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閒大師 : 念佛的開示

2021-02-15 淨律社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功德。總出心源。一切逆順苦樂生死涅槃。離此心外。無片事可得。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念佛求生淨土。亦復如是。是心想淨土。是心是淨土。經雲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維摩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如其心淨。則佛土淨。此之謂歟。今之淨土法門。無論緇

  素男女。老幼尊卑。誰人不知念佛。詰其何用。則曰修來世。或言生西方。若如是。豈全無信願。無信則安肯念佛。無願則不言生西。既有念佛之行。並有信願之

  心。理宜千修千生。萬修萬生。經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今人念佛。至於臨命終時。求其決定往生。千萬人中。難得一二徼幸者。

  何所以耶。究其病根。只在信欠真。願欠切。念佛欠一心耳。當知過在己躬。非法門咎也。

  故今摘取古人用心相應之語。以為十方緇白之勸。靈峰旭祖曰。夫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

  願。縱將名號持至一心不亂。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人。不可不知。是知信願行三。實往生淨土之資糧也。如鼎三足。缺一

  不可。譬喻世人遠行。必要資糧預備。如百裡之程。便要一日資糧。設千裡之遠。不備十日資糧。必不能到。此則人所共知者也。求生淨土。亦復如是。無足疑矣。

  言真信者。如截流大師雲。念佛一法。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祗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

  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間耳。如是信心。豈是真實。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

  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歷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

  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第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

  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

  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矣。若具如上三種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

  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耶。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矣。

  言切願者。如堅密法師曰。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弘名。念念之

  間。必須具足欣厭。如出獄罪人。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莫回。高置身於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殺驚慚。二

  者。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餘宗。在昔之時。不必改弦。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時。祗可助

  行。必須淨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乞

  兒若見小利。急須唾棄無餘。棒打石人頭。撳撳論實事。

  已上三要。頗切今時。言一心念佛者。持名法門。貴在專一其心。無間無雜。非必以多念快念為勝也。先須覷破世情。了知三界皆苦。無一可樂。撇去愛念。放下塵

  緣。然後提起佛名。不緩不急。密密持去。高聲低聲。各隨己意。四字六字。俱屬無妨。出口入耳。記憶分明。名號字句。心中歷歷。乃至穿衣吃飯。坐立經行。這

  句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昏沉。如是念佛。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若能體究萬法皆如。心佛不二。所謂能念是心。所念是佛。離能念

  心。無別所念之佛。離所念佛。無別能念之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淨穢苦樂。欣厭取捨。煩惱

  菩提。生死涅槃。悉皆平等。無有二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安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穿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

  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異相。了不可得。如是了達。可謂理上能一心精進矣。前一心似難而易。後一心似易而難。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

  兼能後一心者。上品可階。然此兩種一心。皆是博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行者若能策進身心。精勤努力。近則七日內。遠則一生中。常作如是信願。常

