上海召開,上海擁有幾百處革命遺址,因而紅色文化成為上海的三大文化資源之一。
從這個歷史過程可以看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江南文化是根,海派文化是一個大的平臺,紅色文化是魂。
海派文化源於江南文化,特色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具有契約精神的商業文化。我們應當以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涵養「上海文化」品牌。認清楚這一點,對我們確立文化自信、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打響江南文化品牌,不僅要有理念和方案,還要抓突破口
歷史上,長三角是世界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是絲、茶、瓷等陸上和海上絲路重要商品的原產地。21世紀的長三角,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交會點。在打造文化品牌的時候,應該讓江南文化惠及「一帶一路」,弘揚「信義仁智禮」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形成民心相通的文化共識,進而打造共同的東方文化價值觀。
就傳統而言,農耕社會建立了一個社會道德秩序、一個坐標系,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一個縱坐標;還有一個橫坐標,「仁義禮智信」,說的是社會關係。
今天,我們不能照單全收,這個縱坐標要去掉,因為它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橫坐標則要改進,怎麼改進?從「仁義禮智信」到「信義仁智禮」,這不是玩文字遊戲,恰恰是江南文化與時俱進的地方。今天,我們需要賦予其更多的時代內涵。
第一個,對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誠信;對國家來講,最重要的是讓信用成為一種價值認同。
第二個是義,這個義不是《水滸傳》說的忠義、俠義。忠義、俠義嚴格來說是不分原則的,現在我們講的義應該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準則。
第三個是仁,這個仁不是孔子所講的比較狹隘的仁,它超出了兄弟之道、夫妻之道、婆媳之道的範圍,而是陌生人之間的關愛,是社會關愛,是公民之愛。
第四個是智,它不只是智慧,而是博愛、包容,是我們當前非常需要的東西,是緩解社會矛盾乃至國家矛盾的重要原則。
最後,用禮義、禮節、禮貌來處理上述四個關係,就是一個禮字。
這些東西應該構成江南地區、長三角區域的共同文化價值觀,甚至成為「一帶一路」上我們能夠推薦的一個共同文化價值觀。
最後想提一點,打響江南文化品牌,不僅要有理念,還要有實施方案,要抓突破口。
關於突破口,就舉一個例子。今年元旦,我到江蘇徐霞客鎮去轉了一圈。徐霞客作為旅行家在世界上是很偉大的,出生在江蘇、成名於上海、出遊在浙江,遊得最多的地方是安徽。這不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一個文化表達嗎?抓住這樣一個人物,就把文化品牌刻畫出來,很有現實意義。
為什麼說徐霞客成名於上海?徐霞客原名徐弘祖,他和明朝松江府大儒陳繼儒是忘年交,一生曾五次去拜訪過陳繼儒。徐霞客母親80歲那年,他去陳繼儒那裡求匾,陳繼儒給他一個號「霞客」。由徐霞客的人生軌跡可以清晰看到,江南文化是相通的。
總的來看,在弘揚江南文化、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打造共同文化家園方面,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整理人:王珍。本文刊發前,作者在講稿基礎上作了補充修改)
[ 責編:萬霽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