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雲南簡況

2021-02-13 夏吟創意

明朝時期的雲南簡況

 

一.明朝軍隊平定雲南

 

1.   明朝統一雲南

段氏家族對元朝積怨甚深,為保存家族勢力,在1371年派遣段貞為使,取道會川赴南京奉表明朝,表示希望仿照漢唐「歲貢天朝」,保持其割據一隅的目的。朱元璋作為權宜之計,暫時答應段氏的請求;派使臣到大理封段寶為「大理總管」,接受其稱臣納貢和割據大理。同時派軍隊遠徵雲南,徹底消滅以梁王為首的元朝貴族勢力。

1381年9月起,明軍相繼攻下曲靖、烏撒、烏蒙,進而向中慶進發,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棄城逃亡,在晉寧自殺身亡。十二月二十四日,元官吏觀音保出城投降,明軍進入中慶城,結束了元朝忽必烈攻佔大理以來對雲南128年的統治。

 

2. 平定土司叛亂和招降邊疆各民族

明軍進入雲南,以段氏為首的白、彝等族土官懾於明軍兵威不得不投降,但一旦有機會,他們又會反叛,企圖恢復自我封閉的割據勢力。

 1382年三月,「烏蒙、烏撒、東川、芒部等處復叛」。傅友德、沐英只好率兵從大理返回對之進行討伐,於七月平定叛亂。為避免其再次搗亂,以利於對南部和西南部邊疆地區的深入,乃將四府劃歸四川管理。1382年七月,滇西乃至西南邊境的土官們也發動了叛亂,第二年明軍才平息了叛亂。1382年九月,土官楊苴糾集二十萬地方武裝在昆明叛亂,沐英從烏撒領兵趕回昆明,打敗楊苴,解了昆明之圍。

到1406年(永樂四年)前後,包括今天緬甸的幾乎全部,泰國北部,寮國北部的各族貴族,都接受了明朝土司的職務,歸雲南三司管轄。截止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邊疆以傣族為主的各民族地區,全部納入了版圖,雲南全省最終穩定下來。

 

3. 明軍「三徵麓川

 1397年,麓川的思倫發的勢力受到削弱,雲南邊疆才獲得了暫時的穩定。然而,好景不長,1413年,思任發接其兄思行發任麓川宣慰使,就接連不斷向周圍的孟定、南澗、幹崖、騰衝、潞江、金齒等地發起進攻。並企圖向大理等地發起進攻。明朝決定派定西伯蔣貴為總兵官、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率15萬軍隊,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徵麓川」

第一次:1441年,明軍直逼麓川,思任發逃到孟養,明軍取得勝利;

第二次:1443年6月,思任發之子思機發向芒市發起進攻,明英宗又派王驥等將士5萬人「再徵麓川」,思機發的大本營被攻破,其再次逃往孟養。

第三次:1447年,沐英派沐斌討伐思機發,結果失利無功而還。1449年,明英宗又命王驥率內地大軍第三次徵伐麓川。與前兩次不同,第三次徵伐中,明軍曾兩次受挫,王驥因而奏請朝廷同意,任命思氏的思陸發為孟養土官,並與金沙江邊勒石立碑,上刻「石爛江枯,爾乃得渡」字樣。明軍三徵麓川,至此宣告結束。

明軍對麓川土司思氏叛亂開展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西南邊疆,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然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徵戰中,無論是思氏土司的侵擾或是明軍的反攻徵伐,「糧餉半天下,死者十七八」,以至「官軍行處,村寨為墟」,明朝通過建立衛所和實行屯田制度給雲南帶來諸多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戰爭無情地抵消或減弱了,雲南失去了又一次應有的長足進步和發展的機會。

 

 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鐘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

 

 

一)、設置三司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地方政權機構作了調整,為了防止造成割據,強化中央集權,便把元朝時期的行中書省改設為三司。

    三司是:1、承宣布政使司,掌一省之行政,凡民政、財政均為其職權範圍,下級政權機構為府、州、縣,遞相統屬,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下屬機構從員若干。

