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原的山西為什麼不說中原話? 因為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

2021-02-19 讀行天下

老家山西

今天,呆呆看地圖發呆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問題:

從地理位置上看,山西處於中原地區。可在中原地區的別人家都說的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話,咱山西人卻是操著一口地道的晉語,外人聽著跟聽天書似的。

這是咋回事呢?還不是因為五胡亂華給鬧的!

不過還別小瞧了晉語,從某種意義上說,咱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

自古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河南話就是典型的中原官話。

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進而發展成為揚雄《方言》提及的 "通語、凡語"。

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

唐朝時,洛陽讀書音仍然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讀書音仍然被稱為"中原雅音"。明陳全之《蓬窗目錄》:"杭州類汴人種族,自南渡時,至者故多汴音"。宋室南渡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讀書音仍處於標準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


1985年,語言學家李榮發表《官話方言的分區》、《漢語方言分區的幾點意見》等論文,1987年,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編寫《中國語言地圖集》,基本確立了漢語方言「十分法」:將全國的方言分為官話方言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粵語區、平話區、客家話區十個方言大區,每個大區下面又細分區、片、小片和方言點。

其中官話方言區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中原官話是漢語官話中範圍最大的方言。

從行政區劃上說,分布於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共390個縣市,和移民有關。以縣市為單位,共分布於387個縣市,各省區所佔的點數為:河南107,山東31,河北2,安徽26,江蘇10,山西72,甘肅49,新疆44,青海13,寧夏6。


然而地處中原的山西大部分區域卻不使用中原官話,他們發音難懂,詞彙奇特,說話跟周圍省份的人都不一樣。他們說的是晉語。

東漢時期,南匈奴內附,被安置在山西,南匈奴勢力大增,埋下了五胡亂華的禍根。其後南匈奴多次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又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匈奴後人劉淵在并州起兵時,并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因長期戰亂中原漢族人口急劇減少,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山西。

鮮卑族在山西境內建立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僕,總數不下100萬人。

山西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隋唐皇家族有一定的鮮卑人血統。


北方遊牧民族頻頻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佔領山西,以山西為基地再繼續南下。

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時地、有組織地讓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定居山西境內,如隋唐時期安置了幾十萬突厥人,唐朝時期還有徙高句麗遺民進山西,唐末五代時又有大量沙陀人遷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就是沙陀人,他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全是山西的沙陀人建立的。他們和原有的漢民族相互影響,逐漸漢化。

晉語不等於「山西方言」。山西方言只著眼於地理,指的是山西省境內的方言,晉語則著眼於語言和地理的複合,指的是分布於山西省及周圍相鄰地區,語音特徵相似的方言。

根據這個定義,晉語區的範圍大致包括:山西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河北西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內部又分為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五臺片、大包片、張呼片、邯新片、志延片八個方言片。

而山西省東北角的廣靈縣講北方官話,西南部的洪洞臨澤運城等二十七個縣市講中原官話,都不屬於晉語區。

晉語至少有155個普通話裡沒有的詞彙。

有些詞是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比如「床床」指小板凳、「蛄兒」指老鼠、「夜來」指昨天、「草雞」指母雞、「邊前」指「近前」,有些是晉語區的人們自創的,比如「結咳子」指口吃,「冷蛋子」指冰雹,「不機密」指傻。

歷史政區的穩定是形成一種語言或者方言的客觀保證,晉方言的形成和晉國開國以來的歷史政區密切相關。

春秋前後,晉國領土包括現在山西省大部分土地,也覆蓋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同現在晉語核心區大體重合。

秦統一六國以後,太原、上黨、雲中、代郡等地基本一直都同屬於一個大行政區,內部方言相對穩定。

今天的大包片和張呼片是後來形成的。與清初山西陝西人為求生計的「走西口」「下雲中」的自發性移民、清代晉商的商業移民以及康熙年間的「移民實邊」政策有關。由於移民籍貫混雜,內蒙古西部的方言雖然以晉語為主體,但其中多多少少帶有陝西、河北和東北口音。

相比人口流出,晉語區的人口流入要少得多。

除了有來自山西南部洪洞大槐樹的人口流向晉中晉北,很少有其他方言區的人會迫於生計,遷移到這個海拔500米以上,降水量不足,土地也相對貧瘠的地區。

晉語區的形成還和當地獨特的地理地貌特徵有關。山西地貌如《山西通志》所說:「恆山峙其北,大河繞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

