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雲南簡況
一.明朝軍隊平定雲南
1. 明朝統一雲南
段氏家族對元朝積怨甚深,為保存家族勢力,在1371年派遣段貞為使,取道會川赴南京奉表明朝,表示希望仿照漢唐「歲貢天朝」,保持其割據一隅的目的。朱元璋作為權宜之計,暫時答應段氏的請求;派使臣到大理封段寶為「大理總管」,接受其稱臣納貢和割據大理。同時派軍隊遠徵雲南,徹底消滅以梁王為首的元朝貴族勢力。
1381年9月起,明軍相繼攻下曲靖、烏撒、烏蒙,進而向中慶進發,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棄城逃亡,在晉寧自殺身亡。十二月二十四日,元官吏觀音保出城投降,明軍進入中慶城,結束了元朝忽必烈攻佔大理以來對雲南128年的統治。
2. 平定土司叛亂和招降邊疆各民族
明軍進入雲南,以段氏為首的白、彝等族土官懾於明軍兵威不得不投降,但一旦有機會,他們又會反叛,企圖恢復自我封閉的割據勢力。
1382年三月,「烏蒙、烏撒、東川、芒部等處復叛」。傅友德、沐英只好率兵從大理返回對之進行討伐,於七月平定叛亂。為避免其再次搗亂,以利於對南部和西南部邊疆地區的深入,乃將四府劃歸四川管理。1382年七月,滇西乃至西南邊境的土官們也發動了叛亂,第二年明軍才平息了叛亂。1382年九月,土官楊苴糾集二十萬地方武裝在昆明叛亂,沐英從烏撒領兵趕回昆明,打敗楊苴,解了昆明之圍。
到1406年(永樂四年)前後,包括今天緬甸的幾乎全部,泰國北部,寮國北部的各族貴族,都接受了明朝土司的職務,歸雲南三司管轄。截止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邊疆以傣族為主的各民族地區,全部納入了版圖,雲南全省最終穩定下來。
3. 明軍「三徵麓川」
1397年,麓川的思倫發的勢力受到削弱,雲南邊疆才獲得了暫時的穩定。然而,好景不長,1413年,思任發接其兄思行發任麓川宣慰使,就接連不斷向周圍的孟定、南澗、幹崖、騰衝、潞江、金齒等地發起進攻。並企圖向大理等地發起進攻。明朝決定派定西伯蔣貴為總兵官、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率15萬軍隊,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徵麓川」
第一次:1441年,明軍直逼麓川,思任發逃到孟養,明軍取得勝利;
第二次:1443年6月,思任發之子思機發向芒市發起進攻,明英宗又派王驥等將士5萬人「再徵麓川」,思機發的大本營被攻破,其再次逃往孟養。
第三次:1447年,沐英派沐斌討伐思機發,結果失利無功而還。1449年,明英宗又命王驥率內地大軍第三次徵伐麓川。與前兩次不同,第三次徵伐中,明軍曾兩次受挫,王驥因而奏請朝廷同意,任命思氏的思陸發為孟養土官,並與金沙江邊勒石立碑,上刻「石爛江枯,爾乃得渡」字樣。明軍三徵麓川,至此宣告結束。
明軍對麓川土司思氏叛亂開展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西南邊疆,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然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徵戰中,無論是思氏土司的侵擾或是明軍的反攻徵伐,「糧餉半天下,死者十七八」,以至「官軍行處,村寨為墟」,明朝通過建立衛所和實行屯田制度給雲南帶來諸多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戰爭無情地抵消或減弱了,雲南失去了又一次應有的長足進步和發展的機會。
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鐘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
一)、設置三司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地方政權機構作了調整,為了防止造成割據,強化中央集權,便把元朝時期的行中書省改設為三司。
三司是:1、承宣布政使司,掌一省之行政,凡民政、財政均為其職權範圍,下級政權機構為府、州、縣,遞相統屬,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下屬機構從員若干。
2、都指揮使司,司一省之軍政,管理各衛所軍隊的操練和屯田,設都指揮使司一人,都指揮同知二人。
3、提刑按察司,掌一省之刑名按劾之事,即司法和檢查工作,隨時派副使往各府、州、縣分道巡察,設按察使一人,副使僉(qian)事無定員。