    2、都指揮使司,司一省之軍政,管理各衛所軍隊的操練和屯田,設都指揮使司一人,都指揮同知二人。

    3、提刑按察司,掌一省之刑名按劾之事,即司法和檢查工作,隨時派副使往各府、州、縣分道巡察,設按察使一人,副使僉(qian)事無定員。

    三司的職權不同,地位不相上下,一省大事,共同會案處理。明朝廷中央都察院派出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等至各省巡撫,地位在三司之上。其巡撫期間,有權代表朝廷處理一省的各種事件。一年差滿,即回京報告,如此以加強封建中央對地方的集權統治。

 

二)健全「土司制度」

自漢朝以來,內地王朝對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內地漢族不盡相同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都採取了與漢族地區不同的措施,如漢晉「羈縻」政策,元代「土官制」等等。這種政治措施本身,也隨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變化及封建中央王朝統治勢力對地方的深入程度而發展。這種歷史的變化和發展,到明朝便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土司制度」。

明代在雲南設置了許多「名目淆雜」的土司。實行「土流兼治」、「府衛參設」的措施,以加強封建中央對雲南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限制土司勢力發展。

明王朝在雲南實行土司制度採取了「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內宜流不宜土」的方針。三江為:瀾滄江、怒江、金沙江,即在靠內地區(腹地)以建立一般政權機構的府、州、縣為主,設置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而在邊遠地區(邊疆)則基本上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

 

三)明中葉以後雲南腹地的「改土歸流」。

所謂「改土歸流」,就是廢除世襲的土官,改派定期輪換的流官,也就是廢除原來任命的各族貴族分子擔任的土官職位,改由中央王朝直接派漢族官吏為流官。

從政治上講,改土歸流的目的為了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統治,即意味著中央集權在歸流地區的最終實現;從社會經濟上講,意味著在歸流地區的封建領主經濟為封建地主經濟取代;從文化上講,在改流地區辦起儒學,並在此基礎上推行科舉制度。這一系列的變化是一次重大變革。

明中葉以後雲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說明這些地區社會經濟水平與內地漢族趨於一致。社會經濟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所謂改土歸流就是政治上的變化,表現出來的是經濟上的變化。

 

四)明代在雲南的屯田活動

 

明朝繼元朝之後繼續把雲南統一起來,便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殖邊。通過各種形式,把大量的漢族人口遷移到雲南內各府、州、縣的各土著民族中進行屯田墾殖。漢族人口開始在雲南逐漸佔居多數的地位,而雲南的土著民族就相對地逐漸成為少數。

     明朝對雲南進行移民墾殖主要通過三種形式:軍屯、民屯、商屯

 

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農民起義軍進行了英勇的抗清鬥爭,同時,與明朝在南方的一些有民族氣節官吏,擁護朱明遺裔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權,起而進行抗清鬥爭。公園1645年擁立朱由崧於南京。次年,南京淪陷,朱由崧被清軍俘虜。又擁立魯王朱以海於紹興;復立唐王朱律健於福州;再於1647年擁立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是為南明永曆帝。

由於清軍不斷進逼,南明只得與農民起義軍聯合西南地區各族人民積極支持抗清鬥爭。張獻忠的部下孫可望和李定國進入雲南平定沙定州的叛亂,團結明王朝在雲南的官吏和土司,通過招回沐天波,利用其影響招致各土司,聯合各民族,組成抗清隊伍。1653年,孫、李率部隊北上抗清。

 

北伐軍分兩路,北路一直打到四川,打退吳三桂的清軍到漢中地區。東路由李定國率領打到江西。在抗清力量的打擊下,清統治者準備不再攻南方,這種形勢對抗清力量很有利。但孫、李發生矛盾,孫嫉妒李的勝利和威望,欲謀害李,李只好把兵退到廣西,江西等地得而復失。孫由於個人野心背叛了抗清力量,李擔任起團結各方面力量的重任,擁立永曆帝到昆明,昆明便成為滇都。後李打敗了孫,孫到長沙投降了清軍。

1658年,清軍統帥洪承疇、吳三桂兵分三路,從四川、湖南、廣西三路進攻雲南。12月,李定國擁永曆帝向滇西撤退,至騰衝的磨盤山(今高黎貢山)。李定國準備伏擊追擊之清軍,但其部下盧桂生投降了清軍,伏擊未成功,永曆帝和沐天波一直南逃到緬甸。李定國不知永曆帝的下落,只好退到梁河、木邦一帶,繼續組織抗清。永曆帝退到緬甸被拘留,李定國幾次入緬迎救永曆帝,但都沒有成功。

