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回」的讀音,我們課本上錯誤之處

2020-12-16 旖旎不負韶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學語文課本裡這個「回」的發音讀hui,但是我們從古詩詞押韻的角度來看,回字讀hui,這和後面兩句末尾的衰、來並不押韻,從押韻的角度看,讀huai更適合。還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句杜甫的名句,回也應讀huai。還有李白的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中的回字也應讀huai。

我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古詩詞講究押韻,工整對仗,如果回讀hui的話,就破壞了古詩詞的規矩了,再者李白杜甫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二人不可能同時出現這樣的錯誤,由此可見,那時候的回有兩種讀音hui和huai。

我屬於山西人,在我家鄉的語言晉語語系中,回字有一部分就是讀huai,比如說回家,晉語中就是說huai

家,生活中的好多語言比如來回、回去、回頭等都讀huai。而且筆者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在晉語語系中,悔字也讀huai,回和悔同音,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回有huai的讀音。

在北方所有的語言中,大部分的都屬於官話,只有晉語被獨立出來了,是因為晉語和官話不一樣,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發音,這也是為什麼外地人有時候不容易聽懂晉語的緣故。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晉語裡回讀huai,也說明了回字,在古代就有兩種發音,hui和huai。也許筆者說的不夠詳盡,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大家更正。

