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言中,留有很多古漢語的遺痕。這些遺痕,代代相續,口耳相傳,至今天,很多隻聞其聲,然失其本字了。
大家都知道南京著名小吃「鴨血粉絲湯」,老南京人可不稱鴨血。凡雞、鴨、鵝、豬等家禽家畜供食用的血,皆稱「衁」(音huang陰平),所謂「雞衁」「鴨衁」「豬衁」是也。衁,《說文》釋「血也」,黃侃《蘄春語》中亦有記載:「吾鄉語謂鳥獸血,皆曰衁字……貴州語亦然。」可見衁字在古代是一個使用面較廣的常用字。今《南京方言詞典》收了這個詞,但未辨本字,代以音近字「奐」,無論音義,皆錯。
在遇到要麻煩別人的時候,北方人說「勞駕」,南京的小年輕說「不好意思」,南京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則說「難謂你了」。老南京方言中,遇到請人幫忙的時候,說「難謂你了」「難謂難謂」。表示不好意思時,說「難謂情」。《現漢》《南京方言詞典》「謂」均作「為」,誤。太炎先生《新方言》有考證:「謂,報也。……凡言謂某何者,多有難於酬對之意,是亦報也。今人謝人勞苦,則曰難謂你,猶言難報也。」
洗澡時皮膚上搓出來的髒,南京方言稱「箍ken (陰平,土+肯)」「ken」這個字《漢語大字典》失收,《袖珍字海》釋其義為「汙垢」。記得小時候父親帶我去公共浴室洗澡,每次一邊用毛巾幫我搓出一堆髒,一邊連聲驚嘆:「你看,多少箍ken!你看,多少箍ken!」《南京方言詞典》收為「古□」「□」是因為找不到「ken」這個字,古,當作箍,是指搓出來的髒呈弧形。
《南京方言詞典》中類似這樣用錯或因找不到本字而用同音近音字甚至方框替代的情況不少。用手旋轉,如擰螺絲,南京人說「軸」;表示人脾氣很犟,也說「軸」,是引申義。《南京方言詞典》用近音字「肘」字替代。形容一個人因肥胖而行動遲頓笨拙,南京方言說「膪」,《南京方言詞典》亦用同音字「拽」替代。堵住、塞住孔洞,南京方言曰「zhu(上祝下土,音同祝,入聲)」,《南京方言詞典》用作「築」。均誤。
「盼兮」「一米」等是新近南京方言詞彙。「盼兮」一詞的產生和流行,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方言詞典收作「潘西」,不知有何根據。我推斷,應是來源於「美目盼兮」,以「盼兮」代指美女。「一米」,置於句末做補語,表示程度強烈。產生並流行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一屄」之轉音,即如現今文化人用「逼」代「屄」一樣。街頭常聽到一些打扮入時的小姑娘滿口「一米」,很想上去指正,但想到後果可能很嚴重,也就罷了好為人師之心。
目前通行的方言詞典,大多存在用字訛誤較多的情況。究其原因,乃當今方言研究是置於現代漢語專業下的。從記音上看,採用了國際音標,是有優勢,但辨析字形字義上,則差很多。傳統上方言研究都是「小學」之事,章黃學派尤重之。如章太炎有《新方言》《嶺外三州語》,黃侃有《蘄春語》,汪東有《吳語》等,皆是研究漢語方言的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