1661年,緬甸發生政變,緬王弟猛白殺王自立,誘騙沐天波等四十餘人過河盟誓,同飲咒水,結果把這些人全部殺死,這就是所謂的「咒水之難」。

1662年2月,猛白又將永曆帝及其軍屬送交清軍帶回昆明。吳三桂隨即將永曆帝及其兒子絞死在昆明金蟬寺(今華山西路),改名篦子坡(逼死坡),結束了南明最後一個王朝。

李定國此時待命於中緬邊境,聞訊悲憤不已,後病死在猛臘。李定國死後,大西軍餘部多投降了清軍,還有數千人流落在滇緬邊境。他們和當地各族人民一起,繼續開發祖國的邊疆。

 

附1「靖難之役」與建文帝流亡雲南之謎:

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關於建文帝結局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城破之日就自焚而死。

  在《明史》、《明史稿》、《明實錄》等都有記載,清代錢大昕也認同此說法。

     但更多的人則對這位喪家失國的建文帝寄予同情,認為他逃脫了。

  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城破時,建文帝從宮中地道逃出,至城郊神樂觀,然後晝伏夜行,浪跡兩湖,入巴蜀,最後到雲南。

   

 「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是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裡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武定獅子山《武定獅山惠帝祠閣聯》

 

建文帝來滇的史書記載

 

「朱棣兵破南京,宮中起火,危急萬分,謀臣猛然想起高祖朱元璋有遺篋,囑後有急,可視。打開,得度牒、袈裟、剃刀等物,並有暗道地圖。建文遂與程濟、楊應能、葉希賢等,化裝成出家人,從暗道至城郊神樂觀,經兩湖,入巴蜀,進滇南。初到昆明,寓城中五華寺,自言與雲南鎮守將軍沐晟相識,寺僧通報,沐晟至寺,與建文密談,使人送至武定府獅子山隱藏。永樂皇帝朱棣,亦有所聞,先派胡瀠以求訪張三丰為名,探查建文蹤跡;繼派嚴震以出使安南為名,至滇黔密訪;還派鄭和回滇、再下西洋追蹤。為逃脫追捕,建文東躲西藏,「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域,中間結庵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地」

                                    ——(《明史紀事本末》第17章)

 

 

附2鄭和入宮及七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保(寶)」,回族,雲南昆明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歿於宣德八年(1433年)。

     洪武十五年(1383年)被擄成為燕王朱棣家奴,後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中有功,朱棣奪取政權後,即任用為「內官監太監」,列入內遷高級官員,並賜姓「鄭」。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明代稱加裡曼丹島以西的海域為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創舉。這一光輝業績,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也使中華民族的聲望遠播於海外,促進了與亞非國家人民的友好交往。

 

附3. 沐氏鎮滇

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沐英奉命鎮守雲南。

    沐英字文英,安徽定遠人,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參加農民起義軍。其忠厚好學,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深受朱元璋賞識,30餘歲即被封為「西平侯」。

   沐英鎮滇10年,與朱元璋嚴刑酷法統治不同而奉行開明統治,在處理民族關係、安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生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雲南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恢復了社會穩定。

1、安撫少數民族,對土司叛亂實行招納安撫,而對元朝殘餘勢力則堅決予以軍事打擊,安定邊疆。

2、建立衛所,推行屯田,勸課農桑,興修水利。

3、發展雲南文教事業,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

4、重建昆明城,修建城垣(外用磚砌,內用土夯,牆外有「護城河」,修築六道城門及城樓,城門外建有四座牌坊。)。改建後的昆明城城垣巍峨,規模宏大。

沐英鎮滇,「在滇百務俱舉,民以便安」,成效顯著,雲南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便恢復了社會穩定,在雲南各族群眾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使朝廷無南顧之憂,被朝廷倚為西南之柱。

     此外,據史料記載,為鞏固明朝對雲南的統治,沐英入滇後,認為不能留存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獻,於是便下令將雲南的地方圖籍集中銷毀,這不能不看著是沐英一生中的一大敗筆。