三司的職權不同,地位不相上下,一省大事,共同會案處理。明朝廷中央都察院派出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等至各省巡撫,地位在三司之上。其巡撫期間,有權代表朝廷處理一省的各種事件。一年差滿,即回京報告,如此以加強封建中央對地方的集權統治。
二)健全「土司制度」
自漢朝以來,內地王朝對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內地漢族不盡相同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都採取了與漢族地區不同的措施,如漢晉「羈縻」政策,元代「土官制」等等。這種政治措施本身,也隨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變化及封建中央王朝統治勢力對地方的深入程度而發展。這種歷史的變化和發展,到明朝便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土司制度」。
明代在雲南設置了許多「名目淆雜」的土司。實行「土流兼治」、「府衛參設」的措施,以加強封建中央對雲南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限制土司勢力發展。
明王朝在雲南實行土司制度採取了「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內宜流不宜土」的方針。三江為:瀾滄江、怒江、金沙江,即在靠內地區(腹地)以建立一般政權機構的府、州、縣為主,設置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而在邊遠地區(邊疆)則基本上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
三)明中葉以後雲南腹地的「改土歸流」。
所謂「改土歸流」,就是廢除世襲的土官,改派定期輪換的流官,也就是廢除原來任命的各族貴族分子擔任的土官職位,改由中央王朝直接派漢族官吏為流官。
從政治上講,改土歸流的目的為了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統治,即意味著中央集權在歸流地區的最終實現;從社會經濟上講,意味著在歸流地區的封建領主經濟為封建地主經濟取代;從文化上講,在改流地區辦起儒學,並在此基礎上推行科舉制度。這一系列的變化是一次重大變革。
明中葉以後雲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說明這些地區社會經濟水平與內地漢族趨於一致。社會經濟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所謂改土歸流就是政治上的變化,表現出來的是經濟上的變化。
四)明代在雲南的屯田活動
明朝繼元朝之後繼續把雲南統一起來,便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殖邊。通過各種形式,把大量的漢族人口遷移到雲南內各府、州、縣的各土著民族中進行屯田墾殖。漢族人口開始在雲南逐漸佔居多數的地位,而雲南的土著民族就相對地逐漸成為少數。
明朝對雲南進行移民墾殖主要通過三種形式:軍屯、民屯、商屯
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農民起義軍進行了英勇的抗清鬥爭,同時,與明朝在南方的一些有民族氣節官吏,擁護朱明遺裔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權,起而進行抗清鬥爭。公園1645年擁立朱由崧於南京。次年,南京淪陷,朱由崧被清軍俘虜。又擁立魯王朱以海於紹興;復立唐王朱律健於福州;再於1647年擁立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是為南明永曆帝。
由於清軍不斷進逼,南明只得與農民起義軍聯合西南地區各族人民積極支持抗清鬥爭。張獻忠的部下孫可望和李定國進入雲南平定沙定州的叛亂,團結明王朝在雲南的官吏和土司,通過招回沐天波,利用其影響招致各土司,聯合各民族,組成抗清隊伍。1653年,孫、李率部隊北上抗清。
北伐軍分兩路,北路一直打到四川,打退吳三桂的清軍到漢中地區。東路由李定國率領打到江西。在抗清力量的打擊下,清統治者準備不再攻南方,這種形勢對抗清力量很有利。但孫、李發生矛盾,孫嫉妒李的勝利和威望,欲謀害李,李只好把兵退到廣西,江西等地得而復失。孫由於個人野心背叛了抗清力量,李擔任起團結各方面力量的重任,擁立永曆帝到昆明,昆明便成為滇都。後李打敗了孫,孫到長沙投降了清軍。
1658年,清軍統帥洪承疇、吳三桂兵分三路,從四川、湖南、廣西三路進攻雲南。12月,李定國擁永曆帝向滇西撤退,至騰衝的磨盤山(今高黎貢山)。李定國準備伏擊追擊之清軍,但其部下盧桂生投降了清軍,伏擊未成功,永曆帝和沐天波一直南逃到緬甸。李定國不知永曆帝的下落,只好退到梁河、木邦一帶,繼續組織抗清。永曆帝退到緬甸被拘留,李定國幾次入緬迎救永曆帝,但都沒有成功。
