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赤水龍眼」順利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證書的頒發,無疑是對「赤水龍眼」的再一次肯定。
8月的赤水河谷驕陽似火,35度的高溫,讓人喘不過氣來。汽車在平整的水泥公路上行駛,一棵棵碩果纍纍的桂圓樹在公路兩側排成長隊,陪同採訪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就是元厚鎮桂圓林村。
一幢幢白色的小洋樓風格統一,房稜上的紅色邊框,使小樓顯得更加別致,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墜滿枝頭的桂圓讓人垂涎欲滴。
汽車在一個叫早桂林的地方停下,一個瘦小的中年男人迎了過來。
「這是我們桂圓林村的村委會主任曾祥均,我是副主任牟開華。」同車的工作人員下了車,連忙笑著介紹。
早桂林因一片老桂圓樹林而得名,走進樹林,看著一棵棵粗壯的桂圓樹,曾祥均說起了桂圓林村的桂圓故事。
龍眼又叫桂圓,地處西南的赤水河谷,從前不產桂圓。據老人們說,300 多年前,桂圓林村的一位袁家秀才在福建求學,回家時帶了三株桂圓樹苗,種在老宅旁。
樹林裡這棵最大的桂圓樹,樹幹直徑約70釐米,樹高約30米,這是桂圓林村2組魏玉剛和劉富榮家共同擁有的一棵老樹,也是300年前的三株桂圓樹中僅存活下來的一株,大豐收時,這棵老樹能摘700多斤桂圓。
如今,300多年過去,袁氏老宅早已不存在,殘垣斷壁邊,遠道而來的桂圓樹,逐漸適應元厚鎮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三株桂圓樹的「子子孫孫」,在桂圓林村紮根、開枝散葉,村裡現在已 100 多株百年老樹。
今年50歲的曾祥均上世紀90年代當過兵,退伍回來的他於1996年進入桂林村委會任村長助理。由於產品市場前景好,這一年,也是大力發展桂圓產業的一年,曾祥均目睹了元厚桂圓產業發展興起。1998年,桂林村被認定為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曾祥均也在這一年成為了桂林村村委會任。
2001年,由於行政區域的合併,元厚鎮原桂林村、桂興村、大嶺村和大興村四村合併,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政策條件,催生了桂圓大面積種植,合併後的村因此命名為「桂圓林村」。
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桂圓林村的桂圓成熟較晚,一般在10月份左右才能大量上市。桂圓品質優良,皮薄肉厚,價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到了豐產期,桂圓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
2011年以來,元厚鎮大力打造桂圓產業,把桂圓林村打造成示範生產基地。基地的帶動作用,讓桂圓林村海拔400米以下的300餘戶群眾都種上了桂圓樹,一個產業的興起,不經意間改變了一個地方的生活面貌、改變了群眾的收入狀況。而作為村幹部的曾祥均和牟開華,在帶動群眾致富的同時,自己也發展起了桂圓產業。
近年來,曾祥均相繼種了20多畝桂圓。2011年,他承包了70多畝土地,又種了50多畝桂圓,還種了20餘畝荔枝,僅去年,已掛果的桂圓就收入了近20萬元。
「想要帶動別人致富,自己首先得致富。只有自己示範好了,群眾才會更相信你。」曾祥均說。
桂圓林村2組的63歲建檔立卡貧困戶曾超祥,家裡5口人,兒子、兒媳都有殘疾,加之兩個孫女年幼。由於家庭無勞動能力,守著家裡的近10畝土地「望地興嘆」。
曾祥均說,像曾超祥這樣的貧困戶,他們缺技術、缺勞動能力,我們在教會他們田間管理技術的同時,也會安排專人幫助他們管護,確保桂圓樹的正常管理,保證桂圓品質和產量。
針對桂圓種植技術,元厚鎮從四川省瀘洲市和赤水市邀請了專家,結合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圍繞桂圓種植、管護、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加大對技術幹部、農戶的培訓力度。
桂園林村地處元厚鎮中南部,為元厚桂圓產業的核心區,種植面積達4500畝,產量及產值佔全鎮70%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成就了「元厚龍眼」。
2002年,元厚龍眼被西南大學農業部柑桔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鑑定為「中型果一級品」。
2009年,元厚龍眼成功申報無公害農產品(龍眼)產地認證。
2011年,「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荔枝龍眼標準化示範園」被認定為農業部第二批熱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
2019年獲得「綠色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等認證。
2020年,元厚鎮桂圓種植面積已達9000多畝,成為貴州最大的桂圓生產基地,早桂林石刻上的「貴州第一桂」仿佛說明了一切。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全媒體 記者 易盛芳
原標題:《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6) | 桂圓林村:一個被「赤水龍眼」改變的村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