     1392年,沐英病死昆明(一說被心性猜忌的朱元璋恐其功高跋扈「賜飲鳩酒」而死),「軍民巷哭」。死時,年僅48歲,被朝廷諡封為「黔寧王」。

其後,沐氏世代鎮滇,其子沐晟還被封為黔國公,直到明朝在雲南的統治結束。沐氏成為明代顯赫的家族。

     沐氏從沐英開創基業,到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沐天波隨永曆帝逃往緬甸而消亡,沐氏世襲鎮滇計12世16王(公),共264年(279年),幾乎與整個明朝興亡相始終。

     在此期間,沐氏家族先後受封爵位有二王、一侯、九國公、四都督,沐晟之後並加封鎮南將軍。可以說,在這200多年,從沐英到沐天波,沐氏家族的首腦人物參與處理了雲南境內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在明代雲南地方史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附4明代狀元:楊升庵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縣人,明正德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翰林學士。公元1521年,因捲入「大禮儀」之爭,被廷杖兩次後貶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病逝於永昌戍所,終年七十二歲,凡謫居雲南三十六年。

在滇期間,楊升庵博覽群書,精研文、史諸學,著作達四百餘種(惜大多流失,傳世僅一百餘種),上至經史、諸子百家,下至稗官小說,成為明代學識淵博、著作豐富的學者。他擅長書法,尤以顏體字見長,草書也不錯,詩文更是大家風範。在雲南各地遺留了大量的詩詞、楹聯、碑刻,成為雲南民間津津樂道的知名文人。他把中原文化帶入雲南,對地方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附5. 徐霞客與雲南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大旅行家。

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進入雲南,崇禎十三年(1640)一月因病由雞足山啟程東歸,在雲南逗留了一年零九個月。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雲南的曲靖、昆明、玉溪、紅河、楚雄、大理、麗江、保山、德宏、臨滄等10個州市的46個縣級行政區域。流傳至今的《徐霞客遊記》約有62.8萬字,而描寫雲南的就長達25萬字,佔全書總文字的40%。

書中記錄了各地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政治、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人民生活、農民起義、宗教、文物等,記錄了不少他親見的歷史文物:晉寧石將軍像、昆明土主廟、大理崇聖寺三塔及雨銅觀音像、賓川雞足山銅殿、劍川金華山天王像、麗江玉河橋、瀾滄江鐵索橋、保山臥佛寺等。 

 

《徐霞客遊記》展示了雲南那個時代城市商業的勃興的現實生活圖景,使後人能真切地了解雲南當年的商業城鎮。

《遊記》中敏銳地觀察到明末社會外表繁榮、內實蕭條的虛假場景,貧富差距的巨大是這個社會的內在隱憂。《遊記》記述麗江木氏土司的奢侈生活。與之相對的則是普通人民的貧寒生活,

  《遊記》還實錄描述了徐霞客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所見所聞,勾勒出明末社會雲南少數民族的生活圖景。

