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在宮廷劇熱門的當下,每逢女主絕處逢生的翻盤,亦或是大快人心的逆轉,都能引起觀眾們的強烈共鳴。可無論如何,嬪妃們總是在努力討好皇帝,既沒法獨立掌控命運,更不能邁入權力的核心殿堂。但偏偏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不僅橫掃後宮群芳,還能影響國家五十年的命運。她,就是眾人熟知的慈禧太后。
秀妍一任群芳妒
一個盛夏的夜晚,百無聊賴的鹹豐帝正在宮內散步。
當時的大清國,處在內外交困的非常時期。
鹹豐帝對內要處理太平天國運動,對外還要警惕英法列強的舉動,整天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終日。
每逢夜幕降臨,燈火通明,他那顆忙碌的心臟才能獲得片刻的喘息。
這時候,唯有荷塘月色,佳期良人,方能讓鹹豐沉浸於一個沒有枷鎖,沒有負擔的世界。
倏忽間,一支悠悠的小曲從不遠處飄蕩過來。
那聲音清脆悅耳,那曲調抑揚頓挫,擱淺在夜色如水的良宵,不由得令鹹丰神清氣爽:
「唱著小曲的,該是何等面貌的女子!」
循聲而去,鹹豐看到了一個雪膚花貌,秋波流轉的女子,頓生喜愛之情。
往後的幾天,鹹豐都跟這位女子纏纏綿綿,不忍分離。
這位女子不是別人,正是慈禧。
慈禧生於1835年,選秀進宮的時候,不過十七歲的年紀,賜號蘭貴人,《清史稿》中記載為「懿貴人」。
與一眾出身名門,素質優異的貴妃相比,慈禧只是一個鑲藍旗普通官員的女兒,完全稱不上達官顯貴。
想要出人頭地,在百花叢中贏得鹹豐的格外矚目,那就必須儘可能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專長。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便有了上面夜色撩人的浪漫橋段。
事實也證明,慈禧的謀略是無比精妙的,她全然繞過了嬪妃們爭風吃醋的宮廷戲,直達九五之尊的懷抱。
1856年,慈禧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便是後來的同治皇帝,自己也因此被封為懿貴妃。
在母憑子貴的後宮政治博弈中,同治的出現便意味著慈禧多了一張凌駕於後宮群芳之上的法寶。
喜得貴子後,鹹豐對慈禧的感情與日俱增,可自己的身體卻開始每況愈下。
要知道,清朝雖然是個飽受爭議的朝代,但歷任皇帝的勤勉程度,放眼中國歷史也是屈指可數的。
以鹹豐帝當時的身體狀況,顯然無法獨立面對每日堆積成山的奏摺。
因此,他迫切需要一個字跡秀麗,能夠代勞的助手。於是,寫得一手好字的慈禧開始介入政治決策工作。
伴隨著鹹豐的不斷放權,慈禧儼然成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實際掌控者。
對此,滿朝文武也是怨聲載道。
慈禧
1861年,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恥辱,鹹豐皇帝也在熱河避暑山莊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慈禧能夠順理成章地獨攬大權嗎?
當然不行,因為還有一個地位更高的女人。縱然是慈禧,在她面前也不敢貿然造次。
殺伐決斷驚雷起
這個女人,就是鹹豐的皇后慈安。
無論時下的宮廷劇改編得如何跌宕起伏,驚心蕩魄,在真實的後宮體系裡,普通嬪妃和皇后根本不具備對抗的可能性。
在鹹豐生前,儘管慈禧擁有同治這張王牌,但面對正宮皇后慈安,她還是要禮讓三分。
哪怕慈安比她小兩歲,她見面也會恭敬地稱呼:姐姐。
鹹豐去世,同治繼位,慈禧因為是同治的生母,自然晉升為太后,於是便陰差陽錯地跟慈安平起平坐。
在當時,但凡國家面臨重大決策,必須兩個太后一致表決,才能得以通過。
這個局面,顯然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想要看到的。
但這一切在同治繼位前已經安排妥當,原因就在於鹹豐臨終的布局。
在鹹豐精心設計的政治體系裡,朝中有八位顧命大臣負責輔弼幼主,然後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分別執掌一個皇家印章。
只要兩個人有一個沒蓋章,任何決議都不能通過。
可對慈禧這個天賦異稟的女人而言,八位顧命大臣不過就是層窗戶紙,一捅就破。
鹹豐過世不久,慈禧便發動了辛酉政變。
在這場迅如閃電的行動中,慈禧一舉拿下了八大輔臣,建立了以恭親王奕欣為首的新派系。
先帝屍骨未寒,慈禧便摧毀了他留下的一半政治「遺產」,不由得讓人議論紛紛。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是那個乾綱獨斷的老佛爺。
只要慈安在世一天,這個雙太后共同垂簾聽政的格局就無法動搖。
慈安
表面上,慈安是一個慈眉善目,心地柔軟的人。
可慈禧很清楚,慈安這種出身高貴,教育良好的正宮皇后,必然有著極高的手腕和城府。
比如辛酉政變發生時,慈安的默許就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因為她的想法和慈禧一樣,不願意看到八位大臣瓜分自己的權力。
那麼,為了權力願意鋌而走險的慈禧,會不會打慈安的主意呢?