晉語核心區域被太行山、黃河、太嶽山脈和中條山脈所包圍,阻擋了作為強勢方言的中原官話的北上和北京官話的西進,使得晉語的語音演變更加緩慢,今天的山西人所操的晉語和幾十上百年前的晉方言其實並無多大區別。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

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古以前揚雄《方言》中提到的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接近於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秦晉方言(今中原官話中關中方言、河東方言/汾河方言、秦隴方言、隴中方言的前身),而那時秦晉方言為天下的「通語」,故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是不被重視的。

中古以後都城遷離了秦晉方言區的長安,古晉語便不再以變味兒的「通語」的身份出現。這個時期正像許多晉語研究者認為的那樣,由於晉語區在北方有一個很封閉的地理環境(西有黃河和呂梁山、南有黃河、東有太行、北有陰山),所以古晉語受到阿爾泰系民族的影響相對較小,發展緩慢,保留了較多古代特點,這使晉語最終在今天產生了與官話很大的差異。


晉語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入聲,因此與北方官話很不相同。晉語要比北方官話具有一些更加古老的語言特點,乃至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裡的山裡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

相關焦點

  • 晉語,中囯真正的魔鬼方言區
    其中,山西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中原官話)、內蒙古中西部、冀西、豫北各近1000萬,陝北約有430萬。晉語和北京官話很不相同,晉語比北京話的語言特點古老得多,古老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語言的歷史面貌和演變過程,有學者稱其為「語言的活化石」。能難倒北方人的北方話其實很少。因為北方方言區內部一致性很強。
  • 晉語,為何是中國北方的唯一方言
    晉語區的範圍晉語的使用人口約4570萬,其中山西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中原官話)、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陝北約有430萬。有了這個「爆破音」,晉語就與其他話大不相同,於是,人家都說「官話」,唯獨山西人說方言。晉語可進一步分為8片:并州片(太原古為并州)、呂梁片、上黨片、五臺片、大包片(大同—包頭)、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邯新片(邯鄲—新鄉)、志延片(志丹—延川)。
  • 古漢語中「回」的讀音,我們課本上錯誤之處
    我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古詩詞講究押韻,工整對仗,如果回讀hui的話,就破壞了古詩詞的規矩了,再者李白杜甫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二人不可能同時出現這樣的錯誤,由此可見,那時候的回有兩種讀音hui和huai。
  • 晉語應設蔚州話片區
    晉語(Jinnish)為漢語八大方言之一,使用人數6000萬以上,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第22大語言,使用範圍包括山西大部、河北西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內蒙中西部等。晉語與漢語普通話(Mandarin)在發音、語法等方面差別較大。晉語是北方唯一區別於官話(Mandarin)的方言。
  • 山西方言99%你都不知道!
    山西方言分五大片區:晉北、晉中、晉南、晉東南、呂梁等,在之前的時候各地相對交流較少,這就是為什麼不同地域的山西人之間說話也像做聽力。山西到底有多少種方言呢?種類確實太多了!下面幾個情景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西某高校女生宿舍
  • 話說方言---晉語(山西全部以及內蒙古,河北,陝西和河南部分)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漢語方言圖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晉語的聲調也有極複雜的連讀變調現象。晉語全濁音清化有四種不同的演化方式。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
  • 山西,中國真正的魔鬼方言區
    閻錫山是山西五臺人,他的方言其他兩人是絕對聽不懂的 / Wikipedia不光我們覺得難,100多年前清朝人就領教過懂山西話多讓人崩潰了。當時一篇宣傳官話的帖子《陳情資政院頒行官話簡字說帖》裡也提到這一點,山西人和河北人,之所以互相敵視,視為異類,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方言差的太遠了。光是用耳朵聽,山西話就讓人一頭霧水,因為它的語音系統和北方話很不一樣。
  • 河南地處中原地區,歷史悠久,為什麼豫菜卻無人問津?