綜合來看,《遊記》所涉雲南少數民族達十餘個,其記述簡約準確,有「民族志」的特色。由於明朝以前雲南民俗記載之稀少,徐霞客留下的文字就顯得彌足珍貴。  

相關焦點

  • 明朝時期的沐王府,並不是明朝皇室宗親,為何能世守雲南兩百多年
    沐王府,在明朝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歷代沐王府的主人都不是明朝的皇室宗親,更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但是整個沐王府卻能坐鎮雲南,拱衛大明王朝的「南大門」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雖然期間也出現了一些朝廷中央與沐王府治下的雲南地方不相和諧的「小插曲」,但整體來說沐王府自始至終都保持了對於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忠誠,特別是沐王府為延續明朝的國祚與保全皇室血脈奮戰到了最後一刻,這份忠心與品格也贏得了後世的讚譽與稱頌。
  • 為什麼明朝的沐英家族會世代鎮守雲南,而沒有造反?
    所以年紀輕輕就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率軍南徵北戰,為朱元璋開創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因功被封為西平侯,世襲罔替。洪武十四年,沐英以副帥的身份隨同穎國公傅友德徵討雲南。兩年後,雲南平定,傅友德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雲南。沒辦法,當時的雲南地處偏遠,而且在歷史上長期屬於割據勢力,比如唐朝時期的南詔,宋朝時期的大理。
  • 為什麼說明帝國統治雲南時期是雲南人民的苦難史 冬川豆
    明朝的歷史,是一部雲南人民的苦難史。hhh很多雲南朋友有一個誤區,在他們眼中,由於清軍入滇時進行了大屠殺,所以仇清擁明是理所應當的。其實這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稍微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明帝國在雲南將近三百年的統治,除了帶來飢餓,屠殺,苦役,戰爭之外再無其他。明帝國對雲南的殘暴統治幾乎毀滅了南詔大理的近六百年的文化。
  • 明朝讓沐英子孫世守雲南,為什麼還要設立雲南巡撫?
    明朝的雲南,有個著名的沐氏雲南王。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及其子孫世守雲南,此時還沒有雲南巡撫,到了明中期,朝廷出於各種考慮,決定設雲南巡撫…… 明朝剛建立時,主戰場在中原。中原平定之後,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殺向雲南。有個叫思倫發的酋長不服明朝,在雲南四處作亂。
  • 鎮守雲南兩百多年的雲南沐府,歷經整個明朝不倒,到底什麼來頭?
    在明朝的歷史上,有一個位置極為特殊。無論統治集團內部怎麼爭鬥,它都屹立不倒,雖然在歷史上知名度不是特別高,但是卻在明朝屹立了二百多年。這個地方就是雲南的沐王府。那麼沐王府究竟是什麼來頭?為什麼沐王府得以在明朝屹立二百多年呢?
  • 【城陽史話】明朝時期,城陽移民大部分是來自這裡!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注意「大亂之後,休養生息」,多次遷徙鄉民到邊遠地區開墾。通過考證城陽域內族譜和有關資料得知,明朝時期,城陽移民大部分是洪武年間或永樂年間從雲南遷來的。其時,今城陽地域劃分為裡仁鄉、仁化鄉、福海鄉等,現8個街道辦事處分屬3個鄉管轄,全區所轄的230個村莊約有176個村莊是在明朝時期遷徙建村的,約佔全區總村數76.5%。
  • 談談明朝時期,西南實行土司制度的幾個民族,至今還存在土司制度
    明朝時期,由於邊疆的少數民族非常活躍,因此除過明朝早期的巔峰時期後,明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控制都在逐漸弱化,因此後期都藉助土官和土司進行管理。 前幾年,有一部叫做《木府風雲》的電視劇上演,相信許多朋友對其中土司這種職位好像都是頭一次聽,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明朝時期西南幾個設有土司的少數民族。
  • 明朝巔峰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東西南北相距萬裡的確誇張了
    一般來說,明朝的疆域大概在400萬平方公裡左右。不過,這個疆域是指明朝兩京十三省的面積,其時間大概是朱元璋時期以及朱棣去世後的明朝。
  • 明朝能收回獨立七百年的雲南,為什麼放棄獨立時間短得多的越南?
    但是,對於獨立時間更長的雲南地區,明政府卻是毫不手軟。自洪武初年傅友德、沐英率軍攻下雲南後,明政府對雲南地區反叛的少數民族幾次重拳出擊,毫不手軟,早已將這塊曾經的化外之地完全消化。那麼,明政府對於同樣長時間獨立於中原政權之外的兩個地區,為何卻有著截然相反的兩個結果呢?我們先來看下雲南地區。自漢武帝通西南夷後,雲南初步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
  • 從明朝各時期的監國事件,探究明朝的監國制度發展
    從西周出現監國開始一直發展到明朝時期,監國制度經過了數千年的更新發展逐漸成熟成為國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為國家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因為在監國者監國期間還會有朝廷能人賢士進行輔佐,這可以讓朝廷吏治風氣更為清明,也更好的鍛鍊了監國者的治國能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 曾經統治雲南300年的沐王府,明朝世襲最久的藩王,為何走向衰落