千錘百鍊終問鼎
一向殺伐決斷的慈禧,這次卻選擇了韜光養晦。
這一養,便是整整二十年。
1869年,慈禧的心腹安德海在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下令處斬。
按理說,這個大太監總管安德海可是大紅人,他在辛酉政變中為慈禧立下了汗馬功勞。
即便丁寶楨貴為封疆大吏,好歹應該「不看僧面看佛面」吧?
然而丁寶楨早已對安德海的作威作福頗為不滿,正好借著安德海違反朝廷規定的機會,把他一舉拿下。
當然,這個舉動不是源自一時衝動,在自己的奏摺得到明確回復後,他才下令動手。
回復這份奏摺的不是別人,正是慈安太后。
無論是當時朝野,還是後世史學界,大家都很明白:慈安太后這是「殺雞儆猴」,目的就在于震懾慈禧。
作為宮廷鬥爭的絕頂高手,慈禧當然看得明白,但為了自己畢生的政治理想,她必須選擇隱忍和協調。
對待慈安太后,她依然表現得頗為尊重和順從;
對待滿朝文武,她也開始重用漢族官僚,適度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於是便有了「同治中興」的一番景象。
到了1881年,皇帝已經換成了慈禧的侄兒光緒。
因為同治英年早逝,兩位太后不得不另立新君。經過一番博弈,光緒最終勝出。
也就在1881年,一向身體健康的慈安突然去世,紫禁城裡頓時疑雲四起:太后不過四十來歲的年紀,怎麼會這麼倉促地撒手人寰呢?
按照最基本的政治邏輯推理,慈禧肯定是這次事件的頭號嫌疑人。但時至今日,依舊找不到確鑿的證據。
不管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但比對手活得更久,這始終都是政治角力中的傲人資本。
伴隨著最大對手的出局,慈禧太后自然而然地成了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
風雨散盡任評說
身為女子,慈禧從一個普通官員的後代,奮鬥成大清王朝的實際領袖,這段故事即便放到宮鬥小說裡,依然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情節。
只是,慈禧所處的時期,已經和古代大有不同。
在工業革命,列強侵略以及革新思想的衝擊下,她和她背後的帝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一幕幕歷史的悲喜劇中,這個從古老的宮廷政治中登臨絕頂的女人,仿佛成了和新世界格格不入的古董。
1908年,七十三歲的慈禧離開了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
三年後,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徹底宣告了古老帝國的終結。
時至今日,關於慈禧的爭議依然此起彼伏。
其實在慈禧人生的最後時光,她已經認清了世界形勢,並願意逐步推行君主立憲。
對於女子纏足風俗的廢除,慈禧也表示極力支持。
只不過,她已經沒有力氣來展現自己與時俱進的開明。
毫無疑問,在一個充滿頑固成見的傳統社會,慈禧憑女子之軀,不僅完成了儒生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夙願,還努力讓清帝國前行。
相比於一幹嬉笑打鬧,爭風吃醋的嬪妃,慈禧就像是一個降維打擊的穿越女主,用莊嚴的聲音向她們宣告:
你們依附權力,而我定義權力。
參考文獻:
1.《清史稿·本紀二十一》
2.《清史稿·本紀二十四》
3.《清史稿·后妃列傳》
4.《清史解讀》
5.《十葉野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