  修如是行門。臨終華臺穩取。必不在中下品矣。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相關焦點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 念佛境界——印光大師開示
    大師提醒他,這是過度提神所導致,並建議他以後禮拜課誦,只須至誠懇切,不必過於提神。閉著眼睛念佛容易昏沉,如果不善用心,還會出現魔境。因此,念佛只要不東張西望,不必閉上眼睛。眼皮垂簾(就像佛像的眼睛那樣微閉)心就能沉潛不浮動。念佛時頭頂痛癢,感覺頭上象有東西在摩頂或頭皮牽住等現象,都是念佛時心火上湧造成的。倘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升,不舒服的感覺也會消失了。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復何慧昭居士書《增二》)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以喻矣。祈詳讀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自知光言不謬。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弘一法師……閒話休題,話說隨著年事漸高,印光大師更加熱情接待四方拜謁,給他們進行切合各自實際的修行開示,尤其注重佛學年輕人才的培養,以保障佛學事業後繼有人。到了民國14年(公元1925),大師已經65歲了。
  • 廣欽老和尚關於念佛、修行之精要開示
    你們看,螟蛉無子,每次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你們知道,它在說個什麼?它在與小蟲說: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這樣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塊壘亦成螟蛉。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專心一意,超凡入聖。每天摒絕根塵侵襲,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後功大成熟,當來必定成佛!
  •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2、十念記數法這個方法是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為對治煩惱眾生心中的妄波沸湧而立下的方法。當我們念佛時,從第一句至第十句,要念得分明,聽得分明。5、金剛念如果心氣不足,身體不適,或者有人的地方不方便出聲念佛,那就只動口唇,不出聲音念佛。這就是金剛念法。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摘自《印光大師全集》)【略解】這是多麼應該令人覺醒的一段開示啊!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第二祖,是唐朝人距今一千多年,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祖,是民國時期的四大高僧之一。二位祖師相隔一千多年在勸我們要發心修淨土念佛法門,其慈心切切!悲心切切!
  • 【念佛的好處】念佛鬼神退散(二)
    (四)【學佛隨緣開示】聽經聞法之人,得三十二種功德(三)【學佛隨緣開示】聽經聞法之人,得三十二種功德(二)【學佛隨緣開示】聽經聞法之人,得三十二種功德(一)【學佛隨緣開示】戒香法師開示念佛好(五)【學佛隨緣開示】戒香法師開示念佛好(四)【學佛隨緣開示】戒香法師開示念佛好(三)
  • 印祖生平的難得的一次白話開示!(附:印光大師原聲念佛)
    印光大師由上海回靈巖開示(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說)——(註:印光大師在世時,即以白話開講。)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輕視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觀機而說,好比對症下藥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機,和這個法門不相應,修起來,是很難得益的。
  • 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 念佛人生病怎麼辦?是念佛還是看醫生?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同樣會遇到生病的問題。讓我們來學習印光大師的相關開示,學會如何正確地對待疾病。 大師說:「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決疑論)作為念佛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為淨土法門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符合這個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在一切境緣面前,都要保持求生淨土的信願。 大師在《學醫發隱》中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
  • 【助念開示範例】助念過程中如何為亡者開示
    發號及口令是由開示者或帶領者一人為之,不要其他的蓮友同時發出這種口令,這樣比較凌亂。這樣的禮節是很容易做到的。大眾坐定,起腔念佛,請聖開示第二點,開示者或帶領者請家屬坐亡者身邊,蓮友坐家屬後面,彼此距離越近越好,念起佛號,較能聚聲,整齊莊嚴。大眾坐定後,開示者或帶領者起腔,帶領大眾開始念佛。
  • 【印祖故事】印光大師與王一亭共同弘法護法!
    印光大師多次到世界佛教居士林講開示,文稿書信也多次在林刊上發表。  1919年農曆七月,由高鶴年居士陪同,印光大師到達上海,高居士介紹印光大師與荻楚青、程雪樓、王一亭、陳子修、鄧心安諸居士見面,廣說淨土、因果等事。另有善信等多人,欲送香儀禮物,大師推辭不受。  1922年,上海「佛教淨業社」成立,施省之被推為董事長,一亭擔任社董,印光大師被請為淨業社導師。
  • 對老年居士的開示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87
    ——弘一法師  請繼續收聽  《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四、印祖講道理 願生西方篇  對老年居士的開示  對老年居士的開示  鄭琴樵居士六十五歲,兩次受戒,但還是沒有吃素,後來因為生病向大師請教,大師提醒說:你吃肉時只知道肉的味道美,不去想吃肉果報的慘烈。
  • 《三時繫念》不是用來超度鬼神,而是開示鬼神信願念佛才能往生
    印光大師又說了:沒有信願,但念佛名,不名淨土。不叫淨土,那不叫淨土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那就是什麼力?自力,重不重要?那要不要修信願?所以信願重要啊,它是往生的決定性因素,要不要?你看信願重不重要?重要,這是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都是這樣講的。我們再講一個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怎麼開示。
  • 諦閒、弘一可謂是中國佛教之脊梁,尤其是2人的事跡無不令人敬仰
    如果說,虛雲老和尚是佛界復興禪宗的最高元勳;太虛大師則是佛界改革派的堅定先驅;而諦閒大師也是佛界幾大著名宗派當中復興天台宗的捍衛主將;弘一法師是佛界幾大著名宗派當中復興律宗的最大功臣;他們的不懈努力使漢傳佛教得以流傳至今。
  • 【極其珍貴照片】印光大師舍利 瞻禮獲福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 阿彌陀佛
    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於淨土宗可說是上承祖意、下啟後學。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師。因為大師的種種神跡,佛教徒深信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
  • 開示丨白木念佛
    那時候的人念佛,他有戒的色彩嗎?沒有。三寶都滅盡了,戒定慧都沒有人宣說了,經典都沒有了,他有大乘之悟嗎?他有甚深領解嗎?他一切彩色都沒有。「色彩」和「白木」是什麼意思呢?「白木」就是從樹林裡砍下來的木頭,沒有加顏色的,直接把皮一剝,白白的木頭。如果旁邊有顏料,有黃的、紅的、綠的,就可以加各種色彩。在法滅百歲的時候,連這些「顏料」都沒有了,怎麼加色彩呢?
  • 【念佛開示】黃念祖老居士: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一、勸不可減少念佛時間以習定承詢修定問題,甚為驚愕。
  • 印光大師:眾生隨染緣就處在輪迴中,隨念佛的淨緣就往生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眾生隨染緣,就處在輪迴中,隨念佛的淨緣,就會往生極樂世界【印光大師開示】用隨緣故,則有四聖六凡,苦樂升沉之殊。而緣有染淨,必隨其一。隨染緣,則起惑造業,輪迴六道。(摘自《印光大師全集》)【耀如樂園略解】印光大師這段開示非常重要,若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深義,對佛法的理解必然進一大步。真如佛性有體有用,用若隨緣,則有四聖聲聞果、緣覺果、菩薩果、佛果,六凡即六道輪迴中的眾生,苦樂升沉之區別巨大。而緣有染緣與淨緣之別,必隨緣其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