1661年,緬甸發生政變,緬王弟猛白殺王自立,誘騙沐天波等四十餘人過河盟誓,同飲咒水,結果把這些人全部殺死,這就是所謂的「咒水之難」。
1662年2月,猛白又將永曆帝及其軍屬送交清軍帶回昆明。吳三桂隨即將永曆帝及其兒子絞死在昆明金蟬寺(今華山西路),改名篦子坡(逼死坡),結束了南明最後一個王朝。
李定國此時待命於中緬邊境,聞訊悲憤不已,後病死在猛臘。李定國死後,大西軍餘部多投降了清軍,還有數千人流落在滇緬邊境。他們和當地各族人民一起,繼續開發祖國的邊疆。
附1「靖難之役」與建文帝流亡雲南之謎:
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關於建文帝結局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城破之日就自焚而死。
在《明史》、《明史稿》、《明實錄》等都有記載,清代錢大昕也認同此說法。
但更多的人則對這位喪家失國的建文帝寄予同情,認為他逃脫了。
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城破時,建文帝從宮中地道逃出,至城郊神樂觀,然後晝伏夜行,浪跡兩湖,入巴蜀,最後到雲南。
「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是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裡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武定獅子山《武定獅山惠帝祠閣聯》
建文帝來滇的史書記載
「朱棣兵破南京,宮中起火,危急萬分,謀臣猛然想起高祖朱元璋有遺篋,囑後有急,可視。打開,得度牒、袈裟、剃刀等物,並有暗道地圖。建文遂與程濟、楊應能、葉希賢等,化裝成出家人,從暗道至城郊神樂觀,經兩湖,入巴蜀,進滇南。初到昆明,寓城中五華寺,自言與雲南鎮守將軍沐晟相識,寺僧通報,沐晟至寺,與建文密談,使人送至武定府獅子山隱藏。永樂皇帝朱棣,亦有所聞,先派胡瀠以求訪張三丰為名,探查建文蹤跡;繼派嚴震以出使安南為名,至滇黔密訪;還派鄭和回滇、再下西洋追蹤。為逃脫追捕,建文東躲西藏,「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域,中間結庵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地」
——(《明史紀事本末》第17章)
附2鄭和入宮及七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保(寶)」,回族,雲南昆明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歿於宣德八年(1433年)。
洪武十五年(1383年)被擄成為燕王朱棣家奴,後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中有功,朱棣奪取政權後,即任用為「內官監太監」,列入內遷高級官員,並賜姓「鄭」。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明代稱加裡曼丹島以西的海域為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創舉。這一光輝業績,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也使中華民族的聲望遠播於海外,促進了與亞非國家人民的友好交往。
附3. 沐氏鎮滇
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沐英奉命鎮守雲南。
沐英字文英,安徽定遠人,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參加農民起義軍。其忠厚好學,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深受朱元璋賞識,30餘歲即被封為「西平侯」。
沐英鎮滇10年,與朱元璋嚴刑酷法統治不同而奉行開明統治,在處理民族關係、安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生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雲南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恢復了社會穩定。
1、安撫少數民族,對土司叛亂實行招納安撫,而對元朝殘餘勢力則堅決予以軍事打擊,安定邊疆。
2、建立衛所,推行屯田,勸課農桑,興修水利。
