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6) | 桂圓林村:一個被「赤水龍眼」改變的村莊!

2020-12-27 澎湃新聞

2019年9月,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赤水龍眼」順利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證書的頒發,無疑是對「赤水龍眼」的再一次肯定。

8月的赤水河谷驕陽似火,35度的高溫,讓人喘不過氣來。汽車在平整的水泥公路上行駛,一棵棵碩果纍纍的桂圓樹在公路兩側排成長隊,陪同採訪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就是元厚鎮桂圓林村。

一幢幢白色的小洋樓風格統一,房稜上的紅色邊框,使小樓顯得更加別致,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墜滿枝頭的桂圓讓人垂涎欲滴。

汽車在一個叫早桂林的地方停下,一個瘦小的中年男人迎了過來。

「這是我們桂圓林村的村委會主任曾祥均,我是副主任牟開華。」同車的工作人員下了車,連忙笑著介紹。

早桂林因一片老桂圓樹林而得名,走進樹林,看著一棵棵粗壯的桂圓樹,曾祥均說起了桂圓林村的桂圓故事。

龍眼又叫桂圓,地處西南的赤水河谷,從前不產桂圓。據老人們說,300 多年前,桂圓林村的一位袁家秀才在福建求學,回家時帶了三株桂圓樹苗,種在老宅旁。

樹林裡這棵最大的桂圓樹,樹幹直徑約70釐米,樹高約30米,這是桂圓林村2組魏玉剛和劉富榮家共同擁有的一棵老樹,也是300年前的三株桂圓樹中僅存活下來的一株,大豐收時,這棵老樹能摘700多斤桂圓。

如今,300多年過去,袁氏老宅早已不存在,殘垣斷壁邊,遠道而來的桂圓樹,逐漸適應元厚鎮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三株桂圓樹的「子子孫孫」,在桂圓林村紮根、開枝散葉,村裡現在已 100 多株百年老樹。

今年50歲的曾祥均上世紀90年代當過兵,退伍回來的他於1996年進入桂林村委會任村長助理。由於產品市場前景好,這一年,也是大力發展桂圓產業的一年,曾祥均目睹了元厚桂圓產業發展興起。1998年,桂林村被認定為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曾祥均也在這一年成為了桂林村村委會任。

2001年,由於行政區域的合併,元厚鎮原桂林村、桂興村、大嶺村和大興村四村合併,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政策條件,催生了桂圓大面積種植,合併後的村因此命名為「桂圓林村」。

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桂圓林村的桂圓成熟較晚,一般在10月份左右才能大量上市。桂圓品質優良,皮薄肉厚,價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到了豐產期,桂圓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

2011年以來,元厚鎮大力打造桂圓產業,把桂圓林村打造成示範生產基地。基地的帶動作用,讓桂圓林村海拔400米以下的300餘戶群眾都種上了桂圓樹,一個產業的興起,不經意間改變了一個地方的生活面貌、改變了群眾的收入狀況。而作為村幹部的曾祥均和牟開華,在帶動群眾致富的同時,自己也發展起了桂圓產業。

近年來,曾祥均相繼種了20多畝桂圓。2011年,他承包了70多畝土地,又種了50多畝桂圓,還種了20餘畝荔枝,僅去年,已掛果的桂圓就收入了近20萬元。

「想要帶動別人致富,自己首先得致富。只有自己示範好了,群眾才會更相信你。」曾祥均說。

桂圓林村2組的63歲建檔立卡貧困戶曾超祥,家裡5口人,兒子、兒媳都有殘疾,加之兩個孫女年幼。由於家庭無勞動能力,守著家裡的近10畝土地「望地興嘆」。

曾祥均說,像曾超祥這樣的貧困戶,他們缺技術、缺勞動能力,我們在教會他們田間管理技術的同時,也會安排專人幫助他們管護,確保桂圓樹的正常管理,保證桂圓品質和產量。

針對桂圓種植技術,元厚鎮從四川省瀘洲市和赤水市邀請了專家,結合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圍繞桂圓種植、管護、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加大對技術幹部、農戶的培訓力度。

桂園林村地處元厚鎮中南部,為元厚桂圓產業的核心區,種植面積達4500畝,產量及產值佔全鎮70%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成就了「元厚龍眼」。

2002年,元厚龍眼被西南大學農業部柑桔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鑑定為「中型果一級品」。

2009年,元厚龍眼成功申報無公害農產品(龍眼)產地認證。

2011年,「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荔枝龍眼標準化示範園」被認定為農業部第二批熱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

2019年獲得「綠色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等認證。

2020年,元厚鎮桂圓種植面積已達9000多畝,成為貴州最大的桂圓生產基地,早桂林石刻上的「貴州第一桂」仿佛說明了一切。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全媒體 記者 易盛芳

