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西
今天,呆呆看地圖發呆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問題:
從地理位置上看,山西處於中原地區。可在中原地區的別人家都說的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話,咱山西人卻是操著一口地道的晉語,外人聽著跟聽天書似的。
這是咋回事呢?還不是因為五胡亂華給鬧的!
不過還別小瞧了晉語,從某種意義上說,咱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
自古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河南話就是典型的中原官話。
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進而發展成為揚雄《方言》提及的 "通語、凡語"。
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
唐朝時,洛陽讀書音仍然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讀書音仍然被稱為"中原雅音"。明陳全之《蓬窗目錄》:"杭州類汴人種族,自南渡時,至者故多汴音"。宋室南渡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讀書音仍處於標準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
1985年,語言學家李榮發表《官話方言的分區》、《漢語方言分區的幾點意見》等論文,1987年,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編寫《中國語言地圖集》,基本確立了漢語方言「十分法」:將全國的方言分為官話方言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粵語區、平話區、客家話區十個方言大區,每個大區下面又細分區、片、小片和方言點。
其中官話方言區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中原官話是漢語官話中範圍最大的方言。
從行政區劃上說,分布於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共390個縣市,和移民有關。以縣市為單位,共分布於387個縣市,各省區所佔的點數為:河南107,山東31,河北2,安徽26,江蘇10,山西72,甘肅49,新疆44,青海13,寧夏6。
東漢時期,南匈奴內附,被安置在山西,南匈奴勢力大增,埋下了五胡亂華的禍根。其後南匈奴多次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又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匈奴後人劉淵在并州起兵時,并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因長期戰亂中原漢族人口急劇減少,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山西。
鮮卑族在山西境內建立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僕,總數不下100萬人。
山西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隋唐皇家族有一定的鮮卑人血統。
北方遊牧民族頻頻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佔領山西,以山西為基地再繼續南下。
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時地、有組織地讓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定居山西境內,如隋唐時期安置了幾十萬突厥人,唐朝時期還有徙高句麗遺民進山西,唐末五代時又有大量沙陀人遷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就是沙陀人,他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全是山西的沙陀人建立的。他們和原有的漢民族相互影響,逐漸漢化。
晉語不等於「山西方言」。山西方言只著眼於地理,指的是山西省境內的方言,晉語則著眼於語言和地理的複合,指的是分布於山西省及周圍相鄰地區,語音特徵相似的方言。
根據這個定義,晉語區的範圍大致包括:山西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河北西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內部又分為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五臺片、大包片、張呼片、邯新片、志延片八個方言片。
而山西省東北角的廣靈縣講北方官話,西南部的洪洞臨澤運城等二十七個縣市講中原官話,都不屬於晉語區。
晉語至少有155個普通話裡沒有的詞彙。
有些詞是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比如「床床」指小板凳、「蛄兒」指老鼠、「夜來」指昨天、「草雞」指母雞、「邊前」指「近前」,有些是晉語區的人們自創的,比如「結咳子」指口吃,「冷蛋子」指冰雹,「不機密」指傻。
歷史政區的穩定是形成一種語言或者方言的客觀保證,晉方言的形成和晉國開國以來的歷史政區密切相關。
春秋前後,晉國領土包括現在山西省大部分土地,也覆蓋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同現在晉語核心區大體重合。
秦統一六國以後,太原、上黨、雲中、代郡等地基本一直都同屬於一個大行政區,內部方言相對穩定。
今天的大包片和張呼片是後來形成的。與清初山西陝西人為求生計的「走西口」「下雲中」的自發性移民、清代晉商的商業移民以及康熙年間的「移民實邊」政策有關。由於移民籍貫混雜,內蒙古西部的方言雖然以晉語為主體,但其中多多少少帶有陝西、河北和東北口音。
相比人口流出,晉語區的人口流入要少得多。
除了有來自山西南部洪洞大槐樹的人口流向晉中晉北,很少有其他方言區的人會迫於生計,遷移到這個海拔500米以上,降水量不足,土地也相對貧瘠的地區。
晉語區的形成還和當地獨特的地理地貌特徵有關。山西地貌如《山西通志》所說:「恆山峙其北,大河繞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
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古以前揚雄《方言》中提到的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接近於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秦晉方言(今中原官話中關中方言、河東方言/汾河方言、秦隴方言、隴中方言的前身),而那時秦晉方言為天下的「通語」,故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是不被重視的。
中古以後都城遷離了秦晉方言區的長安,古晉語便不再以變味兒的「通語」的身份出現。這個時期正像許多晉語研究者認為的那樣,由於晉語區在北方有一個很封閉的地理環境(西有黃河和呂梁山、南有黃河、東有太行、北有陰山),所以古晉語受到阿爾泰系民族的影響相對較小,發展緩慢,保留了較多古代特點,這使晉語最終在今天產生了與官話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