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2020-12-12 澎湃新聞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2020-10-28 22: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對一條河的認識與理解,是難以用語言一次進行表達的,也不可能一次表達完整。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我們不是哲學家,我們只是三省四市媒體的記者,我們只能用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來丈量赤水河。

經過了為期14天的行走,2020年8月26日,我們離開敘永,到達赤水河與長江的交匯處,合江縣的赤水河的入江口。

我們聽了合江縣關於生態文明的解讀,或許,他們既有這樣一條乾淨、生態的赤水河的滋潤,更因為他們早就在大江與大河的交相浸潤中,顯得大氣、大度,早就把生態文明浸入骨髓了,所以,合江縣的生態文明可以說早就風生水起,與我們上面的那麼多縣相比有其獨到的地方。這一點,當地的荔枝、真龍柚實現規模化種植,荔枝產量佔了四川省的90%以上,真龍柚的種植面積達30萬畝,年產值5億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合江縣的文化資源也是全省第一,1317處文物保護單位,讓人羨慕。當天,採訪團還採訪了先市醬油,這個企業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於一身,已有120多年的釀造歷史,技藝精湛,加上赤水河獨特的自然氣候與生物資源,使之成為合江縣的一個名片,先市也被稱為醬油小鎮,被人們記住。

君住河之頭,我住河之尾。

河入川,江入海。

這是自然之道,也是水流之道。

14天前,我們到了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看到一泓瀑布從樹林裡破林而出,形成了赤水源頭的氣勢,也就從那裡起,我們21個新聞記者一直在關注河的流向,河的生態,河的美麗,河的深邃,河的坦然,河的激情,河的歷史,河的顏色。我們也一直在計算,河的上遊真正在哪裡,儘管有很多說法,比如傳統的計算是從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雞鳴三省算起,他們把流得最遠的河稱之為倒流河,與渭河交匯後才稱之為赤水河。但在土城的宋窖,聽了28年前走完赤水並最終認定了赤水源頭的譚智勇先生激情講解後,我還是願意相信人們在赤水河上的追根溯源,把原來網絡甚至沿河一線人們理解的赤水河認定為523千米,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長度,也是一個應該接受的長度。我們應該有把赤水河作為長江經濟帶上一條最乾淨的河流,建設成為一條「長江上遊最美生態河流」的胸懷。至於上遊中遊下遊的劃分,大致可以這樣,從赤水河源頭,到釀出醬香美酒的茅臺為界,可以算作上遊。從茅臺到赤水市,可以算作中遊。到赤水市以下的60千米,可以稱為下遊。

最美生態河流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赤水河沿岸的人民用實際行動保護出來的。應該這樣看,由於貴州境內生產醬香白酒,這些酒企依靠著這條河流裡的水,為了讓世界所有的人喝到最香醇最乾淨的酒,吃到最環保最有機無公害的綠色食品——醬酒,他們最先發出了保護赤水河流域生態的倡議,貴州省最先出臺了《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並於2011年10月1日施行。農業部2016年12月27日發出《關於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的通告》,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形成共識,特別是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韓正副總理對赤水河流域的保護作出重要批示,赤水河作為最美生態河流,提到了國家層面。

為了講好赤水河的故事,昭通日報社、畢節日報社、遵義日報社、瀘州日報社四家媒體,不約而同地於2020年秋天,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並從赤水河源頭,於8月26日下午5:00順利抵達赤水河與長江交匯之處,看著清亮的赤水河匯入滾滾長江,我作為帶頭人和參與者,以及我們所有參與行走的同仁,都感到幸運與自豪。

在行走的過程中,赤水河的文化有兩種顏色不斷地變換著。赤水河本為兩岸的紅土染成,故為赤水。但赤水河真正的顏色是綠色,這是赤水河的本色。這十多天來,赤水河都用這種色調,把雲貴川三省四市的土地染綠。綠的樹木,綠的竹子,綠的青山,綠的田野,綠的醬酒,而且這片綠與兩岸禁漁的人群,撿拾垃圾的人們,在脫貧攻堅一線戰天鬥地的群眾,在美酒河谷釀造醬香的工人分不開。這片綠,綠了赤水,綠了青山,也綠了中國,正流入長江,逐步改變長江的顏色。

在一直變換著的地點卻從來不改變顏色的,是那種鮮血浸透的紅色,從遵義到扎西,從土城到敘永,從茅臺到金沙,從鎮雄到七星關,從太平到元厚,從婁山關到二郎灘,從雞鳴三省到石廂子,赤水河流域,都流淌著紅色,160公裡的旅遊公路,像一條紅色的飄帶,把赤水河染成紅色,成為紅色旅遊與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最亮麗的底色。

經過三省四市十六個縣市區的緩緩流淌,赤水河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這精華,終於乾乾淨淨地流入了長江,流入了長江經濟帶。