原標題:《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6) | 桂圓林村:一個被「赤水龍眼」改變的村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桂圓林村:一個被「赤水龍眼」改變的村莊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㊻
    2019年9月,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赤水龍眼」順利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證書的頒發,無疑是對「赤水龍眼」的再一次肯定。汽車在一個叫早桂林的地方停下,一個瘦小的中年男人迎了過來。「這是我們桂圓林村的村委會主任曾祥均,我是副主任牟開華。」同車的工作人員下了車,連忙笑著介紹。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但在土城的宋窖,聽了28年前走完赤水並最終認定了赤水源頭的譚智勇先生激情講解後,我還是願意相信人們在赤水河上的追根溯源,把原來網絡甚至沿河一線人們理解的赤水河認定為523千米,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長度,也是一個應該接受的長度。我們應該有把赤水河作為長江經濟帶上一條最乾淨的河流,建設成為一條「長江上遊最美生態河流」的胸懷。
  • 重走信息長徵路之走進遵義丨赤水河畔守初心
    1935年1月29日,紅軍分三路從元厚、土城一線一渡赤水河,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成功一渡赤水後,元厚的老百姓發現,這是一支紀律嚴明、熱愛人民的軍隊,紛紛主動積極地幫助紅軍、支援紅軍。當時,肖義伍的舅媽聶永珍正好遇到兩個負傷的紅軍戰士,沒有絲毫猶豫,連夜把他們藏在了一個廢舊的窯洞裡。為了避免被人發現,聶永珍每天假裝割豬草,悄悄地為紅軍戰士送飯送藥。
  • 赤水河畔那抹紅——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研學紀實
    四渡赤水紀念館致力打造「四渡赤水紅」紅色研學品牌,建設了「一營三區九園」研學營地,採取「研學+營地教育」模式,通過舉辦「紅色故事講述會」,推出「追尋紅色記憶、爭做時代新人」「走紅色之路、做紅色傳人」等紅色研學主題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在紅色研學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一年來,共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培訓127期,46412人次。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67) | 淋灘渡口的矜持與堅守!
    據相關資料,1935年2月15日,紅軍離開威信縣扎西,回師東進,軍委發出《關於二渡赤水的行動計劃》,決定由淋灘渡過赤水河,具體計劃是紅一軍團為右縱隊,往白沙、石夾口到悅來場、淋灘渡河,並相機佔領土城以後,取東皇殿、溫水新站迂迴桐梓。後來的幾次電令也證實,軍委把淋灘作為一個主要渡口,配合太平、九溪口的渡河,以實現二渡赤水的任務。
  • 赤水長流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0)
    回想15天來在赤水河邊行走的日日夜夜,作為這次集中行走的帶頭人,我覺得還是要用文字來對這一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作一個小結。首先,要說一下這次組織「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緣起。我從內心深處也想沿著當年的先行者的足跡,去看一看這些年來赤水河流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去感受一下近五年來赤水河流域脫貧攻堅的成就,去追逐赤水河的綠色與紅色。剛好,2020年的夏天,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水河流域的保護作出批示,提出了要求。據悉,2020年10月,一個關於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的協作推進會即將在昭通舉行。我作為一個媒體人,是應該為這條河流做點什麼了。
  • 四渡赤水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㊼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9) | 紅軍渡口的紅軍故事!
    為我們宣講紅色故事的肖義伍已經堅持在渡口講述紅色故事35年,隨著近年來紅色旅遊的興起,老肖的宣講場次越來越多,為傳承紅色基因,赤水市元厚鎮啟動了「紅色宣講進萬家」志願服務項目,成立了肖義伍紅色宣講工作室,吸納200餘人加入隊伍。聶永珍是肖義伍的舅媽。肖義伍的故事從她開頭,因為舅媽勇救兩位紅軍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廣。
  • 貴州紅色之旅,重溫遵義會議這次偉大轉折,看四渡赤水出奇致勝
    同時貴州也是紅色的,在這裡無數紅色的景區連成一條線,來此感受革命的不易,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遵義會議  說到貴州的紅色,首先要講的就是遵義會議遺址,位於遵義的市中心,看起來便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遵義會議改變了中國的格局。
  • 2019中國赤水河谷超級長跑黃金大獎賽開賽在即
