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2021-01-07 中國青年報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這兩天,有網友發文質疑:不知道從何時起,一些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對的。

    很多網友一臉「發懵」,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這不僅是播音員的噩夢,大概也是學生新增的痛苦。好不容易扭正記住了的讀音,現在又要扳回去。

    《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黃安靖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這是「假消息」,網上流傳的標準讀音很多來自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而這個修訂稿尚未正式發布,所以目前仍舊以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為準。教育部有關部門也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雖然這則審音表目前還未通過審議,不過既然已經有了修訂稿,所以大眾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而且,一些字的讀音確實也已經為了「從俗」而修改。讀音的修改背後,還涉及文化與規範的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對於不標準、不規範的表達,應該是正音,而非改音。允許這次修改,下一次,還有常讀錯的音是不是都得改一通,到最後豈不是都亂了套?語言的演變不能遵循少數服從多數。推翻原有的認知,磨滅讀音背後的文化認同,這樣做真的好嗎?

    其實,這次網傳修訂的很多都是多音字。一字不同音,對應的是表意的差異,就像騎讀qí的時候,通常是表示跨坐的動詞,而作為形容一人一馬的量詞或名詞則讀jì。就像「的地得」三個同音字的不同適用,理解背後的「所以然」和深層意義,也就能知道不同語境下該怎麼讀,錯用、誤用自然會有所減少。

    那些微妙、細膩、具有不同個性的表達在不同音韻下娓娓道來,若一刀切地將其全部同質化,將有生命的表達形式統統捕殺,只會助長文化的單一趨同。人們逐漸失去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徒留粗糙的表達,這種多元性的喪失,才是最讓人心痛的。

    《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黃安靖同意改讀音應當少數服從多數,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以前的知識都「白學了」,因為讀音是約定俗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此言一出,也招致了爭議。

    雖則說語言的進化確實有著約定俗成的色彩,慢慢演變的過程中確實可能會在音節上有輕微變化或遺失,這是語音的自主更新,無可厚非。「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語言的活水池裡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波瀾不驚的,但問題是,哪些可以變,又應該怎麼變?

    歸結來看,這次經常弄錯讀音的網友,很多也選擇站在堅持原音的隊列裡,其用意不是反對改變讀音這一行為本身,而是明確反對對一些詩詞中讀音的更改。畢竟,詩詞等語音背後的語感韻律不容隨意篡改,需要呵護與傳承。

    近體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力求達到意境優美,朗朗上口。貿然修改,損失掉的不僅是典雅的表達,還有歷史底蘊及內涵。

    曾經聞其聲,想見其人;讀其音,感受其韻。縱使改變前後的讀音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殺死了格律,也足以讓古人「心寒」至極。想想古人費盡心思掏空腦殼才錘鍊出的對仗押韻,捻斷數根須才斟酌出的千古名句,如今說改讀音就改了,賀知章、杜牧等詩人的棺材板大概已經壓不住了。

    日常用語不同於詩詞表達,只要大家都聽得懂就行,著重於溝通便捷提升效率。就像粳(jīng)米改為粳(gěng)米,蕁(qián)麻疹變成蕁(xún)麻疹,這些修改順應了市井文化,尊重了大眾的習慣,也獲得了普遍的認可。

    在日常用語上,約定俗成的習慣可以發揮更大的效力。但官方發布的審音表和字典代表著漢語言的規範與權威。專業表達還是需要追求經典的漢語規範,而既然提出了規範,就不能一味遷就習慣,尤其是詩詞,一音之差,不僅削弱了原有的表達力,更是破壞了本來的意境。所以對於「古音」,理應多點敬畏與尊重。