赤水河不只是一條自然的河流,一條地理和地域上的河流,一個寫在中國地圖南方的弧形標誌。赤水河,更是一條經濟的動脈,是長江獲得奔向大海的又一動力。它撬動了長江的經濟,還讓長江這個巨人行走起來更加氣宇軒昂,赤水河就是長江西裝革履的領帶,她讓中華大地看起來更沉穩踏實。

我們20多個從赤水河走下來的人,從上遊走到了中遊,又從中遊走到了下遊,在合江口,把印有「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紅色團旗高高舉起,留下最珍貴最難忘的記憶,我認為,我們已經融入了赤水河,已經與赤水河一道匯入了長江,直奔大海。

今日推薦

原標題:《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6) | 桂圓林村:一個被「赤水龍眼」改變的村莊!
    2019年9月,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赤水龍眼」順利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證書的頒發,無疑是對「赤水龍眼」的再一次肯定。8月的赤水河谷驕陽似火,35度的高溫,讓人喘不過氣來。汽車在平整的水泥公路上行駛,一棵棵碩果纍纍的桂圓樹在公路兩側排成長隊,陪同採訪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就是元厚鎮桂圓林村。
  • 赤水長流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0)
    回想15天來在赤水河邊行走的日日夜夜,作為這次集中行走的帶頭人,我覺得還是要用文字來對這一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作一個小結。首先,要說一下這次組織「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緣起。所以,我把我的想法與深度報導部的汪舒老師進行交流,形成了一個聯合三省四市報社共同走進赤水河的想法,並把行走的定位放在對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紅色文化、脫貧攻堅成就的採訪宣傳,也是為2020年中國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在昭通召開營造良好的氛圍。
  • 四渡赤水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㊼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赤水河畔那抹紅——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研學紀實
    四渡赤水研學基地訓練營突出「四渡赤水紅」研學主題,以四渡赤水博物館群作為開展研學實踐教育的基礎,通過「走一段長徵路、唱一首紅軍歌、吃一頓紅軍餐、聽一個紅軍故事、誦一首紅色詩詞、觀一場紅色演繹」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研學模式,引導青少年在研學過程中探尋四渡赤水之「戰」、體驗四渡赤水之「奇」、融入四渡赤水之「情」、築牢四渡赤水之「魂」。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67) | 淋灘渡口的矜持與堅守!
    據相關資料,1935年2月15日,紅軍離開威信縣扎西,回師東進,軍委發出《關於二渡赤水的行動計劃》,決定由淋灘渡過赤水河,具體計劃是紅一軍團為右縱隊,往白沙、石夾口到悅來場、淋灘渡河,並相機佔領土城以後,取東皇殿、溫水新站迂迴桐梓。後來的幾次電令也證實,軍委把淋灘作為一個主要渡口,配合太平、九溪口的渡河,以實現二渡赤水的任務。
  • 赤水河源發現者談流域保護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8)
    赤水河源發現者談流域保護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8) 2020-09-20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解密赤水河的多重文化符號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52)
    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的赤水河,一路穿山越嶺、奔騰不息,經滇、黔、川三省13個縣(市),自四川省合江縣匯入長江。523公裡的河岸風光千巖競秀、斑斕多姿。一條流淌著紅色信仰的河8月的赤水河畔,兩岸青翠、峽谷縱橫。走進習水縣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迎面是一堵刻滿紅軍戰史的浮雕牆,戰士們騎戰馬、推大炮、揮刀渡河……來往的遊客站在浮雕前,遙想當年滾滾硝煙,赤水河畔鮮血盡染,感慨之餘眼眶不禁溼了。
  • 重走信息長徵路之走進遵義丨赤水河畔守初心
    1935年1月29日,紅軍分三路從元厚、土城一線一渡赤水河,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成功一渡赤水後,元厚的老百姓發現,這是一支紀律嚴明、熱愛人民的軍隊,紛紛主動積極地幫助紅軍、支援紅軍。當時,肖義伍的舅媽聶永珍正好遇到兩個負傷的紅軍戰士,沒有絲毫猶豫,連夜把他們藏在了一個廢舊的窯洞裡。為了避免被人發現,聶永珍每天假裝割豬草,悄悄地為紅軍戰士送飯送藥。
  • 桂圓林村:一個被「赤水龍眼」改變的村莊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㊻
    2019年9月,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赤水龍眼」順利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證書的頒發,無疑是對「赤水龍眼」的再一次肯定。一幢幢白色的小洋樓風格統一,房稜上的紅色邊框,使小樓顯得更加別致,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墜滿枝頭的桂圓讓人垂涎欲滴。