    「傳承紅色精神 奔向健康中國」——2019中國赤水河谷超級長跑黃金大獎賽(以下簡稱2019黃金大獎賽)即將於10月18日-20日正式開賽,來自國內外的1600名跑者已經紛紛開始向貴州•遵義集結,黃金大獎最終花落誰家,讓人拭目以待。
  • 四渡赤水
    在一個多月前我們就在遵義,前幾天我們又來到了遵義。來來回回,轉了一個多月,又回到了老地方。後來我們還是決定要去四渡赤水,長徵一路騎行,我們都是跟著紅軍的腳印在騎,如果沒有四渡赤水,那將是不完整的。前幾天我們度過了烏江,宣告了四渡赤水的結束,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貴陽市,接下來會往西南方向騎,到達雲南昆明附近,然後開始北上入川西。
  • 「相約赤水」——赤水特產美食大集合,看著流口水!
    赤水經典傳統食用方法——臘肉燉筒筒筍,苗鄉風味,味道獨特遊玩赤水美景,吃赤水豆花,農家老臘肉,筒筒筍,是餐桌上必備之菜,稱之為「赤水三寶」。三:赤水的高山臘肉: 此等臘肉,以赤水高山之上所出最為有味,赤水本地人,也以吃上一頓真正的高山臘肉為美事。
  • 【活動推薦】江門電臺名主持邀你「尋找紅色記憶·暢遊遵義赤水」
    >隆重紀念紅軍四渡赤水81周年遵義會議勝利召開81周年茅臺酒巴拿馬獲金獎100周年尋找紅色記憶·暢遊世界遺產康養赤水C、觀看紅色主題表演及紅歌大聯唱!遊客報名參賽。D、「紅色晚宴」---赤水紅色茅臺晚宴,品當地特色美食,飲茅臺紅色美酒。E、品味茅臺文化-茅臺〖國酒門〗攝影留念,了解茅臺美酒生產工藝流程。
  • 赤水臘肉
    沒有火鍋的重慶不是重慶,沒有羊肉泡饃的西安不是西安,而在貴州遵義,赤水臘肉,土豬生於農家,集聚了鹽,風,山,陽光的味道,同樣也是人情味和時間的沉澱。臘肉講究色、香、味,赤水臘肉皆兼得之。其色金黃,其香四溢,其味醇美。赤水臘肉取材考究,必選農家熟食料豬,以臀肉、腿肉或二刀肉為宜,肥瘦兼之。製法獨特,取肉必在臘月,柏木枝燻烤,四季不失柴煙。
  • 紅軍「一渡赤水」的習水土城鎮原本屬於赤水
    原本在歷史上,可以說除去三渡赤水的茅臺外,四渡赤水主要渡口和戰場基本都是在民國時期的赤水縣境內。其中的一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元厚鎮和土城鎮;二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與古藺縣相接的太平渡和二郎灘的赤水河兩岸;四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與古藺縣相接的太平渡、九溪口和二郎灘的赤水河兩岸。
  • 【奮鬥百年路 央企新徵程】赤水河畔薪火傳
    春節前夕,貴州電網公司遵義赤水供電局大同供電所黨支部和復興供電所黨支部,來到中共赤合特別支部舊址,聯合開展「傳承四渡赤水精神」主題黨日,緬懷革命先輩,追尋革命精神。踩著「吱呀」作響的木質樓梯來到老宅二樓,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掛著的馬克思和列寧畫像,時空被拉回一個世紀前。
  • 赤水丹霞旅遊區:景色壯美 讓人流連忘返
    是一個以丹山、碧水、翠林、飛瀑為主的生態景區,是赤水丹霞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裡,整個景區遊覽時間約2-4小時。景區距鄉鎮高速路口6公裡,距城區44公裡,車程約45分鐘。丹霞地貌是20世紀20年代由我國地質學家定名和率先研究的一種「紅層地貌」,即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斜的厚層紅色砂礫巖之上,沿巖層的垂直節理由水流侵蝕及風化剝落和崩塌後退,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丹崖赤壁地貌稱為丹霞地貌。簡單來說,就是「有陡崖的,以砂礫巖為主的紅色碎屑巖地貌」。
  • 全景貴州環線第二期|4月19~29日梵淨山-小七孔-赤水大瀑布-茅臺鎮-赤水丹霞-黃崗侗寨-岜沙苗寨-織金洞11日純玩之旅
    四面山奇山、七彩的瀑布、紅色的巖石、厚重的紅色文化,讓黔北遵義赤水充滿魅力。丙安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紅色文化彰顯,是紅軍四渡赤水的首渡地。四渡赤水紀念館是長徵時紅三軍團司令部在土城駐地。凸顯四渡赤水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
  • 史上最全的貴州赤水旅遊美食攻略
    一個紅透歷史和山水的地方——赤水赤水市地處黔北川南之交,赤水河中下遊,與四川省南部接壤,歷為川黔邊貿紐帶、經濟文化重鎮,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門戶。素有「川黔鎖鑰」、「黔北邊城」之稱。赤水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是中國唯一以行政區命名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被譽為「桫欏王國」、「千瀑之市」、「竹子之鄉」、「丹霞之冠」、「紅色聖地」。
  • 漫話四渡赤水㈠
    現在這本書已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名字更名為《非常軌跡——記中央紅軍在長徵中的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之戰》。這裡我有一個看法要跟大家要說明一下,「四渡赤水」的這個稱謂,大概是七十年代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一般的稱謂是「聲東擊西」,或者叫「黔滇轉戰」。但是,沒有一個很全面性的、能夠高度概括這一段時間這個作戰情況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