    眾所周知,沐王府是明朝唯一一個世代不被削藩的王朝,從明朝建立到明朝覆滅,沐王府從未被削藩。可以說,從沐王府出現到消失,它幾乎一直處於鼎盛的狀態。沐王府位於雲南,曾經統治雲南將近三百年的雲南貴族,又為何會逐漸走向衰落呢?雲南如今是祖國的一個普通省份,與其他省份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古代,雲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所以在雲南的統治也與其他省份有所不同。
  • 明朝收回雲南,放棄安南,陳朝為什麼被列為不徵之國?
    雲南昆明湖上有一副對聯,描寫了漢朝至元朝的歷史典故,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這十多個字就是描寫各朝代平定雲南的情況的。至於交州,一樣自秦始皇開發嶺南到漢武帝平定南越,都一直在大一統王朝之下。
  • 明朝唯一的異姓王府,存在了200多年,明朝滅亡了它還存在
    而事實上,沐王府也確實是忠心耿耿的為老朱家守衛邊疆,整個明朝200多年,無論雲南怎麼鬧騰,只要沐王府出馬,都能給平定了。直到200多年後,南明永曆皇帝逃到了雲南,沐王府第18代傳人沐天波誓死保衛永曆皇帝,在與緬甸人的戰鬥中犧牲,從此雲南沐王府不復存在。
  • 雲南地名裡的秘密,雲南人祖籍是南京?雲南人都是充軍發配來的?
    可以說,在雲南,漢族才算是少數民族。那麼,雲南的漢人是從哪裡來的呢?遠在秦漢時期,就有漢人在雲南生活,但數量屈指可數。直到明朝初期,漢人才開始大量進入雲南。相信雲南很多朋友都聽家裡的老人家說過,自家祖籍南京應天府。
  • 中國明朝時期曾經暴打日本!
    文祿慶長の役),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和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韓戰局勢圖公元1588年,萬曆十七年,日本處於戰國時期,太閤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為了緩和日本國內武士對於分封不滿而引起的社會矛盾問題,從而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用兵,獲取更多的土地
  • 明朝的疆域有多大?
    明朝疆域:從皇圖萬裡到無尺寸之地。緒論:明朝建立之初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從此,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人民建立起的專制政權,開始了其長達276年的封建統治。洪武中後期的明朝疆域明代初期的疆域包括了中原漢地、廣西、雲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對於新疆、外蒙古、松花江流域以及吐魯番地區則實行羈縻統治(所謂的羈縻就是古代中原王朝一種以夷制夷的政策,中原王朝給夷人頭目冊封官職,夷人頭目接受封號並在名義上歸屬於中原王朝。),建立羈縻衛所。
  • 民國時期4位「雲南王」分別是誰?誰的軍銜最高?誰最長壽?
    民國時期4位「雲南王」分別是誰?誰的軍銜最高?誰最長壽?
  • 張獻忠手下出了三個明朝一字王,決定了明朝和清朝最終的勝負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四人中的三人竟然最終被明朝封為一字王,掌握了明朝的軍政大權,將明朝的生死存亡掌握在手中。 1647年,孫可望率領大西軍餘部佔領雲南,並在雲南修養生息,經過幾年的恢復與發展,雲南生產得到了恢復,大西軍的補給得到了增強,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決定改變之前與明朝(此時已是南明時期)對抗的政策,改為聯明抗清。
  • 歷朝歷代都有好男風者,為何明朝時期卻堪稱頂峰?
    關於喜好男風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幾千年來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但最為盛行的時期還是在明朝。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現代,現代畢竟只是一股網絡熱潮,這種喜好更多的是存在於虛擬網絡當中,現實卻是少之又少。到了隋唐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糜亂,再加上唐朝時期社會風氣極度開放,此風繼續盛行。但是宋朝時期,這種風氣的流行,則與宋朝的社會狀況有脫不開的關係。宋朝時期,程朱理學廣為推崇,道家的虛偽在這個時期被發揮到了極致,社會的人們遭遇到相當極端的性壓抑和性禁錮。可是極致的壓抑會帶來極致的反彈,宋朝的男風之好以另一種極端的形式展現出來——男妓。
  • 山東人來自何方,「小雲南」到底是那裡
    「交趾」就是現在的越南,不管老人的回答是一種下意識還是潛意識,這個故事本身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從「雲南交趾國」這個說法,我們可以斷定,在有關移民方面,「雲南」不是指蒙元設立的雲南行省,也不是明朝設立的雲南布政使司,「雲南」只是個方位詞,象諸如關東、江南、西北這樣的方位詞一樣,移民中留傳的「雲南」,就是「彩雲之南」,它包括雲貴川、越南,甚至更廣闊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