  • 紅軍「一渡赤水」的習水土城鎮原本屬於赤水
    土城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就曾在此設平夷縣,轄如今赤、習、仁三縣,可謂歷史之悠久,而早在7000多年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土城鎮得益於長江流域之赤水河支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藉助厚重的巴蜀文化的歷史傳承,加之航道、鹽運文化和長徵文化的濃墨重彩,讓這個黔北古鎮神秘而又輝煌。
  • 百名社長總編瀘州行丨四渡赤水,三渡在瀘州
    古鎮位於赤水河南岸,因地勢陡峭,依山就勢而建,有「小山城」之美譽。古鎮街道全長約500m,順山勢延至赤水河邊;石梯街道兩旁,商鋪櫛比高低,青瓦木樓層疊錯落,房屋多為清代所建,極具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積澱深厚的紅色文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太平古鎮有著積澱深厚的紅色文化。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9) | 紅軍渡口的紅軍故事!
    為我們宣講紅色故事的肖義伍已經堅持在渡口講述紅色故事35年,隨著近年來紅色旅遊的興起,老肖的宣講場次越來越多,為傳承紅色基因,赤水市元厚鎮啟動了「紅色宣講進萬家」志願服務項目,成立了肖義伍紅色宣講工作室,吸納200餘人加入隊伍。聶永珍是肖義伍的舅媽。肖義伍的故事從她開頭,因為舅媽勇救兩位紅軍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廣。
  • 【奮鬥百年路 央企新徵程】赤水河畔薪火傳
    當年,貴州一批批共產黨員在這裡宣誓入黨;近一個世紀後,赤水供電局的16名黨員代表在此重溫入黨誓詞,並開啟一場「黨員上講堂」的紅色文化之旅。「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紅軍分別從渾溪口、蔡家沱、元厚等渡口西渡赤水河,四渡赤水序幕就此拉開。」赤水供電局局長、老黨員羅春講述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敬意。「一渡,擺脫被動;二渡,遵義大捷;三渡,引敵西進;四渡,跳出重圍。」
  • 貴州紅色之旅,重溫遵義會議這次偉大轉折,看四渡赤水出奇致勝
    同時貴州也是紅色的,在這裡無數紅色的景區連成一條線,來此感受革命的不易,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遭到了川、黔軍閥的頑強阻擊,紅軍攻佔赤水受挫,一時間難以進展,毛主席當機立斷,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電令在赤水丙安的林彪返回土城,在青槓坡痛擊敵軍,但川軍後續部隊4個旅迅速增援,雙方形成對峙局面。中央決定從從元厚、土城向西過赤水河,這就是四渡赤水的第一渡。
  • 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裡的故事,彭雪楓將軍回憶婁山關之戰
    接著分享我的習水土城古鎮行。古鎮內眾多的博物館、紀念館讓我欣喜不已,要好好參觀學習了。這裡是古鎮中心的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廣場,廣場一角有土城博物館的介紹。赤水河畔的習水縣土城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千年文化歷史、四渡赤水厚重積澱與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相輝映。
  • 漫話四渡赤水㈠
    今天,我們就來講論一下這個四渡赤水的問題。大概是二零零七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叫做《毛澤東的神來之筆》的書。現在這本書已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名字更名為《非常軌跡——記中央紅軍在長徵中的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之戰》。這裡我有一個看法要跟大家要說明一下,「四渡赤水」的這個稱謂,大概是七十年代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一般的稱謂是「聲東擊西」,或者叫「黔滇轉戰」。
  • 赤水丹霞旅遊區:景色壯美 讓人流連忘返
    旅遊區以丹霞地貌、瀑布群、竹海、桫欏、原始森林為主要特色,是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鄉、桫欏王國」的縮影,全球罕見。赤水丹霞旅遊區·大瀑布是赤水風景名勝區中的王牌景區,是「赤水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距赤水城區34公裡,大約40分鐘車程。
  • 2019中國赤水河谷超級長跑黃金大獎賽開賽在即
    「傳承紅色精神 奔向健康中國」——2019中國赤水河谷超級長跑黃金大獎賽(以下簡稱2019黃金大獎賽)即將於10月18日-20日正式開賽,來自國內外的1600名跑者已經紛紛開始向貴州•遵義集結,黃金大獎最終花落誰家,讓人拭目以待。
  • 四渡赤水
    比起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毛主席從地理環境來說,長徵之路有兩段路是最難走的
  • 赤水臘肉
    沒有火鍋的重慶不是重慶,沒有羊肉泡饃的西安不是西安,而在貴州遵義,赤水臘肉,土豬生於農家,集聚了鹽,風,山,陽光的味道,同樣也是人情味和時間的沉澱。臘肉講究色、香、味,赤水臘肉皆兼得之。其色金黃,其香四溢,其味醇美。赤水臘肉取材考究,必選農家熟食料豬,以臀肉、腿肉或二刀肉為宜,肥瘦兼之。製法獨特,取肉必在臘月,柏木枝燻烤,四季不失柴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