    河南地處中原地區,歷史悠久,為什麼豫菜卻無人問津!在我們中國有八大菜系,八大菜系中只有兩個菜系,位於北方的只有魯菜和徽菜,但其實除了八大菜系之外,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菜系,比如說東北菜,雖然並沒有列入八大菜系,但是它的名聲卻高過任何一種菜系。
  • 山西較難聽懂的方言,是晉語區聲調最多的方言之一,完整保留入聲
    在山西境內,比較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方言就是晉語了,而且這個語言所具有的旅遊代表性價值也很高,當然,它的難懂係數也較高,而在晉語細分下,對應到不同的省內城市中,則會演化成不一樣的特點,像是這種語言也就是其中之一,它也顯得比較突出和與眾不同的。
  • 較難聽懂的山西方言,是晉語區聲調最多的方言之一,完整保留入聲
    山西國內的語言文化使我國自身引人注目,從這些城市經濟的加速來看,許多城市取得了比較好的發展,而且與過去相比,城市間的文化也對外展示,讓許多遊客感受到地域魅力,語言文化是省的識別性場所,然而,山西方言的發展也是其中之一,它為我國地方語言的充實性提供了力量。這個方言是長治語言。
  • 北航學生赴山西省太原市考察晉語弘揚三晉文化
    曾主持《新華字典》編纂工作的語言學家李榮說過:山西有兩大寶藏:方言和煤炭。山西的煤炭輸血我國的工業化建設;作為山西文化載體的晉語更是蘊藏豐富,特點紛呈。山西,是華夏文明古老的發祥地;許多唐詩,用晉語誦讀許多唐詩會更有韻味。
  •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又為何簡稱為「晉」?
    不過山西一詞最初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山西省,而指的是河南崤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現在的山西省是它的一部分。與之相對,崤山以東則被稱為山東,山東省便得名於此。明代以前的山西省被稱為并州或者「河東」。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劃天下為九州,以大同、太原、河北保定一帶為并州。兩漢時期,并州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地,統轄今山西、陝西、內蒙、寧夏等地。
  • 關於山西,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山西人真的吃土 在山西武鄉,人們把無汙染的黃土,用鐵鍋炒熟,再將用面製成的炒指疙瘩倒入鍋內攪拌後,香酥乾脆的「黃土炒指」便出鍋了,它有助消化、養脾胃,已錄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食物在與山西交界的河北地區也有。叫法不同。
  • 漢語的源流(一):與印歐同源,古漢語是洛語,普通話是灤平話
    有人說陝西話是古漢語,有人說粵語、閩南語、客家話是古漢語。本文研究表明,古洛語才是真正的古代漢語。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古漢語和印歐語系同源,也就是說,漢語和英語有共同的底色,在後來的語言進化過程中,因為漢字的出現,漢語單音化。這是從天涯論壇的貼子中整理出來的一篇文字,原作者gxggxggxg001,應該是一位人類學和語言學專家。
  • 一群中原人移民,神秘失蹤千年,再出現已經變成一個少數民族
    到了秦朝,一統嶺南地區,這裡才開始進入中原視野。到了唐朝,由張九齡擴建大庾嶺,這樣嶺南跟中原的聯繫才變得緊密。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步同化的過程,主要是漢人的遷移。在帝國的邊疆,越來越多的人跟中原的文化相近。可是,有一個特別的例子, 就是一些遷移的人到了另一個地方,因為跟中原的隔絕,千年以後再出現在中原面前時,竟然變成了少數民族。這就是發生在雲南的故事。
  • 北京人不講北京話,閩南語前身竟然是中原話,語言究竟是被誰改變
    在漢朝,因為國家統一所以語言上的交流沒什麼問題,所以各地大家說的話也是可以聽懂的,等到隋朝因為政治重心在金陵,所以大家說的話也偏向於揚州話,金陵話。唐潮將都城定在長安,但長安話和現在的西安話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也是歷史朝代變幻的一個表現。
  • 古漢語帶入聲,南方方言和晉語都有。那麼北方其他話是什麼情況?
    古漢語有入聲。大多數的北方方言與普通話一樣,已經取消了入聲。南方不少方言還部分保留入聲。入聲字就是塞音結尾的字。那麼,什麼叫塞音呢?塞音是說,在說話說到最後一個音時,氣流通路完全閉塞,意思是說,說到這個字時憋住了。
  • 山西為什麼簡稱晉?
    藍字「微山西」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置頂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山西曲村古鎮風景區你知道山西為什麼簡稱晉嗎
  • 福建風情丨同是中原移民,為什麼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區別這麼大?
    然而,追根溯源,他們的祖先都是來自古代中原地區。那麼,同為中原移民,為什麼閩南人與客家人有著如此涇渭分明的區別呢?中原漢民入閩從晉魏開始,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我們就從兩者的入閩時間、入閩官話、以及文化融合來尋找原因。入閩時間閩南地區在東漢孫吳時期就有中原漢民遷入,不過人數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