相關焦點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拼音登上了熱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
  • 「嗯」的讀音是「en」?這或許是近代人最容易忽視的錯誤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是「ēn」,但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至少目前是錯誤的,「嗯」真正的讀音讓人感到意想不到,正確的讀音到底是什麼呢?    嗯的相關讀音有ēn,èn,這個讀音需要張嘴,並通過喉嚨發出,仔細想想:如果我們在和人聊天的時候表示應付,說「嗯」的時候,會不會刻意張嘴並用喉嚨發出èn的聲音?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  因為,嗯是需要不張嘴,只需用鼻腔發出這個音節,並且,仔細對比一下會發現:嗯和èn之間,讀音確實存在巨大的差異。
  • 「策勳十二轉」中「轉」字讀音釋疑
    在人教版教材中,《木蘭詩》被編入七年級下冊,在筆者使用的長春版教材中,它被編入了七年級上冊。在2016年秋季,長春版教材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動,備課的過程中,《木蘭詩》的一處注釋引起了我的注意,「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 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註:衰在詩中本讀cuī,斜在詩中本讀xiá,騎在詩中本讀jì。
  • 王力: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所謂「漫談」,就是隨便談一談。我們學習和研究古漢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並不是為了教大家寫文言文。那麼,怎樣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呢?我經常說,要建立歷史觀點。什麼叫歷史觀點呢?就是利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研究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從南到北,在幾大方言中,它都未曾發生過變化,這就是「街」字,我們在普通話中讀「jie」,但在方言裡讀「gai」,很多人都不知道「gai」這個讀音,你是不是也讀錯了!在四川的一些地區,人們也會這樣說,將「大街上」說成「大gai上」。另外,在粵方言中,「街」也讀「gai」。湖北襄陽有一條街道叫做「十字街」,當地人讀成「十字gai」。 現如今,在廣東、廣西、湖南、福建、安徽、山東、浙江、寧夏等地方,當地人也是用「gai」這個讀音。
  • 粵語不是古漢語唐音嗎?為什麼唐朝人的韓愈說聽不懂粵語呢?
    本人是江蘇的,離四川幾千公裡呢……更何況,廣東話也分很多分支,如廣州通行的「廣東話」和海南島的「廣東話」在讀音上就存在很大差異!還有長期單獨發展的香港「廣東話」,與其他地方的「廣東話」也存在很大差異。記得國外有位研究古漢語的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不懂廣東話的他在香港用其所研究歷史階段古漢語的發音與香港本地人交流,發音雖然與現行香港廣東話有所不同,但對方卻大體都能聽懂。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至少這位專家所研究歷史階段的古漢語與現行香港廣東話之間是存在共通之處的,而且不存在交流障礙。
  • 部分漢字讀音再度更改的消息上了熱搜,這其中有一處細節引人深思
    近日,部分漢字讀音再度更改的消息上了微博熱搜,一時間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有人表達了強烈反對,有人的觀點較為中性。在網絡時代,這種大事上了熱搜本不是什麼罕見事,但深究下來,這次事件中卻有一處細節讓人深思,新媒體平臺在引用傳統媒體的報導時應該如何使用,是否能在引用時僅用原標題進行佐證?
  • 漢語的源流(一):與印歐同源,古漢語是洛語,普通話是灤平話
    有人說陝西話是古漢語,有人說粵語、閩南語、客家話是古漢語。本文研究表明,古洛語才是真正的古代漢語。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古漢語和印歐語系同源,也就是說,漢語和英語有共同的底色,在後來的語言進化過程中,因為漢字的出現,漢語單音化。這是從天涯論壇的貼子中整理出來的一篇文字,原作者gxggxggxg001,應該是一位人類學和語言學專家。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課本也出錯?一場(cháng)空還是一場(chǎng)空?語文太難教了
    因為疫情,在這個歷史上最長寒假裡,孩子們在家通過網課學習,老師們在家通過網絡上課,批改作業。學習期間,沒發新課本怎麼辦?借。很多孩子都借來上一級學生用過的課本學習。最近,有一年級的孩子發現,一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五的日積月累,歇後語: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 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這兩天,有網友發文質疑:不知道從何時起,一些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對的。    很多網友一臉「發懵」,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這不僅是播音員的噩夢,大概也是學生新增的痛苦。好不容易扭正記住了的讀音,現在又要扳回去。
  • 教育部回應古詩詞讀音變化:生僻音確實有調整
    近日,一些學生和網友發現,最新出版的教材和新版《新華字典》對部分古詩詞的讀音進行了修改。教育部相關部門近日對此回應稱,修改後的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相關字還應以原來的讀音為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已經公開徵求意見三年,計劃今年年內發布。
  • 中青報: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原標題: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日本中學生為什麼學古漢語?給還在猶豫學不學日語的你
    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8世紀初長屋王(天武天皇之孫)寫在贈送唐朝人袈裟上的一首詩(《繡袈裟衣緣》)。 其實很多中國人可能還不知道,日本的義務教育中,古漢語是必修課。日本人從初中開始學習古漢語,圖1為初二學生「國語」教科書的一部分。仔細看上半部分的日語翻譯不難發現,動詞是倒置在句尾的。稍有日語學習經歷的人或許能看出這與現代日語略有不同。這是用日本的古文寫就的。
  • 這些字詞的拼音要從原來的正確讀音改成錯誤讀音,學渣表示改晚了
    大概是上了個假學。近期很多網友查字典發現,那些曾經勤學苦背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然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那些學生時期扣掉的拼音分數,現在還能追回嗎?」「想當年,我拼音答錯一題與清華失之交臂,可惜可嘆啊!」現在的你知道這些字應該怎麼讀嗎?
  • 古詩文改讀音如此折騰沒必要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斜」讀「xié」還是「xiá」,在很多上了年齡的人看來是讀「xiá」,然而有網友注意到,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是「xié」。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中「騎」的注音由「jì」改為「qí」等。對於這一改變,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會破壞韻律,且不尊重傳統文化。
  • 鑑藏:漢字標註讀音 清朝人學英語「自揣摩之」
    昨日,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中,上面「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
  • 【益陽「口」味】古漢語「卬」還活在益陽口語中
    說「船夫揮手頻招呼,別人渡河我不爭。別人渡河我不爭,我將戀人靜靜等。」其中的「卬須我友」,我等待我的朋友,「卬」與「我」同用於一句話裡,少見。說明先秦時這兩個第一人稱代詞是並用的,後來「卬」在口語中被淘汰,但在仿古的詩文裡還有人用。如清·曹寅《楝亭詩抄·趙北口》詩中有:「卬能操長揖,擊汰向中流。水光浮上天,群魚入空遊」。「卬」作為上古漢語的活標本,在益陽口語中保留下來,非常可貴。南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字讀音及含義
    語文教材中《回鄉偶書》插圖「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字的讀音及含義《回鄉偶書》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衰」字注音shuāi。《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則特意註明「衰」字讀音cuī,並解釋為疏落,稀疏零落之意。《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曾以《回鄉偶書》作為開場詩,眾人齊聲誦讀,讀音c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