3、發展雲南文教事業,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
4、重建昆明城,修建城垣(外用磚砌,內用土夯,牆外有「護城河」,修築六道城門及城樓,城門外建有四座牌坊。)。改建後的昆明城城垣巍峨,規模宏大。
沐英鎮滇,「在滇百務俱舉,民以便安」,成效顯著,雲南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便恢復了社會穩定,在雲南各族群眾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使朝廷無南顧之憂,被朝廷倚為西南之柱。
此外,據史料記載,為鞏固明朝對雲南的統治,沐英入滇後,認為不能留存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獻,於是便下令將雲南的地方圖籍集中銷毀,這不能不看著是沐英一生中的一大敗筆。
1392年,沐英病死昆明(一說被心性猜忌的朱元璋恐其功高跋扈「賜飲鳩酒」而死),「軍民巷哭」。死時,年僅48歲,被朝廷諡封為「黔寧王」。
其後,沐氏世代鎮滇,其子沐晟還被封為黔國公,直到明朝在雲南的統治結束。沐氏成為明代顯赫的家族。
沐氏從沐英開創基業,到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沐天波隨永曆帝逃往緬甸而消亡,沐氏世襲鎮滇計12世16王(公),共264年(279年),幾乎與整個明朝興亡相始終。
在此期間,沐氏家族先後受封爵位有二王、一侯、九國公、四都督,沐晟之後並加封鎮南將軍。可以說,在這200多年,從沐英到沐天波,沐氏家族的首腦人物參與處理了雲南境內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在明代雲南地方史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附4明代狀元:楊升庵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縣人,明正德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翰林學士。公元1521年,因捲入「大禮儀」之爭,被廷杖兩次後貶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病逝於永昌戍所,終年七十二歲,凡謫居雲南三十六年。
在滇期間,楊升庵博覽群書,精研文、史諸學,著作達四百餘種(惜大多流失,傳世僅一百餘種),上至經史、諸子百家,下至稗官小說,成為明代學識淵博、著作豐富的學者。他擅長書法,尤以顏體字見長,草書也不錯,詩文更是大家風範。在雲南各地遺留了大量的詩詞、楹聯、碑刻,成為雲南民間津津樂道的知名文人。他把中原文化帶入雲南,對地方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附5. 徐霞客與雲南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大旅行家。
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進入雲南,崇禎十三年(1640)一月因病由雞足山啟程東歸,在雲南逗留了一年零九個月。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雲南的曲靖、昆明、玉溪、紅河、楚雄、大理、麗江、保山、德宏、臨滄等10個州市的46個縣級行政區域。流傳至今的《徐霞客遊記》約有62.8萬字,而描寫雲南的就長達25萬字,佔全書總文字的40%。
書中記錄了各地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政治、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人民生活、農民起義、宗教、文物等,記錄了不少他親見的歷史文物:晉寧石將軍像、昆明土主廟、大理崇聖寺三塔及雨銅觀音像、賓川雞足山銅殿、劍川金華山天王像、麗江玉河橋、瀾滄江鐵索橋、保山臥佛寺等。
《徐霞客遊記》展示了雲南那個時代城市商業的勃興的現實生活圖景,使後人能真切地了解雲南當年的商業城鎮。
《遊記》中敏銳地觀察到明末社會外表繁榮、內實蕭條的虛假場景,貧富差距的巨大是這個社會的內在隱憂。《遊記》記述麗江木氏土司的奢侈生活。與之相對的則是普通人民的貧寒生活,
《遊記》還實錄描述了徐霞客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所見所聞,勾勒出明末社會雲南少數民族的生活圖景。
綜合來看,《遊記》所涉雲南少數民族達十餘個,其記述簡約準確,有「民族志」的特色。由於明朝以前雲南民俗記載之稀少,徐霞客留下的文字就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