範娜娜

相關焦點

  • 中青報: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原標題: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這些漢字讀音,已被將錯就錯:《新華字典》也從俗了
    「說客」的「說」很多人可能會讀「shuì」,但現在其實讀「shuō」;「粳米」的「粳」大部分人會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這幾天網友針對拼音的發帖引發熱議,許多人稱「怕自己上了個假學」。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今後正式發布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也許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下面是一些被修改讀音的字。  確 鑿 què záo,原讀音:確鑿(què)(zuò)。後因從俗改為:確鑿què záo
  • 新韻舊韻之辯:好詩不拘如何用韻-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要的差異在於用韻:一部分人用新韻,一部分人用舊韻。現代人寫傳統詩詞,該用新韻還是舊韻?爭論不少。    「舊詩,如同古琴、京劇,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只會損害它。」主張用舊韻的人,有這樣的看法。    「當代詩詞是給今人和後人讀的,不是給古人讀的。
  • 教育部回應讀音修改,韓國卻出了一部《詞典》
    近日,一系列古詩字詞讀音變化上了熱搜,眾多網友吐槽,我們怕不是上了一個假學,古詩詞原作者要是知道自己好不容易湊上了音韻成為千古絕句,現如今卻被亂改一通,怕不是要氣得詐屍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由讀音cuī 改成了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不知讀者您之前是否也讀錯過呢?這首詩中的「看」的確應該讀(kān),究其原因,還得從詩詞的叶韻說起。所謂葉(xié)韻,一作「諧韻」、「協韻」,是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 你知道嗎,這些漢字的讀音變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拜」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另一個詞語「確鑿」經常被讀成què záo,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從俗,改為què záo了。
  • 尷尬確實讀「jiān jiè」,「gān gà」才是錯的
    由此可見,以「監」作聲旁的「尷」是在中古漢語鹹韻和銜韻,即rem韻和ram韻發生合併了以後才產生的從俗寫法。《大宋重修廣韻》中「尬」的條目顯示和聲旁「介」同音既然古代韻書裡面明確指出「尲」音同「緘」、「尬」音同「誡」,如果自然發展下去的話,「尲尬」理應讀成jiān jiè。這顯然與我們熟悉的讀音相悖。到底「尲尬」發生了什麼,以至於讀音演變超出常規了呢?
  • 吳語常見誤讀字(下)(嘉定話)
    但不管難恁,若然聽見有人讀「補」,千萬覅笑,佢讀亇真亇是漢語規則讀音。照規則北京音也應該是讀「五線補」「秋霞補」亇。長江三峽、俠客,ɦiaʔ,匣母字,聲母ɦ,不是見母字,聲母不是k,不讀「夾」。茂盛、貿易,mɘ∨,侯韻字,傳下來韻母同「侯」完全符合侯韻字亇一般讀音規律。昰裡需要注意,「貿易」讀ɦiɪʔ,「容易」讀ɦi∨,保留古漢語亇兩隻讀音,絕非瞎讀。
  • 姚大力教授:《「吐蕃」一名的讀音與來源》
    一是藏語bod有一個尾輔音-d。按隋唐時人用漢語音寫非漢語詞彙的一般體例,他們應該選擇一個帶-t收聲的入聲漢字來記錄bod的發音。而「播」是元音收聲的陰聲字,用它來記錄藏語bod的讀音,與當日音寫體例殊不相符。第二個缺陷更嚴重:即使將「蕃」字理解為是bod的音寫,那麼它前面的「吐」字又是從哪裡來的?事實上在藏語裡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在發音上與tu-bod相近的合適語辭。
  • 「一些字改讀音」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道別常說的「拜拜」,不少人發音為bái,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它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2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有些引起議論的讀音早已體現在詞典和教材中,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如果這些讀音確定更改,我們該怎麼讀哪些年學過的古詩?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發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的孟蓬生專門在光明日報發文討論了這一話題。
  • 羸、贏、嬴、蠃、鸁、臝、䊨這七個字如何讀?形似為何存在音異?
    最讓人不得其解的是,這些部件有著怎樣的意義關聯和邏輯關係也是一大難題。其二,這七個漢字有著同樣的聲旁,但讀音卻有著明顯差異,竟有三種讀法。為了搞明白它們的讀音差別,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挖一挖其中的道理。欲說其音,先明其義這七個字的讀音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組,即luo組、lei組和ying組。為何有著同樣的聲旁卻產生了三種不同的讀音呢?
  • 《清平樂》「樂」字讀音誤說探析
    詞牌名中「樂」字讀音究竟如何讀,學術界對此爭論不斷,聚訟紛紜。潘盛彬認為《永遇樂》中讀yuè,較早將「樂」字讀音問題上升到學術討論,但未論及其他詞牌。金文明將《永遇樂》中讀音定為lè,《清平樂》中音yuè,把《清平樂》的讀音問題提了出來。
  • 也談《清平樂》中「樂」的讀音
    近日,沈文凡教授結合熱播劇《清平樂》,專門撰文糾正詞牌「清平樂」中「樂」的讀音,認為不應讀「yuè」,而要讀「lè」。電視劇之於娛樂的作用姑且不論,學者就電視劇作深入淺出的討論,那影響的可未必是娛樂圈,其意見不但關乎學問,而且涉及學習。
  • 這些字的讀音改了 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建國以來的集中審音有三次:第一次始於1955年,其成果是1963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第二次始於1982年,其成果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第三次始於2011年,由教育部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研究,其成果是2016年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不過新版的審音表尚是徵求意見稿,並非最終的版本。有許多人也在質疑:真的有必要「審音」麼?
  • 平水韻怪象全解析,為你揭開韻書的神秘面紗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你是喜歡使用《平水韻》一書的,那麼自然需要去深入了解一下《平水韻》一書。如果你是喜歡使用《中華新韻》一書,那麼最好也能對《平水韻》一書有所了解。基此,就有了這一章的內容。1.《平水韻》一書,原來另有其名:《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劉淵而得名。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時間:2019/2/21 8:47:49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暘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說服"的"說"是讀shuì還是shuō?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是讀jì還是qí……這兩天,《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為啥普通話要改讀音?(嘉定華亭話)
    塱昰種情況下,只有紙面亇死標準根據最廣大民眾語言使用亇事實標準來修改,引導查詢者按照最廣大民眾亇實際讀音來念,而不可能勒令廣大民眾重新回歸伊只死標準——儘管塱修改方案出臺前頭,學堂裡鄉還是會用之前亇死標準來教。  挨下來,我伲就來舉例說明。「從容」,普通話本來審定讀音為(國際音標)「ʦhoŋ- 容」,但後首來統讀為「ʦhoŋ / 容」。為啥?
  • 規範讀音成謬誤? 致那些剛剛和即將消失的字音
    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服」的注音變成了shuō fú,而不是shuì fú;最新版《新華字典》中,「騎」字只剩qí一個讀音,「一騎紅塵妃子笑」的jì不復存在。當「粳米」從 jīng mǐ變成 gěng mǐ,「確鑿」從què zuò變成què záo,那些年好不容易被語文老師再三糾正的「規範讀音」,竟接連成為謬誤。